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合集下载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附件1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一)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二)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二、基本要素(一)组织管理1.成立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和改进等工作。

2.制定社区减灾规章制度,建立社区减灾工作机制,规范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灾害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

3.对各渠道筹集的社区防灾减灾建设资金严格管理,规范使用。

(二)灾害风险评估1.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排查,列出社区内潜在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隐患,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并开展治理。

2.具有社区脆弱人群清单,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明确脆弱人群结对帮扶救助措施。

城市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等脆弱人群清单,农村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脆弱人群清单。

3.具有社区居民住房和社区内道路、广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清单,制定治理方案和时间表。

4.具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标示灾害风险类型、强度或等级,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1.制定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预案应结合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启动标准,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及时修订。

2.定期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演练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表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表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表填表人:夏春燕填表日期:审核人:朱虹附件1:黄金桥社区减灾工作制度、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减灾工作的精神要求,把居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开展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的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灾害防御和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规划目标普及减灾基本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增强紧急救援力量,增强居民的减灾意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三、主要任务1、加强社区基础信息调查,提高居民对灾害防御的能力,完善突发灾害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居民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并实施社区减灾安全方案,推进避难防灾场所建设。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减灾避险知识,对居民进行地震、地质灾害、火灾等内容的防范自救教育,提高居民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3、落实各项应急救援规定制度,保证工作人员 24 小时通讯联络无障碍,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制度,确保反应迅速,救援及时。

四、具体计划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社区治保主任为组长的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安全管理网络。

2、建立畅通无阻的减灾安全信息渠道。

确保社区和居民之间的信息畅通。

3、加强安全检查工作,严格执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时刻留心小区安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补救、整改,防患于未然。

4、开展形式多样的减灾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活动,为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家庭,使减灾科普教育真正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附件2:需转移安置人员名单(水库)。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现状与对策研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现状与对策研

10马运佳,曲阜师范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自然灾害学博士。

长期从事社区减灾、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避难所选址优化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试点县及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评估”“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补充选址优化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主城区为例”等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或通讯论文10余篇。

引言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主导着21世纪灾害格局。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极端灾害事件越来越频繁,如澳大利亚连绵数月的森林火灾、蔓延东非和中亚地区的蝗灾、中国河南暴雨洪涝灾害等。

2022年更是接连发生了如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夏季东亚、欧洲和美国同步高温热浪,巴基斯坦特大洪灾等(图1)。

目前如何有效提高社区韧性、减轻灾害风险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集应急知识宣传、应急避难场所设立、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提升于一体的城乡建制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民政部、应急管理部逐年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截至2020年底,累计有14512个社区入选“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录。

通过开展社区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案演练、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等活动,示范社区在提升自身减灾能力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然而截至目前,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相关研究极为匮乏。

示范社区自开始创建至今,其时空格局呈现何种演变特征,创建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分布趋势和优化策略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有研究多分析示范社区的时空格局,即重点关注创建现状,极少分析其演变规律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因此,本文基于第一批至第十四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及省域不同空间尺度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现状、创建历程与年度演变规律,剖析了我国示范社区创建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以期为防灾减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现状与对策研究杨雨蒙 马运佳 任衍淦 陈思佳11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是第一批入选的100个社区的130倍。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为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乡镇(街道办)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一)应急机构。

1.成立乡镇(街道办)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挂牌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确定分管领导,落实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2.有固定办公场所和应急值班室,并配备电脑、电话、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等必备的信息化设备。

(二)应急预案。

1.编制总体应急预案和应对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预案汇总成册,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备案。

2.预案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3.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应急预案演练。

4.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预案。

(三)应急队伍。

1.利用现有的基层乡镇(街道办)干部、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管理人员、企事业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人防队伍等资源,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2.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数不少于20人。

3.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每年集中训练不少于2次,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强。

(四)应急保障。

1.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

2.建立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储备仓库。

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并将物资储备登记成册,如储备简易防护服、头盔、防护鞋、手套、防护口罩、应急灯、医疗救护包、救生绳、灭火器、救生衣、救生圈等,有条件的可配备对讲机、应急车辆、应急3G单兵、橡皮艇、冲锋舟等装备。

3.建立符合实际的预警信息通报和发布手段,如应急广播、手机短信、大喇叭、锣鼓、防空警报器等,确保辖区内人员的全覆盖。

4.建立能够容纳相应人口的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供水设备、供电设施和厕所等基本生活需求设施。

5.建立现场视频和照片上传系统。

能够通过应急平台中的微信、QQ等软件设备将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和照片及时上传至县级政府应急办。

竖新镇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

竖新镇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

竖新镇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工作尤为重要。

竖新镇地处多灾地区,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降低灾害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项目目标1.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居民自觉行动。

2.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高社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3.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三、具体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2)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居民讲解防灾减灾技能。

(3)制作防灾减灾宣传手册,发放到每户居民手中。

2.完善基础设施(1)加强社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能力。

(2)增设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确保居民在灾害发生时有序转移。

(3)完善社区消防设施,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3.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组织体系(1)成立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社区防灾减灾工作。

(2)组建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3)建立社区防灾减灾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4.制定应急预案(1)制定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

(2)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修订机制,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加强防灾减灾队伍建设(1)加强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2)充实社区防灾减灾队伍,确保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

(3)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防灾减灾合力。

四、项目实施步骤1.项目启动阶段: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和分工。

2.项目实施阶段:按照具体措施,分步骤推进项目实施。

3.项目验收阶段: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五、项目保障措施1.政策保障: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

2.资金保障: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确保项目实施所需资金。

最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最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1.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2.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3.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1.2.3.1.2.3.4.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

1.应制定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预案应结合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启动标准,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及时修订。

2.定期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演练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

演练过程有照片或视频记录。

演练结束后应及时开展演练效果评估,进行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预案。

城市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两次,农村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

(四)宣传教育培训。

1.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2.3.1.2.3.4.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

1.社区居民应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风险隐患排查、灾害风险地图编制、宣传教育、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类防灾减灾活动,注重发挥妇女、儿童、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重要角色和作用。

2.社区居民应知晓社区灾害风险隐患及分布、预警信号含义、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途径等。

3.社区居民应掌握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应对各种灾害(地震、洪涝、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

(七)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1.社区应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和义务培训等,配备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5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精)

5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精)

民政部关于印发“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通知(民函〔2007〕27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为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避灾自救能力和基层的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现将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印发给你们。

各地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推进建设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1、居民对社区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2、社区近三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小区居民户数应具有一定规模(小区居民一般应达2000户,新建小区入住率达80%)。

二、标准1、健全减灾管理和组织领导机制。

重视社区减灾工作,成立了负责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社区有规范的减灾工作制度;社区组织了志愿者队伍,协助社区开展减灾工作;社区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清楚,明确了在发生突发灾害时保护弱势群体的工作对策;建立了社区减灾工作档案。

2、制定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定期演练。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结合社区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社区居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尤其是应急反应、群众转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社区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每年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预案演练活动。

3、具有较完善的社区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

社区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或其他空地,划定了社区避难场所;在社区设置明显的安全应急标识或指示牌;社区内设有减灾宣传教育场所(社区减灾教室、社区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及设施(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配备了必需的消防、安全和应对灾害的器材或救生设施工具等。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方案(新)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方案(新)

县减灾委员会关于印发《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已经县减灾委员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一年月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增强我县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城乡社区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反应和救助能力,根据《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关于印发“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通知》(民函〔2007〕270号)精神,我县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并在今年内完成1-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任务,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线,以普及灾害预防、救护知识和救助技能为重点,以深入开展应急科普宣教活动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创建目标按照民政部提出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为要求,按照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处置预案,健全防灾减灾队伍,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完成我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三、创建任务(一)建立健全减灾组织协调机构。

各镇要成立相应的减灾领导机构,组织专门班子,及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并督促辖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其他相关单位共同组成减灾协调机构,明确减灾目标,制定减灾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减灾工作做到组织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二)修订编制村(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各乡镇要在2011年5月底前修订完善辖区内村(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村(社区)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并组织村(社区)居民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社区居民掌握必要的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等技能,以及消防灭火、电力抢修、煤气抢修等急救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综合减灾示社区标准
一、基本条件
1. 社区近3年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2. 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3. 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二、基本要素
(一)组织管理。

1. 应成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减灾示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和改进等工作。

2. 应制定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建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规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灾害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

3. 对各渠道筹集的社区防灾减灾建设资金严格管理,规使用。

(二)灾害风险评估。

1. 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排查,列出社区潜在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隐患,及时制定防措施并开展治理。

2. 具有社区脆弱人群清单,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明确脆弱人群结对帮扶救助措施。

城市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等脆弱人群清单,农村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脆弱人群清单。

3. 具有社区居民住房和社区道路、广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清单,制定治理方案和时间表。

4. 具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标示灾害风险类型、强度或等级,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

1. 应制定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预案应结合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启动标准,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
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及时修订。

2. 定期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演练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演练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

演练过程有照片或视频记录。

演练结束后应及时开展演练效果评估,进行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预案。

城市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两次,农村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

(四)宣传教育培训。

1. 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灾专栏、贴有关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提示牌等,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载体的作用。

2. 结合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采取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培训、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参观体验等形式,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3. 组织社区居民及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加防灾减灾培训。

城市社区居民参训率不低于85%,农村社区居民参训率不低于75%。

(五)减灾设施和装备。

1. 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各功能区分布等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储备一定的应急食品、饮用水、棉衣被、照明和厕所等基本生活用品和设施,配备一定的消防救生器材。

农村社区可因地制宜设置避难场所。

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方便居民快速找到应急避难场所。

2. 设置固定的防灾减灾宣传栏或橱窗。

3. 设置灾害预警广播系统,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调试,确保系统应急状态下的可靠性。

4.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灭火器等)、广播和应急通讯设备(如喇叭、对讲机、警报器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如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

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配备防灾减灾用品,如逃生绳、收音机、手电筒、口哨、灭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

1. 社区居民应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风险隐患排查、灾害风险地图编制、宣传教育、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类防灾减灾活动,注重发挥妇女、儿童、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重要角色和作用。

2. 社区居民应知晓社区灾害风险隐患及分布、预警信号含义、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途径等。

3. 社区居民应掌握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应对各种灾害(地震、洪涝、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

(七)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1. 社区应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和义务培训等,配备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2. 社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应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应急演练等社区防灾减灾活动,定期对单位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等。

3. 社区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居民开展各类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教育。

4. 社区医院应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关注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

5. 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八)日常管理与考核。

1. 社区应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等制度措施。

2. 社区应定期对隐患监测、应急预案、脆弱人群应急救助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

3. 社区应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评估,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落实改进措施。

(九)档案管理。

社区应建立规、齐全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有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档案信息。

(十)创建特色。

1. 在社区减灾工作部署、动员过程中,具有有效调动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的方式方法。

2. 在社区减灾实践中,有独到的做法或经验(如利用本土知识和工具进行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来人口防灾减灾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综合减灾工作,如建立社区、开设微博、搭建社区应急广播等。

4. 社区引入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各类灾害保险等。

5. 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中具有地方特色。

三、《全国综合减灾示社区标准》评分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