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饺子记盛》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
《饺子》阅读答案

《饺子》阅读答案《饺子》阅读答案语文阅读题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分值比重,如果还没有掌握到方法,孩子们在练习时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一定要多练习,下面给大家分享《饺子》阅读练习题,一起来看看吧!《饺子》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
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
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
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
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
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
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
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阅读题目1、说明文按说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__________说明文和__________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十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答案)

江苏省10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淮安(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22分)老圣人赵长春(1)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
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2)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
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3)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
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4)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
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5)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
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6)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
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7)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
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8)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
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
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
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
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9)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
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
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中考语文阅读及答案-《饺子》.doc

中考语文阅读及答案:《饺子》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
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
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
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
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
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
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
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说明文按说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__________说明文和__________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③段中划线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文意,说说除夕夜吃饺子蕴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事物和事理说明文。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检测卷 含答案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6分)①一怒而诸侯俱, 安居而天下熄 。
(《富贵不能淫》)②军中闻将军令, 不闻天子之诏 。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③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④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⑤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⑥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
(李清照《渔家傲》)(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4分)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后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②杜甫的《春望》中,写出了千古以来的人们对待战争的共同感受的句子是“ 家书抵万金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类似《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其实一直在许多卫视颇有人气。
当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异曲同工的节目,播出时都曾引起不小的hōng动。
由此想起很久之前,也是一个春节,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也曾连演数日坐无虚席。
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它们不但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而且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世界,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读着一首首古诗,就如同在与历史上最有表达力、最富情怀的中国人对话,你不可能不在气质上、人格上受到感染。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颇(pō)有 hōng(轰)动 律(lǜ)绝(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坐无虚席 ”,正确写法是“ 座无虚席 ”。
(2分)(3)“异曲同工”中“工”的意思是(D)(2分)A.工人B.长于;善于C.技术和技术修养D.精巧;精致(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2分)你怎能不在气质上、人格上受到感染呢?(2分)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饺子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饺子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饺子深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饺子》说明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饺子》说明文阅读原文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
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
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
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
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
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
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
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饺子》说明文阅读题目1、说明文按说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__________说明文和__________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2018年江苏苏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语文第一部分(26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
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chéng)__。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阅读的推崇。
书籍,能描(hu ì)____浩瀚天地间千恣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能传递(màn)____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
人生几十年光阴,居然能弛骋古今,经天(wěi)__地,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一脉相(chéng)____ ②描(huì)____③(màn)____长④经天(wěi)____地(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 改为____ ②____ 改为____2.默写古诗文名旬,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__________。
(《诗经·蒹葭》)②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③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____》)④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⑥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⑦子曰:“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⑧________,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桃花源记》)3.名著阅读。
(6分)(1)下面的小诗,涉及《水浒传》中哪三个情节?请分别概述。
闲来乘兴入江楼,渺渺烟波接素秋。
呼酒谩浇千古恨,吟诗欲泻百重愁。
赝书不遂英雄志,失脚翻成狴犴囚。
江苏省苏州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苏州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9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
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chéng)▲。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阅读的推崇。
书籍,能描(huì)▲浩瀚天地间千恣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能传递(màn)▲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
人生几十年光阴,居然能弛骋古今,经天(wěi)▲地,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⑴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一脉相(chéng)▲②描(huì)▲③(màn)▲长④经天(wěi)▲地⑵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①▲改为▲②▲改为▲2.默写古诗文名旬,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②▲,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③▲,长河落日圆。
(王维《▲》)④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⑥▲,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⑦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⑧▲,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中考记叙文阅读——把握线索 顺藤摸瓜

中考记叙文阅读——把握线索顺藤摸瓜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文章的纲,是选择材料的准绳,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词典》对“线索”的解释是:“线索,比喻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究问题的途径。
”抓住了线索,对把握行文思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弄清文章主旨都很有好处。
抓住线索,首先要明确记叙文线索的种类。
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实物为线索。
以一个具体的实物为线索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人物为线索。
有些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③以事件为线索。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⑤以地点为线索。
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⑥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有些记叙文,以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⑦有的文章还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或相映成趣贯穿材料,或一明一暗共同揭示主题。
把握文章线索,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如:了解材料是以记叙什么内容为主;了解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记叙的线索,有没有表现其结构层次的标志性语句。
然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如可借助文章的标题和过渡句等,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线索,理解文章便可事半功倍。
演练1评语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
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
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
“还没看,不知道。
”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
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