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合集下载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案含背记清单)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案含背记清单)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任务一:隋朝的统一】1.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隋统一的时间、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在位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心和起始点(三点):以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南至_____。

4.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正式成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任务四:隋的灭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①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 ②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等方面认识隋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解释: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掌握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了解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掌握大运河的概况;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那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探究新知(一)隋的统一展示材料:材料一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雯(jibng)为铜斗铁尺,重之于肆,百姓使之。

——《隋书•赵观传》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1)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及统一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师生归纳:(1)时间:581年;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都城:大兴:统一时间:589年;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展示材料:隋朝都城大兴位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

605年,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同年推动大运河的建造,以使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北方,同时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使用。

迁都凿河,还可以掌控关中政治中心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便于对东北用兵。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提示:经济方面: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解决粮食问题;政治方面: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便于对东北用兵。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知识2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从 605 年起 (隋炀帝统治时期)。
3.概况:大运河以 洛阳 为中心,北抵 涿郡 ,南至 余杭 ,连接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 多千米。
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基础梳理
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 门第 ,不太注重 才能。 2.过程: 隋文帝 即位后 , 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 学识 ,初步建 立起通过 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进士科 的创立,标志着 科举制 的正式 确立。 3.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 的权力,扩大了 官吏选拔 的范围,使有 才学 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促进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 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 300 年。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 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 经济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知识网络
基础梳理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
C.创立科举制
D.营建东都
4.西汉时开通的丝绸之路贯穿东西,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纵贯南北。它们像两道
美丽的丝线交织在一起,构成绚丽多彩的十字结。“十字结”的中心位于
(B )
A.北京
B.洛阳
C.开封
D.杭州
基础达标
5. (2022·福建漳州期末)2022年杭州国际音乐节上,民族交响诗《大运河》呈现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和教学反思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和教学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知道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知道科举制的创立;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大运河开通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隋朝的灭亡的原因”等,培养沉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隋朝大运河”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朵,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农民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引导学生回顾北魏统一之后到隋统一的历史。

北魏统一北方之时,南方的东晋政权被权臣所取代,建立了另一个国家,史称宋,这一年是公元420年,之后,宋又被权臣所取代,改国号为齐,齐又被梁取代,梁又被陈取代,宋齐梁陈,这就是南方的四朝。

而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不久因为两个儿子争夺王位,把国家分裂为一东一西,就是东魏、西魏。

东魏西魏不久也接着被权臣所取代,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尽管北齐有战神兰陵王的存在,奈何北齐后主高玮昏庸无度,最终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但是北周之后不久也被外戚杨坚所取代,什么是外戚呢?外戚就是皇后那个家族的人。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评,祖宗没做过高官就一定得差评,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弊端:
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影响了国家的 发展和进步。
这样能不能选拔出有用的人才? 对我的统治有利不吗利?
太不公 平了!

李富贵
皇帝
张有才
合作 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 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 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巩固提高
2.下列不属于隋的贡献的是( D ) A. 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统一 B. 创立科举制 C. 开通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D. 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巩固提高
3.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 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 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D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四 隋朝的灭亡
合作
1.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①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统治残暴
②开凿大运河; ③修筑长城和驰道;
④游江南;
⑤三次征辽东。
2.时间:
618年
【知识拓展】
隋 朝 “ 三 省 六 部 制 ”
课堂小结
589年 国家统一
隋 朝
繁盛

经济繁荣 开创科举制
统 一
大运河的开凿

灭 亡
灭亡
时间:618年
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
六省:跨越六个省份(从 北至南)河北--山东--河 南--安徽--江苏--浙江
二 开通大运河
5.地位: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知识梳理
• 一、南北重归统一
• 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定都长安。 • 2、南北统一:589年,隋朝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 3、繁荣一时: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 • 二、大运河的开通 • 1、目的: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的灭亡:
• 由于隋炀帝的 暴政,公元 618年农民战 争使隋朝灭亡。
本课小结

国家统一 589
盛 繁盛 一 时
经济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
的 一时 隋 朝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课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隋朝建立于(A ) A.581年 B.582年 C.508年 D.907年 2.隋文帝是( C ) A.杨广 B.杨勇 C.杨坚 D.杨业 3.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C ) A.统一南北 B.创立科举制度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三
• 2、开始时间:605年 • 3、情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
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 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 活动与探究
• 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 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 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 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 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 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 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PPT)
新课导入 隋炀帝三下江南看琼花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华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过程和影响。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从 三 国 到 隋 的 政 权 更 迭
一、重建统一开新局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根据 用官方法
影响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按门第高低授官“上权品贵无垄寒断门官,吏下选品无拔士族”
隋以后 科举制
学识高低 按才学高低授官“朝扩为大田了舍官郎吏,选暮拔登范天围子堂”
前朝选官看重门第,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 具有较高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三、科举取士选人才
3.影响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游大运河
二、开通运河贯南北
2.概况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 的大运河。 【读图】完善大运河的基本情况 一条动脉: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二千多米:2700多千米 三个点位: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 四段工程: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思考】两首诗对隋唐大运河的 评价有何不同?
皮日休持基本肯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利大于弊。
胡曾持否定态度, 认为大运河推动了隋朝灭亡。
辩证分析 一分为二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巩固国家统一)。
开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 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建立
朝代知识小卡片(隋)
·时 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 城:大兴(今陕西西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材料一: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垦田
三千多万人 一千九百多万顷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五千五百多万顷
材料二: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 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 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 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 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 十年。
●对比秦朝和隋朝,思考这两个王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统治时间短 都是二世而亡。 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隋朝修建了大运河。
②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③都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创立了科举取士制度。 ④都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⑤灭亡的根本原因相同
建于何时、目的何在?大
运河的南北两端分别在哪 里?大运河的修建有何重
大影响呢?
改 编 自 《 话 说 运 河 》 解 说 词
地 、 有 血 气 、 有 温 情 的 中 国 人 。
捺 是 京 杭 运 河 , 这 才 是 一 个 顶 天 立
阳 刚 的 一 撇 是 万 里 长 城 , 阴 柔 的 一
材料一:“(平陈时)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 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
都是因为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在农民起
义的打击下灭亡的。
返回主界面
1.隋朝的建立: 581年, 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 ,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
3.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 的局面,顺应了 趋势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

的统治
隋 2.概况: 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朝 开通大运河 3.沟通五大水系: 的 从北向南: →黄河→ →长江→钱塘江 统 4.作用(意义): 加强了 一 和 1.诞生: 隋炀帝时,创立 灭 2.意义: 上的权力, 亡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扩大了加强了皇帝在 的范围,推动了
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进士科:科举考 试的主要科目, 考试内容以经学 和时务策为主。
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 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 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 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 科,标志着科举制正 式确立。
你知道有哪些名臣名将曾参加科举吗?
房玄龄(579-648),
唐初年名相,杰出谋臣, “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 之一。18岁时中进士,授羽 骑尉。
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 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7《隋纪一》 材料二: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 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 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潜商旅,来往不绝。 ——杜佑《通典· 州郡典》卷177
4.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是古代中国选官制 度的进步,是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
返回主界面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 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材料:公元316年,短暂的统一王朝西晋灭亡。直
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再一次实现了 南北统一。期间,政权并立,战火纷飞。
宋璟:17岁中进 士。唐朝开元十七年 ( 729 )拜尚书右丞 相。在任52年。开元 年间与姚崇同朝为相。
狄仁杰 ,唐代著
名政治家。早年考中明 经科,出任汴州判佐。 后升任大理丞,他刚正 廉明,执法不阿,一年 之内判决了大量的积压 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 却无一人冤诉,一时名 声大振。
材料一:这种制度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最大的 合理性在于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 要目的是什么?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有何 重大的历史意义(重大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哪位同学能结合大运河的地图给大 家讲一讲,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两端的 位置,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
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 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 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 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代史(隋唐史)
(1)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
举制度正式确立。
(2)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皇帝 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说:“方今
区宇一家,烟火万里,百姓乂安, 四夷宾服”。可是好景不长,这个 强大的王朝和秦朝一样,很快就灭 亡了,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3.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C.余杭
(
B.洛阳 D.涿郡
)
4.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 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
度正式诞生的是 ( ) A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想一想: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隋朝
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为什么?
(1)隋朝人口激增,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粮食储藏 丰盈。 (2)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②经济 上: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促进了社 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本 结合相关图文资料思考: “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
1.概况: 618年, 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的灭亡
2.原因: 返回主界面
1.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 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武则天 2.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 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C.土地兼并严重 ( ) B.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
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
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思考: (1)材料一、二中所提及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 其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又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制度”的 创立有何划时代的意义。
返回主界面
5.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了一个淫逸暴君的传奇; 一条古运河,千年流淌,见证了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 【传说之中找目的】 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绮丽的琼花。隋炀帝为了能去 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 (1)你同意上述观点吗?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 么呢?
不同意,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 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统一、文明、富强 暴虐、造反、短命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1.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大运河的开通及其 作用,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基本史实。 2.知道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作 用,隋朝创立科举取士的原因和影响。 3.通过思考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以及开通大运河的目 的、作用,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取士制度的原因和影 响,培养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思考,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你从中能得
到哪些启示?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隋朝灭亡 的根本原 ②隋炀帝修筑长城、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民力, 因:隋炀 帝的暴政。 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启示: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必须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材料一: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
官。由特定官员(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
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材料二: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 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 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 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
思考: (1)隋朝之前,我国是怎样选拔官吏的?你认为这种选官 方式科学吗?为什么? (2)为了解决选官制度的缺陷,隋文帝和隋炀帝又采取了 哪些措施呢?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 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2)不科学,因为这种制度选拔的人没有才能,不利
【地图之中记运河】 (2)左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请你将 A、B两处补充完整。
A
A:
B
涿郡
B:
余杭
【科举取士谱新篇】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 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 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沈即济 (3)隋朝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这项选官制度有 何划时代的意义?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意义: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 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 动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年号)民役简表
时间 605年三月 605年三月 605年四月 605年五月 606年七月 607年八月 608年正月 608年七月 612年正月 大事 营建东都,工程进行了十一个月 开凿通济渠 开凿邗沟 营建西苑 巡游江南 修筑长城 开凿永济渠 再修长城 远征高丽 民役数量(包括力役和兵役) 每月二百万人 男女百多万人 十多万人 一百七十多万人 四十多万人 一百多万人 男女百多万人 二十多万人 三百多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