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语文作文历史典故写作素材语文
高中语文作文历史典故素材积累

高中语文作文历史典故素材积累高中语文作文历史典故素材(一)寇准从小聪明好学。
十九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先后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官。
他耿直刚强,办事果断,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副宰相。
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为宰相呢。
”宋真宗又说:“我还要任命一个人跟你一道担任宰相,你看谁最合适?”毕士安说:“寇准为人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说:“听说他刚强任性。
”当时,辽国正不断出兵侵扰北方边境。
毕士安就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坚持正道,反对奸邪,所以不少人讨厌他。
如今辽国不断入侵,百姓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
”宋真宗认为毕士安讲得很有道理,就同时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两人为宰相。
寇准担任宰相才一个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二十万大军,入侵宋朝。
这年十一月,辽军很快打到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汴京。
边境的告急文书,一天中向东京发来五次。
这些告急文书到了寇准手中,都被扣了下来。
寇准谈笑自如,好像没有这回事。
第二天,人们把这事报告宋真宗。
宋真宗又惊又怕,就把寇准召来,问他处理办法。
寇准说:“陛下要辽国退兵,不过花几天时间。
”于是,寇准乘机提出,要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州。
宋真宗不敢前去,立起身来,想退回内宫。
寇准说:“陛下一进去,群臣不得见,大事就完了。
陛下不能入内。
”宋真宗只得留下来,陆续召见一些大臣,商议对策。
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
另一个大臣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
这两个人都想逃跑,暗地里劝宋真宗迁都,躲避敌人的锋芒。
宋真宗问寇准说:“有人劝我迁都金陵,有人又劝我迁都成都,你看该怎么办?”寇准知道这是王钦若和陈尧叟出的鬼点子,就假装不知道,大声说:“谁给陛下提出迁都的主意,罪该杀头!现在上下齐心,要和敌人决一胜负。
陛下御驾亲征,定能打败敌人。
要是迁都逃跑,京城一失,人心崩溃,敌人长驱直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决定亲征。
高考历史典故作文素材(5篇)

高考历史典故作文素材(5篇)高考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1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
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
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
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高考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2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5篇

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5篇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看到过很多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往往会被我们运用到写作之中,以此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是自己的作文得到更好的升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篇一、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绰号之中见端倪北宋大臣王珪的绰号是“三旨宰相”,他执掌大权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树。
王珪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此公很会顾惜体面,其表现堪称标准的三部曲——“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矣”。
至于袒露私衷,独抒己见,绝对不是王珪的风格。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当时行政院会议时,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人称“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
篇二、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
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
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
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篇三、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献媚者现丑十六国时期南燕刺史鞠仲,为了讨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兴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
”慕容德就让左右的人赏赐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赏赐太重,正在谦让,没想到慕容德却说:“你知道跟我开玩笑,难道我就不知道跟你开玩笑?你对我说的不是实话,我赏你的也是虚数。
”鞠仲拍马屁没边没沿,被皇帝狠狠戏弄了一番。
篇四、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_高中作文素材_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入相关的历史素材,加深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历史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历史典故素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一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
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二苏辙(1039年-1120xx年),字子由,北宋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
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
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
”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
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三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
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

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关于历史典故的作文素材》素材一《完璧归赵》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么个精彩的故事叫完璧归赵。
话说啊,战国那时候,赵国得到了一块绝世美玉和氏璧。
这宝贝晶莹剔透,美得不像话。
秦国那赢政啊,就起了贪心。
他就派人去跟赵王说,哎呀,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心里直发慌,他知道秦国那就是狼,可这又不敢得罪秦国啊。
这时候蔺相如出来了,说大王放心,我带着璧去秦国,如果秦国真给城,璧就留下,不给城,我保证把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我就想啊,蔺相如当时那得多有胆量。
就像我们现在要去和一个很厉害又有点无赖的人谈判。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看到和氏璧那眼睛都放绿光了,就拿在手里看了又看,都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儿。
蔺相如可是个机灵鬼,他就编了个瞎话,说这璧有点小瑕疵,我指给您看。
秦王信了,就把璧给他了。
蔺相如一拿到璧,就往后退了几步,靠在柱子上,瞪着大眼睛说,您如果不拿城来交换,我今天就把这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看,蔺相如这一招多绝。
就像我们平常打赌,拼上了所有的底气。
秦王没办法,就拿出地图指了指那十五座城。
蔺相如心里清楚,秦王这是在敷衍呢。
于是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再举行个隆重的交接仪式。
秦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答应了。
蔺相如趁着这几天,偷偷派人带着璧从小路回赵国了。
等到斋戒完,秦王发现和氏璧没了,蔺相如坦然地说,您连斋戒都那么敷衍,我看您没诚意,已经把璧送回赵国了。
秦王想杀他又觉得杀了他就显得自己更加理亏了,只好把蔺相如放回去。
这完璧归赵的故事确确实实展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以一人之力在强秦面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素材二《负荆请罪》接着这完璧归赵的后续呢,就有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这么大的功,赵王那是重重地赏赐他,还封他做了大官。
这可让赵国的大将廉颇心里不平衡了。
廉颇想啊,我在战场上杀敌无数,累得一身伤,你蔺相如就凭着一张嘴,就比我地位还高了。
他就到处说要给蔺相如好看。
蔺相如听到这些啊,就故意躲着廉颇。
历史典故2篇作文素材_高中作文素材_

历史典故2篇作文素材一:不妨“不求完美”——李伟明到某个地方做客,当地朋友少不了领着你参观这风景那名胜。
末了,你要告辞,朋友却热情挽留,直说还有许多好地方没看完呢。
你只好说:“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确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留点遗憾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是“遗憾的艺术”。
这个主语,可以替换很多词,比如摄影,比如影视,比如建筑等等,甚至可以说人生。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事情总是难以十全十美,遗憾总是在所难免。
既然如此,我倒觉得,很多事情,在过程中尽管应当高标准去追求、去努力,但对于最终结果,不妨给一点“不求完美”的宽容。
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可以反复修改无数次。
但无论怎么改,都没有真正完美的文章。
文从句顺,逻辑说得通,观点站得住脚,让人读得下去,就不错了,至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是很难的。
做文反复推敲,做事反复思量,只要超过了“度”,都未必是好事,结果反而贻误时机,影响效果。
世事瞬息万变,哪里能把什么都想遍了?还有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学,希望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个“通才”,成为完美的全能者。
于是,每天满怀激情,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整日忙得不亦乐乎。
最后,多半是成了“万金油”。
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哪个人什么都懂,能够一个人包打天下。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仅不可能什么都懂,也没必要什么都懂。
“一招鲜,吃遍天”,与其致力于做个全能者,不如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在某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钻研得更深。
完美主义者,其实更容易导致更大的不完美。
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现实当中,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
《淮南子》里有一句话:“夫待騕袅、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
”意思说的是,如果非要等到騕袅、飞兔这样的良马才来驾车,那世上的人就没车可坐了;如果非要等到西施、毛嫱这样的美女才来结婚,那就一辈子别想成家了。
事实就是如此,脱离实际,把要求定得太高,最后多半是一事无成,失去了很多。
2019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大全素材:照海倚天

2019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大全素材:照海倚天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数峰无语立斜阳,也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块默默的无字碑。
一个年少时就才学出众的天才,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取进士的少儒,一个当清政府在太平天国打击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挺身救驾的勇者。
他曾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极品,也曾饱受倾轧,郁居乡里;曾在战场上带甲百万,挥斥方遒;也曾一败涂地,差点投水自尽。
这截然不同谜一般的身世,也许也正是他一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内圣外王,不错,这正是国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翻开《曾国藩家书》,翻开《冰鉴》,翻开属于国藩内心的那一页,我为之所震惊,这难道就是扬名政坛,决战沙场,坚忍果断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
我不由惊叹,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
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
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那么清正无私,举贤假设渴,为将那么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那么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那么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
也许也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最中肯:“曾国藩是地方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
”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国……这些是事实,不知是有意,还是不得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2019高中语文精品作文素材之古代杰出人物及事迹精选.doc

2019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之古代杰出人物及事迹精选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评价】1。
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 ; 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
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
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 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
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颁奖词】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 ; 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
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
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
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
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
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
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
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
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
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
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体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
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
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后,他了吴的力,主攻打南郡,在那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傲立的姿,依然人仰望。
他将一生都奉献于吴霸,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英魂【名片】世清【价】1。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此也”。
在有些人看来,世不于真,世道清明,能出来官 ; 世道,能与世浮沉。
不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埃。
2。
眼看自己一度旺的国家已无望,有心国,却无力回天。
你本能出走他国,却最因恋国土,于悲交加中自沉于汨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怎能不人惋?【】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国富民、侯威震的局面 ; 是您,屡遭疏流放,赤子之心却始不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作文历史典故写作素材高三语文作文历史典故写作素材:晁错削地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
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管家的官员叫晁错,才能挺不错,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汉景帝即位以后,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
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同姓王。
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
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更是骄横。
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皇帝一样富有。
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使吴国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晁错眼看这样下去,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早该把他办罪。
先帝(指文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
他还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产盐,招兵买马,准备叛乱。
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还有点犹豫,说:“好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
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
诸侯大多不是荒淫无度,就是横行不法,要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还不容易!过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禹县)特地赶了出来。
他对晁错说:“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
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着?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竟是为的什么?”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要乱起来。
”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
我老了,不愿意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
可是老人不体贴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
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
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甾音zī)、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
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吓了。
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
他劝汉景帝说:“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候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
”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接着,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
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
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
中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
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莫名其妙地被腰斩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
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
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
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愿不愿意退兵?”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
这次借削地的因头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
亏得周亚夫很能用兵。
他先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吴、楚两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
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国家也很快地垮了。
不到三个月时间,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
高三语文作文历史典故写作素材:尤伯的眼泪很早以前,龙山脚下住着十几户人家。
有一家姓尤的老人叫尤伯,他特别喜欢下棋。
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叫尤云,还没有成家。
一家人勤勤恳恳,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这一年的夏天,尤伯到山上修理树木。
因天气炎热、干了不大一会,就满身大汗,又渴又累又饿,就想到西南面那棵大槐树歇会儿。
到了树下,看见两位白发老头在那里下棋,旁边放着一把茶壶和两只菜碗,便走向前去看了起来。
因他在家也经常和别人下棋,棋路很熟,不由地和两位老人攀谈起来,有时还指指点点。
两位白发老人对他也挺热心,还让尤伯喝了一碗茶。
尤伯碗茶下肚,只觉得一股清香从肚子里往上升,什么热了,累了,饿了,浑身那个轻松自在劲就别提啦。
不一会儿,就叭在两个老头下棋的石台前,迷迷糊糊地感觉到,山边的云儿忽儿黑忽儿白,忽儿浓,忽儿谈;山下地里,忽儿黄,忽儿绿。
等他一觉,两位老头棋还没下完。
越看越有些溪跷,最后棋也看不懂了。
一想明天儿子尤云要到济宁府去,便和两个老人打了个招呼,匆匆忙忙下山去了。
尤伯刚走到山脚下,便觉的路越走越不对劲,和原先的不一个样子。
地里人他一个也不认识,也没一个人认识他。
根据自己的印象,找到自己的村子,可村子比昨天大多了,人比昨天多多了。
满村子找自己的家,从南头找到北头,从西头找到东头,也没找到。
这时,一位发须雪白的老头走了过来,他忙向老人打了个招呼,问了老汉的姓名、年龄,为什么在这里住。
那老汉告诉他:他姓尤,祖祖辈辈地住在这个庄上,今天已九十三岁了。
尤伯又问老汉:尤云到什么地方去了?那老汉告诉他:尤云是他的老爷的老爷。
老汉吃惊的反问尤伯:“您怎么知道我家老爷?”尤伯也没有回答,就上山去了。
他要找两位下棋的老人问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尤伯到了山上,找遍了整个山,也没有找到那两个下棋的老人和那棵参大的大槐树,他越想越觉得悲伤:妻子没有了,儿子也不在了,世间的人,没有他一个近人,也没有他一个认识的人,身不由己地趴在原先下棋的地方大哭起来。
他从天黑哭到天明,又从天明哭到天黑,不知哭了多少天。
落下的眼泪,把脚下的山石穿,形成了一个山洞。
尤伯哭累了,就昏睡过去,在他昏睡当中,就听着一个老人拍着他的肩膀,说:“徒儿,别哭了。
你的泪要不流到东海边去,这里早成汪洋大海了。
你看棋的时候,云黑是雨,云白是雪,云浓是风。
地里黄和绿,那是一年四季的变化。
这是你的刀,下山去,为人间做点好事吧!”他猛地醒来,什么也没有。
四周一望,发现了他的那把刀,刀虽是原先的,可闪着金光,锐利无比。
尤伯按着那个老人的吩咐,便下山了。
他在龙山住过多年,做了不少除霸安良的好事,后来玉帝把他召回了天廷。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泪水滴成的山洞叫“老尤洞”。
高三语文作文历史典故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
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
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
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
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
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
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认真。
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
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
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
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
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
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
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
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
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
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
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
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
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
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
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
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
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