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

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

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础,已经掌握了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在生活中也具备了应用物质的颜色、气味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学龄特点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

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将数学中浅显的比例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有些困难,所以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效果分析

本节课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密度的定义,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是一定值,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突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层次由浅入深,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基本完成了教学预设的各项问题,在提问时基本照顾到了80%左右

的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度超过90%。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绝大多

数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随堂巩固环节,出错率在20%以内

因本节课实验操作较多,学生感悟知识的过程长所以在练习巩固方面安排时间有些少一些学生对密度的理解不是很透彻,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提高。

这节课整体来讲比较顺利的达到了教学的目标。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理解物质特性这一概念。通过和生活中学生已有的错误前概念相联系,引导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通过所学的知识试着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实验,个别对操作技能没有掌握到位的同学,也得到了提高。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疑虑、错误,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整个课堂让学生充分的交流,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学习中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并让一定程度的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知识点相比,知识的内容较为深入,对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节即是质量和体积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的基础。

本节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渗透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比值定义法。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许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来定义的新物理量。例如,速度、热值等,他们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物体或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又都是用“比”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一、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一)设计方案

测量什么物理量?需要什么器材?(二)收集证据

(三)得出结论:

二.密度

1.密度的公式:,单位:

符号:.国际单位:符号:2.第一次测得的实验数据

(1)求物体的密度为多少g/cm3

(2)该物体的密度是多少kg/m3,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1 g/cm3= kg/m3

评测练习

判断一下:

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

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相信你能行

看谁做的准又快

3、通常说“铁比木头重”其准确的含义是()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B、铁的体积比木头大

C、铁的密度

比木头大

4、一块砖的密度是1.5 g/cm3,把它平分成两块,每块的密度是()

A、0.75 g/cm3 B 1.5g/cm3C、3 g/cm3

5、关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C、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是一个定值,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是学生学习了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基础上,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得到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所以科学探究,学生实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

本思路。探究的动因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的引导,探究的成果在于学生的努力。

由于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直观化的实验,充足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所以本节课的引入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而是通过邹城看庄镇的特产土豆来引入,把同一个土豆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让学生看到土豆的质量和体积等的不同,再通过砝码形象直观地意识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着某种具体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这样学生很明确本节的目的,和实验仪器以及实验过程,实验探究起来更自然。这一节需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1)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引出密度的意义;

(2)根据密度的意义让学生自己得出密度的概念;

(3)能联系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理解密度的概念;

(3)会根据密度的公式推出密度的单位;

(4)要有一定的运算能力。通过上课来看初步达到了教学目的,但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上还要强化引导。

总体感觉这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各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存在某些不足,比如,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时应该让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