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中考语文语法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2024年湖南省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语法及修辞(含对联与仿写) 》课件

导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 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 腻)+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答案:画线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迎春花”比作“燕子”,将“山桃花”比作 “喜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迎春花和山桃花只是起到了传递讯息的作 用,进而说明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表现了作者 对威风锣鼓的喜爱之情。
(选自莫砺锋《诗意人生》,有删改) A.画线句①中“喜欢”“低下”“特质”的词性分别是动词、形容词、名词。 B.“中国诗歌”“百派九流”“名家辈出”“爱好小说”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C.画线句②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D.画线句③是个设问句,自问自答,有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导析:C 画线句②的主语是“人们”,谓语是“见到”,宾语是“故事”,这是一 个单句。
答案:(示例)元宵节游龙灯,寓意人丁兴旺
仿写句子四个“一致” 仿写句子要做到四个“一致”:①结构一致,即句式、语气、句子之间的 关系要保持一致;②话题一致,即保持陈述对象、中心主旨的一致;③修 辞一致,即必须严格遵守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④格调一致,即注意例 句的立意,例句一般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有一定的神韵趣味,仿句的格 调应与其保持一致。
导析:B A项,“一百只眼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像是高起 来”没有喻体,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项,“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 的修辞手法,“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一个 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下列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 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从 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 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 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 起步、便奔涌……
中考语文备考,语法知识讲解实用课件(共50张PPT)

你跟谁说话?不能写成“你跟着谁说话”(介词)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
• 1.教育要面向未来。 • 2.这件事教育了我 。 • 3.这件事,他和我谈过。 • 4.这件事,他和我都知道。 • 5.好大的山啊! • 6.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答案:
1.教育:名词 2.教育:动词 3.和:介词 4.和:连词 5.啊:语气助词 6.啊:叹词
①结构助词,如:的、地、得。
②动态助词,如:着、了、过。
③语气助词,如:吗、吧、呢。
语法特点
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要正确。 一般来说,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语 用“得”。
5.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
唉、哦。
语法特点
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6.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如:沙沙、哗啦、咕咚
1、【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 得〈比较早〉。 2、(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复句
(一)概念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组成的句子。
(二)特点 1.复句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语结构。只有一套句子结构,不管有多
长,中间有多长,中间有多少逗号,仍然是单句。 2.复句里的每个分句不作为其他分句的任何成分。也就是说,各分句之间不存
自、从、以、当、为、按照,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语法特点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后, 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副词和介词的区分
虚词
副词
介词
位置 动、形前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
• 1.教育要面向未来。 • 2.这件事教育了我 。 • 3.这件事,他和我谈过。 • 4.这件事,他和我都知道。 • 5.好大的山啊! • 6.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答案:
1.教育:名词 2.教育:动词 3.和:介词 4.和:连词 5.啊:语气助词 6.啊:叹词
①结构助词,如:的、地、得。
②动态助词,如:着、了、过。
③语气助词,如:吗、吧、呢。
语法特点
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要正确。 一般来说,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语 用“得”。
5.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
唉、哦。
语法特点
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6.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如:沙沙、哗啦、咕咚
1、【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 得〈比较早〉。 2、(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复句
(一)概念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组成的句子。
(二)特点 1.复句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语结构。只有一套句子结构,不管有多
长,中间有多长,中间有多少逗号,仍然是单句。 2.复句里的每个分句不作为其他分句的任何成分。也就是说,各分句之间不存
自、从、以、当、为、按照,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语法特点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后, 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副词和介词的区分
虚词
副词
介词
位置 动、形前
中考复习:部编版语文初中语法基础知识复习集锦课件

C.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可独立成 “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 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句。 代词 叹词 祖父 [正在]找(五十年前)的照片。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性格和蔼 灯火辉煌 白云飘飘 积累经验
知
识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 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语
法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 知
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识
•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等;
•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等;
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
识
如
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
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
漂亮极了。
语
法
⑤主谓短语——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
知 识
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如
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
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⑥介宾短语——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
❖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 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 2.谓语
语 法
❖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知
“是什么”或“怎么样”。
识
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
(2)树叶黄了。
--------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语法知识系列 专题四-句子成分划分——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共26张PPT)

四步骤:
1.先划出主、谓主要成分; 2.分析主语,先找出主语中心语(中心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在 主语的最后),然后分析主语前面的修饰成分; 3.分析谓语,找出谓语中心语(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谓 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是状语,后面跟宾语或补语(也有动词或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的情况。如:我看。) 4.分析宾语,找出宾语中心语(中心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在宾语 的最后),然后分析宾语前面的修饰成分。
5.“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我的眼
帘。”一句中的主语中心语是: ( B )
A . 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 B . 面容 C . 周总理
6.选出对下面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 B )
一轮鲜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 A.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升起来”。 B.“从东方”在句中充当状语。 C.“鲜红”是定语,“起来”是宾语。 D.“一轮”和“冉冉”都是状语。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生〈于1918年〉。 3.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划分句子成分步骤
例:(育 英 学 校 的)学 生‖全 部 圆 满 完 成
了(老师布置的)语( 文)作业。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金黄的)珍珠。 2.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 (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 3.(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4.(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状语位于动词、形容词的前面,用来修饰、 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同学们‖[认真地]检查自己的作业。 2.[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我们‖[终于]获得
1.先划出主、谓主要成分; 2.分析主语,先找出主语中心语(中心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在 主语的最后),然后分析主语前面的修饰成分; 3.分析谓语,找出谓语中心语(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谓 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是状语,后面跟宾语或补语(也有动词或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的情况。如:我看。) 4.分析宾语,找出宾语中心语(中心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在宾语 的最后),然后分析宾语前面的修饰成分。
5.“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我的眼
帘。”一句中的主语中心语是: ( B )
A . 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 B . 面容 C . 周总理
6.选出对下面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 B )
一轮鲜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 A.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升起来”。 B.“从东方”在句中充当状语。 C.“鲜红”是定语,“起来”是宾语。 D.“一轮”和“冉冉”都是状语。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生〈于1918年〉。 3.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划分句子成分步骤
例:(育 英 学 校 的)学 生‖全 部 圆 满 完 成
了(老师布置的)语( 文)作业。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金黄的)珍珠。 2.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 (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 3.(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4.(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状语位于动词、形容词的前面,用来修饰、 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同学们‖[认真地]检查自己的作业。 2.[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我们‖[终于]获得
语法知识系列 专题四:句子成分划分——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共26张PPT)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 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宾语中心语一 般是名词或代词,有时候也有主谓短语的情况。
例:1.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2.我‖帮助他。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我‖认为他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定语位于名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 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一般是“什么人”或“什 么事物”。主语中心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也有数词、 动词、形容词、短语作主语的情况(介宾短语不能作 主语)。
例如:1.长妈妈‖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7.划分句子成分。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鲁班 是 我国 古代 春秋 主语 谓语 定语 定语 定语
一位 定语
著名的 建筑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 灾害的规律。
全世界的 科学家们 都
在
(定语) (主语) (状语) (状语)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金黄的)珍珠。 2.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 (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 3.(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4.(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状语位于动词、形容词的前面,用来修饰、 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同学们‖[认真地]检查自己的作业。 2.[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我们‖[终于]获得
了学校篮球赛的冠军。 3.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4.月光‖[十分]朦胧。 5.他‖[很]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