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学案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 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醉翁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和写景的手法。

(2)理解文中“乐”的内涵。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入理解文章。

3、归纳总结法:对文言知识和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生凋敝。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欧阳修也因此得以游山玩水,与民同乐,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标注疑难字词。

六、课堂探究(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二)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

2、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

3、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环”“翼然”“临”“名”“意”“秀”“负者”“伛偻提携”等。

(三)理解内容,把握主旨1、文章围绕“醉翁亭”依次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文章依次写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山间朝暮、四季的景色,滁人的游乐,太守的宴饮,太守醉归等内容。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一、重点词语解释。

1、蔚然..:..: 2、翼然3、饮少辄.醉:4、而林霏.开:7、山肴.野蔌.:肴:;蔌: 8、觥筹..交错:觥:;筹:9、树林阴翳.: 10、颓然..:二、词类活用。

2、山行六七里山: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4、至于负者歌于途歌:5、杂不过前陈者前: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乐:三、一词多义。

1、临临溪而渔()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归云归而岩石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4、乐山水之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太守之乐而乐()5、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朝而往,暮而归()日出而林霏开()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环滁皆山也()二、句子翻译: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7)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8)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译: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三、文章内容理解:1、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2、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3、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4、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5、写春景的句子是:6、写夏景的句子是:7、写秋景的句子是:8、写冬景的句子是:9、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2、,3、,4、。

10、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11、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12、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13、“水落而石出者”这句话写的是“冬”季的景色,包含的成语是“”;作成语时,理解为“”。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案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工具,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醉翁亭记教案优秀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二、范读感知活动一:我是小导游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2.齐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醉翁亭记教案(15篇)

醉翁亭记教案(15篇)

醉翁亭记教案(15篇)醉翁亭记教案(15篇)醉翁亭记教案1 目的:知识目的: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才能目的: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构造美,逐步进步鉴赏才能。

德育目的: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妙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习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认读,感受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篇〔〕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假如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提醒全文的主旨?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同乐。

三品读,发现美《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

那么终究它有那些美点。

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才能,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答复。

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

1语言凝练、含蓄。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

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比照之美。

醉翁亭记教案(7篇

醉翁亭记教案(7篇

醉翁亭记教案(7篇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首领,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识课文内容:1、生字: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滁壑琅琊潺酿辄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霏暝晦伛偻洌肴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蔌酣弈觥筹翳2、重点词: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密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⑤野芳发而暗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⑨觥筹交叉:酒杯;酒筹三、朗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其次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在把握重点字词含义的根底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教学过程:一、第一段:1、朗读,留意句中停顿。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导入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

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欧阳修《醉翁亭记》学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学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学案一.知识归纳1、文学常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重点词语解释环.滁皆山也环:林壑尤.美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深:峰回路转....作.亭者谁作: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然:临:名.之者谁名太守自谓.谓:饮少辄.醉辄: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寓: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霏:云归.而岩穴暝.归:暝:晦明变化....者野芳发..而幽香芳:发:佳.木秀.而繁阴佳:秀:山间之四时.也时:伛偻..提携伛偻:往来而不绝.者绝:酿泉为.酒为泉香而酒洌.洌:山肴..野蔌.山肴:蔌:杂然而前陈.者陈:非丝.非竹.丝:竹:射.者中,弈.者胜射:弈:觥.筹交错觥:苍颜..白发苍:颜: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已而..夕阳在山已而:树林阴翳.翳:太守乐.其乐.乐:乐:醒能述以文...者以:文:述:太守谓.谁谓:3、重点句子的翻译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内容理解:1)出自本文的成语。

2)全文的主旨是:。

“”字贯穿全文的线索。

3)用原文语句回答:①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的句子: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⑤写春景的句子是:⑥写夏景的句子是:⑦写秋景的句子是:⑧写冬景的句子是: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共写了哪四个场面: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4)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疏通文意,了解判断句式。

3、品析优美语句。

4、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

5、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判断句式。

2、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难点: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

课前预习案1、了解“记”: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

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

它可以全是叙事,可以全是写景,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文属于第二类。

2、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洲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滁州地处江淮间,交通不便,不有舟车商贾、四方宾客往来,百姓安于农事,生活简朴安闲,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仁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境愉快闲适,把内心的抑郁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4、通读全文,疏通文意,弄清“醉翁亭”的由来。

课中探究案1、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疑难地方,可以通过小组交流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寻找文中的“也”字句,通过句子的朗读来体会“也”字的作用。

可以舒缓语气,使得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

)•◆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它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乐”字山水乐,鸟乐,游客乐,太守乐.2、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太守为何而醉?为景,为人,为情?为什么?交流自己的看法,组长记录好,推选出好的全班交流。

(太守是为景,为人,为情而醉,景色优美,同学们自己从文中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进行赏析,如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所以醉了。

为人而醉是因为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为情而醉是太守是太高兴了。

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

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

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

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3、拓展延伸:⑴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⑵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4、当堂检测:(1).解释加点的词语(1)翼然临.于泉上:(2)野芳.花而幽香:(3)杂然而前陈.者:(4)苍颜..白发:(5)树林阴翳.:(6)太守谓.谁:(7)负.者歌于途:(8)林壑.尤美:(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

A。

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①蔚然而深秀者()②日出而林霏开()③临溪而渔()④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课后提升案:主题阅读风雨醉翁亭何为何为(1922—),浙江定海人,散文家,剧作家。

有散文集《青戈江》、《织锦集》、《临窗集》、《何为散文集》、《北海道之旅》等。

幼时背诵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辄为之神往。

那四百来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那统率全文首句“环滁皆山也”的非凡笔力,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生活语言中的常用典故,在在都使人心折。

去秋我应邀首次到滁州,终于领略了一番文中历历如绘的琅山胜景,觉得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欧阳修写完,不知该从何处落笔。

想不到今年十月我又有滁州之行,以醉翁亭命名的首届散文节就在那里举行。

不同于上次秋阳明丽,这次是秋雨连绵。

同行的市委宣传部长举伞笑着说,《醉翁亭记》写尽琅山的四季景观,以及山间晨昏晦明的变化,唯独没有着笔于雨景。

这一“点评”使我憬然有所悟。

那天驱车出城,在琅古道下车步行。

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道傍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

时或可见古栈道的车辙,使人想像遥远的岁月。

行经一座绿苔斑斑的古老石桥,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有一组苏州园林格局的建筑紧靠崖壁下,这就是传誉古今的醉翁亭所在地。

醉翁亭在宋朝初建时,其实不过是一座孤立的山亭。

史载九百多年前,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任太守,为琅山的秀丽景色所迷醉,在职约两年三个月时间,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常登此山饮酒赋诗。

琅古刹住持僧智仙同情欧阳修的境遇,尤钦佩他的文才,特在山腰佳胜处修筑一亭,以供太守歇脚饮酒。

欧阳修时年仅四十,“自号曰醉翁”,即以此亭名为醉翁亭,其传世之作《醉翁亭记》盖出于此。

雨中走向醉翁亭,恍如进入古文中的空灵境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幻异感。

过了古桥,骤闻水声大作。

原来连日多雨,山溪水势湍激,水花银亮飞溅。

小溪流绕过一方形石池,池水清澈澄明,此即欧文中所说的“酿泉”。

掬水试饮,清甜无比。

不知道这立有碑刻的“酿泉”是否即太守酿酒之泉。

将近千年以来,沧海桑田,历经变迁,最早的醉翁亭只能存于欧文之中了。

然而,山水犹在,古迹犹在,醉意犹在。

人们是不愿《醉翁亭记》中抒情述怀的诗画美景在人间消失的。

想必是为了满足远道而来访古寻幽者的愿望,现在的醉翁亭发展为“九院七亭”,又称“醉翁九景”,都是历代根据欧文中的某些意境拓展兴建的,远非曩时“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的山野孤亭可比。

例如门楣上题着“山水之间”和“有亭翼然”这一类小院,其名皆取自欧文。

这组建筑中,多半又以“醉”与“醒”为主体,后者如“醒园”和“解醒阁”,似乎欧阳修常常喝得烂醉如泥,非醒酒不可。

其实未必如此,这位太守自己说得很明白:“饮少辄醉”,“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我看都是一种姿态。

他的本意“在乎山水之间也”,即使带有一点醉眼朦胧中看人生世相的意味,实际上也是十分清醒的。

今之醉翁亭位于正门的东院,是一座典雅的飞檐亭阁。

亭侧的巨石上刻着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斜卧,宛然似呈醉态。

斜风细雨,在亭内亭外徘徊良久。

旋即到亭后的“二贤堂”。

这“二贤”有几种说法,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指欧阳修和苏东坡。

这里有一座新塑的欧阳修高大立像。

屋外漫步时,忽然觉得,有些古迹还是“虚”一些,回旋的余地大一些,更能激发思古之幽情,归根结柢这也是爱国主义的感情,我如是想。

从“二贤堂”向西至“宝宋斋”,进入明建砖木结构的狭小平屋。

屋内有两块青石古碑,嵌于墙垣之间,高逾七尺,宽约三尺。

两碑正反面刻着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每字足有三寸见方。

“欧文苏字”,勒石为碑,稀世珍宝,何等名贵!然而在那灾难的十年间,竟有愚昧狂暴之徒以水泥涂抹古碑上,铁笔银钩,几不可辨。

这两块巨型碑石,既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又是野蛮年代留下的印证。

游人驻足而观,无不为之长叹。

虽然近年来另建六角形仿古“碑亭”一座,将“宝宋斋”中的古碑加工拓印后另立碑石于此,然较之原件逊色多矣,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了。

首届“醉翁亭散文节”开幕式的会场,设在碑亭后侧的解醒阁内。

解醒阁是仿明代建筑,与醉翁亭各处一端,一醉一醒,遥相呼应。

是日也,来自南北各地的散文同行们济济一堂,大有为散文事业扬眉吐气之概,是一次难得的盛会。

有几位老朋友未能如期赴会,未免遗憾。

会上相继发言时,我只管眺望廊檐外的雨景。

琅山的层林幽谷,浓淡深浅多层次的绿色,在烟雨迷离中化为漫天绿雾,令人目迷神驰,酩酊欲醉。

忽发奇想,这次冒雨游醉翁亭,上溯近千年,当人们追踪当年欧阳修在琅山与民同乐的游迹,岂不是介乎时醉时醒或半醉半醒之间,才能约略领悟其中的况味么?醉翁亭院墙外,迎面一片森森然的参天古木,树冠巨大如华盖,俯临着奔流不歇的山溪。

据植物学家鉴定,这片榆树迄今只见于琅山上,人称“琅树”或“醉翁树”。

我以其树名寓有纪念意义,随手采撷一片带回来。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何为写的散文,它借叙述雨中游醉翁亭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了对历经千年沧桑的醉翁亭的无限感慨,表达了对欧阳公的钦慕之情。

文章说古道今,纵横捭阖,驰骋想象,意蕴深沉,不愧为大手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