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一、以文眼为推手,在辐射中实现文本细读作为读者,应该紧扣文本的文眼,利用文眼与文本各个细节之间的逻辑关联,达到渗透、辐射全篇的目的;作为执教者,更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开掘出文眼,继而向全文的纵深迈进,感受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妙处,减少教学的消耗,提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益。
如《莫高窟》中描写彩塑时,以“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作为本段的文眼,分别以菩萨、天王、力士以及卧佛作为描述的对象。
但不管文本如何描述、事物如何众多,只要扣住了以上的文眼,作为读者就可以围绕着语言是如何突出其“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这一特点来进行体悟。
同时,这也给阅读教学指明了基本的方向与策略。
方向,即教学内容层面的基本构建,围绕着语言表达特点的方法进行;策略,即教学手段层面的践行,通过品味描述性词语与文眼之间的联系,通过辨析、感悟、诵读与积累进行。
这种扣住文眼进行文本细读与教学的策略在阅读教学中非常常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对比为策略,在印证中实现文本细读对比研读,在互文中洞悉每篇文本在语言、结构、技法等方面的特点是实施文本细读的重要策略。
在现行教材的编排准则下,对许多入选教材的文本都进行了删减与调整。
这样的调整并非出于对文本质量的衡量考虑,而是众多非语文因素下被动式的改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本的质量。
作为文本的细读,绝对不能甘心停留于教材给予我们的内容里,而要在与原文的对比甄别中,实现对教材文本理解的飞跃,有对比才有鉴赏,有鉴赏才能真正了解。
大家耳熟能详的《月光启蒙》,在入选教材时,编者出于种种考虑将原文中的最后一段全部删去。
但通过对整篇文本价值意蕴的通盘考量,这一段的删除对文本的整体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原文最后一段对母亲老态龙钟的描写与前文中母亲的可亲可敬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母亲形象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在原文与选文之间的对比赏析、互文补充,既让学生对选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了不迷信书本的主观意识。
准确定位,静心细读——浅谈如何对待“文本细读”

终关乎 的是教师 自身作 为一种专业人格的修炼 。 因此 , 除去教师身份 , 教师在文本面前还应该 是 个虔诚 的读者 ,在阅读 的展开过程中体悟语 文之 美, 慢慢读慢慢 赏 , 叩问文本的灵魂之音 , 感受语 言 的珠 玑 之 美 ,在 字 里 行 间 的空 白之 处 品 出 一 种 言外 之意, 一缕 弦外 之音 , 在细读的视野 中, 让文本变得 饱 满起 来 、 一个 词 、 一 句话 甚或是一个标点符 号 , 都 可 以链 接 出一个话题 、 一段文字 、 一个故事 、 一缕情 感。 这样 , 作 为课 堂 主 导 地 位 的 教师 在 课 前 的 对 文本 的先 期 纽 渎感 悟 就 至 关重 要 , 通 过 细读 , 语 文 老 师 把 自己变成 “ 海洋 ” , 吸收语文 的精髓 , 走进课堂才能更 加底气 十足, 挥 洒 自如, 出神入化 。
一
三、 以学 生 为 细 读 归 宿
教师 的文本细读 , 无论多深刻都是 允许 的, 因为 只有够“ 居高” 才 能“ 临下 ” , 但 教师的深刻并不 等于 学生的深 刻 , 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 , 教师应 当准确地 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 际,把对文本的 研 读与要对学生传授 的东西有机地融合在 一起 , 以 适合儿 童的方式传递适合儿童的思想 。著名特级教 师 沈 大安 就说 过 “ 教 师 自己对 文 本 的解 读 可 以 非 常 深刻和独到 , 但我们不能忘记我 们面对的是6 ~ 1 2 岁 的儿童 , 孩 子 不 是小 “ 大人” , 他 们 有 自己 的心 理 年 龄 特点 , 他们有 自己熟悉世界 的方式 。 我们不能把成人 的熟悉 的世界强加给孩子。教师在细读 中的理解不 可能完全包容儿童 的细读理解 ;教师在细节 中获得 的情感 , 也不可能完全就是儿童所能产生的情感 。 总 之, 教 师 细 读 文 本 的 全部 获 得 , 不宜 也 不 该 灌 输 给 儿 童, 强加给儿童。但是 , 课 堂 上 往往 有 些 教 师 总 是 醉 心 于 展示 自己细 读 文 本 的 所 有 成果 ,或 者 津 津 乐 道 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局部 ,而淡忘了对课文的整体把 握 。如 此 虽有 “ 深入” 而 难 以“ 浅 出” 的教 学 状 态 并 不 鲜见。 课标就强调 ,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 主动积极的思维 和情感活动中 , 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 先 以 教 师 的 角 度 定 位 文本 所感悟 和思考 , 受 到情感 熏陶 , 获得思 想启迪 , 享受 文本细读应该是针对教材教法 提出来 的全新概 审美乐趣。 ” 我们必须严加 区别教师的细读 与学生 的 念, 语 文 教 材 中确 实选 用 了大 量 的文 学 作 品 , 阅读 这 细读 , 让 阅读能真正成为儿童 的个性化发展行为 , 让 样 的 作 品 , 当然 也 需 要 以文 学 鉴 赏 的 方 法 阅 读 , 但 文 本 细 读 在语 文 课 堂 上 真 正 回归 “ 生本” 。 是, 作 为 教 师 必 须 明确 的是 , 这 些 文 学作 品又 是 作 为 所 以, “ 细读 文本 ”正 是 我 们语 文教 师 积 累言 语 “ 学语习文” 的材料选人课文的。《 语文课程标准》 在 经 验 , 获取言语感悟 , 启 迪 言 语 智 慧 的重 要 途 径 和 平 “ 课程的基本理念” 部 分 明确 指 出 : “ 语 文课 程 应 培 育 台, 当然 , 一个认真 的教师 总是很 难摆脱 , 也没有必 学生热爱祖 国语文 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 生正确地理 要去摆脱他 在细读文本时 的课程 意识 和儿童情 怀 , 解和运用祖 国语 文 , 丰富语 言的积 累, 培养语感 , 发 这 种 细 读 的 根本 目的还 是 如 何 组 织 、引导 学 生 去 细 展思维 ,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 际需要 的识字写字能力 、 读, 教 师 只有 通 过 对 文 本 多 次 地 、 细致地阅读 , 才 能 阅读 能力 、 写作能力 、 口语 交 际 能 力 。语 文课 程 还 应 自己准 确 理 解 和 把握 教 材 ,对 教 材 有 自己独 到 的见 重视 提高学生 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 步 解 , 进而有独树一帜的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 , 还应 形成 良好 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 , 促进德 、 智、 体、 美 的 当更多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 、心理特点来考 和谐 发展 。 ” 虑, 全 面实现语文课程的 目的与任务 。所 以说 , 对待 二、 以读 者 的角 色 而 去 叩 问 文本 文本细读 , 而不是一股劲一窝蜂地热拥 , 这样 只能使 文本 细读在关注语文教学的同时 ,更多的是关 得课堂教学淡出语文课程 的本真状态 ,我们需要 的 注个 体教 师生命 的饱满 ,王崧舟说文本 细读是一 种 是教师静水流深的细致对待 。 技术 , 是一种有思想 引领 、 有 思想灌注的技术 , 它 最 ( 作 者 单位 : 江 西 省 乐平 市 众 埠 中心 小 学 )
文本细读教学开题报告

文本细读教学开题报告背景介绍文本细读是一种阅读理解技巧,通过逐句细读和分析文本来理解和推断文本的含义。
在教育领域,文本细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文本细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重要性文本细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逐句细读和分析文本,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准确回答问题。
此外,文本细读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在逐句细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每个句子的意义,并将其与上下文进行关联。
这种思辨和分析的能力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推理推断时至关重要。
教学步骤步骤一:预览文本在进行文本细读之前,学生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预览。
预览包括阅读标题、副标题、引言等,并对文本的结构和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预览,学生可以在进行细读时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
步骤二:逐句细读在逐句细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句阅读文本,并理解每个句子的意义。
学生可以使用标记和注释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文本。
例如,他们可以在文本中划线或圈出重要的关键词,或者在文本旁边做一些笔记和注释。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步骤三:分析文本在逐句细读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开始分析文本。
他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信息?•文本中有哪些关键词或关键句?•文本中是否有引用或举例来支持作者的观点?通过分析文本,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并对作者的意图有更准确的理解。
步骤四:确定主旨和主题在分析文本后,学生需要确定文本的主旨和主题。
主旨是指整个文本的核心观点,而主题是指文本所涉及的内容。
通过确定主旨和主题,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并能够更好地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五:总结和讨论最后,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总结和讨论。
他们可以总结文本的主旨和主题,并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

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经常遇到短信、社交媒体、公告等形式短小、生硬的文字。
逐渐地,我们失去了读长篇文章的耐心和能力,随着阅读量的减少,我们的语言和思考方式也许在某些方面慢慢地被稀释。
因此,灵活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培养长篇文章的阅读能力,依然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必经之路。
文本细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并让我们在独处时感受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
细读通过识别重要的元素如关键词、主题、段落结构等,以及把它们与我们自身的经历联系起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探索语言和世界。
细节是思索的基础,详细了解事物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将为我们深刻的理解、更多的思考和创造提供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有效的文本细读方法:1. 定下口粮在开始读作品之前,先了解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2. 识别关键信息在阅读时,要识别关键信息,如关键词、难点、段落的主题等,并通过标记、摘抄、注释等方式记录下来。
3. 分析语言在阅读时应注意作者的语言运用,如使用的语气,句法、词语的搭配以及修辞手法等。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 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文本细读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章中的思想和感情表达。
5. 感知文本的情感在阅读时,要注意感知文本的情感,如激动、温暖、忧伤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文本的感性内容,从而更好地反思。
总之,文本细读是提高阅读能力、拓宽视野、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思考、理解和创造的基石。
每次阅读完成,我们都应该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文本细读方法。
渐渐地,我们会发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文本细读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帮助我们拓展了很多人生经验。
文本细读的八种方法(材料特制)

文本细读的八种方法:1、直面文本直面文本是直接关照文本,不看教参,不查阅资料,细细品味、咀嚼。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细读文本,不是方法,全是一个心态。
读法决定教法。
语文教学里,教材第一,教法第二。
2、字斟句酌沉入词语。
-----南帆语言是最小的意义单位。
深入意味着浸润、涵咏。
要读出文本意向。
3、审美自失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王遥这是一种全然忘我的,忘记了自己在读的境界。
唯虚心涵咏,才能审美自失。
4、比较品评5、擦亮语言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吕叔湘细读文本,要在语言之间走上一个来回。
中间是语言承载着的----情感。
语文应该把语言擦亮,不能肥民别人的园,荒了自家的田。
语文教学,不能总是给别人做嫁衣。
语文有担当的,即遣词造句,了解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语文还有自己独特担当,那就是----学习语言文字。
6、还原场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夏丐尊文本细读要读出文本背后的内容,要读出语言引申的含义是什么。
7、寻找缝隙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王尚文寻找缝隙,就是要找到作者故意留给你的破绽,用以补白。
8、开掘意蕴在字里行间阅读。
----施物劳斯不见大师,不知浅陋。
很多人的阅读,读来的内容全都只是“冰山一角”。
只有有心人才可以读好。
王老师给大家的几点建议:细读之细,不光是细腻的读,细致的读,更是细密的读。
1、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
2、保持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
3、你有以多种姿态进入文本的自由。
文本细读的概念

文本细读的概念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即对一段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和分析。
通过细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解读和理解。
下面,我将按照列表的方式为您介绍文本细读的概念,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1.1 定义:文本细读是指对一段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全面了解其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1.2 目的: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揭示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1.3 内容:文本细读包括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分析文本的结构和逻辑、把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等。
二、文本细读的重要性2.1 深入理解:文本细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2 学习借鉴: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写作工具箱,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2.3 培养思辨能力:文本细读鼓励我们思考,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判,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三、文本细读的实施方法3.1 阅读全文:先通读一遍文本,对整体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了解文本的主题和结构。
3.2 细节标记:重读文本,将重要的内容、关键词、引人注目的修辞手法等标记出来,方便后续的分析和理解。
3.3 解析结构:分析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将文本划分为段落,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作者的思路和论证方法。
3.4 学习词汇和修辞手法:关注文本中的生词、文学修辞手法等,学习和借鉴优秀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写作技能。
3.5 思考和总结:在细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总结:文本细读是一种深入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方法,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培养思辨能力。
实施文本细读的方法包括阅读全文、细节标记、解析结构、学习词汇和修辞手法、思考和总结等。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在当下对文学的研究趋向宏观的背景下,呼唤“文本细读”这一文学研究方法的回归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主要理论。
本文分三部分分析此理论:第一部分对文本细读这一理论做出解释;第二部分展示了学者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研究;第三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标签:文本细读;训诂;语言分析程千帆先生认为,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第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
我们现在多进行对已有理论的研究,较少进行作品研究。
因此,在当下,我们要进行一次向文学作品研究的回归。
一、文本细读的定义文本细读是我们进行作品研究的一种方法,从字面上看,其概念为“细细的读文本”,但其真正含义要复杂的多,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并且它的实践要先行于理论。
正式的系统文本细读的理论方法源于20世纪的英美国家,随着“新批评派”的产生而产生。
“新批评派”以文本研究为中心,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两个开端:首先是源于美国学者瑞恰慈,他是“新批评”的理论先驱,在课堂教学中,他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在选取文学文本之后,将文本的作者去掉,仅让读者面临一个孤立的文本,要求读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文本之中,不考虑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外部因素,对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
其次是美国学者兰色姆,他创办了诗刊《逃亡者》,对选入其中的诗歌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和鉴赏,通过严格的分析和鉴赏进行文本细读。
在瑞恰慈和兰色姆的影响下,“文本细读”成为了“新批评”的核心的方法论。
“新批评”文学思潮包含许多内容,包括语义结构理论、修辞效果理论、文本本体理论、文本细读理论。
语义结构论是对文本的词语进行分析,修辞效果理论则要求对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文本本体论要求文学批评的对象要为文学文本本身。
文本细读论是建立在语义结构论、修辞效果论、文本本体论之上的一种方法,强调一部作品是独立于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之外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通过仔细阅读、理解、分析和归纳总结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达到深层次的阅读效果,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文本细读的基本步骤文本细读的基本步骤包括:快读、定位、详读、分析和归纳总结五个环节。
1. 快读:文本细读的第一步是快读,也就是迅速地通读文章一遍,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同时也可以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定位:定位是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定位和分类。
通过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找出文章中的重点信息和关键词,并将其标注出来。
在定位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重点内容。
3. 详读:详读是指仔细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细节和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核对关键词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标记关键词来帮助自己记忆文章的重点。
4. 分析:分析是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和思考,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和亮点。
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5.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将文章的主旨和要点进行简明扼要地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文本细读的方法包括细节理解、语言分析、情感体会、思想感悟等几个方面。
1. 细节理解:细节理解是指仔细地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描写、环境描绘、事件描写等。
在细节理解中,要注重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并通过改变语调和语气,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3. 情感体会:情感体会是指通过对文章的细节和情节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情感共鸣,并将其表达出来。
在情感体会中,要注重把握情感的变化和情绪的表达,通过语言的呈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 思想感悟:思想感悟是指通过对文章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体现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细读(一)、内容纲要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1、文本细读的含义2、文本细读最初在诗歌教学上的应用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1、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2、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文本分析能力的要求三、文本细读方法详解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准备工作四、文本细读方法的个案演练1、作者简介2、作品意义3、作品细读(二)、正文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同时与法国的"原文诠释"(explication de texte)传统也有着相近的所指。
众所周知,细读是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被光大的。
新批评的兴起也是源于文学教学工作。
新批评奠基人之一瑞恰兹20世纪20年代在剑桥大学讲授诗歌,他给学生们分发一些去掉署名和题目的诗篇,要求他们进行评论。
在完全不必考虑作者声誉、作品文学史地位的条件下,学生们根据文本,畅所欲言。
这种"实用批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进行语义与结构分析等内部研究,这成为后来新批评的细读法的起点。
30年代,新批评主将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州立大学讲授文学课时发现"虽然学生中许多人智力颇佳,有相当的想像力,生活经历也很丰富,但是他们不懂得怎样去读短篇小说和戏剧,尤其不懂读诗。
"于是二人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抛弃通行教材中作家生平、创作情况、盖棺定论的陈旧体例,注重精选作品,注重对每一首诗内部的语言、声音、意象、结构、版式诸多层面的详细分析。
这本教材就是后来成为新批评重要著作的《理解诗歌》。
雷内· 韦勒克曾经这样论述过该教材的意义:"研究诗时不靠生平和传统的文学史,这在美国各大学和学院的文学课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革新。
将注意力转向作品本身主要是靠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的《理解诗歌》的成功实现的。
这本书在四十年代攻陷了文学研究的要塞。
细读法成了新批评的教学武器。
"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时至今日,新批评早已式微,甚至一度被作为一种"形式主义"方法、狭隘的"内部研究"而遭到粗暴批评,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在教学中重新激活其最重要的批评策略——文本细读呢?那是因为新批评派作为一个理论流派虽已是明日黄花,但它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却并未消失。
首先,语文教学不是语言文字教学,我们教授的不是外语,而是我们的母语。
语文老师与英语老师的不同就在于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掌握语法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母语文字、文学、文化的魅力,从而热爱母语保卫母语。
我们的课本精选了很多文学名著,但由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因此学生们在学习了语文课本之后并没有对母语文学产生崇敬感。
其次,一个文学阅读面狭窄,缺乏文学感觉,不会分析解读作品,没有文字表达能力的人,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能够讲出来,一张便条与一首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仅从文字层面是很难回答的,必须从文学性的角度。
而文学性的发掘更多地是需要文本细读的方法。
我们必须从细读文本出发,解读文学作品,提升艺术审美性,认识文学史的过程和意义,实现'细读文本'作为主体心灵审美体验的交融与碰撞,回到文学之所以文学的文学性上来"。
三、文本细读方法详解在确立以文本细读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之后,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精选意蕴丰富、具有广阔的解读与研讨空间的文本。
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文本细读。
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实用文体的教学,说明文、演说词等等,最适合的是诗歌、戏剧、小说这些文学类文本。
其次,在细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注意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与原著的有机结合。
很多外国文学名著不止一个译本,教材中选用的也不见得是最严谨最忠实的译本,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多种译本的比对,对于英文作品有能力的教师最好能对照原文,否则非常可能发生解读与理解的错误。
第三,做阅读笔记。
课本往往是节选片段,所以教师备课时必定要通读全书,而且要对作者的写作背景、生平经历、关于作品的经典评论、文学史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准备充分,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要做笔记,不仅对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等有清晰的线索,同时对叙事、文风、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征也要细细品读。
第四,注意文本与语境的辩证关系。
新批评备受诟病的一点是它过于强调文本细读,将文本同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语境割裂开来,将文本视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
虽然我在教学中采用细读法,但对于新批评的这一倾向却始终保持警醒。
我将这一理论批判立场也带入教学实践。
每次进入文本细读之前,我都会先花一些时间勾勒该文本的生产过程,比如作家创作时的生存状态、艺术取向、社会立场、亲友关系、情感经历、,当时社会的政经格局,文本的构思、写作过程,出版与销售情况……这些讲述不同于教科书中的作家生平,而是一种实证式的传记梳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对作家形成一个立体生动的认识,也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在细读结束后,我会进行小结,将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征、社会立场、情感取向还原回彼时的历史语境中,既让学生认识到文本的文学史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这种意义不是偶然与孤立的。
比如在讲授鲁迅时,应该向学生介绍了整个五四年代充满激情的社会语境。
这也是文学研究中应该具备的辩证史观。
第五,在细读中结合适当的批评理论。
正如柯林斯·布鲁克斯所说,无论是充分阅读还是细读,充分与细都是相对而言的。
在何处细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采用什么批评方法有关。
在导读《简·爱》的时候,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简·爱在罗彻斯特求婚以及失明之后的心理描写,注意简·爱如何描述罗彻斯特身边的其他女性,比如英格拉姆小姐,比如"阁楼上的疯女人",这些细节的勘察有助于我们发现《简·爱》叙事中内在化的男权文化结构。
显然,在此引入了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
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时,注意叙事时间、叙事视角的变换,这又颇多地借助了叙事学的理论。
四、文本细读方法的个案演练《咏水仙》细读第一,作者简介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
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
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
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
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
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
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
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写作条件。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
1802年10月,华兹华斯和相识多年的玛丽·郝金生结婚。
这段时间,华兹华斯写了许多以自然与人生关系为主题的诗歌,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
1803年华兹华斯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人》和记游诗。
1807年他出版两卷本诗集,这部诗集的出版,结束从1797至1807年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
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
他于1789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
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抒情歌谣集》,于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两年后再版,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在这篇序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
他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
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
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第二,作品意义《咏水仙》是华兹华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
据说此诗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这一诗学主张。
第三,作品细读。
The Daffodils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