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代世系介绍——五代

合集下载

五代十国分别是指哪五代与十国

五代十国分别是指哪五代与十国

五代十国分别是指哪五代与十国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

在北方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

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

史称:"五代十国"。

此外,这一时期在边疆地区还有一些并存的政权,主要有:东北有辽(契丹),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

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统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断,社会经济、文化受到颇大影响。

但这时期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在后周世宗柴荣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发动了北伐战争,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他方面,如火药、印刷术的发展,词的出现,也是有所成就的。

(五代十国年代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南平、闽)五代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唐朝灭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中国古代朝代世系表

中国古代朝代世系表

1. 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禹----桀)
2. 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汤)
3. 周朝:前1046年- 前221年
(1)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周武王)
(2)东周前770年- 前256年(周平王)
(3)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
(4)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4. 秦朝:前221年- 前207年(嬴政)
5. 汉朝:前202年- 220年
(1)西汉前202年- 9年(刘邦)
(2)新朝9年- 23年(王莽)
(3)东汉25年- 220年(刘秀)
6.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 581年
A、三国:220-280年
(1)曹魏220年- 265年
(2)西蜀221年- 263年
(3)孙吴222年- 280年
B、两晋:266年- 420年
(1)西晋266年- 316年
(2)东晋317年- 420年
C、南北朝:420年- 581年
(1)南朝(宋、齐、梁、陈)
(2)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隋朝:581年- 618年
8. 唐朝:618年- 907年
9. 五代十国:907年- 979年
(1)五代:907年- 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十国(902年- 979年)
10. 宋朝
(1)北宋:960年- 1127年
(2)辽:916年- 1125年
(3)西夏:1038年- 1227年
(4)南宋:1127年- 1279年
(5)金朝:1115年- 1234年
11. 元朝:1271年- 1368年
12. 明朝:1368年- 1644年
13. 清朝:1644年- 1911年。

27 五代

27  五代

五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后梁,在以后的50多年间,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总称五代。

同时,南方和北方的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吴、南唐、吴越、楚、岐、闽、桀燕、南汉、前蜀、后蜀、南平等十个政权,总称十国。

历史上将这一分裂时期称为五代十一国。

五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后粱后粱(公元907~923年,共17年)后梁共有3个帝王,其中内争中被杀的1帝;自杀的2帝,无一善终。

梁太祖(朱温)太祖,名朱温(公元852~912年),出身贫寒,后掌握唐朝兵权,废唐景宗而自立。

在位6年,为其子所杀,终年61岁。

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范村保,一说在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梁太祖朱温,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不务正业,是乡里的地痞。

后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

黄巢入长安后,他负责防守东线。

因为屡次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战败,请求增援,黄巢没有答应。

公元882年9月,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

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长年混战,致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混战中,他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埴、朱瑾等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901年,他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入关中,击败风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

不久,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

公元904年,他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

在离开长安时,他还逼迫官吏、百姓一起东迁,并拆毁了长安的宫室,官衙和民房,将材料运往北方。

不久,他派人杀死了唐昭宗,立李祝为帝(即唐昭宣帝),并在一天深夜,将唐朝的30几名大臣集中起来杀死,尸体扔进黄河。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后梁(907—923)太祖朱温生卒年:852—912 在位:(907—912)郢王废帝朱友珪生卒年:?—913 在位:(912—913)末帝朱友贞生卒年:888—923 在位:(913—923)后唐(923—936)庄宗李存勖生卒年:885—926 在位:(923—926)明宗李嗣源生卒年:866—933 在位:(926—933)闵帝李存厚生卒年:933—934 在位:(933—934)末帝李从珂生卒年:886—936 在位:(934—936)后晋(936—946)高祖石敬瑭生卒年:892—942 在位:(936—942)出帝石重贵生卒年:913—974 在位:(942—946)后汉(947—950)高祖刘知远生卒年:895—948 在位:(947—948)隐帝刘承佑生卒年:931—950 在位:(948—950)后周(951—960)太祖郭威生卒年:904—954 在位:(951—954)世宗柴荣生卒年:921—959 在位:(954—959)恭帝柴宗训生卒年:953—973 在位:(959—960)吴(902—937)太祖武帝杨行密生卒年:852—905 在位:(892—905)烈祖景帝杨渥生卒年:886—908 在位:(906—908)高祖宣帝杨隆演生卒年:897—920 在位:(908—920)睿帝杨溥生卒年:901—938 在位:(920—937)前蜀(903—925)高祖王建生卒年:847—918 在位:(891—918)后主王衍生卒年:886—926 在位:(918—925)楚(907—951)武穆王马殷生卒年:852—930 在位:(896—930)衡阳王马希声生卒年:898—932 在位:(930—932)文昭王马希范生卒年:899—947 在位:(932—947)废王马希广生卒年:?—950 在位:(947—950)恭孝王马希萼生卒年:900—953 在位:(950—951)留王马希崇生卒年:?—?在位:(951—951)吴越(907—978)武肃王钱镠生卒年:852—932 在位:(893—932)文穆王钱元瓘生卒年:887—941 在位:(932—941)忠献王钱弘佐生卒年:928—947 在位:(941—947)忠逊王钱弘倧生卒年:929—973 在位:(947—947)忠懿王钱弘俶生卒年:929—988 在位:(947—978)闽(909—945)太祖忠懿王王审知生卒年:862—925 在位:(907—925)嗣主王延翰生卒年:?—927 在位:(925—927)惠宗王延钧生卒年:?—935 在位:(926—935)康宗王继鹏生卒年:?—939 在位:(935—939)景宗王延曦生卒年:?—944 在位:(939—943)天德帝殷王王延政生卒年:?—951 在位:(943—945)南汉(917—971)高祖刘䶮生卒年:889—942 在位:(911—942)殇帝刘玢生卒年:920—943 在位:(942—943)中宗刘晟生卒年:920—958 在位:(943—958)后主刘伥生卒年:943—980 在位:(958—971)南平(924—963)武信王高季兴生卒年:858—942 在位:(907—928)文献王高从诲生卒年:891—948 在位:(928—948)贞懿王高保融生卒年:920—960 在位:(948—960)贞安王高保勖生卒年:924—962 在位:(960—962)德仁王高继冲生卒年:943—973 在位:(962—963)后蜀(934—966)高祖孟知祥生卒年:874—934 在位:(925—934)后主孟昶生卒年:919—965 在位:(934—965)南唐(937—975)烈祖李昪生卒年:888—943 在位:(937—943)元宗李璟生卒年:916—961 在位:(943—961)后主李煜生卒年:937—978 在位:(961—975)北汉(951—979)世祖刘崇生卒年:895—954 在位:(951—954)睿宗刘钧生卒年:926—968 在位:(954—968)少主刘继恩生卒年:935—968 在位:(968—968)英武帝刘继元生卒年:?—992 在位:(968—979)。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表五代世系表:后梁(907——923)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1)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又名朱温)生卒:852——912.6 61岁在位:907.4——912.6年号:开平(907.4——911.4)乾化(911.5——912)被子朱友珪(次子)杀(2)后梁郢王朱友珪生卒:?——913.2 ?岁在位:912.6——913.2年号:凤历(913.1——913.2)自杀(3)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珪三弟)生卒:888——923.10 36岁在位:913.2——923.10年号:乾化(913.2——915.10)乾化(915.11——921.4)龙德(921.5——923.10)自杀后唐灭后梁后梁亡后唐(923——936)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1)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生卒:885——926.4 42岁在位:923.4——926.4年号:同光(923.4——926.4)国乱被射杀(2)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又名李亶)(兄)生卒:866——933.11 68岁在位:926.4——933.11年号:天成(926.4——929.1)长兴(930.2——933.11)(3)后唐闵帝李从厚(子)生卒:914——933.4 20岁在位:933.12——934.4年号:应顺(934.1——934.4)被废杀(4)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厚之弟)生卒:886——936.11(闰) 51岁在位:934.4——936.11(闰)年号:清泰(934.4——936.11[闰] 国亡自焚后晋灭后唐后唐亡后晋(936——946)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生卒:892——942.6 51岁在位:936.11——942.6年号:天福(936.11——942.6)(2)后晋出帝石重贵(侄)生卒:914——964 51岁在位:942.6——946.12年号:天福(942.6——944.6)开运(944.7——946.12)出降,为契丹所虏契丹灭后晋后晋亡后汉(947——950)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生卒:895——948.1 54岁在位:947.2——948.1年号:天福(947.2——947.12)乾祐(948)(2)后汉隐皇帝刘承祐(子)生卒:931——950 20岁在位:948.2——950.11年号:乾祐(949——950)被乱军所杀(3)后汉湘阴公刘赟(堂弟)生卒:?——951 ?岁在位:950.11——950.12年号:乾祐(950)被俘,于次年被杀后周灭后汉后汉亡后周(951——960)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1)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生卒:904——954.1 51岁在位:951.1——954.1 3年年号:广顺(951——953)显德(953)(2)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侄,收为养子)生卒:921——959.6 39岁在位:954.1——959.6 5年年号:显德(955——959.6)(3)后周恭皇帝柴宗训(子)生卒:953——973 21岁在位:959.6——960.1 8个月年号:显德(959.6——960.1)禅位,被封郑王北宋灭后周后周亡十国世系表:吴(公元902——937年)都城:江都(今江苏扬州)(1)吴太祖武帝杨行密生卒:852——905.12 54岁在位:892——905.12 于902年3月建国(2)吴烈祖景帝杨渥(长子)生卒:886——908.5 23岁在位:905.12——908.5 年号:天祐(906——908)(3)吴高祖宣帝杨隆演(二弟)生卒:897——920.5 在位:908.5——920.5年号:天祐(909——919)武义(919——921)(4)吴睿帝杨溥(弟)生卒:901——938 38岁在位:920.5——937.10 年号:武义(921)顺义(921——927)乾贞(927——929)大和(929——935)天祚(935——937)废,于次年死南唐灭吴吴亡前蜀(公元903——92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前蜀高祖王建生卒:847——918.6 72岁在位:891——918.6于907年9月建国年号:天复(907)武成(908——910)永平(911——915)通正(916)天汉(917)光天(918)(2)前蜀后主王衍(少子)生卒:886——926.4 41岁在位:918.6——925.11年号:乾德(919——924)咸康(925)被废后唐灭前蜀前蜀亡楚(公元907——951年)都城:长沙(今湖南长沙)(1)楚武穆王马殷生卒:852——930 79岁在位:896——930.11于927年6月建国(2)楚衡阳王马希声(子)生卒:898——932.7 35岁在位:930.11——932.7 2年(3)楚文昭王马希范(弟)生卒:899——947.4 49岁在位:932.7——947.4 (4)楚废王马希广(弟)生卒:?——950.12 ?岁在位:947.4——950.12马希萼夺位,杀之(5)楚恭孝王马希萼(兄)生卒:?——951.11 ?岁在位:950.12——951.11马希崇夺位,杀之(6)楚王马希崇(弟)生卒:?岁在位:947.4——950.12降南唐南唐灭楚楚亡吴越(公元893——978年)都城:钱塘(今浙江杭州)(1)吴越武肃王钱镠生卒:852——932.3 81岁在位:893——932.3于907年5月建国年号:天祐(907)天宝(908——923)宝大(924——925)宝正(926——931)(2)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子)生卒:887——941.8 55岁在位:932.3——941.8 (3)吴越忠献王钱弘佐(子)生卒:928——947.6 20岁在位:941.9——947.6 (4)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弟)生卒:929——973 45岁在位:947.6 被废(5)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弟)生卒:929——988 60岁在位:947.6——978.8北宋灭吴越吴越亡闽(公元893——945年)都城:长乐(今福建福州)(1)闽太祖昭武王王审之生卒:862——925.12 64岁在位:907——925.12于909年4月建国(2)闽嗣王王延翰(子)生卒:?——926.12 ?岁在位:925.12——926.12 (3)闽惠宗王延钧(又名王璘)(弟)生卒:?——935.10 ?岁在位:926.12——935.10于933年称帝年号:龙启(933——934)永和(935)被杀(4)闽康宗王昶(子)生卒:?——939.7[闰] ?岁在位:935.10——939.7[闰] 年号:通文(936——939)被杀(5)闽景宗王延曦(叔)生卒:?——944.3 ?岁在位:939.7[闰]——943.2 年号:永隆(939——944)废,于次年被杀(6)闽殷德帝王延政(弟)年号:天德(943——945)南唐灭闽闽亡南汉(公元917——971年)都城:番禺(今广东广州)(1)南汉高祖刘龚生卒:889——942.4 54岁在位:911——942.4于917年7月建国年号:乾亨(917——925)白龙(925——928)大有(928——942)(2)南汉殇帝刘玢(子)生卒:920——943.3 44岁在位:942.4——943.3年号:光天(942——943)被杀(3)南汉中宗刘晟(弟)生卒:920——958.8 59岁在位:943.3——958.8年号:应乾(943)乾和(943——958)(4)南汉后主刘怅(子)生卒:943——980 38岁在位:958.8——971.2年号:大宝(958——971)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荆南(公元924——963年)都城:荆州(今湖北江陵)(1)荆南武信王高季兴生卒:858——928.12 71岁在位:907——928.12于924年3月建国(2)荆南文献王高从诲(子)生卒:891——948.10 21岁在位:928.12——948.10(3)荆南贞懿王高保融(子)生卒:920——960.8 41岁在位:948.11——960.8(4)荆南王高保勖(弟)生卒:924——962.11 39岁在位:960.8——962.11(5)荆南高继冲(侄)降北宋灭南汉南汉亡后蜀(公元925——965年)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1)后蜀高祖孟知祥生卒:874——934.7 72岁在位:925——934.7 9年于934年1月建国年号:明德(934)(2)后蜀后主孟昶(子)生卒:919——965 47岁在位:934.7——965.1 31年年号:明德(935——937)广政(938——965)降北宋北宋灭后蜀后蜀亡南唐(公元903——925年)都城:江都(今江苏南京)(1)南唐烈祖李昪生卒:888——943.3 56岁在位:937.10——943.3 6年年号:升元(937——943)(2)南唐元宗李璟(子)生卒:916——961.7 46岁在位:943.3——961.7 18年年号:保大(943——957)中兴(958)交泰(958)958年,南唐主去帝号、年号,称国主(3)南唐后主李煜(子)生卒:937——978 46岁在位:961.7——975.11 15年降北宋,后被宋太宗毒杀北宋灭南唐南唐亡北汉(公元951——979年)都城:太原(今山西太原)(1)北汉世祖刘崇(又名刘旻)生卒:895——954.11 60岁在位:951.1——954.11 4年年号:乾祐(951——954)(2)北汉睿宗孝和帝刘钧(子)生卒:926——968.7 43岁在位:954.11——968.7 14年年号:乾祐(955——956)天会(957——968)(3)北汉少主刘(薛)继恩(养子)生卒:935——968.9 34岁在位:968.7——968.9 2个月被刺杀(4)北汉英武帝刘(何)继元(弟)生卒:?——约992 ?岁在位:968.9——979.5 11年年号:天会(969——973)广运(974——979)降北宋北宋灭北汉北汉亡。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北方地区于公元907年至960年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治动荡、战火不断,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时期。

一、五代概述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相继建立而迅速灭亡的朝代。

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梁、后唐和后晋。

后唐是五代中唯一一个统一北方的朝代,同时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实力最强的朝代。

后晋是五代中建都最南的朝代,也是五代中政治机构最完备的一个朝代。

后梁则是五代中在领土上最小的一个朝代。

二、十国概述十国指的是自称为“国”的十个政权,包括前蜀、后蜀、南唐、吴、南汉、闽、楚、前蜀复国、后蜀复国和昭德。

这些“国”大多是由少数族群在各地建立而来。

其中,前蜀和后蜀是唯一的两个在南方建立的“国”,南唐是唯一的一个称帝的“国”。

三、五代十国的重要事件1. 黄巢起义:起义发生于公元875年,黄巢主张“除四害”,即除去佛道儒释,并且反对中央政府的统治。

起义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毁灭,战乱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仍未平息。

2.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98年,是北宋建立前的重要事件。

它导致后汉灭亡,为后来北宋建立奠定了基础。

3. 吴越争霸:南唐与吴国之间的较量,发生于公元902年到937年间。

南唐最后败于吴国的攻势。

四、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1. 画家:五代十国中的画家以赵佶、李唐和张择端为代表,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诗人:五代十国诗人大多创作了抒情诗,其中以李煜的“秋夜寄邱员外”和李商隐的“锦瑟”等诗作著名。

3. 瓷器:五代十国时期被称为“唐宋之际”,这一时期的瓷器以吐鲁番青釉瓷、定窑白瓷和汝窑瓷为代表。

五、总结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对中国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五代十国时期非常动荡,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五代十国君主世系图,53年间,五代共更换了八姓十四君

五代十国君主世系图,53年间,五代共更换了八姓十四君

五代十国君主世系图,53年间,五代共更换了八姓十四君五代是指唐宋之间连续占据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共存在53年,更换八姓十四君。

建立者大多是唐末藩镇军阀和借助镇压唐末起义而崛起的新军阀,他们自擅兵赋,迭相吞噬。

907年,河南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朱温曾是黄巢起义军的同州防御使,后叛变倒戈。

脱胎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后梁王朝,一直都未能顺利统一北方地区,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明争暗斗贯穿王朝始终。

李克用是突厥沙陀部首领,凭借沙陀铁骑和素称丰饶的河东地区,成为朱温称霸中原的最大劲敌。

柏乡一战,朱温引以为傲的“龙骧”、“神捷”军尽失,“自野河至柏乡,僵尸蔽地”。

923年,已建国称帝的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率轻骑突袭汴梁,后梁末帝朱友贞身死,经两世16年的后梁王朝灭亡。

以唐朝合法继承人自居的李存勖灭后梁,得河南、山东地,并前蜀,又得汉中、两川地,使“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但李存勖自此志骄意满,丧失进取之心,以驰猎取乐为能事。

其宠爱伶人,使得伶人愚弄缙绅,干预政事,“将相大臣皆惮之”,四方藩镇亦有贿赂巴结者。

而夺位的李嗣源虽然深知民间疾苦,留心治国之道,但御下乏术,姑息藩镇,以致变乱迭起。

936年,叛乱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而亡,后唐国祚定格在了13年。

石敬瑭灭后唐是在辽主耶律德光相助下完成的。

当时石敬瑭穿着契丹服饰接受辽主册立为大晋皇帝,与辽约为父子之国,割燕云等州,每岁输帛三十万。

自此,河北平原无险可守,河东亦仅存雁门关一处险隘。

石敬瑭对契丹极力讨好,搜刮民脂民膏以填充辽国的无厌之欲。

这种耗尽民财以侍契丹的做法引起了藩镇军阀的强烈不满,继位的石重贵遂只称孙不称臣。

此举直接导致耶律德光发兵南下,946年十二月,辽军攻陷汴梁,少帝石重贵被俘,后晋亡。

辽军北撤后,镇守河东的刘知远趁机进驻汴梁,以慰劳抗辽民众和禁止为辽军搜刮钱帛等广揽民心。

然接替刘知远继位的刘承祐年幼无知,“厌为大臣所制”,竟然想尽诛托孤重臣,引得天雄军节度使郭威起兵叛乱,刘承祐被乱军所杀,后汉仅存活四载即亡,后周王朝诞生。

中 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

中 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了众多朝代的更替。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以下是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的简要介绍。

夏朝(约前 2070 年约前 1600 年)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大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位,他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延续约 471 年。

较为知名的有夏启、太康、少康等。

商朝(约前 1600 年前 1046 年)商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政治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分别是“先商”“早商”“晚商”,前后相传 17 世 31 王,延续 500 余年。

著名的商王有商汤、盘庚、武丁等。

周朝(前 1046 年前 256 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

西周共传 12 王,历时约 275 年。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东周以周平王东迁洛邑为开端,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周朝前后共传 32 代 37 王,享国共计 790 年。

其中较为有名的君主有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等。

秦朝(前 221 年前 207 年)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后,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秦朝共传三世,享国 14 年。

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是秦朝较为重要的统治者。

汉朝(前 202 年 220 年)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由刘邦建立,定都长安。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拓展疆土。

西汉共历 12 帝,享国 210 年。

东汉由刘秀建立,定都洛阳。

东汉历经 14 帝,享国 195 年。

汉朝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皇帝,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等。

三国(220 年 280 年)三国时期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历代世系介绍——五代世系■五代【907-960】【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至赵匡胤建北宋。

唐灭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凡53年共更换了八姓一十四君。

后梁一个短暂时期都城在洛阳,后梁大部分及其他三个朝代都城皆在开封。

后梁、后周为汉人,后唐、后晋、后汉为沙陀族人。

五代时北方战乱不休。

】●后梁世系表【907-923】【朱姓】(1)太祖朱温——(2)末帝朱瑱【有贞】【一】太祖朱温【852-912】,在位5年【907-912】,葬于河南伊阙县,年号【开平、乾元】。

幼年曾为佣人,后投奔黄巢立下战功,882年投降唐朝,又为唐建立战功,唐僖宗赐名全忠。

昭宗即位时,与李克用展开“皇帝争夺战”,后宰相崔胤与昭宗诛杀宦官,至书朱温前来救驾,朱温入关诛杀宦官,又逼昭宗下诏降封崔胤,随后将其杀死,又逼昭宗千都洛阳,三个月后杀掉昭宗,立13岁的李祝为帝,又将昭总所有儿子杀掉,并在白马驿将朝中重臣30余人杀掉投入黄河。

907年将哀帝废掉登基称帝,改名朱晃,建立后梁。

称帝后与李克用唱对台戏。

907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位,朱温率军北伐李存勖,大败而归。

朱温夫人死后行乱伦之举,将众儿媳召入宫中侍寝,视作嫔妃。

养子朱友文之妻得到宠爱,而被立为太子,其另一子朱友珪不满,发动宫廷政变,杀朱温,又将朱友文杀死,自己登上皇位。

【60岁】▲郢王朱友珪【?-913】,在位一年【912-913】,年号【凤历】。

912年朱友圭杀掉朱温即位。

其母原是妓女,朱友珪与父亲和其他兄弟不和后来朱温以宠信儿媳的缘故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朱友圭不平,912年发动政变,将朱温杀死,然后称帝。

称帝后不理朝政,纵情声色,大权交给朱友贞。

913年朱友贞联合赵岩、袁象先及杨师厚发动兵变,朱友珪不敢自杀,无奈之下,让部将将自己杀死。

【二】末帝朱瑱【888-923】,在位10年【913-923】,年号【乾化、祯明、龙德】。

朱瑱于913年发动政变即位称帝,此时后梁北有强敌,南有外患,内部诸藩、诸王又对其不满,李存勖进取幽州、河朔,923年李存勖率兵偷袭郓州成功,将后梁首都开封包围,朱瑱命将领皇甫麟杀掉朱瑱自己,随后自杀。

【35岁】●后唐世系表【927-936】【李姓】李克用——(1)庄宗李存勖(2)明宗李嗣源——(3)闵帝李从厚(4)废帝李从珂【一】庄宗李存勖【885-925】,在位3年【922-955】,葬于河南新安雍陵,年号【同光】。

李克用长子,905年朱温登基,李克用一气之下与世长辞,李存勖继承王位,然后除掉掌握兵权的叔父李克宁,910年后梁大举攻赵,赵向李存勖求救,李存勖亲率大军救援,将后梁全军歼灭,922年在魏州称帝,建立后唐,随即南攻后梁,逼后梁末帝朱瑱命人杀死自己,此后便陷于犬色声马中,精力完全投入到音律歌舞中。

他所养的伶人得宠,伶人掌握实权。

925年李存勖又灭蜀,后又担心郭崇韬拥兵自重,设计将其杀死,又听信伶人污蔑,将多名官吏判为郭氏党羽满门抄斩,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各地兵变此起彼伏,以占据邺都的势力最大,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讨伐邺都,李嗣源到邺都后,手下大将将其黄袍加身,李嗣源率兵南下攻袭,兵临洛阳城下,城内叛乱士兵将李存勖射伤伶人又给了他剑伤之后饮之即死的奶酪,李存勖丧命,时年40岁。

【二】明帝李亶【李嗣源】【867-933】,在位7年【926-933】,葬于河南洛阳威陵,年号【天成、长兴】。

其目不识丁,但却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时代最有作为的皇帝。

其为沙陀族人,李克用养子,协助李克用灭后梁,但李存勖因忌功臣,封李嗣源官却不给权。

后李存勖诛杀功臣,引起天下大乱,李嗣源抓住机会,黄袍加身称帝,讨伐李存勖,不久李存勖被乱军射死,李嗣源先做监国,后登基,此后选择知名学士参与政务,社会各方面出现好转。

933年李思远突然中风,养子李从珂,长子李从容和李从厚争夺太子之位,后李丛荣听到宫中哭声不断,认为李嗣源要死,起兵抢夺皇权。

李嗣源命孟汉琼讨伐李从容,李从容仓皇失措,被活捉斩首,李嗣源心灰意冷,病情恶化,不久病死,享年66岁。

【三】闵帝李丛厚【914-934】,在位1年【933-934】,年号【应顺】。

933年李嗣源临终前,立李从厚为太子,几天后李嗣源病死,李从厚即位。

其处理政务优柔寡断,朝廷大权由朱弘昭与冯赞掌握。

此二人向闵帝提出“换镇”方案,李从珂便打起清君侧旗号在凤翔起兵,李从厚派兵平叛大败而归,大臣各怀鬼胎,朝纲乌烟瘴气。

李从珂直奔洛阳,李从厚逃出洛阳冯盛道打开城门,迎立李从珂,李丛厚不久遇害死去,时年20岁。

【四】末帝李从珂【885-936】,在位2年【934-936】,葬于威陵一带,年号【清泰】。

李嗣源养子,李从厚即位后,对他十分猜忌,命他“换藩”,李从珂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逼李丛厚出洛阳北逃,以冯道为首的大臣迎立他为帝,当了两年皇帝,936年石敬瑭起兵谋反,李丛珂亲征,途中见石敬瑭势大,遂无必胜之心,整日醉酒悲歌,不理军务,后回到洛阳,石敬瑭也尾随而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及儿子重美登上玄武楼自焚,后唐遂亡。

享年51岁。

●后晋世系表【936-947】臬捩鸡─┬─ ──石敬儒─ ─── (2)后晋出帝石重贵││└─ (1)后晋高祖石敬瑭【一】高祖石敬瑭【892-942】,在位六年【936-942】,年号【天福】。

后唐李嗣源的女婿,李存勖称帝后封其一官半职。

925年魏州叛乱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讨伐,,在邺都,士兵拥戴李嗣源称帝,李嗣源左右为难,石敬瑭进劝,然后逼得乱军射死李存勖,李嗣源进洛阳登基称帝,石敬瑭一步登天,掌握军事大权。

933年李从厚即位,大权旁落,李从珂在凤翔发动兵变,,李从厚逃出洛阳,碰上石敬瑭,向其求救,石敬瑭将李从厚左右随从全部杀死,扬长而去。

李从珂称帝后,采取措施控制监视石敬瑭,石敬瑭以甘做儿子这一招,得到契丹支持,当上儿皇帝。

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不久挥师南下,李从珂登楼放火自焚,后唐灭亡。

石敬瑭在位六年,始终对契丹媚世奉承,给契丹进贡财物不计其数,致使后晋府库枯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契丹皇帝对其不放心,国内之人不服,其整天处在极度紧张之中,后突然得病,不久一命呜呼,享年51岁。

【二】出帝石重贵【914-947】,在位4年【942-947】,年号【天福、天运】。

石敬瑭长兄石敬如之子。

石敬瑭死前,所立太子是幼子石重瑞。

但石敬瑭死后,所托辅重臣冯道将石重贵拥立为帝。

即位后不理朝政,朝政大权交给景延光少数几个人。

即位第三天,将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胤的遗孀冯夫人纳为妃子,并宠爱,其兄冯玉鸡犬升天,成为后晋关键人物,石重贵向契丹告用家人礼节,不用臣子礼节,契丹大怒,南下攻晋,石重贵不愿投降想自焚,后听说只要投降则不杀他,石重贵命人灭火,起草降表。

947年契丹封石重贵为负义侯,迁往契丹境内,后晋亡。

947年死于建州,32岁。

●后汉世系表【947-950】【刘姓】(1)高祖刘知远——(2)隐帝刘承佑【一】高祖刘知远【895-948】,在位一年【【947-948】,葬于河南开封睿陵,年号【天福、乾祜】。

原为李嗣源手下将领,后协助石敬瑭称帝,获军权。

942年石敬瑭死后,在河东招兵买马,947年契丹南攻后晋,俘获石重贵,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反对契丹,刘知远抓住机会,兴兵自立,即位称帝,建立后汉。

后契丹后撤,刘知远采纳郭威建义,自太原出发,南下攻洛阳、开封,沿途后晋官员纷纷归附,各地藩镇陆续上表称臣。

948年刘知远一病不起,当天去世,享年53岁。

【二】隐帝刘承祜【931-950】,在位2年【948-950】,葬于河南禹县颖陵,年号【乾祜】。

948年刘知远病死,其第二子18岁的刘承祜即位,国事完全取决于杨邠、郭伟、史弘肇、王章及苏逢吉为主的重臣。

这些人为争权矛盾重重,刘承祜想夺回权力,于是大臣间矛盾没解决,刘承祜与大臣矛盾又尖锐。

905年刘承祜在心腹配合下杀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又派人杀郭威,同时又召慕容超前来勤王,郭威与慕容超不期而遇,二人交锋,慕容超溃不成军,部下纷纷向郭威投降,刘承祜吓得赶紧回城。

【去慕容彦超军中劳军】,被宠信的奸臣挡在门外,无奈只得藏入百姓家,结果被追兵搜出斩杀,10岁。

●后周世系表【951-960】(1)太祖郭威(2)世宗柴荣——(3)恭帝宗训【一】太祖郭威【904-954】,在位3年【951-954】,葬于崇陵,年号【门顺、显德】。

早年丧父,母亲携其改嫁,不久继父、母亲相继去世,成为孤儿。

长大后加入李继韬帐下,后李继韬又被李存勖所杀,其又到李存勖军中,此间潜心读书,又娶得绝世佳人柴氏为妻,并收内侄柴荣为养子。

郭威先后跟随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后又跟随刘知远,成为刘知远心腹。

946年契丹灭后晋,协助刘知远称帝建后汉,948年作为顾命大臣,契丹入侵,郭威率军迎战,刘承祜在京啥史弘肇等人,又派人前杀郭威,郭威起兵,杀刘承祜,入主开封,请求李太后立刘氏继承皇位,李太后下诏立刘赞为帝。

此时契丹又南侵,太后又命郭威北征,至澶州,士兵请求郭威称帝,951年郭威称帝建后周,然后将原议立的皇帝刘赞杀死,刘赞之父刘崇一气之下自立称帝,史称北汉,北汉与契丹联合攻打后周,皆被郭威击败,北部边境安定下来,便集中精力处理内政,但不久954年因病去世,享年54岁。

【二】世宗柴荣【921-959】,在位5年【954-959】,葬于庆铃,年号【显德】。

自幼随姑母在郭威家,郭威视其己出,并收为养子,951年郭威称帝建周后,柴荣则成为皇子身份,954年柴荣登基,击溃北汉,整顿军纪,恢复科举,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下令毁佛,发展文化事业。

经过改革,后周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三征南唐,于959年迫使李景向柴荣称帝,近献江北之地,又亲自统军北伐,攻势凌厉,进军顺利,但突然患病,停止北伐,959年回到开封,口里念叨着出师北伐死去,年仅39岁。

【三】恭帝柴宗训【953-973】,在位1年【959-960】,葬于顺陵,年号【显德】。

959年柴荣病逝,柴宗训即位,960年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入侵,赵匡胤率军出战,至陈桥,将士将黄袍加其身而称帝,赵匡胤回至开封,逼柴宗训禅位,后周遂亡,赵匡胤将7岁的柴宗训封为郑王。

973年满20岁的柴宗训去世,死因不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