污水处理站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实验(实验方案)

(1)了解 A2O,SBR 和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工艺原理。
(2)掌握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方法和过程;活性污泥是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吸附在活性污泥上的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组成。
其中微生物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组成部份。
一个生化系统的运行, 必须要有活性污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相。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 即营养物质、溶解氧、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等, 在这种情况下, 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活性污泥形成, 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增长, 并最后达到处理废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1) A2O 反应器模型, SBR 反应器模型,普通活性污泥法反应器模型(2)活性污泥种泥(取自污水处理厂)(3)生活废水(人工摹拟配制)(4) 100mL 量筒第 1 天,投加一定量的活性污泥种泥,并投加污水,使污泥和污水总量达到反应器有效体积的 30%,并启动 SBR (或者 A2O)反应器循环运行。
第 3 天,换水,增加污水量,使污泥和污水总量达到反应器有效体积的50%。
第 5 天,换水,增加污水量,使污泥和污水总量达到反应器有效体积的70%。
第 7 天,换水,增加污水量,使污泥和污水总量达到反应器有效体积的 100%。
每天观察活性污泥生长状况。
每天记录:SBR (或者 A2O)反应器模型内的活性污泥生长状况(每天测量 SV30,方法见实验二,观察污泥量)。
对 2 种类型工艺的污泥驯化过程进行讨论分析。
(1)了解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完成的污泥性状;(2)加深对 SBR 、A 2O 、普通活性污泥法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性能的理解; (3)掌握常规污泥性质(SV30、MLSS 、SVI)的测定方法。
活性污泥是人工培养的生物絮凝体, 它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吸附的有机物组成的。
活性 污泥具有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也有些可利用无机物质) 的能力, 显示出生物化学活 性。
在生物处理废水的设备运转管理中, 除用显微镜观察外, 下面几项污泥性质是时常要测 定的。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法生化系统的调试首先是投加高效菌种进行接种。
高效菌种可以大大缩短污泥培养驯化的时间。
培养驯化在好氧池内进行。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正式投产之前的首要工作是培养和驯化污泥。
活性污泥的培养,就是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细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保证需要的营养物质、氧气供应(曝气)、合适的温度和酸碱度,使其大量繁殖,形成活性污泥,并最后达到处理污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活性污泥的驯化,就是使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适应需要处理的污水的水质水量。
在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发生两个变化。
其一是能利用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加,不能利用的逐渐死亡、淘汰。
其二是能适应该水质的微生物,在废水中有机物的诱发下,产生能分解利用该种有机物的诱导酶。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操作(1)污泥的培养将菌种用污水稀释捣碎,滤出其中的杂质,投放好氧池中,投放时好氧池水位调整至正常水位的1/2左右,投加完毕后,将好氧池中污水水位增至正常水位,投加菌种时曝气系统开始进行运行,并进行闷曝(即在不进水和不排水的条件下,连续不断的曝气),经过数小时后,停止曝气,沉淀排掉半池上清夜,再加入污水,闷曝数小时后,停止曝气,沉淀排掉半池上清夜,再加入污水,重复进行闷曝换水,期间注意观察污泥的性状,以及溶氧的控制,保持在2—4mg/L间。
直到出现模糊状具有絮凝性的污泥。
培养期间主要采用生活污水,如为工业污水,需注意污水中各营养物质平衡比例。
当好氧池出现污泥绒絮后,就间歇地往曝气池投加污水,往曝气池投加的水量,应保证池内的水量能每天更换池体容积的1/2,随着培养的进展,逐渐加大水量使在培养后期达到每天更换一次。
在曝气池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2小时左右就开始回流污泥。
(2)污泥的驯化在进水中逐渐增加被处理的污水的比例,或提高浓度,使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时,被处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曝气池设计负荷的20-30%,达到较好的处理效率后,再继续增加,每次增加负荷后,须等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加,直至满负荷为止。
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培养驯化手册

微生物培养驯化手册培菌方法: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
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 控制。
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ºC,适宜温度为15-35º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
(4)酸碱度:一般PH为6-9。
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
2、培菌法:(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
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
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
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
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
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
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
活性污泥驯化方法

活性污泥驯化方法一、第一阶段驯化方法1、向氧化沟反应池进水并启动水下推流器。
持续进水到氧化沟中水位达到设计有效水深的1/3时,将接种污泥均匀地投入到氧化沟反应池中,采用鼓风曝气系统开始曝气,同时连续进水至氧化沟反应池中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采用转刷或转碟曝气系统,在此时开始曝气),在污泥接种完成后的持续进水过程中逐步增加曝气量至曝气量达到最大。
2、氧化沟水位达到设计运行水位后,持续进水至二沉池中。
当二沉池进水2小时后启动沉淀池刮泥机和污泥回流泵,使在二沉池中沉淀的活性污泥在污泥驯化初期能快速地被收集,并回流到生物处理池中。
污泥回流率应通过观察回流污泥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污泥回流比,应控制在50~100%之间。
3、当二沉池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应观察活性污泥状况,控制进水,直到出现模糊不清的絮状物,这时可适当进水,换水以补充营养物,换水量可控制在氧化沟池容的25%再重复上述操作。
当二沉池开始溢流时,启动后续污水处理工艺,如消毒工艺。
4、在生物处理池水位达到正常运行水位后应随时监控氧化沟中溶解氧(DO)浓度值(通过溶解氧测定仪),以判断曝气量是否足够,并作出相应调整。
在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溶解氧的浓度应能满足以下三方面可能发生的情况下:(1)进水和回流污泥中溶解氧浓度较低。
需要较多充氧量;(2)进水缺氧,需要有足够的溶解氧将其快速改变成充氧环境;(3)当污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需要大量的溶解氧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
5、在污泥驯化的过程中,溶解氧的最低浓度应确保氧化沟出水口处溶解氧浓度不小于1.0mg/L。
在活性污泥驯化的第一阶段中,由于活性污泥的浓度较低,在曝气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采用喷洒水滴等措施来去除泡沫。
二、第二阶段驯化方法1、污泥驯化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后,监控溶解氧的同时,应开始监测活性污泥的30分钟沉降比(SV)和营养物质参数。
在进行监测活性污泥沉降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此阶段的前几天泥水混合物的颜色几乎同进水的颜色相同,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泥水混合物的颗粒变大,沉降性能变好,并且颜色逐渐变为黑褐色。
如何进行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如何进行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和驯化出来的。
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增殖,达到一定的污泥浓度;活性污泥培养出来的污泥含有大量异养菌,而硝化菌是自养菌,污泥中含量非常少,需要进一步进行驯化。
驯化则是对混合微生物群进行选择和诱导,使具有降解污水中污染物活性的微生物成为优势。
菌种和培养液的选择除了采用纯菌种外,活性污泥菌种大多取自粪便污水、生活污水和性质相近的工业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污泥。
培养液一般是由上述菌液和一定诱导比例的营养物,如尿素或磷酸盐等组成。
通常情况下,可直接使用待处理的废水,若待处理的废水浓度较高或生化性较差,可先用生活污水稀释、调配,然后增加待处理废水的比例,直至完全使用待处理废水。
培养与驯化方法培养与驯化方法有异步法和同步法两种。
异步法主要适用于工业污水,程序是:将经过粗滤的浓粪便水投入曝气池,用生活污水(或河水)稀释成BOD约300〜500mg/L,加培养液,连续曝气1〜2d,池内出现絮状物后,停止曝气,静置沉淀1〜1.5h,排除上清液(约池容的50%〜70%),再加粪便水和稀释水,重新曝气,待污泥数量增加一定浓度后(约1〜2周),开始进工业污水(10%〜20%),当处理效果稳定(BOD去除率达80%〜90%)和污泥性能良好时,再增加工业污水的比例,每次宜增加10%〜20%,直至满负荷。
同步法适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和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工业废水,即曝气池全部进污水,连续曝气,二沉池不排泥,全部回流。
活性污泥培养成熟的标志是它具有良好的凝聚、沉淀性能,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菌胶团和纤毛类原生动物。
在培养与驯化期间,应保证良好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如温度(15〜35°C)、DO(0.5〜3.Omg/L)、pH值(6.5〜7.5)、营养比等。
活性污泥的培养周期决定于待处理水质及培养条件。
为了缩短培养和驯化的时间,也可以把培养、驯化这两个阶段合并起来进行。
可以在活性污泥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入待处理的工业废水,使活性污泥在增长过程中,逐渐适应处理工业废水的能力。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有多种培养方法,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养时间和人力物力均不同。
应根据废水水质、气候、实际许可的条件等情况来选择培养方法。
1.培养前的准备工作(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说明书)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对受纳水体(如接纳排污的河流等)本底水质调查备案,以便考察若干年后对受纳水体的影响提供依据。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氮源、磷源),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采用接种培菌法还需备足污水性质相似其他污水处理厂(站)的干(或浓缩)污泥作为活性污泥微生物培养用的菌种。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
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2.自然培菌自然培菌,也称直接培菌法。
它是利用废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养过程。
城市污水和一些营养成份较全、毒性小的工业废水,如食品厂、肉类加工厂废水,可以考虑这种培养方法,但培养时间相对较长。
自然培菌又可分为间歇培菌和连续培菌二种。
(1)间歇培菌。
将曝气池注满废水,进行闷曝(即只曝气而不进废水),数天后停止曝气,静置沉淀1 h ,然后排出池内约1/5的上层废水,并注入相同量的新鲜污水。
活性污泥培养和驯化

活性污泥培养和驯化1、活性污泥的培养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在曝气池中接种污水处理厂的多余污泥形成处理废水所需浓度和种类的微生物(污泥)。
营区污水处理站的培菌一般采用闷曝法,在温暖季节向曝气池内充满生活污水,为提高营养物浓度,可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或米潜水等,开启曝气系统,在不进水曝气数小时后,停止曝气病沉淀换水。
经过数日曝气、沉淀换水之后既可连续进水,约7・10天后在显微镜下可在曝气池内的活性污泥中看到活动的微生物,此时可加大进水量,提高污泥负荷,使曝气池污泥浓度和运行负荷达到设计值,即使污水经处理后达到排放所需的水质指标,但在培菌初期,由于活性污泥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较低,且活性较低,故系统运行负荷和曝气量需低于正常运行期的参数。
通过循化过程能使可利用废水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增加,不能利用的则逐渐死亡、淘汰,最终使污泥达到正常的浓度、负荷,并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有机污染物一般都能被微生物代谢吸收,简单的有机物可被细菌吸收利用,而复杂的大分子有物或有毒性基因的有机物,必须首先被细菌分泌出的〃诱导酶〃分解转换成简单的有机物才能被吸收,凡能分泌出这种诱导酶的细菌,就是能适应该种废水水质特征的优势菌种,这种细菌的产生、富集、迅速繁殖的过程就是污泥的训话。
2、活性污泥的评述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微生物的活性。
因此,运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和检测活性污泥的性状和微生物的组成与活性等。
如污泥的沉降性能,污泥的生物相等。
3.活性污泥性状的观测活性污泥一般呈黄褐色,新鲜的活性污泥略带混土味。
当曝气池内充氧不足时,污泥会发黑、发臭;当曝气池充氧过度或负荷过低时,污泥色泽会较淡。
4、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生物相的观察,是已经普遍采用运行状态观察方式。
了解活性中微生物的状况需观察了解泥水混合物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优势度等,及时掌握生物相变化和运行状况及处理效果,及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存在的问题,对运行管理予以指导。
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21:29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1.活性污泥的培养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接种最好利用ADC废水排放口的底泥或者利用同类NH3-N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
由于ADC生产厂废水排放口取泥相当困难,所以采用自行培养驯化活性污泥。
污泥取自玉带河的底泥,呈黑色,有臭味,含有大量泥沙等无机物,镜检观察不到微型动物,污泥活性极差,镜检结果见图4.1。
图4.1 培养前的污泥Figure 4.1 sludge before cultivate图4.2 污泥培养后期Figure 4.2 sludge after cultivate本阶段从2004年3月13日开始,由于A/DAT-IAT反应器没有做好,污泥培养在一个有效容积为8L的SBR池进行。
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
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得MLSS为1500mg/L,SV为6%,反应过程中pH值、COD、NH3-N浓度没有较大的变化,说明培养出的细菌量较少。
14天后,污泥呈浅黑色,沉淀时泥水界面由开始模糊逐渐变得边缘清晰,镜检时可以观察到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吸管虫等。
随着生物相逐渐变好,预示菌种培养出来了。
测得污泥MLSS 为2200mg/L,SV为11%,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43%和10%,污泥活性还不强,需要继续培养。
此后,每天运行两周期,每周期曝气10h,静置2h。
30天后,污泥的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混合液静置半小时,上清夜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黄褐色,镜检有大量新型菌胶团,较为密实,可以观察到许多活跃的钟虫(如图4.2所示)。
测得污泥MLSS为4100mg/L,SV为21%,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较强,至此认为培养阶段结束2.活性污泥的驯化培养出来的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异养菌,而硝化菌是自养菌,污泥中含量非常少,需要进一步进行驯化,使之占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有多种培养方法,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养时间和人力物力均不同。
应根据废水水质、气候、实际许可的条件等情况来选择培养方法。
1.培养前的准备工作
(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说明书)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 COD 、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对受纳水体(如接纳排污的河流等)本底水质调查备案,以便考察若干年后对受纳水体的影响提供依据。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氮源、磷源),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采用接种培菌法还需备足污水性质相似其他污水处理厂(站)的干(或浓缩)污泥作为活性污泥微生物培养用的菌种。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
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2.自然培菌自然培菌,也称直接培菌法。
它是利用废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养过程。
城市污水和一些营养成份较全、毒性小的工业废水,如食品厂、肉类加工厂废水,可以考虑这种培养方法,但培养时间相对较长。
自然培菌又可分为间歇培菌和连续培菌二种。
(1)间歇培菌。
将曝气池注满废水,进行闷曝(即只曝气而不进废水),数天后停止曝气,静置沉淀1 h ,然后排出池内约1/5的上层废水,并注入相同量的新鲜污水。
如此反复进行闷曝、静沉和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的进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闷曝时间要比上次缩短。
在春秋季节,约二、三周就可初步培养出污泥。
当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达到1克/升左右时,就可连续进水和曝气。
由于培养初期污泥浓度较低,沉淀池内
积累的污泥也较少,回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后随着污泥量的增多,回流污泥量也要相应增加。
当污泥浓度达到工艺所需的浓度后,即可开始正常运行,按工艺要求进行控制。
(2)连续培菌。
先将曝气池进满废水,然后停止进水,闷曝半天至一天后可连续进水。
连续曝气,进水量从小到大逐渐增加,连续运行一段时间(与间歇法差不多),就会有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
曝气池污泥量达到工艺所需的浓度时,按工艺要求进行控制。
由于自然培菌法是用废水直接培养活性污泥,其培菌过程也是微生物逐步适应废水性质并获得驯化的过程。
3.接种培菌接种培菌法的培养时间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厂。
城市污水厂如附近有种泥,也可采用此法,以缩短培养时间。
接种培养法常用的有如下二种:
(1) 浓缩污泥接种培菌。
采用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作菌种(种泥或种污泥)来培养。
城市污水和营养齐全、毒性低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培养,可直接在所要处理的废水中加入种泥进行曝气,直至污泥转棕黄色时就可连续进污水(进水量应逐渐增加),此时沉淀池也投入运行,让污泥在系统内循环。
为了加快培养进程,可在培养过程中投加未发酵过的大粪水或其它营养物。
活性污泥浓度达到工艺要求值即完成了培菌过程。
从经济上讲,种泥的量应尽可能少,一般情况下控制在稀释后使混合液污泥浓度在L以上。
对有毒工业废水进行培菌时,可先向曝气池引入河水,也可用自来水(需先曝气一段时间以脱去其中的余氯),然后投入种污泥和未经发酵的大粪水进行曝气,直至污泥呈棕黄色后停止曝气,让污泥沉降并排掉一部分上清液,再次补充一定量的大粪水继续曝气,待污泥量明显增加后,逐步提高废水流量。
在培菌的后期,污泥中微生物已能较好地适应工业废水水质。
(2)干污泥接种培菌。
“干污泥”通常是指经过脱水机脱水后的泥饼,其含水率约为70~80%。
本法适用于边远地区和取种污泥运输距离较远的情况。
干污泥接种培菌的过程与浓缩污泥培菌法基本相同。
接种污泥要先用刚脱水不久的新鲜泥饼,投加至曝气池前需加少量水并捣成泥浆。
干污泥的投加量一般为池容积的2~5%。
干污泥中可能含有一定浓度的化学药剂(用于污泥调理),如药剂含量过高、毒性较大,则不宜用作为培菌的种泥。
鉴定污泥能否作接种用,可将少量泥块捣碎后放入小容器(如烧杯或塑料桶)内加水曝气,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泥色能转黄,就可用于接种。
污泥培菌的注意事项:
(1)活性污泥培菌过程中,应经常测定进水的pH、COD、氨氮和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标。
活性污泥初步形成后,就要进行生物相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对污泥培养状态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控培菌过程。
(2)活性污泥的培菌应尽可能在温度适宜的季节进行。
因为温度适宜,微生物生长快,培菌时间短。
如只能在冬季培菌,则应该采用接种培菌法,所需的种污泥要比春秋季多。
(3)培菌过程中,特别是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特别是在夏季。
有不少厂都发生过此类情况。
这不仅增加了培菌时间和费用,甚至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无法按期投入运行。
要避免污泥自身氧化,控制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是关键,要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要及时进水以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
若进水浓度太低,则要投加大粪等以补充营养,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间歇曝气。
(4)活性污泥培菌后期,适当排出一些老化污泥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
(5)工业废水处理厂在生产装置投产前往往没有废水进入,而一旦生产装置投产后,排放的废水就需及时处理。
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培菌时间,并提前准备种污泥及养料等。
(6)如曝气池中污泥已培养成熟,但仍没有废水进入时,应停止曝气使污泥处于休眠状态,或间歇曝气(延长曝气间隔时间、减少曝气量),以尽可能降低污泥自身氧化的速度。
有条件时,应投加大粪、无毒性的有机下脚料(如食堂泔脚)等营养物。
(7)大部分的废水处理厂都有二个(格)以上的曝气池。
这种情况下可先利用一只曝气池培养活性污泥,然后再输送到相邻其它曝气池进行多级扩大培养。
本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废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