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
登革热疾病

登革热疾病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削减。
病因(一)发病缘由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觉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想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二)发病机制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连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其次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
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裂开。
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削减和出血倾向。
病理转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消失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
登革热总结

登革热总结引言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威胁。
本文将对登革热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
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登革病毒主要由Aedes aegypti和Aedes albopictus蚊子传播给人类。
这些蚊子通常繁殖在温暖和湿润的环境中,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当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类时,病毒会进入人体,并在体内复制和传播。
症状登革热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至14天内出现。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恶心和呕吐。
在某些情况下,登革热可能进展为严重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和器官损害。
这种严重的形式被称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可能导致死亡。
预防预防是控制登革热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1.消灭繁殖地:清除住宅周围的积水源,如花瓶、轮胎和容器等。
这有助于减少蚊子的繁殖和阻止病毒传播。
2.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可以有效地防止被蚊子叮咬。
3.避免蚊子叮咬:使用蚊香、蚊液、穿戴长袖衣物和长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受到蚊子的叮咬。
4.社区教育:加强社区对登革热的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意识。
治疗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登革热。
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提供支持性护理,并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水分和休息。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提供密切监测和支持。
及早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康复率。
结论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确保住宅周围的环境清洁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蚊帐和蚊香,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
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治疗登革热,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提供支持性护理。
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康复率。
因此,促进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普及十分重要。
传染病:登革热科普文章

认识登革热:预防蚊虫传播的疾病登革热,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它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让我们深入了解登革热,做好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登革病毒与传播媒介登革病毒共有4 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 和DENV4)。
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这些蚊子在叮咬了感染登革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当它们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出去。
二、症状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 14 天。
发病后的症状可能包括:1. 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高至39℃以上,通常持续2 7 天。
2. 疼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常被称为“三痛”。
3. 皮疹:发病后3 6 天,皮肤会出现红色皮疹,先出现在四肢,然后蔓延至躯干。
4. 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典型症状,而且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三、诊断与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是否去过登革热流行地区、是否被蚊子叮咬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检测病毒核酸、血清学检测等)来诊断登革热。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疗法,包括卧床休息、退热、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出血、休克等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预防措施1. 防蚊灭蚊:这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清理积水:蚊子的幼虫孑孓在水中生长,要清除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容器,如花盆、水缸、废弃轮胎等,防止蚊子滋生。
安装纱窗、蚊帐:在住所安装纱窗、蚊帐,使用蚊香、电蚊拍、驱蚊液等防蚊用品。
外出防护: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涂抹驱蚊剂。
2. 避免蚊虫叮咬高峰期外出:蚊子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活动频繁,尽量避免在这些时间段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的地方逗留。
3. 加强监测:卫生部门会对疫情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护理课件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户外活动
避免在清晨和黄昏时分进行户外活动,此时蚊 子最为活跃。
穿着防护服
在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减少暴露的皮 肤面积,避免蚊虫叮咬。
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
提高免疫力
均衡饮食
0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CHAPTER 02
登革热的症状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部位。
皮疹
部分患者会出现红色皮疹,通 常在发热后出现。
发热
突然高热,可持续5-7天,体 温一般在39°C左右。
肌肉和关节疼痛
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尤 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下肢关 节。
恶心和呕吐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状。
发热处理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缓解不适。
疼痛处理
对于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可适当给予止痛药。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在发病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达 菲等进行治疗,以缩短病程和减轻症 状。
预防并发症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 的人来说,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 心脏疾病等。
个人防护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到户外活 动。
CHAPTER 05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播源
防蚊灭蚊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消除蚊虫滋生地,使用蚊帐、防蚊液等措施 防止蚊虫叮咬。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有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 接触史。
隔离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
登革热(急性虫媒传染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 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 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 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022年4月24日,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傅海燕在出席活动时表示,新加坡2022年已确诊近5500例登 革热病例,超过2021年确诊总数。
谢谢观看
病因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活8年以上,但不耐热,50℃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2分钟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 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均有致病性。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 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 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诊断
根据流行地区、雨季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出现两度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 次高热时出现皮疹,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减少等,即考虑为登革热。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 倍以上,或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1:32以上,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麻疹、 猩红热、伤寒、疟疾、黄热病等鉴别。
登革热健康教育

登革热健康教育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病毒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这两种蚊子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登革热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健康教育对于预防登革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登革热的角度探讨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1.1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1.2 登革病毒还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性传播等途径传播。
1.3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内的病毒可以在血液中繁殖,引起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二、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措施2.1 消灭蚊虫是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方法,保持环境清洁,清除蚊虫滋生地。
2.2 注意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长裤,使用驱蚊剂,避免蚊虫叮咬。
2.3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促进个人和社区的防护意识。
三、登革热的症状和治疗3.1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严重时可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3.2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登革热,主要是对症治疗,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3.3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登革热患者康复的关键,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四、健康教育在登革热防控中的作用4.1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减少感染风险。
4.2 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疫情的发生。
4.3 健康教育可以促进社区的合作,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对登革热的防控水平。
五、个人应该如何做好登革热的预防工作5.1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清洁,消除蚊虫滋生地,避免蚊虫叮咬。
5.2 外出时穿长袖衣服、长裤,使用驱蚊剂,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间和地点活动。
5.3 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健康教育在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众应该增强对登革热的认识,积极参与预防工作,共同努力保障社区和个人的健康安全。
预防登革热教案

预防登革热教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那些气候温暖、湿度较高的地区。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教案将介绍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登革热。
一、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至7天内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摄氏39-40度。
2. 头痛:患者常常感到剧烈的头痛,特别是眼眶后部的疼痛。
3. 皮疹:患者身上会出现红色小疹子,常从躯干开始,然后扩散到四肢。
4. 肌肉和关节疼痛:患者常感到肌肉和关节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5. 出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等症状。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其中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当感染登革病毒的人被叮咬后,蚊子会携带病毒进入其体内,再通过叮咬其他人传播病毒。
此外,登革病毒也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
三、预防登革热的方法1. 消灭蚊子滋生环境: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消灭蚊子滋生环境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清除积水:清理院子、花盆、水桶等积水容器,避免蚊子在这些地方滋生。
- 改善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定期清理垃圾、修剪草坪等。
- 使用防蚊产品:使用蚊帐、蚊香、蚊液等防蚊产品,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2.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手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穿着长袖长裤: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 使用防蚊喷雾剂: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洒防蚊喷雾剂,有效驱避蚊虫。
- 注意时间和地点:尽量避免在蚊子多的时间和地点外出,如黄昏和清晨等。
3. 加强社区卫生宣传教育:加强社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单、社区讲座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
登革热病毒

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 所使用杀虫剂。
截止2011年,尚无疫苗可以防治该病,因此最佳的预防方法是清除家居、学
校、工作地点及附近的积水,防止蚊子孳生,以及避免给蚊子叮咬。
登革热病的治疗
临床症状
1、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
0℃。一般持续5~7天,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 5天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形热。儿童病例起病较 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 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 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 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 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 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 血尿等。 5、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 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谢谢观看
病毒介绍
伊蚊传代细胞(C6/36细胞)、猴肾、地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 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在我国,对登革热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晋朝;而在西方,从16世纪 开始就有了明确的登革热病例。但是,一直到二战发生,登革热 造成日本和盟军士兵的大量伤亡之后,才由日本科学家和美国科 学家从患者身上分离鉴定得到导致登革热的真凶——一种被命名 为登革病毒的病原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流行病学
2014年8月26日,多米尼加公共卫生部证实,登革热和 基孔肯雅热疫情正在多米尼加各地蔓延,现已发现登革热 和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近50万例,其中54人不治身亡。 多米尼加公共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说,现已确认6975例登 革热感染病例,其中48人死亡;2014年4月暴发的基孔 肯雅热疫情蔓延更为迅猛,迄今已报告42.94万例基孔 肯雅热疑似病例,其中6人死亡。多米尼加的登革热尤其 是基孔肯雅热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政府有关部门正严 密监控疫情蔓延情况,并积极采取清除蚊虫滋生地、喷洒 药物等防控措施,以遏制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进一步 蔓延。
三、致病机理
含有登革病毒的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转运 到全身,成为免疫反应的靶细胞,由活性T细胞激活单核细胞,释放 各种化学介质,激活的T细胞本身亦可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这些生 物活性物质激活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DIC形成 ,导致出血和休克。患者血中组胺增高,组胺可扩张血管,增加血管 通透性,Ⅰ型变态反应参与存在。登革病毒抗原与有Fc受体和病毒受 体的血小板相结合,登革病毒抗体与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结合,产生 血小板聚集、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呈抑制,血小板生成 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还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免疫 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损伤, Ⅲ型变态反应也参与发病。
二、结构形态大小
这些蛋白是以多聚蛋白形式进行翻译合成后,由宿主 蛋白酶切割而形成的。C蛋白构成核衣壳,富含精氨 酸、赖氨酸。PrM蛋白在病毒成熟时,经酶裂解形成 膜蛋白M后,固定于病毒包膜内层。E蛋白是病毒包 膜的主要糖蛋白,与病毒的细胞嗜性、红细胞凝集以 及诱导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产生等有关 。非结构蛋白NS1功能不清。NS2a和NS2b可能参与 多聚蛋白的水解过程。NS3可能是在细胞液中起作用 的病毒蛋白酶。NS4a和NS4b可能与RNA复制有关 。NS5是病毒编码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四、流行病学
登革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发病患者的主要临床 表现有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登 革热以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性肿胀、渗透性增强 、皮肤轻微出血的病理变化为主,与病毒感染的直接作用 和免疫病理损伤作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痛 和骨、关节酸痛,伴有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 轻度减少。登革出血热、登革热-休克综合症多发生于再 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抗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 婴儿,病死率高。登革出血热的病情较重,伴有明显的皮 肤和粘膜的出血症状,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显著;登革 热-休克综合征除上述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血 压降低和休克等。
血清学研究证实,登革病毒表面存在原封不动种不同的抗源决定簇, 即群特异性决定簇和型特异性决定簇,群特异性决定簇为黄病毒(包 括登革病毒在内)所共有,其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增 强作用,称增强性抗体,型特异性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 作用,称中和抗体,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对异型病毒也 有一定中和能力。二次感染时,如血清中增强性抗体活性弱,而中和 抗体活性强,足以中和入侵病毒,则病毒血症迅速被消除,患者可不 发病,反之,体内增强性抗体活性强,后者与病毒结合为免疫复合物 ,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膜上的Fc受体,促进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 制。称抗体信赖性感染增强现象(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导致登革出血热发生。有人发现Ⅱ型登革 病毒株有多个与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有关的抗源决定簇,而其他 型病毒株则无这种增强性抗原决定簇,故Ⅱ型登革病毒比其他型病毒 易引起登革出血热。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致病机理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三、致病机理
经动物猴实验,以登革病毒作初次感染,
发现病毒在病毒血症前已侵入附近淋巴组
P
织,以后迅速扩展至全身淋巴组织,病毒 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白细胞等组织细
胞中复制,并再次进入血循环中,与抗体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第二次感染时,组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结构形态大小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二、结构形态大小
登革热病毒为大小约50nm的有包膜病毒。 4℃冰箱中可保存数星期,用冰冻干燥法可以保存
数年。对紫外线比较敏感,数分钟就可灭活。 登革热病毒是一个多层次、足球状的结构,缺少
许多人类病毒独有的长尖凸出。与其它病毒一样 ,登革热病毒的基因组包被在蛋白质外壳中,周 围环绕着一层脂膜。但异常的是,登革热病毒的 基因组依次被90张盔甲状的蛋白质外壳紧紧包被 。
二、结构形态大小
重重包被的外壳使得登革 热病毒更难感染细胞。但 病毒可以跨越这个屏障: 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 诱骗”到脂囊泡中后,病 毒膨胀,挣裂其蛋白盔甲 ,这样病毒的脂膜就可与 细胞的脂囊泡结合,释放 出病毒,病毒得以在细胞 内增殖。
图1 登革病毒结构
二、结构形态大小
登革病毒基因组RNA约含有11000个核苷酸, MW为4.2×106。其5′端为I型帽子结构,3′端缺 乏poly(A)尾,基因组的5′端和3′端均有一段非编 码区。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其5′端1/4编 码病毒3个结构蛋白(C、PrM和E),3′端3/4编 码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 、NS4a、NS4b和NS5)。
登革病毒
专业:xx
一
分类学地位
目
录
二
结构形态大小
三
致病机理
四
流行病学
目录
分类学地位 结构形态大小 致病机理
分类学地位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一、分类学地位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属于黄病毒科黄 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亚群,形态结构与乙 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约17~25nm, 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 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其中2型传 播最广泛,各型病毒间抗原性有交叉,与乙 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病 毒在蚊体内以及白纹伊蚊传代细胞(C6/36细 胞)、猴肾、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殖, 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织细胞中的病毒量比初次感染时明显增多,
如将登革病毒抗体注入猴体内后,再以登
革病毒攻击,其病毒量比对照组猴(注射
无登革病毒抗体的猴)高51倍。同时也发
现有登革病毒抗体者的白细胞培养病毒,
其白细胞内病毒复制的阳性率比无抗体者
的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上实验证明病毒繁
殖明显增加的原因与抗体存在有关。
三、致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