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细读

(一)、内容纲要

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

1、文本细读的含义

2、文本细读最初在诗歌教学上的应用

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2、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文本分析能力的要求

三、文本细读方法详解

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准备工作

四、文本细读方法的个案演练

1、作者简介

2、作品意义

3、作品细读

(二)、正文

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同时与法国的"原文诠释"(explication de texte)传统也有着相近的所指。众所周知,细读是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被光大的。

新批评的兴起也是源于文学教学工作。新批评奠基人之一瑞恰兹20世纪20年代在剑桥大学讲授诗歌,他给学生们分发一些去掉署名和题目的诗篇,要求他们进行评论。在完全不必考虑作者声誉、作品文学史地位的条件下,学生们根据文本,畅所欲言。这种"实用批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进行语义与结构分析等内部研究,这成为后来新批评的细读法的起点。30年代,新批评主将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州立大学讲授文学课时发现"虽然学生中许多人智力颇佳,有相当的想像力,生活经历也很丰富,但是他们不懂得怎样去读短篇小说和戏剧,尤其不懂读诗。"于是二人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抛弃通行教材中作家生平、创作情况、盖棺定论的陈旧体例,注重精选作品,注重对每一首诗内部的语言、声音、意象、结构、版式诸多层面的详细分析。这本教材就是后来成为新批评重要著作的《理解诗歌》。雷内· 韦勒克曾经这样论述过该教材的意义:"研究诗时不靠生平和传统的文学史,这在美国各大学和学院的文学课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革新。将注意力转向作品本身主要是靠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的《理解诗歌》的成功实现的。这本书在四十年代攻陷了文学研究的要塞。细读法成了新批评的教学武器。"

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时至今日,新批评早已式微,甚至一度被作为一种"形式主义"方法、狭隘的"内部研究"而遭到粗暴批评,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在教学中重新激活其最重要的批评策略——文本细读呢?那是因为新批评派作为一个理论流派虽已是明日黄花,但它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却并未消失。

首先,语文教学不是语言文字教学,我们教授的不是外语,而是我们的母语。语文老师与英语老师的不同就在于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掌握语法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母语文字、文学、文化的魅力,从而热爱母语保卫母语。我们的课本精选了很多文学名著,但由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因此学生们在学习了语文课本之后并没有对母语文学产生崇敬感。

其次,一个文学阅读面狭窄,缺乏文学感觉,不会分析解读作品,没有文字表达能力的人,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能够讲出来,一张便条与一首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仅从文字层面是很难回答的,必须从文学性的角度。而文学性的发掘更多地是需要文本细读的方法。我们必须从细读文本出发,解读文学作品,提升艺术审美性,认识文学史的过程和意义,实现'细读文本'作为主体心灵审美体验的交融与碰撞,回到文学之所以文学的文学性上来"。

三、文本细读方法详解

在确立以文本细读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之后,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首先,精选意蕴丰富、具有广阔的解读与研讨空间的文本。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文本细读。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实用文体的教学,说明文、演说词等等,最适合的是诗歌、戏剧、小说这些文学类文本。

其次,在细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注意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与原著的有机结合。很多外国文学名著不止一个译本,教材中选用的也不见得是最严谨最忠实的译本,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多种译本的比对,对于英文作品有能力的教师最好能对照原文,否则非常可能发生解读与理解的错误。

第三,做阅读笔记。课本往往是节选片段,所以教师备课时必定要通读全书,而且要对作者的写作背景、生平经历、关于作品的经典评论、文学史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准备充分,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要做笔记,不仅对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等有清晰的线索,同时对叙事、文风、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征也要细细品读。

第四,注意文本与语境的辩证关系。新批评备受诟病的一点是它过于强调文本细读,将文本同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语境割裂开来,将文本视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虽然我在教学中采用细读法,但对于新批评的这一倾向却始终保持警醒。我将这一理论批判立场也带入教学实践。每次进入文本细读之前,我都会先花一些时间勾勒该文本的生产过程,比如作家创作时的生存状态、艺术取向、社会立场、亲友关系、情感经历、,当时社会的政经格局,文本的构思、写作过程,出版与销售情况……这些讲述不同于教科书中的作家生平,而是一种实证式的传记梳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对作家形成一个立体生动的认识,也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在细读结束后,我会进行小结,将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征、社会立场、情感取向还原回彼时的历史语境中,既让学生认识到文本的文学史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这种意义不是偶然与孤立的。比如在讲授鲁迅时,应该向学生介绍了整个五四年代充满激情的社会语境。这也是文学研究中应该具备的辩证史观。

第五,在细读中结合适当的批评理论。正如柯林斯·布鲁克斯所说,无论是充分阅读还是细读,充分与细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何处细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采用什么批评方法有关。在导读《简·爱》的时候,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简·爱在罗彻斯特求婚以及失明之后的心理描写,注意简·爱如何描述罗彻斯特身边的其他女性,比如英格拉姆小姐,比如"阁楼上的疯女人",这些细节的勘察有助于我们发现《简·爱》叙事中内在化的男权文化结构。显然,在此引入了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时,注意叙事时间、叙事视角的变换,这又颇多地借助了叙事学的理论。

四、文本细读方法的个案演练《咏水仙》细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