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部分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知识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知识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基础梳理】第14课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困难,为转移矛盾。

(2)时间:1931年9月18日(3)地点:沈阳柳条湖(4)借口:日军有预谋地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

(5)政府政策:蒋介石下令实行不抵抗政策。

(6)结果:日军占领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7)抗战:抗日义勇军、杨靖宇(8)影响: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9)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表现:A、东北人民和为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B、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C、嫩江大桥之战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东北守军与日军第一次激烈的战斗。

在马占山率领下,多次击退强敌。

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背景: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中共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南京沦陷,1937.12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战时陪都)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六周之内屠杀军民30 多万人,体现了日本法西斯的凶残和野蛮。

(与火烧圆明园类似)3、近年来,日本出现了一股美化侵略战争的逆流,对此你有何认识?①这种行径不利于今天中日关系健康、友好、正常地发展。

②日本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这样才能把握未来,取信于亚洲和世界人民。

③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4、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事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5、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杨靖宇、佟麟阁、赵登禹、左权。

抗日战争胜利(1937.7.7—1945.8.15)1、平型关大捷:(中共)和台儿庄战役(国民党)(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林彪)(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从1937年7月七七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进行,成为二战期间东方战场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以下将对抗日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侵华初衷与侵略行动:1.日本对华侵略的初衷:日本帝国主义通过追逐殖民地利益和扩张军事势力,以求出口市场和资源控制,实现霸权地位。

2.侵华行动的起因: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7年7月,上海发生七七事变,日本正式侵华,将其扩大为全面战争。

二、中国人民的抵抗与反击: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及其地方武装、其他政党、民族解放军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团结。

2.中国远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包括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等,中国军民积极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展现了顽强的抗战精神。

3.中国军队的重要战役:如八年抗战期间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长春会战、长城抗战等,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正面决战,取得了重要胜利。

4.游击战争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游击队以及敌后根据地的建立极大地分散了日军的力量,对日军形成了长期的消耗战。

三、外援与战争胜利:1.八路军、新四军和美援: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与美援组成的飞虎队和美军驻华顾问团,在战争中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军事指导,共同推动了战争的胜利。

2.苏联援华:中苏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使得苏联向中国援助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特别是1941年的莫斯科会战使得日军不能再对华作死皮赖脸的进攻,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气氛。

3.盟国合作与国际影响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日战争,同时也得到了其他盟国的支持,如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获得提升。

四、南京大屠杀:1.南京大屠杀的发生: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屠杀行动,令无数无辜百姓和战俘遭受了非人道的虐待与屠杀。

抗日战争的红色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的红色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的红色知识点总结一、抗日战争爆发及初期抗战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军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战。

初期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对抗日军队展开了不懈努力,但由于装备不足、战略计划不周等原因,处于劣势地位。

然而,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鼓舞了全国上下,为日后的抗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二、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在全国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并积极组织人民武装力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抗日战争的长期战斗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并在这些根据地上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斗争和革命建设工作。

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抗战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也为中国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重大抗战战役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先后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其中包括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广州会战、太原会战等等。

这些战役有的是守,有的是攻,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精神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不屈抵抗。

其中,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战役更是成为了抗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这些战役的胜利,对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也为日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四、抗战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境抗战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动荡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破坏,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遭到了重创,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损失。

而在战乱之下,普通百姓面对着失业、灾荒、难民等问题,生活条件极为困难。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韧不拔,顽强抗战,最终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国际援助和抗日合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援助。

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武器和军事支援,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同时,中国与国际反法西斯阵营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展了抗日的军事和政治合作。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伟大战争。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战争爆发及初期抗战抗日战争于1937年7月7日爆发,原因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北部的卢沟桥附近挑起事端。

在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由于准备不足,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然而,中国人民经过顽强抵抗,展开了全面的抗战。

二、重要战役及战斗1.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击退了日军,保卫了上海。

2.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至29日,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地区成功击退了日军,展示出中国军队的不屈抗争精神。

3. 长沙会战:1939年6月6日至7月9日,中国军队在长沙与日军进行激烈战斗,最终成功保卫了长沙。

4. 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31日期间,中国抗日军队展开了规模庞大的百团大战,有效遏制了日军侵略势头。

5. 武汉会战:1938年10月11日至1940年10月25日,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与日军进行鏖战,最终被迫撤退。

三、中国军队与人民的抵抗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保卫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后方支持。

四、国共合作与二次国共内战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展开了国共合作。

两党通过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然而,在战争胜利后,由于政治上的矛盾,国共两党徐徐陷入二次国共内战。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

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

抗战胜利也为后来的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六、对世界的影响抗日战争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日知识点总结

抗日知识点总结

抗日知识点总结一、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在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在中国大片土地上肆无忌惮地进行烧杀抢掠,严重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为了国家的民族尊严、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的生存权利,中国人民展开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二、抗日战争的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京沪铁路上的盘古寺附近挑起了事端,引发马关事件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蒋介石发表了《国共合作抗日檄文》,宣布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奋起抗战。

三、抗日战争的政治形势1.国共合作为了应对日本侵略,国民党和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局面。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展现了极大的团结和合作精神,共同为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重庆谈判1945年8月14日,国共两党在重庆召开了重庆谈判,代表团就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军事战略以及政府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最终签订了重庆谈判协议,为抗日战争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四、抗日战争的军事形势1.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在侵华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但随着全国人民的抗战号召,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开始进行积极的抗战。

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相继成立,开展了游击战争,并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持久的抗战。

2.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发动了对南京的大屠杀,长达一个多月的南京大屠杀造成了30多万名中国人的死亡,伤者数以万计。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中国军民掀起了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狂潮,展开了全面的抗日斗争。

3.国军战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在进行了数次的反攻作战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太原战役”、“雁门关大捷”、“保卫武汉战役”等,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但在第一阶段的抗战中,国军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4.共军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则在敌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

新四军的刘邓大军在华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抗日斗争,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抗日战争必考知识点“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首先在卢沟桥发难,这是蓄谋已久的行动。

日军之所以选择这一地点,当然是地理位置重要。

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完成对北平的包围非占此地不可;二是要控制平汉铁路,也非占此地不可。

抗日战争的特点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统一战线(1)原因:必要性,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逐步扩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抗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是最紧迫的任务。

可能性: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方针制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年底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3)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力主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正式建立: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

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5)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抗日战争知识点考研题库

抗日战争知识点考研题库

抗日战争知识点考研题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对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点,适合用于考研题库的复习和测试。

一、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时间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二、主要战役1.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士兵失踪,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2.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

3.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屠杀。

4.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5. 长沙会战:1939年至1942年间,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多次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战斗。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并积极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全国各阶层人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四、国际支持1. 飞虎队:美国志愿者组成的空军部队,支援中国抗战。

2. 苏援:苏联在战争初期为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

3. 盟军支持:随着战争的进展,中国得到了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援。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勇斗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抗战历史的评价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结语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它不仅考验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抗战战役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战战役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战战役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1.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2. 乙未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3.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国土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损害4. 日本侵略者采取了全国嵖民的实施,全面进行对华侵略的实施5. 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运动的发展。

二、抗战战略的制定和实施1. 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 军事抗日战争的形成3. 中国军队战略的制定和战术实施4. 中国抗日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战役5. 抗日战争战略实施中的相关问题三、抗日战役的演变和胜败1. 1937年发生的淞沪会战2. 1938年发生的平型关大捷3. 1938年发生的太原保卫战4. 1938年发生的台儿庄会战5. 1938年发生的武汉保卫战6. 1938年发生的南昌保卫战7. 1939年发生的河南保卫战8. 1939年发生的中原会战9. 1940年发生的胶济线会战10. 1940年发生的长沙会战11. 1940年发生的常德保卫战12. 1940年发生的延安保卫战13. 1940年发生的开宁会战14. 1940年发生的衡阳会战15. 1941年发生的南昌战役16. 1941年发生的同蒲决战17. 1941年发生的海港战役18. 1941年发生的兰新战役19. 1941年发生的华中战役20. 1941年发生的黄松战役21. 1941年发生的包座战役22. 1941年发生的天河镇战役23. 1941年发生的牂牁山战役24. 1941年发生的十万大山战役25. 1941年发生的岭面战役26. 1942年发生的与打27. 1942年发生的秦伯平原战役28. 1942年发生的孟良崮战役29. 1942年发生的独山战役30. 1943年发生的草庙山战役31. 1943年发生的孟良崮战役32. 1943年发生的樟园战役33. 1944年发生的琼崖保卫战34. 1945年发生的时期湾会战35. 1945年发生的新疆解放战役36. 1945年发生的平津战役四、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1. 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2.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3. 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变迁和发展4. 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的变迁和发展5. 抗战对世界的影响五、抗战战役的意义和价值1. 抗战战役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 抗战战役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3. 抗战战役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推动4. 抗战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以上是抗日战役知识点的总结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抗日战争
【基本线索】
一对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促成两党的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两条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
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37、7-38、10)、
战略相持(38、10-44)、
战略反攻(局部反攻与大反攻,44-45、8)。

三种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傀儡政权(伪满、伪汪)、
抗日民主政权
四条线索:日侵华、国民党抗日及态度演变、
中共抗日、抗战时期国共关系
四个区域:国统区、解放区(抗日根据地)、
沦陷区、游击区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必然性)
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亚太(大陆政策、《田中奏折》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2、直接原因:摆脱危机
3、客观时机:国共内战;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
二、日本侵华战争的经过和罪行
1.日本局部侵华
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
石不允许张学良20万关东军抵抗,
而是对中共进行全力围剿的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抵抗政策
不得人心,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下, 1933年4月蒋介石对第四次围剿
红军的军官训话首次提出。

#日本为何要首先侵略东北?#
1)霸占东北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既定计划,早在甲午战争就觊觎东北;
2)东北地理位置重要;
3)东北物产丰富;
2.日本全面侵华
3.日军的罪行
(1)发动战争,侵占大片领土
(2)南京大屠杀1937.12
(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活体试验
(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化学战
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
——溥仪·伪满洲国(1932)
——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
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志)
三、中国军民的抗战
1.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抗日第一阶段:1931—1937年)背景:
①九一八后,日本侵华不断加剧
②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全国各界自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①自发性、形式多样
②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2,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国抗日第二阶段:1937—1945年)
【抗日战争的发展形势(三个阶段、持久战)】
(一)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国民党正面战场
(1)淞沪会战
(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3)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4)广州、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中共敌后战场
(1)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2)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
(3)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二)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
[1]中共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1940年);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壮大;各种游击战
[2]国民党正面战场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1940年)
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三)抗战反攻阶段(1944—1945)
(1)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2)目的:为了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3)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3)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4)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5)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
(6)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国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大事记
1)中共七大召开;
2)德国1945年5月8日,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3)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4)美国在8月6日和8月9日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5)苏联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
6)美、英集结军队,准备在日本本土登陆;
7)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反攻;
8)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0)10月25日,台湾光复;
2.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
对中国: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洗雪了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
空前提高(联合国创始国、常任理事)。

对世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以前的反侵略战争相比,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
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反法西斯、民族解放)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4、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
5、以弱胜强
6、持久战(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
【如何理解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②是各战场反法西斯时间最长、付出牺牲最大的;
③是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B、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C、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民族凝聚力)
D、战争的正义性——反侵略战争
E、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美国、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国际因素
【抗日战争胜利的宝贵经验】
(1)落后就要挨打
(2)全民族抗战必胜,分裂不得人心。

(3)持久战的总方针,是最终取胜的正确战略。

1.抗日战争的几个误区
(1)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的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一个引领、带头作用。

(2)抗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而不是中国的国共对峙。

(3)抗日战争从性质上讲既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2.区别“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是指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3)解放区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即“国统区”)
【比较说明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之处:】
两条战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产生差别的根本原因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