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读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读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寻常》,是一部关于广场舞之乡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广场舞市场以及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情。

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不仅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生动,而且是因为它所呈现的有关“寻常”的深度思考。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广场舞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形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群聚在一起跳舞。

这种现象不只是在安意如所描写的小镇上,而是全国范围内都有的。

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摹了广场舞的场景、人物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这种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和吸引力。

但是,安意如并不仅仅是写了这些。

她呈现了更深的思想,探讨了这个文化现象的根源,以及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体验和生存的。

在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广场舞的形成过程,以及它背后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变迁。

广场舞的火爆,成为了人们疏通情感、释放压力的一个方式,也成为了中国城乡文化互动的一个载体。

安意如描绘的人物,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和背景,却都有着相似的追求。

他们都想要通过广场舞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归属感。

在这个意义上,广场舞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代表着特定的社会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虽然安意如所写的是一个小镇的广场舞生态,但她的深度思考却为我们带来了深层次的思考。

就如同在文中所提到的,许多年以后,进行过广场舞者都会想起自己那段跳舞的岁月,回忆起那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用生动而深刻的语言,透过广场舞这个视角,让我们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的本质。

正如书中所写道:“青春还能再来一次,追逐和街舞。

在广场上,中国每一个城市和乡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舞步。

”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寻常”背后隐藏的着深刻的历史积淀,以及对人们社会身份、身体健康、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影响。

在阅读《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过程中,我还特别喜欢里面出现的一些盛行的广场舞舞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曲目,“小苹果”、“乒乓球”、“贝加尔湖畔”等。

当时只道是寻常 (新订版)的读后感十篇

当时只道是寻常 (新订版)的读后感十篇

当时只道是寻常(新订版)的读后感十篇《当时只道是寻常》是一本由安意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一):一书一人生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是诗词解读,刚刚打开书面就被那些温婉的文字给吸引住,安意如的文字很美,很容易带人入境,对当时的我来说算是启蒙吧。

当然,看诗词解读有些不好,容易受作者的观点所影响,记得当时看书的我跟着作者一起不喜欢纳兰这个不懂得知足的男子,时隔这么久,再次翻开,我却开始欣赏起纳兰,我们一生也总是遇到求而不得的尴尬,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看清当时的自己,随往事飘零,一切才浮出水面,我们这些拥有上帝视角的看客是不应轻易品评一个人,一件事的,一切都恰到好处,无论悲喜《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二):醉花阴纳兰容若,词赋的精妙,犹如夜深中,待我们一一细读那些不被虚化不被遗世的佳句,只当是闲来慵懒,读来刻骨铭心。

与南唐后主的煽情细致不同,总觉得容若的词更加直白。

也不是让你独自销魂,也不是让人匪夷所思,也不是说着“你猜猜看”这样忸怩好玩的调情句,但凡平凡中有深意,等待岁月这潭深酒去发酵。

后人此可称谓曰“容若词”。

说道明月,他便映出“一昔成环,昔昔成玦”这样的句子,让人泪湿却不沾襟。

说道情事,他更有一大筐的旧思,我们眼前刚好印出的是哪位女子?匆匆人世,几度岁月,落魄的壮志,不眠的愁思,春风中熟稔人情冷暖,秋雨夜望断肝肠魂,也都付此红尘笑语。

留给我们的是缠绵悱恻的回忆,在岁月凭栏处熠熠独立。

纳兰容若,于是成为千古回忆。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三):。

纳兰性德有一首词写自己高兴的吗?没有。

整本词不是悼亡就是塞外思归,或是感叹自己身世以及思念不可得之人。

我理解他的哀愁吗?丝毫不。

纳兰性德权相之子,康熙近卫,不说皇亲贵胄,那也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我还真是不能理解他为啥还不满意自己的身份。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书笔记600字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书笔记600字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书笔记600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容若的一生是写满忧伤的,他在人生最完美之时体验最大的不幸,犹如梨花在春光最盛的时候凋谢……父亲明珠的权势阻挡了容若的仕途,任他有“经济之才,堂构之志”也只得匍匐于皇权之下。

他便时时都郁郁寡欢,虽身处富贵之家,气质却逾近落魄的文人。

如此心意牵引,使付诸词章变成满纸陈旧的落寞。

容若自诩为人间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的感慨不禁让人落泪伤神。

这样的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令观者被如此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

然而,在尘世里翻滚的人们,谁不是带着惆怅的过客?纳兰容若的词风一贯以“愁”灌溉呢,而“愁”字原因多半是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

往昔青梅竹马的谢娘是他的挚爱,后来谢娘入宫当了嫔妃,于是他们之间生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后遇,妻子卢氏,端庄贤惠,可是直到这温婉的女子因为替他生子而溘然长逝,他才恍悟亏欠他多少。

青衫泪尽声声叹,融化得了冰山,唤不回已逝之人。

“莫被寒云,遮断君处”,容若挚友张见阳任命为湖南江华县令,容若为其送行。

此词透露出些许凉凉古意。

字里行间蓦然带我们回归了好几百年,不是清代而是更遥远的唐宋,那时送别诗词里独有洒然壮美的境界。

容若的词让我明白人生聚散各有因。

人,若有必须要行的事,不如洒然上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容若虽然爱以兰成自比,可是没有苏子的坎坷际遇,也没有所谓的怀才不遇。

一生萧瑟只因他作茧自缚,看不开。

他一生不识命运安排的轨迹,敏锐善感,桀骜不驯,内心做困兽之斗。

不以权贵为喜,不以门第为傲。

于是,“叹人生,几番离合,便成迟暮”之慷慨深沉之语便从这不过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子笔下生出。

容若将自身与庭前花相比,红花落尽,花枝萧疏。

花孤寂,人比这疏花还要寂寞,他正是一个用笔叙写离殇之人。

人生路漫漫,目的地虽然由不得我们选择,至少在每个路口。

该往哪儿走我们还是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容若自知不适合官场,情愿抽身,沉溺于人们看不上眼的诗词里。

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这是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却道出了几乎人人都有的感觉。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一句怎么样的话,能牵出生命回望中的一花一树,一颦一笑,一期一遇。

那些被笼罩在岁月迷雾中的琐碎记忆,开怀的大笑,难忘的痛哭,夕阳的奔跑,午夜的长谈……终究在滴答中渐渐于背后凝固了,然后,风轻云淡的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看着季老先生写的。

回头那片灰蒙蒙中的一条清晰的路,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

他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他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

这条路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

这条路又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他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

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他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

令人泄气的是,他竟然又看到了牛棚的牢头禁子那一副牛头马面似的狞恶的面孔。

再也看不下去了,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他的脚下。

而我的路呢。

我走过的路还太短,未来的路太长。

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说者是何滋味,我不能很好地了解。

但是看了这些文字,也算是跟着季老一同体味了一次百味人生。

岁月其实真的挺奇妙的,过的时候很漫长,回过头来看确实'如箭''如梭'.但是你又能奈何。

就如,最近是高考月,想想自己竟已经离开高中有一年了,然而高考期间的一景一情却恍如昨日。

那些永不会忘记的日子。

冬天的清晨,天空还是漆黑一片,路边昏黄的路灯还孤独地守候在寂静的路边。

寒冷的空气把鼻子冻得冰凉通红,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当我走到教学楼四楼的走廊时,迎接我的是太阳升起,东边灰暗山峦轮廓线上一抹朝霞,渐变的粉色,让我不禁怦然心动。

有时候,月亮还没落下,悬在天边淡淡的一片,就像婴儿用沾着面霜的手指,轻轻地在天边点了一点。

那时的夕阳也同样醉人,让我不禁想起了《怦然心动》里面的台词:'Somedays the sunsets would be purple and pinkAnd some days they were a blazingorange setting fire to clouds on the horizon.' 这些离我而去的,到现在都成为了最可爱的回忆。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书心得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书心得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书心得这是我看的安意如的第四本书,从《思无邪》到《陌上花开缓缓归》,再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到《当时只道是寻常》,从《诗经》到乐府,再从宋词到《饮水词》,我仿佛在倾听古人的声音,与古人交谈,而这个带领人正是安意如,这个有着水一般灵动的女子。

我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净化了自身的灵魂。

在这四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当时只道是寻常》,也许是出于对容若的偏爱吧,也许是确实很喜欢里面的一些语句。

容若,何许人也?“对纳兰容若不熟的人,恐怕会比较熟悉另外一个名字,纳兰明珠。

如果我再说一句《七剑下天山》,恐怕你已经在点头微笑了,我说的就是这个人。

”我更喜欢叫他容若,因为这样让我感觉亲切,仿佛他就是我身边的一个多情男儿,让人怜惜。

在书中,在安意如简洁清丽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容若悼念词中对妻子卢氏的深深怀念,那种失去后的追悔莫及,那种阴阳两界的无奈怅惘。

我感受到了容若写爱情的词中对那位被迫入宫的女子的深深爱恋,那种得不到的痛苦心酸,那种想见却不能见的伤感痛心。

我感受到了容若送给友人的词中的深深关怀,那种千叮万嘱的情真意切,那种四处奔走的良苦用心。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惜,这样一个英才却没有多少人能读懂他,也可惜安意如不是生活在他那个年代,否则,他们能否成为知己又有谁能知呢?“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到是寻常。

”现在回忆过去,有些当时以为寻常的事情却意外地成为某些
事情的导火索,这是天意弄人吗?我们都是这样,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何必去猜呢?只要我们活在当下,做好手下的每一件事,结局自当美好。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1不知何时起,我开始看起了纳兰容若的诗词,也许是往昔的记忆依旧烙在脑海;高中时我们班开展的古诗词演讲,就是在这次古诗词演讲上,他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灵魂;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1655),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

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纳兰的诗词就如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绚烂,却也夹杂些许的忧伤,我很喜欢安意如对于纳兰一生的描述:“青衫泪尽声声叹,融化得了冰山,唤不回已逝的人。

终于他看见了老天的惩罚———是要他在最完满的人生中体会到最大的不完满,像梨花在春光最盛的时候凋谢。

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看得见的开始,猜不到的结局———一生恰如三月花。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地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每每读到这,我不竟会潸然泪下,十年踪迹十年心,是为爱情,还是为了知己已散而沉默悲伤,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生活的无奈让我们不能祈求事事的完美。

看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你可以感受到她是一个包揽群书/才气过人/气质温婉的年轻女子。

她的书不仅仅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以文字古典唯美的随笔,引领读者倾听一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抒发现代人对于爱情的憧憬与感悟。

在这个信息发达得令人目不暇接的年代,“快餐文化”使我越来越浮于事物表面,“勤于思考”已变得奢华。

在这样背景下,一个超然脱俗、浑身书卷气的女孩出现在我眼前,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啊!不管大家是否爱看这类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书影响了我,通过她,刺激了我多读书、读好书的愿望,我也想像她一样能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一生恰如三月花”。

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这句话的意义。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

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

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

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

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书中,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

你既可以像玩味诗词一样去品读它,更可以像猎奇爱情小说一样去挖掘它。

每段爱情都有一个人性的情景回放,读者像看电影一样,在作者营造的文字王国里体验古人的爱情冒险。

这是本书最具魅力的亮点,就是为诗词营造一个小说的氛围,既满足读者对诗词本身的知识需求,也满足了读者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甚至野史掌故的了解,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兼具。

值得一提的是安意如文字清冽,字里行间全无古诗词的晦涩难懂,更没有学院派大师的严肃压人的气势,甚至不讲究严格的语法,断句断得如同古龙的小说。

情气回肠,愁心漫溢,书中对古典情怀的现代阐释,沉吟至今的情爱绝唱令人感伤。

纳兰词,华贵的悲哀,优美的感伤。

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的风骨,优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纳兰性德,而且让我从中读了许多纳兰诗里许多词的故事。

更加明白,人生如同是把乱掉的拼图重新拼凑起来,慢慢地拼出未知的图画,但是真正的图画在最后的一片拼图品上去之前,无人知晓,图画究竟是什么样,所以我们要过好每一秒,生命的奇妙也是从这每一秒的精彩所拼出。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词传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词传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词传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词传读后感》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纳兰性德吗?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他的词传,叫《当时只道是寻常》,哎呀呀,读完之后,我这心里呀,就像被一阵风吹过,泛起了层层的涟漪!纳兰性德,这个名字一听就充满了诗意,对吧?在书里,我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看到了他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他那颗敏感又多情的心。

他的词,就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每一颗都那么璀璨,那么动人。

比如说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难道不像是在问我们:为什么最初的美好总是难以留住?为什么我们会在时光中渐渐失去那份纯真和热情?这难道不让人感到惋惜吗?还有“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多像我们的生活呀!那些和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的平凡日子,当时觉得没什么特别,可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那是多么珍贵的时光!这不就跟我们小时候总盼着长大,长大后却又怀念童年一样吗?读着他的词,我就好像能看到他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望着天上的月亮,心里装满了思念和忧愁。

他在思念谁呢?是他的爱人,还是那些已经远去的美好时光?我还想象着他和朋友们一起吟诗作对的场景。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他一边说着,朋友们一边点头称赞,大家都被他的才情所折服。

书里还讲了他的身世,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却有着一颗追求自由和真爱的心。

这多矛盾呀!就好像一只美丽的蝴蝶被关在了华丽的笼子里,虽然外表光鲜,可内心却充满了渴望和无奈。

小伙伴们,你们说,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动人的词呢?是因为他经历的痛苦太多,还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感受太深刻?我觉得呀,可能两者都有吧。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纳兰性德的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想说,我们可不能像他那样,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刻,每一个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每一次欢笑和泪水。

因为呀,这些看似寻常的瞬间,也许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示例文章篇二:《<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词传>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词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一)
祝儿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容若《浣溪沙》
《当时只道是寻常》是一本纳兰词赏析随笔。

读完以后,我对纳兰容若其人、其词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纳兰容若生于清顺治十二年,正黄旗人。

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精骑射,十七岁为诸生,十八岁举乡试,后赐进士出身,晋一等侍卫。

三十一岁因寒疾而殁。

容若虽经历简单,但出身贵胄,又是康熙近侍,多次随圣驾前往边塞,他的词中有着一般生活在江南中原的文弱词人无法抵达的边塞风光。

而边塞也带给他一种迥异的
心灵体验。

在塞上,容若孤卧寒衾梦不成,听号角涛声,对“故园”、家人思念得越发热切起来。

面对塞上绵延空灵的飞雪,他发出了映衬一生的感慨:“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词章意境空灵,格调高远,容若的心胸见识远非一般寒门小户,苦读成名的文人可以企及。

今日想起纳兰时,脑中忽地冒出一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并且固执得纠住大脑神经久久不放。

在我看来,容若是个作茧自缚的人,对很多人,很多事都放不开。

对人放不下,是好的。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这份眷恋痴情让人称许;对事放不开便惨了,总黯黯地委屈着,心思蜷曲。

纳兰词愁心漫溢,恨不胜收。

但我一直世俗地觉得容若是不该委屈的。

有太多比他委屈的人,布衣终生,仰人鼻息地生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行走在小巷里,不远处的莺歌燕舞、灯红酒绿,是另一个世界,一个终身也攀附不进的世界。

微微叹气,继续走在黑暗里,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落差。

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叹一声委屈。

而容若,作为一
个男人,他该有的都拥有了,显赫的家世,惊人的才气,贤淑的妻子,温存的妾室,此外,还有一群相待极厚的知心朋友。

他相与的这些江南名士们,是皇帝费心网罗,却还不肯轻易折节的人。

人生至此,夫复何言!
我恨他的不经风雨,他若能像苏轼那样几上几下,宦海沉浮几次该多好。

如果厌倦官场,也可以像小山一样,以相国公子的身份干净落魄的生活,不要娇花软柳似的,这样能活得久一些。

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容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长逝。

这梨花满地,零落成雪。

葬的究竟是谁?
容若生命中的刚烈之气是何时被抽干的呢?是因为那影影绰绰的少年情事么?或是因为亡妻之痛?恋人入宫,后来也许为了他郁郁而终,他便辗转在这遗憾中不得解脱,以至于险些辜负了身边的妻子。

有句话叫: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当时一心纠结于旧梦的容若未必想得到。

他也许根本不用多想,只需做一个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