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妇科辩证论治方剂(新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一、A1型题(本大题33小题.每题1.0分,共33.0分。

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下列哪项不属西医疾病产后风的范畴 ( )A 产后坐骨神经痛B 产后多发性肌炎C 产后风湿D 产后血栓性静脉炎E 产后痛风【正确答案】:E【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产后风即指产后身痛。

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

而痛风病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不属产后身痛的范畴。

第2题产后“宫缩痛”持续几日自然消失( )A 1~2日B 2~3日C 3~4日D 4~5日E 5~6日【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l~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西医学称“宫缩痛”、“产后痛”,属生理现象。

第3题III度子宫脱垂是指子宫颈( )A 下垂平坐骨棘B 下垂到坐骨棘以下未越阴道口C 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D 宫体全部脱垂出阴道口以外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子宫脱垂的情况,根据患者平卧,用力屏气时子宫下降的程度,划分为3度。

I度: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以下,但不越阴道口。

Ⅱ度:轻型宫颈已脱出阴道口;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己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第4题子宫内膜增生早期是在月经周期的第 ( )A 1~4日B 5~7日C 8~10日D 11~14日E 15~19日【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子宫内膜增生早期约在月经周期的5~7日,此期内膜较薄,约1mm。

内膜的增生与修复在月经期即已开始。

第5题治疗产后血晕,主张虚者以人参急煎浓汤的医著是( )A 《妇人大全良方》B 《傅青主女科》C 《经效产宝》D 《诸病源候论》E 《景岳全书》【正确答案】:A【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明代《景岳全书》从辨证施治的角度指出,产后血晕有虚、实两端,治疗主张虚者以人参急煎浓汤;实者宜失笑散治之。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执业(试卷编号2262)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执业(试卷编号2262)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执业(试卷编号2262)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1.[单选题]治疗尿血肾气不固者,应首选A)六味地黄丸B)十灰散C)春泽汤D)保真汤E)无比山药丸2.[单选题]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A)13寸B)14寸C)16寸D)18寸E)19寸3.[单选题]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典型体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急性热病容B)口唇疱疹C)患侧触觉语颤增强D)患侧呼吸运动增强E)叩诊可呈浊音或实音4.[单选题]治疗内伤发热血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A)丹栀逍遥散B)清骨散C)补中益气汤D)血府逐瘀汤E)归脾汤5.[单选题]针灸治疗消渴,除相应脏腑背俞穴外,还包括A)手阳明、足阳明经穴B)手阳明、足太阴经穴C)手阳明、足少阴经穴D)足太阴、足少阴经穴6.[单选题]男性,44岁,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12年,肝硬化病史3年,近几天出现发热、腹痛腹胀,腹水增长明显,可能的诊断是( )A)乙肝肝炎进入活动期B)肝肾综合征C)自发性腹膜炎D)肝破裂E)原发性肝癌7.[单选题]右心室增大的X线表现哪项是错误的A)右前斜位、心前位间隙狭窄或消失B)正位心尖圆钝上翘C)左前斜位心前下缘隆凸D)左前斜位心后上缘向后上隆突,左主支气管抬高E)右心室增大主要向左、向前、向后扩大8.[单选题]患者腹痛泄泻,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诱发或加重,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

治当A)调和脾胃B)疏肝和胃C)抑肝扶脾D)解郁疏肝E)泄肝除湿9.[单选题]11个月婴儿正常乳牙的颗数是( )A)3~5B)5~7C)7~9D)9~11E)11~1310.[单选题]复合性溃疡的部位是( )。

A)胃体部和胃窦部都有溃疡B)胃和十二指肠都有溃疡C)十二指肠降部和食管下段都有溃疡D)十二指肠球部和食管下段都有溃疡E)胃窦部和食管下段都有溃疡11.[单选题]以下关于拔罐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经活络B)消肿止痛E)调和阴阳12.[单选题]带下色黄、质黏、臭秽的临床意义是A)脾气虚弱B)湿热下注C)脾肾阳虚D)肝肾阴虚E)寒湿下注13.[单选题]属于危重舌象的是( )A)裂纹舌B)歪斜舌C)镜面舌D)胖嫩舌E)红星舌14.[单选题]最易引起疮疡的邪气是A)风B)寒C)湿D)燥E)火15.[单选题]男性,29岁。

中医妇科病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

中医妇科病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

中医妇科病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妇科资料汇编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发表者:赵东奇 990人已访问一、妊娠剧吐(恶阻、子病、病儿、阻病)————脾肝痰气,香橘小生。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肝胃不和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加减3.痰湿阻滞证——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加茯苓汤4.气阴两亏——益气养阴,和胃止呕——生脉散合增液汤二、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堕难留、胎死不下、滑胎)(一)先兆流产————肾气血血伤,寿胎保桂汤。

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3.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4.血瘀——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圣愈汤(二)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稽留流产————太太学,托生人。

1.胎动欲堕——祛瘀下胎——脱花煎2.胎堕不全——活血祛瘀,佐以益气——生化汤3.血虚气脱——益气固脱——人参黄芪汤(三)习惯性流产————甚气人,补胎假。

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固摄冲任——补肾固冲丸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凉血安胎——加减一阴煎(四)流产感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流产感染,勿打。

三、异位妊娠(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徵积)(一)未破损型——活血化瘀,消徵杀胚——宫外孕II号方(二)已破损型1.休克型——回阳救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2.不稳定型——活血祛瘀——宫外孕I号方3.包块型——活血化瘀,消徵散结——宫外孕II号方四、妊高症(子肿、子晕、子痫)————屁,甚气人,屁干谈;白,真正气,瞎叫牛。

1.脾虚——健脾渗湿,行水消肿——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正气天香散4.阴虚肝旺——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5.脾虚肝旺——健脾利湿,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6.肝风内动——滋阴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7.痰火上扰——清热豁痰,熄风开窍——牛黄清心丸五、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妊娠胎萎燥、胎弱证、胎不长)————肾气因饱,瘦与太瘦保长胎。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涉及方剂及记忆方法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涉及方剂及记忆方法
8
举元煎
景岳全书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
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月经过多—气虚证(举元煎或安冲汤):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脉细弱
经期延长—气虚证: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脉细弱
9
安冲汤
安冲汤治经过多,术芪龙牡并芍药,
生地海蛸茜草断,加入升麻能制约。
再加白芍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宜。
月经先期—血热证—阴虚内热证:经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经期延长—虚热证(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量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经间期出血—肾阴虚证(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腰酸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崩漏—肾虚证—肾气虚证:色淡红或黯,质清稀,面色晦黯,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脉弱
闭经—肾气亏损证: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倦怠乏力、夜尿频多,脉沉细舌淡黯
6
当归地黄饮
当归地黄山茱萸,山药甘草仲牛膝,
胎盘丹参一并加,月经过少因肾虚。
月经后期—肾虚证:经色淡黯质清稀,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晦。
月经后期—血虚证:经色淡质清稀,小腹绵绵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萎黄,脉细弱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脾肾两虚证
阴挺—肾虚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冷痛,小腹下坠,小便频夜甚,脉沉弱。
15
小营煎
小营四物去川芎,加杞炙草山药中,
再加内金鸡血藤,血虚经闭亦见功。
月经过少—血虚症(滋血汤或小营煎):量少色淡、小腹空坠、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脉细
月经先后无定期—脾虚证:经量多色淡质稀,纳少腹胀便溏乏力

中医妇科辨证论治常法

中医妇科辨证论治常法

中医妇科辨证论治常法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调经-丹栀逍遥散3)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二、月经后期1)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2)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艾附暖宫丸3)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大补元煎4)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2)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止血-举元煎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槐花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槐花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2)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归肾丸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1)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桃红四物汤失笑散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二至丸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两地汤二至丸2)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3)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痛经1)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胞中阴虚内寒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寒湿凝滞证:温经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苍术茯苓3)湿热下注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圣愈汤5)肾气虚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鸡血藤、首乌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十、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沙参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左归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理中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五、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3)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养荣壮骨汤六、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抑肝和胃、降逆止呕-苏叶胡黄连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茯苓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四物汤六、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妇科杂病一、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开郁二陈汤三、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二、不孕症1)肾虚:肾阳虚证:温肾助阳、调补冲任-毓麟归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中医妇科辨证处方口诀女科治疗大如男,所异带乳经孕产。

中医妇科必背方剂整理

中医妇科必背方剂整理

中医妇科必背方剂整理
中医妇科方剂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药物组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疗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妇科方剂:
1. 调经活血方,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主要包括桃仁、川芎、当归等药物组成。

2. 温经活血方,用于治疗寒凝症状,如寒痛、寒凝等。

主要包括生姜、桂枝、当归等药物组成。

3. 养血止带方,主治妇女带下量多、色红等症状。

主要包括当归、白芍、熟地黄等药物组成。

4. 调经止带方,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带下量多等症状。

主要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等药物组成。

5. 清热解毒方,用于治疗妇科炎症,如盆腔炎、宫颈炎等。

主要包括黄芩、连翘、板蓝根等药物组成。

以上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妇科方剂种类繁多,每种方
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

在使用中医妇科方剂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遵医嘱使用。

中医妇科辩证论治笔记.doc

中医妇科辩证论治笔记.doc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一一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個冲调经一一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证:1)阳盛血热:淸热凉血调经一一淸经散2)阴虚血热:养阴淸热调经一一两地汤3)肝郁血热:疏肝淸热,凉血调经——丹梔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一一当归地黄汤2、血虚证:补I血益气调经一一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一一温经汤(金匮)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一一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理气行滞涮经一一乌药汤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一一逍遥散2、肾虚:补肾调经——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一一举元煎2、血热:淸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觅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一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五、月经过少:1、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一一归肾丸2、血虚:养血益气涮经一一滋血汤3、血瘀:活血化瘀涮经一一桃红四物汤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一一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一一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秤2、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淸热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证:固经丸加败酱草、鱼腥草3、血瘀: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個冲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淸利湿热,固冲止血——淸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一一固本止崩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一一加减戏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罠、阿胶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一一右归丸加党参、黄罠、三七肾阴虚:滋肾益阴個冲止血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虚热:养阴淸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淸热凉血,固冲止血——淸热固经汤4、血瘀:活血化瘀個冲止血一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一一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一一加减欢蓉蒐丝子丸加淫羊董、紫河车3、阴虚血燥:养阴淸热调经一一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一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阴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一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十、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隔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一一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瘀阻证:淸热除湿,化瘀止痛一一淸热调血汤加车前子、惹该: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一一圣愈汤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一一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2、肝肾亏损: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一一贯煎或滋水淸肝饮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淸热平肝熄风一一羚角钩藤汤2、血瘀:化瘀通络一一通窍活血汤3、血虚:养血益气一一八珍汤十三、经行感目: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一一荆穗四物汤2、风热证:疏风淸热,和血调经一一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一一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一一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一一健固汤合四神丸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一一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一一八物汤十七、经行风疹块:1、血虚证:养血祛风——当归饮子2、风热证:疏风淸热一一消风散十八、经行吐纽1、肝经郁火:淸肝调经一一淸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十九、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一一右归饮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一一二仙汤合二至丸二十、经行情志异常:1、肝气郁结:舒肝解郁一一逍遥散2、痰火上扰:淸热化痰,宁心安神一一生铁落饮二十一、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2、肾阳虚:温肾扶阳一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一一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件、牡蛎二十二、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一一安老汤2、肾阴虚:滋阴淸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淸热利湿,止血凉血一一易黄汤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敬解一一革籬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一一完滞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一一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淸热利湿一一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淸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一一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淸热解毒一一五味消毒饮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一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一一小营煎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一一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淸肝和胃,降逆止呕一一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一一当归芍药散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一一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一一胶艾汤4、血瘀:养血活I血,补肾安胎一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癥杀胎一一宫外孕II号方加螟蚣、全蝎、紫草2、已破损期:(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一一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2)不稳泄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一一宫外孕I号方(3)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癥一一宫外孕II号方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一一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淸热凉血,养血活胎一一保阴煎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一一胎元饮4、血瘀:活血消癥,补肾安胎一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堕胎、小产:1、胎堕难留:祛瘀下胎一一脱花煎加益母草或生化汤加益母草/2、胎堕不全:活血化瘀,佐以益气一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生化汤加牛膝、红花、车前子一一发热腹痛阴道溢液臭秽为复感邪毒:生化汤加益母草、败酱草.红藤、蒲公英、丹皮一一兼难寐多梦、心烦口干.大便干燥、苔黄薄用保阴煎除虚热后再用补肾固冲丸一一ARL nA六、潸胎:1、肾虚证: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一一补肾固冲丸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一一肾气丸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肾安胎一一冇阴汤2、脾肾虚弱:补肾健脾,养血安胎一一安奠二天汤3、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一一泰山磐石散4、血热证:淸热养血、滋肾安胎一一保阴煎合二至丸加白术5、血瘀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一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七.胎萎不长1、气血虚弱:补气益血养胎一一胎元饮2、脾肾不足:补益脾肾,养胎长胎一一寿胎丸合四君子汤3、血寒宫冷:温肾扶阳,养血冇胎一—长胎白术散加巴戟天.艾叶八、胎死不下1、气虚虚弱:补益气血,活血下胎一一救母丹2、气滞血瘀:理气行血,祛瘀下胎一一脱花煎3、湿浊瘀阻:运脾燥湿,活血下胎一一平胃散加芒硝九、子满:健脾利水,养血安胎一一鲤鱼汤加黄英、桑白皮或当归芍药散十、子肿:1、脾虚: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一一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一一天仙藤散d^一、子晕:1>阴虚肝旺:冇阴潜阳一一杞菊地黄丸2、脾虚肝旺:健脾化湿,平肝潜阳一一半夏白术天麻汤3、气血虚弱:调补气血一一八珍汤十二、子痫:1、肝风内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一一羚角钩藤汤或止抽散2、痰火上扰:淸热开窍,豁痰熄风一一牛黄淸心丸加竹沥或安宫牛黄丸十三.子嗽1.阴虚肺燥:养阴润肺,止咳安胎一一百合固金汤2、脾虚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一一六君子汤加苏梗、紫苑十四、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滋阴淸热,润燥通淋一一知柏地地丸2、心火偏亢:淸心泻炎,润燥通淋一一导赤散3、湿热下注:淸热利湿,润燥通淋一一加味五苓散十五、妊娠小便不通:1、肾虚:温肾补阳,化气行水一一肾气丸2、气虚:补中益气,导溺举胎一一益气导溺汤十六、妊娠身痒:1、血虚:养血祛风,滋养肝肾一一当归地黄因子合二至丸2、风热:疏风淸热,养血安胎一一消风散3、营卫不调:补冲任,调营卫一一四物汤合桂枝汤十七、妊娠贫血1、气血两虚:补气养血一一八珍汤2、心脾两虚: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一一归脾汤3、肝肾不足:滋补肝肾一一大补元煎十八、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一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化瘀催产一一催生饮加益母草产后病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一、产后血晕:血虚气脱:益气固脱一一参附汤瘀阻气闭:行血逐瘀一一夺命散二、产后痉病阴血亏虚:冇阴养血,柔肝熄风一一三甲复脉汤感染邪毒:解毒镇痉,理血祛风一一玉真散三、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淸热解毒,凉血化瘀一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一一荆穗四物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一一生化汤加味4、血虚证:补I血益气,和营退热一一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热毒瘀血互结胞中: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热入营血:淸营汤加紫花地丁、红杀休热入心包:淸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妇科--简明名中医辩证方剂

妇科--简明名中医辩证方剂

妇科--简明名中医辩证方剂第四章.中医妇科辩证方剂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组成人参适量,熟地3-5钱(9-15g),山药(炒)2钱(6g),山茱萸1钱半(4.5g),远志7分(炒)(2g),炙甘草1-2钱(3-6g),五味子14粒,菟丝子(炒香)2-3钱(6-9g)。

2. 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组成】大生地30克(酒炒) 元参30克白芍药15克(酒炒) 麦冬肉15克地骨皮9克阿胶9克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组成】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芍9克(酒炒) 大熟地9克(九蒸) 青蒿6克白茯苓3克黄柏1.5克(盐水浸炒)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人参20克、山药15克、杜仲15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炙甘草12克。

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方用白芍一钱五分,人参、白术、陈皮、炙芪、茯苓、当归、桂心、炙草各一钱,熟地七分半,远志五分,五味子十四粒,姜枣水煎。

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组成】当归6~15克熟地9~ZI克枸杞6克炙甘草3~6克杜仲6克牛膝4.5克肉桂3~6克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组成吴茱萸三两[45g]、当归二两[30g]、芍药二两[30g]、川芎二两[30g]、人参二两[30g]、桂枝二两[30g] 、阿胶二两[30g] 、牡丹皮二两,去心 [30g] 、生姜二两[30g] 、甘草二两[30g] 、半夏半升[100毫升] 、麦冬去心,一升[200毫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寒证
虚寒证
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金匮)或艾附暖宫丸
实寒证
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气滞证
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痰湿证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穹归二陈汤
先后无定期
肝郁证
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
肾虚证
补肾调经
固阴煎;若肝郁肾虚者证件月经先后无定,经量多或少,色暗红或暗淡,或有块;经行乳房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
经行发热
肝肾阴虚证
滋养肝肾,育阴清热
蒿苓地丹四物汤
血气虚弱证
补益血气,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瘀热壅阻证
化瘀清热
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经行情志异常
心血不足证
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穹、半夏曲
肝经郁热证
清肝泄热,解郁安神
丹栀逍遥散酌加川楝子、生龙齿、代赭石
痰火上扰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痛经
气滞血瘀证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淤症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
温热瘀阻证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
肾气亏损证
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阳虚内寒证
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草、小茴香
月经过多
气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或安冲汤
血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血瘀证
活血化瘀脂血
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月经过少
肾虚证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血虚证
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或小营煎
血瘀证
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痰湿证
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穹归汤
经期延长
气虚证
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
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止带方
(若肝经湿热下注,治宜清肝利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若湿浊偏甚,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薏苡仁)
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带下过少
肝肾亏损证
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ຫໍສະໝຸດ 、肉苁蓉、紫河车、麦冬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证
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证
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经行吐衄
肝经郁火证
清肝调经
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证
滋阴养肺
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
经行口糜
阴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汤或上下相资汤
胃热熏蒸证
清胃泄热
凉膈散
经行风疹块
血虚证
养血祛风
当归饮子
风热证
疏风清热
消风散
血枯瘀阻证
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妊娠恶阻
脾胃虚弱证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证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痰滞证
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青竹茹汤
异位妊娠
未破损期
输卵管妊娠尚未破损者
活血化瘀,消癓杀胚
宫外孕Ⅱ号方(山西中医学院一附院经验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中医妇科学
第七单元:月经病
病(细目)
证侯
治法
方剂
月经先期
气虚证
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
血热证
阳盛血热证
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肝郁血热证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
肾虚证
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
血虚证
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
绝经前后诸证
肾阴虚证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肾阳虚证
温肾扶阳
右归丸加减
肾阴阳俱虚证
阴阳双补
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心肾不交证
滋阴补血,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
经断复来
脾虚肝郁证
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安老汤
肾阴虚证
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行经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证
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证
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胃虚痰滞证
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经行头痛
肝火证
清热平肝息风
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
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痰湿中阻证
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
血虚证
养血益气
胎元饮
血瘀证
活血化瘀,补肾安胎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虚热证
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
血瘀证
活血祛瘀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证
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脾气虚证
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归脾汤
湿热证
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血瘀证
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崩漏
易黄汤加黄芪、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血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益阴煎加生牡蛎、茜根、地榆
湿毒瘀结证
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第八单元:带下病
带下病
脾虚证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若脾虚湿蕴化热,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用易黄汤)
肾阳虚证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
已破损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者)
休克期
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
不稳定期
活血祛瘀,佐以益气
宫外孕Ⅰ号方(山西中医学院一附院经验方)
包块型
活血祛瘀消癓
宫外孕Ⅱ号方
胎漏、胎动不安
肾虚证
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
血热证
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保阴煎或当归散
气血虚弱证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
闭经
气血虚弱证
益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证
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阴虚血燥证
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气滞血瘀证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证
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穹
寒凝血淤症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脾虚证
脾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肾虚证
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证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加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证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血热证
虚热证
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
血瘀证
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
风寒证
解毒散寒,和血调经
荆穗四物汤
风热证
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桑菊饮加当归、川穹
邪入少阳证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
血虚证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证
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趁痛散
经行泄泻
脾虚证
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参苓白术散
肾虚证
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健固汤合四神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