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参考1)山中访友

合集下载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优秀5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优秀5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优秀5篇】《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5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

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

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

二、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

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教学目标: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4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4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的4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反思篇一《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升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一样的收获。

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透过教学实践,基本上到达了预期的效果:1、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完美景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我以本文题目展开线索。

因为课题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文眼。

所以我让同学么们边读边思考:(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3)从哪些描述中能够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同学们揣测文章的资料,捉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

学生谈得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2、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

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投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让人越读越爱步释手。

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收获: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一):《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

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资料以及结构。

之后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

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

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

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

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

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能够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

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2023年《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14篇)

2023年《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14篇)

2023年《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14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篇1《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__独具匠心。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__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__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

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

读这篇__,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一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8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8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精选8篇山中访友优秀教学反思篇一《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篇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

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

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

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

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设计理念】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__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__基本的表达方法。

”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__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课件)(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玄(xuán)奥栀(zhī)子津津(jīn)乐道清澈(chè)树冠(guān)湛(zhàn)蓝凝(níng)静犬吠(fèi)吟(yín)咏憔(qiáo)悴禅(chán)心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2024年小学六年级《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2024年小学六年级《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2024年小学六年级《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小学六年级《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因为刚开学,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裕,我就布置他们查阅了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资料,还让有条件的学生将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四周,为学生营造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情境。

2、导入激发阅读兴趣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山中访友》,随即提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赶紧道出了心中的疑团。

所以,当我叫他们自由阅读课文,解开谜团时,他们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间,领悟作者感受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学生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

”------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

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

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4、有感情朗读背诵,升华感情“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

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

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现将自己教完这篇课文后的反思如下:一、课堂构建了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课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来的激情,亲切到位的鼓励性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乐意与老师交流。

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各种方式,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

二、感悟语言,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本课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便注重了这种写作方法的传授。

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学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

我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也可以让__生动、形象、有韵味。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们较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

但课堂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之处,比如,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课堂评价激励性不强,没能很好地照顾到学困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秉承着这一目的与宗旨,我进行了《山中访友》的授课。

重点是通过课文随堂讲解,教授孩子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一、教师评价、激励语言到位,学生参与程度高。

在观看研修视频中,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课我特别关注到了这一点。

我抓住每一个可以鼓励、表扬孩子的机会对其进行点评:写字姿势、课文朗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准确性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1)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景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我以本文题目展开线索。

因为课题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运用了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文眼。

所以我让同学们边读边思考:(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
(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同学们揣测文章的内容,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

学生谈得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弓I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2、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

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投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让人越读越爱不释手。

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