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传感器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

传感器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

传感器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 学生能描述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物理量的检测。

3. 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传感器原理,设计简单的传感器电路,完成特定物理量的检测。

2. 学生具备分析传感器性能、选择合适传感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掌握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提高创新意识。

2. 学生意识到传感器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观念。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分享和承担责任,培养合作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物理、电子等学科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后续相关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温度、湿度、光照、声音等)的特性分析2. 传感器设计与应用- 传感器选型与电路设计- 传感器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3.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设计简单的传感器电路,实现温度、湿度等物理量的检测- 分析传感器性能,针对实际问题进行传感器选型和方案设计- 介绍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以下安排和进度:第一周: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分析常见传感器的特性。

第二周:传感器设计与应用,学习传感器选型、电路设计,探讨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三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动手设计传感器电路,分析性能,学习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并解释其工作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析简单电路中传感器的功能及相互协作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实际操作传感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想法、分享信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技术,激发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细心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物理》课本中传感器技术相关章节为基础,涵盖以下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工作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 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硅压阻等;- 光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磁敏传感器等。

3. 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简单传感器电路分析;- 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

4.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 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5. 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探讨传感器技术在未来各领域的应用前景。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技术概述;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第四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第五课时: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概述传感器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生活、军事、医疗、环保等众多领域。

本课程旨在介绍现代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及相关技术设计,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的设计原理、调试方法、数据处理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本部分将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以及选型原则等相关知识,重点说明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结构,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磁电传感器等。

2.传感器电路设计学生将会学习到传感器电路的设计方法,理解各种电路要素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电路。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使用开发板进行简单的电路搭建与测试,并通过实际的案例进行操作演示。

3.传感器数据处理与分析本部分将介绍如何使用C语言进行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学生将会了解到如何设计程序对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4.课程实践项目本部分将根据学生的不同意愿和兴趣,提供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选择,如模拟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温度、压力、光强等数据,设计并实现智能管理系统等。

学生将组成小组进行独立的实践操作,并最终汇报项目成果与演示。

三、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以及工作原理;2.掌握传感器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3.掌握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方法;4.了解实时应用场景,思考实际应用方案;5.完成基于传感器的实践项目,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的成绩评估方式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期中考试(40%):主要针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课程作业(30%):主要针对实验报告、程序设计等进行评估;•课堂参与度(20%):主要针对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行评估;•实践项目(10%):主要针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

传感网及应用的课程设计

传感网及应用的课程设计

传感网及应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网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基本原理;2. 让学生掌握传感网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3. 让学生了解传感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社会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网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的传感网应用系统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传感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传感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感网基础知识:包括传感网的定义、发展历程、构成要素和基本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网概述- 内容列举:传感网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传感节点、传感网络架构等。

2. 传感网关键技术:重点讲解数据采集、处理、传输等环节的技术要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网关键技术- 内容列举: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等。

3. 传感网应用案例分析:介绍传感网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网应用案例- 内容列举: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 传感网设计与实践:教授学生如何设计简单的传感网应用系统,并进行实际操作;- 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网设计与实践- 内容列举:传感网系统设计方法、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系统调试与优化等。

5. 传感网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分析传感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未来传感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 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网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内容列举:物联网与传感网的关系、5G技术对传感网的影响、传感网技术在未来各领域的应用前景等。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业对于传感器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传感器可将物理量及其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生物医学、环保监测、航空航天等领域。

为了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大学开设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传感器和模拟采集卡硬件平台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设计思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3.1 传感器基础知识1.传感器定义、分类及基本原理2.传感器静态特性及动态特性的描述3.传感器精度、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处理方式3.2 传感器实验3.2.1 温度传感器实验1.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的介绍及使用方法2.基于C语言的温度采集程序设计3.LCD液晶显示模块的介绍及使用方法3.2.2 液位传感器实验1.压阻式液位传感器的介绍及使用方法2.基于模拟采集卡的液位采集程序设计3.上位机程序设计及数据可视化3.2.3 光电传感器实验1.光电传感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2.红外反射式传感器的介绍及实验3.光电计数器的使用方法及程序设计3.3 课程设计学生需在传感器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应用传感器技术的小型工程,具体包括:1.选题:根据市场需求或自身兴趣,选择一个传感器应用领域进行开发。

2.系统架构:设计硬件平台及系统框图,明确各模块功能。

3.电路原理图设计:根据系统框图设计相关电路原理图。

4.程序设计:根据电路原理图完成程序设计,掌握相应的编程技巧。

5.实验验证:进行硬件连接及程序烧录等实验验证,认真记录实验结果。

四、课程设计的评分总则本课程设计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具体评分方式如下:1.实验报告(60%):详细描述实验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及分析等。

2.课程设计报告(40%):详细描述课程设计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系统框图、电路原理图、程序设计及实验验证等。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2013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2013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编制人:曹月真编制单位:机电教研室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编制日期:2013年 3 月审核人:张月华系部主任:武蕴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制2013年 3月目录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二、课程目标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四、课程实施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七、参考文献八、其他说明《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5131080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2学时总学分数:3.5学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为后期的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内容约占20%)、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打下基础,也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它突破了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减少理论推导,重点突出应用。

将学科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在内容安排上也是由简到繁,逐步深入,以应用性教学为主,注重增强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项目或任务式教学课程进行设计,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内容以实用为主,原理分析通俗易懂。

各项目中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分析和测试,融合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包含了传感器检测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突出实际应用,减少理论推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对传感器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对现代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潜力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和参数- 熟悉不同领域的传感器应用案例- 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系统三、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 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分类及其特点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和参数-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传感机制- 传感器的特性与性能参数- 传感器的灵敏度、分辨率和稳定性等参数的含义和评价方法3. 传感器应用案例- 温度传感器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案例- 压力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案例- 光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案例4. 传感器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传感器应用系统的设计流程- 传感器接口与信号处理- 传感器应用系统的实现与调试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传统课堂教学,介绍传感器的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传感器进行实验,加深理解- 讨论与案例分析,分析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设计与实现小组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五、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60%,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 期末考试占40%,考查学生对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的理解六、教材及参考资料主教材- 《传感器技术基础》刘振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参考资料-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裴庆荣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 《传感器原理与技术》张守巡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七、备注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相关基础知识,建议学生预先学习相关课程,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

《传感器应用技术》教案.

《传感器应用技术》教案.

《传感器应用技术》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传感器应用技术》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传感器应用技术》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 1 单元(Unit) 第 1 周(Week) 2 学时(Periods) 单元标题 (Title) :课程教育教学地点(Place) :教学目标 (Teaching Target)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感器应用技术2、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3、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安排4、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Teaching Approaches) :通过图片展示传感器应用技术的应用及作用教学材料及工具 (Teaching Materials & Aids):多媒体课件、课本、传感器实训台考核与评价方式 (Testing & Evaluating Mode):提问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Main Teaching Contents & Procedures一、什么是传感器应用技术?定义:检测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生产、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与定量结果的过程.自动检测的内容包括:●信息提取(提取有用信息)●信息转换(转换成易于处理的电信号)●信息处理 (将得到的信息进行数字运算、A/D转换等处理)二、传感器应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地位1、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专业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

实现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因此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密切相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名称:《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题目:夜晚自动点亮的道路警示灯设计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班级: 15级自动化1班姓名:冯嘉俊学号: 32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目录第1章:总体方案概要 (1)1.1意义及研究现状 (1)1.2设计思路 (2)第2章:设计方案各部分介绍 (3)2.1热电是传感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3)2.2低通滤波器 (4)2.3信号放大器 (6)第3章:仿真电路的建立与分析 (8)3.1仿真电路建立 (8)3.2仿真结果的分析 (8)第4章:设计体会 (10)参考文献 (10)摘要本文介绍了红外线感应开关的原理,采用热释电红外探头(PT8A2621)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加以放大,然后驱动继电器,制成红外热释电感应开关。

本开关能探测来自移动人体的红外辐射,只要人体进入探测区域,开关会自动开启。

该设计可作为企业、宾馆、商场及住宅的走廊、楼梯、电梯间、卫生间、库房等处的自动开关,起到“人来灯自亮,人走灯自灭”的作用,既新颖方便,又节约用电,在某些场所还能起到威慑盗窃活动的防范作用。

本设计结构简单,本身不发任何类型的辐射,器件功耗很小,价格低廉,隐蔽性好,应用范围广,所以可以通过扩展而达到实际的应用。

关键词:红外线感应开关红外辐射探测区域引言电力作为一种洁净方便的能源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面,因此电能的节能尤为重要,要节能首先就要做到节约能源,其次再通过科学研究发明更加人性化和节能的用电器。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检测人或动物发射的红外线而输出电信号的传感器。

早在1938年,有人提出过利用热释电效应探测红外辐射,但并未受到重视,直到六十年代,随着激光、红外技术的迅速发展,才又推动了对热释电效应的研究和对热释电晶体的应用。

热释电晶体已广泛用于红外光谱仪、红外遥感以及热辐射探测器,它可以作为红外激光的一种较理想的探测器。

它目标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自动化控制装置中。

正文第1章:总体方案概要1.1 意义及研究现状电力作为一种洁净方便的能源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面,因此电能的节能尤为重要,要节能首先就要做到节约能源,其次再通过科学研究发明更加人性化和节能的用电器。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检测人或动物发射的红外线而输出电信号的传感器。

早在1938年,有人提出过利用热释电效应探测红外辐射,但并未受到重视,直到六十年代,随着激光、红外技术的迅速发展,才又推动了对热释电效应的研究和对热释电晶体的应用。

热释电晶体已广泛用于红外光谱仪、红外遥感以及热辐射探测器,它可以作为红外激光的一种较理想的探测器。

它目标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自动化控制装置中。

(1)红外线感应灯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照明缺乏独创产品,模仿产品居多,基础加工落后,只顾外表,轻视功能,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性能差。

尤其是在“智能”照明方面,缺乏创新,与国外智能灯具在技术研究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

我国现阶段的照明系统一般采用主电源经配电箱分成多路配电输出线,提供照明灯回路用电,由串接在照明灯回路中的开关面板直接接通或断开供电线来实现对灯的控制,灯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无逻辑时序及亮、暗调光控制,因而无法形成各种灯光亮度组合的场景及系统控制。

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节能和环保是中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每年照明电能消耗约占全部电能消耗的12%~15%,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必须尽快寻找可以替代传统光源的节能环保光源。

LED以其较之于传统照明光源所没有的优势,诸如较低的功率需求、较快的响应速度、绿色环保以及不断快速提高的发光效率等,成为目前我国今后照明系统发展的方向。

基于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尤其是能源紧缺,智能照明必是以后照明系统的发展方向。

智能照明将会使人们利用起来更加便利,改善家庭环境,不仅为建筑照明提供多种的艺术效果,而且使灯具控制和维护变得更为简单,而且具有可靠性高、安装布线容易。

(2)红外线感应灯控制系统的优点: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发展的主流技术,涵盖从空调系统、消防系统到安全防范系统以及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

但是长期以来,智能照明在国内一直被忽视,大多数建筑物仍然沿用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部分智能大厦采用楼宇自控(BA)系统来监控照明,但也只能实现简单的区域照明和定时开关功能。

相比之下,智能照明系统体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它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如下:1)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2) 可观的节能效果。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使用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进行智能调光。

当室外光较强时,室内照度自动调暗,室外光较弱时,室内照度则自动调亮,使室内的照度始终保持在恒定值附近,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实现节能的目的。

除此之外,智能照明的管理系统采用设置照明工作状态等方式,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节能。

3)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维护费用。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普通照明人为的开与关转换成了智能化管理,不仅使大楼的管理者能将其高素质的管理意识运用于照明控制系统中去,而且将大大减少大楼的运行维护费用,并带来较大的投资回报。

1.2 设计思路通过热释电传感器感应人体红外辐射后输出一个微弱的交流信号,然后经过滤波整理,再将信号放大处理后,将信号输出。

热释电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是一个毫伏级的微弱交流信号,且不稳定,这个信号频率与人体运动速度有关,当人运动速度越大,信号也越强。

经过滤波电路后,可以排除杂波及突变信号的干扰,再经过信号放大处理,输出一定的电信号使灯点亮。

当人离开后,由于没有触发信号,灯自然会灭。

实现了“夜间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目的。

第2章:设计方案各部分介绍2.1热释电传感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热释电红外(PIR)传感器,亦称为热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检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的新型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元件。

它能以非接触形式检测出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能量的变化,并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

将输出的电压信号加以放大,便可驱动各种控制电路,如作电源开关控制、防盗防火报警等。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热释电人体红外传感器主要有上海塞拉公司的SD02、PH5324,德国Perkinelmer 公司的LHi954、LHi958,美国Hamastsu公司的P2288,日本Nippon Ceramic公司的SCA02-1、RS02D等。

虽然它们的型号不一样,但其结构、外型和特性参数都大致相同,大部分可以彼此互换使用。

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由探测元、滤光窗和场效应管等阻抗变换器等三大部分组成,对不同的传感器来说,探测元的制造材料有所不同。

如SD02的敏感单元由锆钛酸铅制成;92288有LiTa03制成。

将这些材料做成很薄的薄片,每一片薄片相对的两面各引出一根电极,在电极两端则形成一个等效的小电容。

因为这两个小电容是做在同意硅晶片上的,因此形成的等效小电容能自身产生极化,在电容的两端产生极性相反的正负电荷。

传感器中两个电容是极性相反串联的。

当传感器没有检测到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信号时,在电容两端产生极性相反、电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所以,正负电荷相互抵消,回路中无电流,传感器无输出。

当人体静止在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时,照射到两电容上的红外线光能量相等,且达到平衡,极性相反、能量想等的光电流在回路中相互地向,唇干起仍然没有信号输出。

当人体在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移动时,照射到两个电容上的红外线能量不相等,光电流在回路中不能相互抵消,传感器有信号输出。

综上所述,传感器只对移动或运动的人体和体温近似的物体起作用。

滤光窗是由一块薄玻璃片镀上多层薄膜而形成的,能够有效地滤除7.0~14um波长意外的红外线。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6~37.5°C,即309~310.5K,其辐射的最强的红外线的波长为λm=2989/(309~310.5)=9.67~9.64um,中心波长为9.65um,正好落在滤光窗的响应波长的中心。

所以,滤光窗能有效地让人体辐射的红外线通过,而最大限度地阻止阳光、灯光中的红外线通过,以免引起干扰。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结构上引入场效应管的目的在于完成阻抗变换。

由于探测元输出的是电荷信号,不能直接使用,因而需要将其转换为电压形式。

场效应管输入阻抗高达104MΩ,接成共漏极形式来完成阻抗变换。

使用时D端接电源正极,G端接电源负极,S端为信号输出。

对于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物体,如阳光,两个电容上的红外线光能能量仍然可以看作是相等的,在贿赂中相互抵消;再加上传感器的响应频率很低(一班为0.1~10Hz),即传感器对红外光的波长的敏感范围很窄(一般为5~15um),因此,传感器对它们不敏感,因而无输出。

本设计中热释电红外传感器选用PIR325,为了达到要求中“人体感应探测范围1m以上,视场角100度以上”。

可加装一个菲涅尔透镜。

菲涅尔透镜利用透镜的特殊光学原理,在探测器前方产生一个交替变化的“盲区”和“高灵敏区”,以提高它的探测接收灵敏度。

当有人从透镜前走过时,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就不断地交替从“盲区”进入“高灵敏区”,这样就使接收到的红外信号以忽强忽弱的脉冲形式输入,从而强其能量幅度。

菲涅尔透镜作用有两个:一是聚焦作用,即将热释红外信号折射(反射)在PIR上,第二个作用是将探测区域内分为若干个明区和暗区,使进入探测区域的移动物体能以温度变化的形式在PIR上产生变化热释红外信号。

2.2低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实验电路图如图2.2.1.。

低通滤波器仿真效果如图2.2.2所示。

图2.2.1 低通滤波器电路原理图图2.2.2 低通滤波器仿真效果图通过电阻、电容及运算放大器组成低通滤波电路,其特征频率:Hz C R f 10102102.82121630≈⨯⨯⨯⨯⨯==-ππ (式2-2-1)64.1143=+=R R A (式2-2-2)LM324系列器件为价格便宜的带有真差动输入的四运算放大器。

与单电源应用场合的标准运算放大器相比,它们有一些显著优点。

该四放大器可以工作在低到3。

0伏或者高到32伏的电源下,静态电流为MC1741的静态电流的五分之一。

共模输入范围包括负电源,因而消除了在许多应用场合中采用外部偏置元件的必要性。

每一组运算放大器可用图1所示的符号来表示,它有5个引出脚,其中“+”、“-”为两个信号输入端,“V+”、“V-”为正、负电源端,“V o”为输出端。

两个信号输入端中,Vi-(-)为反相输入端,表示运放输出端V o的信号与该输入端的位相反;Vi+(+)为同相输入端,表示运放输出端V o的信号与该输入端的相位相同。

LM324系列由四个独立的,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运算放大器,其中专为从单电源供电的电压范围经营。

从分裂电源的操作也有可能和低电源电流消耗是独立的电源电压的幅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