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一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有高水平学术研究和专门技术能力的硕士研究生而制定的一套培养计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一、培养目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能够在该领域进行原创性和创新性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所选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基本理论;2. 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的能力;3. 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本领域做出重要学术贡献;4.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跟踪并适应学科发展的新动态。
二、培养要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 学术方面:学生需要深入学习所选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理论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实践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科研方面:学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会。
学生要熟练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能,具备进行科研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毕业时,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并能进行学术报告和答辩。
3. 实践方面:学生需要参与专业实践环节,如实习、实验和工程项目等,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专业视野和应用领域。
4. 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学生还要遵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培养计划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计划按照学制和学习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
一般来说,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夯实基础知识,选修课程则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学生需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学分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各专业方向特点设置,旨在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选修课程:提供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实习、实践项目、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引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本方案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法规和研究生教育指导原则,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指导。
二、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力与素养: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应用与创新: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
三、培养对象与学制
1.培养对象:具有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及全日制学生。
2.学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3年,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情况可适当调整。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等。
二、培养对象与学制
1.培养对象:具有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的优秀在职人员及全日制学生。
2.学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3年,具体学制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可适当调整。
三、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
1.培养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设立以下培养方向:
-方向一:技术与创新管理
-方向二:金融与财务
-方向三:教育与心理发展
五、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一)

2
40
1
GZ910006
传播技术与应用
2
40
1
领
域
主
干
课
选
修
课
校外实
践研究
6
必修
环节
跨专业学生补修本科生主要课程
不
计
学
分
第一导师: 导师组长:
(签名) (签名)
分管院长(签名):
注:此表一式三份,学院、研究生处、学生各一份,请统一用A4纸打印。如第一导师是外校老师,请注明。
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一)
姓名
学院
类别(领域)
园艺领域
学号
导师
研究方向
学
位
课
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GZ910001
自然辩证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5
30
1
GZ91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5
30
2
GZ910003
第一外语(英语)
3
80
1
GZ910004
推广理论与实践
2
60
1
GZ910005
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一、培养目标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以下同)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治疗技术,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3.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4.具备查阅本专业文献的能力,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和综述等)并通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累积在校时间不超过4年。
延迟毕业的程序和具体条件见学校文件。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提前毕业。
符合条件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可提前进行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具体条件见《广西医科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暂行规定》。
三、培养方式与要求(一)课程学习要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及非学位课程,前者为必修课,后者为选修课。
第一学期即应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及个人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1.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管理,总学分要求23学分,总门数6门。
(1)公共必修课:4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学分医学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 5.0学分自然辩证法 2.0学分公共外语8.0学分(2)专业课 3.0学分(3)专业外语 3.0学分(以上课程70分以上可获得学分)(4)参加相关专业学术讲座5次以上(含5次)2学分2.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实行学分管理,不考试,不计学分,共限选修3门。
(1)普通选修课:可选修1~2门,不考试,不计学分;(2)自选课:人文社科、体育等(限选修1门),不考试,不计学分。
研究生培养工作计划

研究生培养工作计划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特制定本研究生培养工作计划。
一、培养目标1、学术型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能够在本学科领域内取得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学术交流中展现出较高的水平。
2、专业型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相关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培养方式1、导师负责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导师应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课程学习研究生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
课程学习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3、科研实践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工作,并撰写科研论文和报告。
4、学术交流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活动,拓宽其学术视野,增强其学术交流能力。
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课程设置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课程,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外语水平。
2、基础课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课程,为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专业课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使研究生深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前沿技术。
4、选修课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供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选择,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 cczueducn

(一)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根据培养目标、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等各项要求所制订的培养规范, 它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各级部门必 须加强对制订培养方案工作的监督。
1. 培养方案的制订 培养方案按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制定,具体与招生归口 一致。以专业学位类别招生的按专业学位类别制定培养方案,以专业学位领域招生 的按专业学位领域制定培养方案。新增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必须在制订招生计划 的同时提交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由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院主管领导召集有 关指导教师,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校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特点以及 现有条件制订,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1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常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一、 培养目标
常大〔2017〕228号
为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研究和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
用型专门人才。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达到如下目标:
作(含项目或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组
指导模式,鼓励海内外合作培养。
培养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导师组)共同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
师充分发挥职业优势,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
作。
(二)导师(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
3
系统,并填写培养计划一式二份。一份留研究生本人,一份交所在学院。 研究生培养计划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
应严格遵守,按以下要求执行: 1. 培养计划课程部分中的学位课程必须是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位课程。 2. 培养计划课程部分中不得安排与本学科相应的大学本科课程。 3.培养计划制订后要严格执行,若有特殊原因提出修改者,必须于授课学期开
研究生专硕培养计划

应用统计(025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具体要求: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具备从事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从事应用统计工作的能力。
3、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可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排队论及其应用;2、可靠性数学及其应用;3、寿险精算理论及其应用;4、统计质量管理;5、统计计算及其应用;6、实验设计理论及应用;三、学习方式及年限学制为2.5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4年,提前、延期毕业按《关于全日制研究生最短答辩时限的决定》(燕大校字〔2006〕79号)、《燕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暂行规定》(燕大校字〔2007〕179号)、《燕山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05年9月)等文件规定办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集中在校学习的方式。
2、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可采用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方式。
3、实行“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生的全面指导工作;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环节,为所指导的研究生创造条件进行学位论文的实践活动,并协助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
说明:带*号的课程与“0714统计学”研究生课程相同,合并开设。
带+号的课程与“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生课程相同,合并开设。
六、学分要求及其他实行学分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0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8分。
全日制应用心理硕士(045400)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1)

全日制应用心理硕士(045400)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总体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态度,在政治思想素质、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和能力上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在司法与犯罪心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四个领域能够开展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相关专业知识,在产品质量评估、环境设计、组织管理、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能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评估与训练、工程技术设计、心理治疗与咨询、心理训练、公共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选拔与测评、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军事指挥等领域的工作中。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学习方式与年限全日制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为全脱产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三、培养方式1、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2、具体方式(1)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2)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导师组应吸收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
(3)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注重与社会单位及行业协会的交流,聘请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参与教学及培养工作。
(4)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