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教案 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教案 粤教版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一、教材分析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世界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通过了解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的变化,懂得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2) 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以及世界增长的地区差异,并能说出导致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2、能力目标:(1) 学会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并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明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存在差异.(2) 学会阅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表、世界人口分布图,并能说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学习世界人口的相关知识认识到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做好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 通过学习人口问题,认识到解决人口问题势在必行并能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三、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以及所带来的人口问题.四、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五、教具世界人口增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六、课型综合课七、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讨论式、启发式。

八、教学过程(一)板书设计第一节世界人口一、世界人口数量与增长:1、世界人口的数量:大约65亿2、缓慢加快更快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人口密集区3、人口稀疏区三、世界人口问题过多:过少:(二) 新课设计【导入】前面我们学习的都是世界上没有生命的,而我们地球在浩淼宇宙中区别于其他星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地球上有人类,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居民。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那世界人口总数有为多少呢?【生:】略【师】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67亿。

说明世界的人口数量是巨大的。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Word版,54页)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Word版,54页)

第二节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重点)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第一章地球(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答: [结合经纬仪回答] 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

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

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

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赤道半径6378 千米,极半径6357 千米,两者相差21 千米。

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59页,Word版】

最新地理精品教学资料2019.4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让地理走进生活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要求学生要主动地迎接地理,敞开胸怀拥抱地理,将地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理清“地理学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几方面所阐述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地理这一门新科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呢?地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理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二、学生围绕课本的问题自学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本的问题。

三、学习课本的内容:1、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一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从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说明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2、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二框的问题和“活动”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作小结性的点拨。

(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说明地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3、观察图画,请个别学生回答第三框的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

四、老师提出希望。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课外准备第一节的“小实验”,写好实验结果。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目的: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学难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1章第2节《地球仪》word教案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1章第2节《地球仪》word教案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1章第2节《地球仪》word教案在地球仪上查找我们生活的地点总课时: 3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个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预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刻安排引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再问(盘子是什么形状的?)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读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及课本6页彩图《人造地球卫星从宇宙中拍照的地球照片》。

[讲解]教师依照学生的读图情形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两个小问题。

学生观看地球卫星照片,说明地球的形状。

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能够说明地球的形状。

同上。

5分钟5分钟进行讲解。

[读一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页读一读《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并展现课件[讲解]教师依照学生的阅读、阅图情形进行讲解。

2、地球的大小[读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页图1-1〈〈地球大小示意图〉〉及课件[讲解]教师依照学生的阅图情形进行讲解。

[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导学丛书中1、2、3页中的练习。

学生听课。

以小组的形式讨论:1、通过阅读能够叙述出古代的天圆地点说。

2、通过阅读课件能够分析出月食的形成过程。

3、学生依照课下搜集的资料及课本图1-2〈〈麦哲伦率船队环球探险航线〉〉能够阐述麦哲伦的探险环球过程。

学生听课。

学生阅图;能够说出地球的赤道半径合、极半径和赤道周长的长度。

学生听课。

学生做练习。

通过阅图、阅读能够描述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同上。

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地球有多大。

同上。

巩固本节所见内容。

3分钟10分钟3分钟10分钟3分钟6分钟板书设计第一章查找我们生活的地点第一节在地球仪上查找我们生活的地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课后反地球是人类生活的星球,但人类对自己生活的地点了解的并不多,通过课堂上观看学生,听课比较认真,与老师配合比较紧密,完成练习情形较好,因此达标成效较好。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全册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全册名师优秀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七年级地理(上册)粤教版集体备课稿1目录序号教学内容页码1 引言:让地理走进生活 3-52 第一章地球 5-8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 5-6第2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7-83 第二章地图 8-9第1节:认识地图 8--9第2节:地图的运用 9 4、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9-14第1节:陆地海洋的分布 9-10第2节:等高线与地形图 11-14 5、半期知识要点归纳 14-16 6、半期知识复习题 17-20 7、第三章第3节:海陆变迁 21-24 8、第4节:认识海洋 25-28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天气预报 28-302、气温和降水 30-323、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32-342第五章:居民与聚落1、世界的人口 34-432、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44-463、聚落的发展变化第六章: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 47-483七年级地理上册上半期教学案,峨边民族中学地理备课小组:袁琼、贺晓霞,2013年11月引言:让地理走进生活一、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从生活着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密切关系,知道地理学习内容、目的、要领。

2、初步具有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要领想问题,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二、教学重点:为什么学地理和如何学地理。

三、教学难点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略)二.提出希望:(1)课堂纪律: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2)课堂笔记:勾画重点内容(3)、评分制: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4)、作业:每一周一到两次,尽时在课堂完成。

(5)、课内学习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相合。

三.讲授新课:观察图片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学地理,地理学什么,师:其实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干。

现在,我们一起让地理走进我们的生活。

活动:地理学啥子? 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地理已有一些了解了,同学们对地理到底了解多少呢,我们再来看下面几个问题:为啥子企鹅只生活在南极, 为啥子一年之中有四季的变化,世上的人为啥子会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人, 沧海为啥子会变成桑田, 生:回答师:回答得都很好,其实这都是我们地理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了。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第一章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第一章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第一章教案标题:探索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第一章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了解地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地球的基本构造;3.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基本构造;2.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教学准备:1.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2. 地球模型;3. PPT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构造,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和组成部分。

二、呈现(15分钟)1. 使用PPT或投影仪展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解释地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讲解(20分钟)1. 通过讲解PPT上的内容,详细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大气层。

2. 讲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包括淡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四、实践(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了解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并在PPT上呈现。

2.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研究的结果,并对比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地球的基本构造。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基本构造和水资源分布情况的小结,同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图的发展》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图的发展》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图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图的发展》主要介绍了地图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地图的分类和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图的重要性,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图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图的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图的起源、发展历程,掌握地图的分类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提高学生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图的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地图的分类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实例,引发学生对地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图,提高学生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实例和地图发展历程的图片。

2.准备地图分类和应用的相关资料。

3.准备地图制作材料(如纸张、彩笔等)。

4.准备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的构成和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地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让学生思考地图的起源,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图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图的演变过程。

提问:“地图在古代、现代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地图的发展趋势。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图制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张简单的地图。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总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上-获奖作品-广东人民出版社)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总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上-获奖作品-广东人民出版社)

七年级下地理教学设计《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节。

因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四、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五、教法建议1.地球的形状,学生已经知道,而且在卫星照片上一目了然。

因而教学的着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模拟和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2.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提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真的能证实地球是圆形吗?”(圆柱形、圆锥形也可以环绕而行,因而在地球上要证明地球的形状,还必须提出更多的论据。

)“你还知道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总之,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并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前一节课时可布置学生准备好一个球体(篮球等)和正方体(粉笔盒等),并每人折叠一只桅杆高高的小纸船,以便于在课堂动手实验。

介绍卫星照片除用于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之外,还可以结合可看到的海陆轮廓、云层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六、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七、教学案例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时让地理走进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教学过程:一、做自我介绍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1、课堂纪律2、课堂笔记3、学习方法三、新课学习阶段:(一)引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猜个谜:三国时期,有一位能人,是成语“三顾茅庐”的主角,此人地理学得非常好,很厉害,有人说他是上知(),下知(),其势利行,善用水火。

‟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仗,就在博望坡利用地形放了一把火,烧得曹操十万大军大败,而当时刘备仅为四千兵马,这说明什么呢?地理学得好,在军事上能抵千军万马吧。

再拿赤壁之战来说,诸葛亮准确地预报了天气,预报三天内有雾,成功地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时有句话叫“万事俱备,只欠什么啊?”()他又准确的观看天象,借来了东风,一把火,烧得曹操百万雄兵仅余百十人,很厉害吧。

这个故事里的地形、东风和天气都是我们地理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活动与探究活动一:地理课学什么1、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页的图片,说说地理课学什么?看本学期课本目录,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内容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2、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活动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1、全班分成衣、食、住、行四个小组讨论:地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活动注意事项:A.内容:围绕课本2-4页的相关图片、文字进行。

B.要求:小组成员人人发言,并由小组长归纳总结大家的发言内容。

C.展示:每小组派代表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2、师生共同归纳小结:A、衣服原料和产地提示:选择小区要考虑绿化环境;学校、医院的位置;距离商业区、工业区的远近;风向等多种因素。

E、说一说:在你一天的生活中,哪些活动要用到地理知识?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地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

活动三:怎样学好地理1、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结合自己实际,抽学生回答。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

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四、本课小结地理课学什么?(地球、气候、植被、地形、河流、地貌、资源、人文)。

我们的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离不开地理。

学好地理的有效方法:五、课堂反馈1.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2.下列活动中,不必用地理知识的是()A.确认方位B.交通线路的选择C.编制城市规划图D.进行体育锻炼3.阿拉伯人的服饰特点是:穿长袍,戴头巾,以白色为主。

与这种服饰有关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宗教D.审美观4.下列关于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B.地理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大C.地理只是一门学科,与生活、生产无关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不正确六、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地球仪。

板书设计:让地理走进生活一、地理课学什么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为什么学习地理)三、怎样学好地理第一章认识地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教学时间:五课时第()课时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小结: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二、课堂教学(一)地球是圆的吗(地球的形状)1、古人认识的地球形状盖天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活动一:纸船小实验做一只带帆的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从上方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下来:在正方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____ ,再看到__________;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______,再看到_________小结:古时候,人们通过观测海上归来的帆船证明地球是圆的。

2、近代开始认识的地球形状活动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首次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A、说一说,麦哲伦船队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什么?B、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你得到什么启示?3、现代认识的地球形状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站或各种宇宙探测器发回的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

(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卫星图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A.盖天说-天圆地方B.浑天说C.麦哲伦环球航行D.卫星图像②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但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思考: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二)地球的大小(给地球量一量“身”)教师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庐山起义),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地球的表面积是5110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记忆技巧:最大周长=赤道周长教师追问: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活动三、“坐地日行八万里”,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吗?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随歌谣学地理: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四、课堂反馈1.下列证据中不能确证地球是球体的是()A.海边看船 B. 环球航行 C. 地球卫星照片 D. 观察日月形状推测2.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航海家是()A. 哥伦布B. 伽利略C. 魏格纳D. 麦哲伦3.地球的大小:(1)平均半径为千米(2)赤道周长约为千米(3)表面积约平方千米五、课后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掌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和经度与纬度的判读规律。

会识别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掌握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和知道低、中、高纬的划分。

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和两地之间的相互方向;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地球仪”。

2.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动手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探究发现、讨论交流、合作互助中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和动手制作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第二节《地球仪》(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地球是个球体,可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地球太大了,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二、课堂教学(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________学生活动:观察手中的地球仪,对地球仪的形状、结构以及球体上的图案、线段、颜色、文字等进行观察,并相互交流,将观察和交流后的结果写下来。

根据学生的汇报发言,老师适当总结并简单加以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地球上的地理事物被化作一定的地理符号(图例)标注在地球仪上,且有文字说明。

3.地球仪上有地轴,可以使地球仪转动,但地球上没有。

4.地球仪上有经纬线,但地球上却没有。

学生思考:1.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2.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3、在地球仪上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二)了解经线和纬线思考:我们怎样利用地球仪来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标出经线和纬线)1.什么是纬线?a.纬线是否相交?b.纬线是半圆还是整圆?c.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d.最长的纬线是?e.纬线指示什么方向?2.什么是经线?(经线也称子午线)a.经线在哪里相交?b.经线是半圆还是整圆?c.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d.经线指示什么方向?e.地球仪上有几条经线?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四、课堂反馈以下所叙经线的特点,正确的是:①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②经线和纬线都是相互斜交的③所有的经线都是指示南北方向的④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