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新教材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课文《争论的故事》初步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文通过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机会,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二、学情分析课文从讲故事开始,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表演等多种方法,理解故事内容,进而悟出道理。
三、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品味文中人物对话争论时的语气。
2、理解“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兄弟俩争论部分的朗读。
五、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故事自然悟出道理。
六、教具准备: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进入新课1.开火车读2.学生齐读3.借助词语讲故事。
(二)、授新课1.学生默读2.分角色读3.陈述句与反问句对比哪种语气更强烈?4.加上提示语后读。
5.解释“不以为然”中“然”的意思6.结合课文插图朗读。
7.争论读(1)争论得没完没了就叫争论不休(2)介绍“休”的演变8.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请一位老人评理了。
(三)、演一演表演评理过程。
(两全齐美)(无影无踪)大雁为什么会飞得无影无踪呢?(四)、悟道理1.自由评论。
师:大雁飞得无影无踪,这个结果是兄弟俩想要的吗?他们错在哪里?2.读盛老师学生的感想3.写,谈感想引导学生明确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抓住时机,先把事情做起来,不能因为争论而错失良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小结2.讲小故事(六)、布置作业回忆你与别人曾经争论,或你看到的别人争论的场面,用一个片段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25.争论的故事不以为然争论不休抓住时机两全其美先做起来无影无踪。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9篇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 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课型:阅读课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读题2、质疑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说说自学要求2、学生自学三、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再读全文3、讨论交流四、学习第一部分1、默读课文2、讨论争论情形(1)、起因(2)、经过(3)、结果3、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4、评议(1)有没有读出感情(2)评这一结果是怎么造成的,兄弟俩错在哪里五、小结这一部分内容六、布置作业运用自己知道的事例、知识自主探究兄弟俩失在哪里第二课时一、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1、说说这个故事2、兄弟俩错在哪二、扮演角色,组织读议1、合作探究:读得怎么样,怎样才能读出味儿来?2、合作探究:兄弟俩错在哪?三、对比“感想”,合理归纳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2、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3、联系全篇,进行归纳五、教学生字词1、学生指出字音的注意点2、写字指导3、学生描红六、布置作业实践活动:小组排演课本剧板书设计:25、争论的故事群雁飞过——很想射雁——争论吃雁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 2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30《争论的故事》的争论宝应县城南小学沈志彬《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
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
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1、课堂上的声音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a.课堂1的声音: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赵蕾一、教材简介《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先做起来”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巩固记忆生字词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争论的故事》,学习了本课中的生字词。
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些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味道充饥浪费满意时机关键评理赞许不以为然争论不休(1)指名读(2)男女生竞赛读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师:请大家再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看大屏幕,思考一下。
(多媒体出示:兄弟俩想____________,他们为怎样吃大雁________,于是请一位老人__________,老人建议________,可是_______。
)指一两名学生说(板书:哥哥和弟弟吃法)(设计说明: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指导朗读,再现争论场面1.师:哥哥和弟弟对大雁的吃法产生了——争论。
第几节?(第三节)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为大家再现那争论的场面。
(指名分角色朗读,包括提示语)别的学生边听边仔细看看兄弟俩展开了几次争论?师:兄弟俩展开了几次争论?(哥哥说一句,弟弟争一句,为一次争论)(两次)2.想象第一次争论,指导朗读(多媒体演示第一次争论:指名读第一次争论)(1)师:哥哥想怎样吃大雁啊?(煮着吃)你觉得哥哥会怎样说这句话?引导:流口水,高兴(“充饥”)想象读(2)师:弟弟同意哥哥的想法吗?(不同意)那弟弟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弟弟的吃法是?(用火烤)弟弟不同意哥哥的吃法,你觉得他会怎么说这句话?指名说,读反问句讲解(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哪种说法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弟弟不同意,语气不平和。
)(3)齐读第一次争论3.观察插图,想象争论场面(1)(多媒体演示第二次争论:指名读第二次争论)师:哥哥同意弟弟的观点吗?谁来读读?(2)(看图,观察人物表情,神态)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特别要注意他们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你能想到什么?(多媒体出示)(引导学生说出争论的激烈,语调高昂,语速稍快)小结:这哥俩争得真厉害啊!面红耳赤,唾沫四溅。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5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争论的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讲的是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教学目标:1、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读出争论的语气,并练讲这个故事。
2、联系上下文和结合工具书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如“争论不休”、“不以为然”等。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是一个引导者。
依据这一理念,课堂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练讲故事,说话训练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自主交流、探究、发现、创新的舞台。
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走进文本,进而超越文本。
由此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的第一课时,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那么你能根据大屏幕上给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课件出示: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大雁(),他们为怎样吃大雁(),并让老人(),老人为他俩出了()的办法,可是大雁早已飞得()。
3、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课文讲的是哥哥和弟弟为怎样吃大雁而争论的事,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二、读好对话,练讲故事。
出示自学自导一: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自由的轻声读故事,用“——”线画出哥哥的话,用“”画出弟弟说的话。
A、出示“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师:孩子们,哥哥的说这句话强调要怎样吃大雁?板书“煮”。
指导朗读。
弟同意哥哥的做法吗?那弟弟是想怎样吃的呢?(不同意)B、出示“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Teaching design of the story of controversy (s econd class)《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1.运用关键词,联系插图,以读促说,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知识目标)2.借助课文的语境,大胆质疑,生成新问题;登台表演,把握人物争论的不同语气,并打开思路,说说感想;领悟故事的道理;(能力目标)3.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及自己的生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生观和价值观,知道机会面前正确的处理方法。
(情感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2、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课前谈话:今天,在这特别的地方看到张老师,还在这特别的地方上课,能说说你们的心情吗?是啊,能不高兴吗?今天咱们同台亮相,尽情展示自己的丰采,是一件多美妙的事啊!一、复述课文。
(9分)第3-5节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故事。
1、笛子配音,师脱稿声情并茂地讲《争论的故事》。
(同时贴图片)2、故事讲到这儿,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谁与谁在争论?争论什么?争论得怎么样?争论的结果怎样?)(说得真不错,可见你听得很专心!你说的很棒,看出你听得很认真呀!)过渡:这个故事可真有趣!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呢?要想讲好这个故事,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个场面?(兄弟俩争论的场面)要想把兄弟俩争论的场面表现出来,老师想送给你一个锦囊(点击“锦囊”)读一读课文第三节:(1)用“---”划出哥哥说的话,用~~~~~划出弟弟说的话;读一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2)自由组合演练人物的对话。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3篇)《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篇1备课人:正仪中心校刘花英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读词语:(齐读、指名读)充饥争论不休评理可惜两全其美无影无踪2、这个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为什么争论?你能用上这些词讲一讲这个故事吗?(1)学生同桌练一练。
(2)指名讲。
3、过渡: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看课文,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二、精读训练第一部分。
师述: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
1、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
(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体会:哥哥不以为然的语气,弟弟不服气的语气。
理解:不以为然(出示:谁能找准“然”的解释)2、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过渡: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通过讨论板书:争论不休出示:(1)停止(2)休息(3)表示禁止或劝阻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4、引读第4、5自然段。
(1)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生读:“你们把……两全其美了吗”)理解:两全其美(2)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生读:“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理解:无影无踪齐读句子。
(3)当兄弟俩发现大雁不见踪影后,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
5、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像得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大家来练一练。
(1)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
(2)学生上台表演。
(3)学生评价。
6、过渡:同学们演得真不错,故事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三、精读训练第二部分。
1、同桌互相讨论感想。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3、师述: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
出示句子:(略)分别请4名学生朗读句子,从中弄清:(1)他们“笨”在哪儿?(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3)为什么说“他们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4)与其这样下去,还不如……(学生自由说)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争论的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讲的是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教学目标:1.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读出争论的语气,并练讲这个故事。
2.联系上下文和结合工具书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如“争论不休”、“不以为然”等。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听写两组词语(指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听写)煮、烤、剖;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隐无踪2.结合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前有兄弟俩想射大雁充饥,但因为煮和烤而争论不休。
一位路过的老人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他们剖开大雁,煮一半烤一半。
兄弟俩很满意,可一抬头却发现大雁早已飞得无隐无踪了。
)3.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评:抓住关键词,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非常好的概括方法。
4.过渡:课文讲的是哥哥和弟弟为怎样吃大雁而争论的事。
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二、读好对话,练讲故事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轻声读故事,用“——”线画出哥哥的话,用“~~”画出弟弟说的话。
(1)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
(2)指导朗读对话。
A、出示“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哥哥的这句话强调要怎样吃大雁?板书“煮”。
指导朗读:老师没有听出你很想吃,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很想吃?(生答:就)“就”和那个词语连在一起?(要是)指名再读。
弟弟同意哥哥的做法吗?(不同意)B、出示“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弟弟的话从哪儿看出他很想吃?(从“只有……才……”看出他很想烤着吃。
)指导朗读:指名一组同桌合作读第一回合的争论,要把他们很想吃的馋样读出来。
指导读好反问句:在这一回合的争论中,有一个特殊的句式你发现了吗?(反问句:“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练习换种说法,把这句反问句改成带句号的陈述句:再好的东西,一煮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读词语:(齐读、指名读)充饥争论不休评理可惜两全其美无影无踪2、这个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为什么争论你能用上这些词讲一讲这个故事吗(1)学生同桌练一练。
(2)指名讲。
3、过渡: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看课文,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二、精读训练第一部分。
师述: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
1、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
(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体会:哥哥不以为然的语气,弟弟不服气的语气。
理解:不以为然(出示:谁能找准“然”的解释)2、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过渡: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通过讨论板书:争论不休出示:(1)停止(2)休息(3)表示禁止或劝阻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4、引读第4、5自然段。
(1)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生读:“你们把……两全其美了吗”)理解:两全其美(2)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生读:“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理解:无影无踪齐读句子。
(3)当兄弟俩发现大雁不见踪影后,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
5、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像得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大家来练一练。
(1)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
(2)学生上台表演。
(3)学生评价。
6、过渡:同学们演得真不错,故事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三、精读训练第二部分。
1、同桌互相讨论感想。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3、师述: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盛老师给她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学生读题)《争论的故事》,你们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学习讲述《争论的故事》
(一)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2 5)自然段,练讲故事,要求: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根据要求讲述故事,教师计时。
再练习,再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2、指名讲故事,集体评议。
相机板书有关词语: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3、导:既然是争论的故事,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对吗?现在增加点难度。
(二)课件出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5)自然段,同桌练讲故事,要求:讲出争论的语气,并说清兄弟俩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共同合作。
3、指名上台讲故事,集体评议。
(三)同学们的本事可真大!都能按照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把故事讲的请清楚楚。
1、黑板上这几个词语你理解吗: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指名说说词义。
2、导: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象的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
(四)课件出示:四人一小组练习表演故事。
要求:配上动作、表情。
出示课件。
指名上台表演,集体评议。
三、感悟故事道理
1、师:同学们讲的真不错!故事听到这,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把有价值的发言简短地写到黑板上。
2、盛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 11)小节。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相机理解:兄弟俩笨在哪里?他们没有抓住什么时机?
(3)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
(4)引读:第11小节。
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拓展: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五、作业
小练笔:把自己生活中接触的有关争论的故事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