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沉淀池设计体会
《平流沉淀池的设计1500字》

平流沉淀池的设计目录平流沉淀池的设计 (1)1.设计流量 (1)Q设—设计日产水量(m3/d) (1)2.平面尺寸计算 (2)2.1 沉淀池有效容积 (2)2.2 沉淀池长度 (2)2.3 沉淀池高度 (2)B=VLℎ (2)3.进出水系统 (3)3.1 沉淀池的进水部分设计 (3)3.2 沉淀池的出水部分设计 (3)3.3 沉淀池放空管 (4)3.4 排泥设备选择 (5)3.5 沉淀池总高度 (5)ℎ4—沉淀池污泥斗高度(m) (5)平流沉淀池沉淀效果好,运行方便,易于施工。
但是占地面积较大,为了水厂的可靠运行,沉淀池的池数不得少于两个。
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和水质较差的地区;适用于大中小型水厂。
汾河流域处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中泥沙含量较高;本设计同时也是大型水厂。
综合考虑,选择使用平流沉淀池优于其他的沉淀池。
1.设计流量Q=Q设×(1+k)24nQ—单池设计水量(m3/d)Q设—设计日产水量(m3/d)k—水厂用水量占设计日用水量的百分比,一般采用5%-10% n—沉淀池个数,一般采用不少于两个设计中取k=5%,n=2Q=Q设×(1+k)24n=160000×1.0524×2=3500m3/ℎ=0.972m3/s2.平面尺寸计算2.1 沉淀池有效容积V=QTV—沉淀池的有效容积(m3)T—停留时间(h),一般采用1.0-3.0h设计中取T=2hV=QT=3500×2.5=8750m32.2 沉淀池长度L=3600vTL—沉淀池长度(m)v—水平流速(m/s),由于与絮凝池合建,考虑絮凝池内流速,采用0.01-0.025m/s设计中取v=0.020m/sL=3600vT=3600×0.02×2=144m2.3 沉淀池高度B=V LℎB—沉淀池高度(m)h—沉淀池有效深度(m),一般采用3.0-3.5m 设计中取h=3.1mB=VLℎ=8750144×3.1=19.60,设计中取20m,与絮凝池同宽沉淀池长度L与宽度B之比为:L/B=144/20=7.2>4,满足要求;长度与深度之比L/h=144/3.1=46.45>10,满足要求。
网格絮凝—平流沉淀池与清水池叠合工艺设计总结

网格絮凝—平流沉淀池与清水池叠合工艺设计总结近年来,网格絮凝技术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了长足发展。
网格絮凝技术是一种运用固定网格、旋流器等复杂结构,采用水流磨损的方式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污染物的减量控制和标准排放的理念。
网格絮凝技术具有较强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尤其是对低浓度悬浮性污染物能够达到良好的去除效果,所以它在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际应用,本文介绍了采用网格絮凝技术的平流沉淀池和清水池叠合工艺的设计总结,具体包括了技术原理、组成及结构示意图、叠合工艺分析和设备参数,以及运行调试记录等。
以此可以从多个方面对网格絮凝技术进行简要总结,帮助有需要的人更好地理解并使用网格絮凝技术。
一、技术原理网格絮凝技术是一种高效、经济、优良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污水处理池中安装一定网格和旋流器,使污水形成自然旋流,污染物在动态流动中沉积,从而达到有效的去除。
网格絮凝技术和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相比,除了有比较高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外,同时还具有可操作性强、投资少、安装快、维护简便、运行工况稳定等特点,常用于处理悬浮性污染物,也可用于处理有机物、氮磷钝化物及某些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
二、组成及结构示意图网格絮凝池的组成主要包括水入口、水出口、定位螺旋槽、螺旋回流段、螺旋槽室、旋流器系统、网格室等部分。
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定位螺旋槽及旋流器系统是网格絮凝技术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起到了在网格絮凝技术中的动静力效应及获得自然旋流的作用,从而促进污染物的沉积。
三、叠合工艺分析采用叠合工艺来实现网格絮凝技术,其工艺分析如下:(1)水入口和污水处理池:首先,将污水通过水入口进入污水处理池,利用水流的动力,将污染物均匀地分散在池水中,从而减少其污染物的沉积;(2)定位螺旋槽:定位螺旋槽是整个叠合工艺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通过定位螺旋槽的螺旋段,将污水按照一定的旋流路径进行运动;(3)旋流器系统:旋流器系统起到了获得自然旋流的作用,从而促进污染物的沉积和去除;(4)网格室:网格室起到了阻挡悬浮物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的污染物去除。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案例(附图纸)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案例(附图纸)
设计案例:平流式沉淀池设计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为Qmax=720m3/h,设
计人口数为N=10万人。
为此,我们试图设计平流式沉淀池。
首先,我们取沉淀时间t=1.5h,表面水力负荷
q=2m3/m2·h,排泥间隔2d,人均干泥量25g/人.d,污泥含水
率95%,水平流速v≤5mm/s,取4.63mm/s。
在沉淀区方面,我们可以计算出面积为360m2,有效水
深为3m,有效体积为1080m3,长度为25m,总宽度为14.4m,池子格数为3格。
此外,我们校核了尺寸比例,长宽比为5.21,长深比为8.33,均满足设计要求。
在污泥区方面,我们计算出污泥所需总容积为100m3,
每格池子污泥量为34m3.然后,我们确定了污泥斗的尺寸和容积,包括泥斗倾角为60度,斗底尺寸为0.5×0.5m,上口为
4.8×4.8m,泥斗高度为3.75m,泥斗容积为32.11m3.此外,我
们还计算了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的高度和体积,分别为
0.202m和14.45m3.最后,我们计算出实际存泥体积为
46.56m3,满足要求。
最后,我们确定了沉淀池的总高度,包括超高h1为0.3m,有效水深h2为3m,缓冲层高度h3为0.5m,污泥区高度h4
为3.952m,总高度H为7.752m。
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

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种常用的处理废水的设备,它通过重力沉淀原理将废水中的固体颗粒物、悬浮物和泥沙分离出来,净化废水。
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设计与计算中,首先需要确定沉淀池的尺寸和深度。
沉淀池的尺寸应根据废水处理量和固体物质含量来决定,一般来说,沉淀池的宽度不应超过3米,长度取决于排放量和使用场所。
深度一般为1.2~2.5米,这与处理的固体物质的密度和直径有关。
接着,需要确定池内搅拌器或水流产生器的设计及数量,搅拌器的数量要根据池体积和深度来确定,一般按照5~10%的比例安装。
还需要确定出口的管道尺寸、进水口的位置和放水口的位置。
在计算沉淀池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池内的流速。
一般来说,池内的液对水流的阻力要小于对固体物质的阻力。
因此,流速的控制是很重要的,一般控制在1m/s以内。
还需要考虑出水口和底部的距离,以及固体物质在底部的物质积累量。
通常,如果距离太近,就会导致物质无法彻底沉淀,而如果距离太远,则会增加废水处理成本。
一般建议出口和底面的距离为1/5~1/6的池深度,以确保足够的物质沉淀。
在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和计算中,还需要考虑到废水中固体物质的性质,如密度、大小、形状等。
这些因素将影响沉淀池的设计,可以通过调整出口口径、流速和底面形状来优化废水的处理效果。
此外,还应定期检查和清理沉淀池,确保其正常运行。
总体来说,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和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废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处理量,选择合适的尺寸、流速和出口口径等参数,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高效净化废水。
污水处理厂中双层平流沉淀池的工艺设计要点

污水处理厂中双层平流沉淀池的工艺设计要点污水处理厂中双层平流沉淀池的工艺设计要点1. 引言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
污水处理厂的核心设备之一是平流沉淀池,其目的是通过减速污水流速,让悬浮物沉淀下来。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厂中双层平流沉淀池的工艺设计要点。
2. 设计参数的确定在设计双层平流沉淀池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一系列设计参数,包括污水流量、进流速度、泥水比、污水污染物类别和浓度等。
这些参数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双层平流沉淀池的设计结果和处理效果。
3. 污水处理过程双层平流沉淀池是通过水流在缓慢流动过程中,使污水中的悬浮物逐渐沉淀下来。
首先,将进流的污水经过预处理后引入到双层平流沉淀池。
在污水流入沉淀池后,通过增加水流的宽度和深度来减缓水流速度,使水流产生一个平稳的流动环境。
这样可使悬浮物在水流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沉降。
在双层平流沉淀池的上方设置了一层分隔板,以避免污水中的浮沫和悬浮物进入下层。
下层为沉淀池,污水中的悬浮物在此处沉淀下来,被持续排出,清水则从上部流出。
4. 污水处理效果通过合理的双层平流沉淀池工艺设计,可以显著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首先,双层设计可以有效减缓污水流速,并增加悬浮物沉淀时间。
其次,分隔板的设置能有效地防止浮沫和悬浮物进入下层池塘。
此外,合理的排泥装置能够及时清除沉淀下来的污泥,保持沉淀池的正常运行。
5. 工艺设备的选型在双层平流沉淀池的设计中,合理的工艺设备选型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选用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材料,以保证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抵御腐蚀。
其次,选择适当的泥水分离装置,以便高效地清除沉淀池中的污泥。
另外,为了确保系统的可靠运行,还需注意设备的维护和日常保养。
6. 结论双层平流沉淀池在污水处理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有效清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提高处理效果。
在设计双层平流沉淀池时,需要考虑合理的设计参数、流程以及选用合适的设备。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种用于水处理的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平流式水流和重力沉淀将悬浮固体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工作原理如下:
1. 水流进入沉淀池,通过进水口进入,并以平流方式流经整个沉淀池。
平流的水流路径是水平流动,不会发生上下流动。
2. 进入沉淀池的水中悬浮的固体物质会在沉淀池内沉降。
这是通过重力作用而实现,重力使固体颗粒向下沉降,从而分离出来。
3. 沉淀的固体物质会逐渐沉积在沉淀池的底部,并形成污泥层。
清水则从沉淀池的上部流出。
4. 污泥层会定期或连续地被定期清除,以防止过多积累。
这可以通过机械手段,如刮泥机或真空吸泥器等进行清理。
5. 清水流出沉淀池后,可能仍然含有一些悬浮物质和小颗粒。
为了进一步净化水质,可以将水流经过过滤装置或其他后处理设备。
总的来说,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流的平流流动和重力沉淀的作用,将悬浮固体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这种类型的沉淀池在污水处理、饮用水处理和工业水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设备,主要用于沉淀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它通过改变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使沉淀物沉积在池底,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
设计原理: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理基于流体力学中的平流概念。
当污水进入沉淀池时,由于水流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导致其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相对静止,被重力沉积在池底。
这种设计原则使得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在沉淀池内有效地沉积下来,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结构设计:平流式沉淀池通常由进水管道、沉淀池本体、出水管道和泵组成。
其中进水管道通过设备设计来控制进水流量、速度和方向。
沉淀池本体的设计通常是矩形或圆形,底部设置有集水口以便清理沉淀物。
出水管道用于排出沉淀后的清水。
泵的作用是维持污水的流动和提高进水速度。
工作原理:当进水管道中的污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沉淀池本体内有一定的空间,使流速减慢,使得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的密度大于水,从而开始沉积。
这种沉淀物在底部逐渐积聚,形成沉淀层。
清水则从中部或上部流出,经过出水管道排出。
设计要点:1.污水流入沉淀池的位置应考虑流速的调节,避免过高的进水速度导致出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
2.沉淀池的内部结构应设计合理,以减少水流速度的变化,保证沉淀物能够充分沉积。
3.底部集水口的设置应方便清理沉淀物,避免沉淀物积聚过多影响沉淀效果。
4.出水管道的位置应选择在沉淀池中部或上部,避免从底部排水而将沉淀物再次搬运到出水中。
5.泵的选择应考虑污水的流量和压力需求,保证污水能够顺利流入和流出沉淀池。
设计步骤:1.确定污水处理量和水质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平流式沉淀池的容积和尺寸。
2.绘制沉淀池的结构图,包括进水管道、沉淀池本体、出水管道等。
3.根据设计要点确定进水管道位置和尺寸,确保污水能够均匀流入沉淀池。
4.设计沉淀池的本体结构,包括底部集水口的位置和尺寸,以及沉淀池的形状和尺寸。
平流式沉淀池实验报告注意事项

平流式沉淀池实验报告注意事项
平流式沉淀池实验报告注意事项:
1、由于平流式沉淀池的斜管填料比重为0.92略小于水,应用
10mm的螺纹钢或圆钢拉筋固定在填料上方,防止其松动上浮,钢筋
和角钢均采用环氧煤沥青防腐。
2、斜板必须安装,否则极易造成斜管填料倾斜,甚至倒塌!
平流式沉淀池设备的安装方法
一、现场准备:
1、烫接电源、电缆准备:
2、准备好500W电烙铁2支:
3、操作人员到位、监护人员到位:
4、斜管填料烫接完成后体积庞大将占很大空间,提前
预留堆放场地:
二、烫接操作
1、打开斜管填料包装,将第一片斜管填料平放于地面,取第二
片斜管填料置于第一片填料之上,检查斜管填料的切口,必须保证60°角、并呈六角蜂窝状,检查无误后开始烫接粘接点:
2、在六角蜂窝两端所有平面接点全部要烫接,两侧两片平面合
缝处要求烫接四点以上,在两片斜管填料平面中间要求焊接四点以上,确保焊接牢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 术 与 经 验
・39・
平流沉淀池设计体会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丁超 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 工业用水与废水 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 2001,32(5) 1次
参考文献(3条) 1.杨钦;严熙世 给水工程 1986 2.钟淳昌 净水厂设计 1986 3.陈文根 给水沉淀池吸泥机吸泥方式的演进[期刊论文]-给水排水 1997(11)
技 术 与 经 验
此法系与 Proudo 公司联合开发成功的, 首先, 用一 5 000 ~ 3 0000 gauss 的磁场使废水中的有机分子排 成一直线,从而使有机物在随后的电和超声波处理 中易于处理。 在磁场处理工序之后,废水用 10 ~ 20 kV 交流 电脉冲处理,以使有机物分解成较低的分子链段。 然后,废水送往 3 个顺序相连的反应器的电解反应
4 3
式中: u i—小于 u 0 的颗粒沉速, m / S; P i —沉速小于 u i 的颗粒重量占原水中全部颗 粒重量的百分率 ( W ) % ; P 0 —沉速小于 u 0 的颗粒重量占原水中全部颗 粒重量的百分率 ( W ) % 。 从公式 ( 1 ) ( 2 ) 分析, 要使平流沉淀池的出水浊 度降至最低, 就必须减小截留沉速。u 0 太小, 沉淀池 产水量低, 不经济; 增大 u 0 , 提高平流池产水量, 但 悬浮颗粒去除率降低,相应出水浊度增大。我国幅 员辽阔, 各地区水质情况差异很大, 在进行给水构筑 物设计时, 单纯利用经验参数往往是不可靠的, 因此 我们做了絮凝状态下沉淀柱试验,以确定沉淀池的 产水量。 试验用水为淮河原水, 浊度 500 mg / L, 搅拌 均匀后注入沉淀柱中。取样位置为 h1 = 600 mm, 经过 h2 = 1 200 mm,h3 = 1 800 mm,h4 = 3 200 mm, 试验并计算而得 u 0 = 0. 8 mm / S。如何将沉淀柱试 验的数据扩大到实际工程中去,必须考虑诸如沉淀 池中水流流态、 水温变化、 风力吹动、 池的进出口水 流波动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沉淀池表面负 荷率下降和停留时间增长。根据经验,我们将试验 数据乘上一个系数,故最终确定本工程平流池表面 负荷率 g i = g 0 > ( 1 / 1. 5 ) = 46. 1 m3 / ( m2 ・ d ) 。 !" # 出水堰形式确定 为了改进因出水堰负荷率过高而使出水挟带较 多细小絮粒的情况, 本设计采用了指形槽布置方式; 并将集水槽延长至沉淀区后部,从而进一步增加了 出水堰的长度。 这一措施有两个优点 [ 2 ] : !指形槽增 加了出水堰的长度, 降低了堰负荷率, 从而减小了无
参Hale Waihona Puke 文献:[ 1 ] 杨钦, 严熙世 . 给水工程 ( 上册 ) [ 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1986. [ 2 ] 钟淳昌 . 净水厂设计 [ 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 3 ] 陈文根 . 给水沉淀池吸泥机吸泥方式的演进 [ J ] . 给水排水, ( 11 ) : 1997 , 52 - 53.
作者简介: 丁超 ( 1970 - ) , 男, 安徽淮南市人, 工程师, 学士, 从事给
( 0554 ) 6414556 - 5518 。 排水设计工作, 联系电话:
磁、 电和超声联合处理销毁废水中的有机废物
日本东京的三菱化工机械公司正在对外转让一 种销毁食品加工厂和其他工厂排出有机废物的技 术, 据称其操作费用仅为活性污泥处理法的约 1 / 4。 区。每一反应器装配有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电极,在 使有机分子的氧化或 50 ~ 500 V 范围调节直流电压, 还原最佳化。然后,用一 20 ~ 30 k~z 的超声波处理 使用有机物进一步分解、气化。废水最后流经最后 处理槽, 在槽中用高频 ( 200 ~ 300 M~z ) 微波和更高 频率 ( 10 ~ 20 G~z ) 的微波与 950 k~z 频率的超声波 使有机物进一步分解, 使水消毒和使无机固体聚结。 黄汉生译自 C1emicaI ( 2 ) : 23 Engineering, 2001, 108
引证文献(1条) 1.王佃友 新型沉淀除油装置原理与性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yysyfs200105014.aspx
技 术 与 经 验
表沉淀池的产水能力。截留沉速 ( u 0 ) 是指沉淀池中 可以全部去除的, 粒径最小的颗粒沉速, 代表沉淀池 的沉淀效率。 理想平流式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在数值上恰 好等于截留沉速 [ 1 ] , 即: (1) gi = O / A = u0 对于截留沉速为 u 0 的理想沉淀池, 其产水量为 u 0 > A。悬浮颗粒去除率 ( E ) 为: E = (1 - P 0) + j u i / u d
39. 7 m / ( m・1 ) 。 !" # 排泥形式确定
3
水厂原有两座老式沉淀池采用排泥斗排泥,由 于不能完全排除沉泥, 平均两个半月需清池一次, 不 仅工人劳动强度大, 而且影响生产, 造成浪费。 本设计采用泵 / 虹吸式机械排泥和穿孔管排泥 相结合的形式。 在沉淀区和集水区后部各设 !"250 的 UPVC 穿孔排泥管 3 根, 开孔 !8 mm。为防止开 孔堵塞, 穿孔管内敷设压力管, 定时冲洗。泵 / 虹吸 两用吸泥机兼有两种吸泥方式的优点 [ 3 ] 。只需潜水 泵和进气断流电磁阀两种关键器件,免除了真空泵 及其附件, 控制简单; 可根据源水水质进行切换。枯 水季用水量小、 浊度低, 以虹吸方式运行, 反之, 则以 泵吸方式运行; 既节能又省水。工艺上, 该排泥机根 据 悬 浮 颗 粒 在 沉 淀 池 中 的 沉 降 规 律 采 用 #1 = 1. 0 双速运行。桁车行进时, 在 m / min, # 2 = 1. 5 m / min, 沉淀池前半段采用第一档速度,后半段和回程采用
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
工业用水与废水
Vol. 32
No. 5
2001
平流沉淀池设计体会
丁 超 淮南 232038 ) ( 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 安徽
摘要: 对平流沉淀池设计中一些关键参数的选取及关键部位结构形式的确定加以论述, 说明在实际工程 中不能生搬硬套, 应结合实际情况, 才能使设计合理, 处理设施运行稳定。 关键词: 平流沉淀池; 表面负荷率; 截流沉速; 泵 / 虹吸式排泥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U991. 23 B 1009 - 2455 ( 2001 ) 05 - 0038 - 02 概述 淮化集团公司现有净水厂 1 座, 水源取自淮河, 净水能力 20 > 10 4 m3 / d。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不断 扩大, 需新建 5 > 10 m / d 平流沉淀池 3 座。 1998 年 8 月设计完成,经过近 1 年的施工安装,于 1999 年
4 3
应池与回转往复式反应池相结合的组成形式,并在 穿孔旋流反应池中安置折板,以提高絮凝效果。反 应池长 L = 16 m, 宽 B = 14 m, 有效水深 h = 3. 9 m, 属长流程反应。 水流总停留时间为 25 min, ! !" ! 平流沉淀池设计体会 表现负荷率的确定 表面负荷率是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产水量,代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范小燕.陈文杰 平流沉淀池尾端积泥改造及效果分析[会议论文]-2008 2. 李佐斌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新方法探讨[期刊论文]-工程设计与建设2003,35(4) 3. 杨巍.荀琪.张忠平 平流沉淀池的改进[期刊论文]-黑龙江水专学报2000,27(1) 4. 蔡金傍.朱亮.段祥宝.CAI Jin-bang.ZHU Liang.DUAN Xiang-bao 平流式沉淀池优化设计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6) 5. 常颖.陈慧仪.张绍辉.谢小东.何秀贞 平流沉淀池集水槽工艺改造研究[期刊论文]-给水排水2006,32(5) 6. 许龙.郑志民.陈畅.周建平 关于平流式沉淀池进水和排泥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给水排水2006,32(12) 7. 王旭宁.孙学东.姜红安.赵红志.李实.WANG Xu-ning.SUN Xue-dong.JIANG Hong-an.ZHAO Hong-zhi.LI Shi 平流沉淀池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 措施[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0) 8. 刘旭冉.沈宏涛.姚扬森 平流沉淀池排泥周期的合理选择[期刊论文]-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2) 9. 常颖.陈慧仪.张绍辉.谢小东.何秀贞 平流沉淀池集水槽工艺改造研究[会议论文]-2005 10. 李健光.Li Jianguang 氧化沟活性污泥膨胀的原因和控制[期刊论文]-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6,29(3)
12 月投入运行。1 年多生产运行证明,其各项指标 均达到设计要求。 设计采用平流沉淀池池型。为了与厂区总图布 置相协调, 把 1#、 2#池建成一体, 3#单独布置。单池 处理水量 5 > 10 m / d, 长 L = 76 m, 宽 B = 14 m, 有 效水深 h = 3. 3 m,总停留时间 t = 1. 7 1,表面负荷 反应池采用了穿孔旋流反 率 gi = 46. 1 m3 / ( m2 ・d ) 。
收稿日期: 2001 - 06 - 15
i
专 技 论 术 与 与 综 经 述 验
(2)
・38・
丁超: 平流沉淀池设计体会
效沉淀区的体积。!由于指形槽在一定的沉淀距离 后即开始集水, 此时一方面取得了池面已澄清的水, 同时又使其后池内水体水平流速降低,相应延长了 部分水体的停留时间。就本设计而言,若采用一般 由于布 堰流出水, 堰负荷率将为 148. 5m / ( m・1 ) 。 置了 7 条 7. 5 m 长指形槽,使堰的负荷率降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