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进展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研究进展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研究进展1.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简介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辅助化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之前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的系统性化疗,旨在缩小肿瘤体积、降低病理分期、评估治疗效果以及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新辅助化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受到抑制,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减少复发风险。
随着乳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辅助化疗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优化。
常用的新辅助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紫杉醇类、多柔比星类、环磷酰胺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阻断DNA合成、干扰微管功能、诱导细胞凋亡等,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针对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在接受化疗药物作用后,出现对药物的抵抗现象,导致化疗疗效降低甚至失效。
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变异等。
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机制和靶点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寻找新的耐药靶点,如开发针对耐药性肿瘤的新药物;二是研究耐药性肿瘤的基因表达谱,以便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三是探索联合用药策略,以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四是研究免疫治疗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中的作用,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1.1 定义和作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研究进展主要关注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针对新辅助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研究。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切除肿瘤之前,使用药物对肿瘤进行治疗,以缩小肿瘤体积、减轻手术难度、提高手术切除率以及评估患者预后等目的。
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药性,即化疗药物无法有效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TNM分期及术后治疗方案影响的研究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TNM分期及术后治疗方案影响的研究
乳腺癌是女性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评估一直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TNM分期及术后治疗方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治疗之前,采用化学药物等手段对肿瘤进行治疗,以缩小肿瘤病灶或减轻病情,促进手术成功的一种治疗方法。
辅助化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减小术后肿瘤再度复发的风险,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蔓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一般来说,TNM分级是乳腺癌治疗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更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
通过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可以明显地提高前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一些较大的肿瘤的体积,从而使得肿瘤切除的难度变小,术后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此外,在乳腺癌的术后治疗中,新辅助化疗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术后的化疗可以清除术后残留的局部病灶,并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再发。
由此,将新辅助化疗应用于术后期的治疗中,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远期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乳腺癌TNM分期和术后治疗方案设计也是治疗的重要基础,两者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控制病情
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今后的乳腺癌治疗中,应该更加重视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并通过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完善乳腺癌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术后中医辅助治疗进展

情况, 不仅 影 响术后 康复 , 重者 可延误 序贯 的其 他辅 严
助 治疗 。 中医药在 促进 乳腺 癌术 后患 者体 质恢 复及 伤
口愈 合 、 改善术 后上 肢水 肿 和皮瓣 坏死 有显 著疗 效 。
1 1 上肢 水肿 .
乳腺 癌术后 上 肢水 肿 主要 由腋 窝 淋 巴结 清 扫 、 局
1 1 1 辨证 治疗 ..
合微 波治 疗 , 果 显 示 治 愈 率 为 7 . % , 有 效 率 达 结 11 总
9 7% 。 4.
1 13 其 他疗 法 .. 李佩 文 自拟 术后 上 肢 水 肿外 洗 方 , 外洗 消肿 方
张新渝 … 认 为 , 腺癌 根 治 术 后 肢 体 肿胀 为肌 肉 乳
有效 1 0例 , 效 率 10 , 效 显 著 。古 红 莉 等 对 有 0% 疗
3 8例乳 腺癌 术 后 上 肢 水 肿 患 者 予 口服 复 方 丹 参 片 联
部组织 切 口造 成 淋 巴 回 流及 血 液 循 环 障碍 所 致 。另 外, 手术创 伤 和术后 疤痕 造成 腋静 脉狭 窄 , 上 肢静 脉 使 回流障碍 , 为上肢 水肿 发生 和发 展 的促进 因素 。 成
术后 放 化疗 的顺 利进 行 。 陈海滨 等 ¨研究 发现 , 府 逐瘀 汤 ( 血 当归 1 g 生 0,
皮、 枳实 、 朴 、 香 等行 气 通 滞 , 芎 、 仁 、 花 、 厚 木 川 桃 红 丹
参 等活 血化瘀 , 滞 甚者 用 虻 虫 、 蛭 之 类 破 血 逐瘀 , 瘀 水 大腹皮 、 己 、 苡仁 、 苓 皮祛 湿利 水 , 血藤 、 防 薏 茯 鸡 桑枝 、
21 00年第 2 7卷第 6期
Vo. 7, . 201 12 No 6, 0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进展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进展林伟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部分乳腺癌在病变的早期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因此仅予局部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较低。
现今通过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使乳腺癌手术的适应证越来越宽,全身性治疗的手段越来越被重视。
1 新辅助化疗的定义新辅助化疗是指对非转移性的肿瘤在应用局部治疗前进行系统性的辅助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亦称术前化疗、诱导化疗。
2 新辅助化疗的意义据美国乳腺与肠道外科辅助治疗研究组(NSABP)、意大利 Milan 及法国等许多随机试验报道[1—5],新辅助化疗的适应证为:(1) 局部晚期乳腺癌(ⅡB、ⅢA、ⅢB和ⅢC 期)和炎性乳腺癌;(2) 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有保乳意愿但不适合保乳手术者。
其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2。
1 缩小肿瘤大小,降低临床分期1990 年,Bonadonna 等[6]首先进行了相关报道,作者搜集了肿瘤直径> 3 cm 的 165 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 5 组,分别给予 CMF* 3(环磷酰胺600 mg·m- 2、甲氨蝶呤 40 mg·m- 2及 5-氟尿嘧啶600 mg·m- 2)、CMF* 4、FAC* 3(5-氟尿嘧啶600 mg·m- 2、阿霉素 60 mg·m- 2及环磷酰胺 600 mg·m- 2)、FAC* 4、FEC* 3(5—氟尿嘧啶 600 mg·m - 2、表柔比星60 mg·m- 2及环磷酰胺 600 mg·m- 2)方案的新辅助化疗,结果有 97。
5% 的患者化疗后肿瘤缩小,其中81%的肿瘤直径< 3 cm,可接受保乳治疗.Gianni等[7]对手术前的化疗药物的选择也有一系列研究,作者总结了1 355 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A 组,术前化疗方案为 CMF 序贯 A(阿霉素 75 mg·m- 2);B 组,术前化疗方案为 CMF 序贯 AC (阿霉素60 mg·m- 2和紫杉醇 200 mg·m- 2);C 组,术后给予CMF 序贯 AC 方案化疗.结果显示(随访 76 个月),B组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 A 组,B 组与 C 组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和 B 组保乳率明显高于 C 组(P <0. 001)。
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进展

D S和 O F S分 别 为 5 % 和 7 . %。 常 见 不 良反 应 为 恶 ,/ 2 9 b
呕 吐 、 膜 炎 、 发 和 白 细 胞 减 少 。证 实 在 L B 治 疗 中 粘 脱 AC C MF方 案 有较 高 的 总 体缓 解 率 , 良 反应 可 耐 受 。有 报 道 不 C F、A T E C F、 AC方 案 已经 临 床 对 照 试 验 证 实 比 C MF方 案 和 AC方 案有 更 好 的疗 效 。
等 [J 先 报 道 认 为 , 辅 助 化 疗 可 明 显 降 低 分 期 , 助 于 局 首 新 有 部 病 灶 的 手术 切 除 , 可 能 早 期 杀 灭 乳 腺 癌 亚 临 床 播 散 病 并
灶 。肿 瘤原 发 病 灶 切 除 后 , 移 病 灶 中大 量 周 期 外 的 G 转 O 期 肿 瘤 细 胞进 入 增 殖 期 , 移 肿 瘤 可 很 快 出 现 快 速 增 长 的 转 现 象 , 远 处 微转 移 与 患者 的 生 存 率 密 切 相 关 。 新 辅 助 化 而
的2 ~4个 周 期 的 细 胞 毒 性 药 物 治 疗 。 1 9 90年 , o dn a B n a n
疗 效 。 多 西 紫 杉 醇 ( oeae) 用 机 制 与 紫 杉 醇 相 同 , D ct 1作 x 体 内外 抗 癌 试 验 表 明 , 作 用较 紫 杉 醇 强 1 ~13倍 L , 瘤 其 2 1 7抗 】
的腋 淋 巴结 互 相 融 合 ( 或 同 侧 锁 骨 上 淋 巴 结 转 移 ( 3 N) N)
的 乳 腺 癌 。 临床 分 期 上 L B A C主 要 是 指 ⅢA 期 和 ⅢB期 的 乳 腺 癌 。 ⅡB期 ( 3 乳 腺 癌 和 炎 性 乳 腺 癌 在 一 些 文 献 中 TN )
乳腺癌辅助化疗进展介绍

含多西他赛的联合或序贯方案提高了乳腺癌,特别是1~3个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疗效
02
Dr. Piccart
剂量密集方案动摇了“对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病人,术后辅助化疗应采用每3周为一个周期”的传统观点
01
Her-2是一种原癌基因,该基因与乳腺癌细胞增殖有关。
手术
CMF1
蒽环类药物 AC2, CAF3,FEC4
Dose5,6
CEF1207, 15 FEC1008 EC9
Meta-analysis12
紫杉类药物10,11,13
DI14 Sequene 生物治疗
1 Bonadonna 1976 2 B-15, B-23 1990, 2000 3 SECSG 1994 4 Coombes 1996
5 Bonadonna 1995 6 Wood 1994 7 MA-05 1998 8 FASG 2001
9 Belgium 2001 10 CALGB 2000 11 B-28 2000 12 EBCTCG 1998, 2000
13 TAC vs FAC 14 CALGB 9741 15 MA.05 10 years!
生存概率
40%
赫赛汀® + 紫杉醇 紫杉醇
赫赛汀®一线联合紫杉醇生存优势显著(H0648g)
7个月
生存期
Extra et al. Eur J Cancer. 2004;2:125.
1.0
生存概率
36
P = 0.0325
8.5 个月
22.7月
31.2月
赫赛汀® + 多西紫杉醇 多西紫杉醇
0.8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沈雷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6(043)002
【摘要】近年,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局部晚期乳腺癌、炎性乳腺癌或肿块较大不可保乳的乳腺癌患者,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可手术的早期乳腺癌,这得益于进一步认识到新辅助化疗的优势.新辅助化疗不仅提高了保乳率,更便于了解患者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甚至预测患者的预后,从而指导临床化疗方案的调整.本文将对新辅助化疗药物的选择、疗程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同时对病理完全缓解的定义、预后意义与分子分型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探讨.
【总页数】5页(P244-248)
【作者】沈雷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9
【相关文献】
1.中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J], 刘晓宇;李静蔚;刘晓菲;孙贻安
2.剂量密集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J], 刘杨;张频
3.纤维蛋白原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J], 王义华;刘胜春
4.单细胞测序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胡喜娥;杨振宇;薛
景毅;杨平;彭书甲;袁利娟;包国强
5.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像学评估研究进展 [J], 李英谱;庞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研究与进展

乳腺癌 是女 性最 常见 的恶性 肿瘤之 一 。随着 需
要保 乳手术 病例 的增 加 及 理 念 的更 新 , 辅 助 化 疗 新 ( ea jv n h moh rp , n o du a tc e tea y NAC) 成 为 乳 腺 癌 已
南 昌 大学 学报 ( 医学 版 )2 1 第 5 0 2年 2卷 第 4 期
J un l f nh n ies y Meia S i c)2 1 , o.2No 4 o ra o c agUnv ri ( dcl ce e 0 2 V 15 . Na t n
9 5
乳 腺癌 新 辅助 化 疗 疗效 评 价 的研 究 与 进展
全身 综合 治疗 的重要 部 分 , 许 多 医 院 已经 得 到 了 在
普及 , 但如 何评 价 NAC的疗 效 , 仍然 是 当前 临床 研
究 的重点 。本 文就 目前 NAc疗 效评 价 的方法 进 行
综述 。
G: 。 肿瘤 细胞 显著 减少 , 肿瘤 细胞 减少 3 ~9 ; O 0 G : 见肿 瘤 细 胞减 少 , 减 少不 足 3 ; 肿 瘤 。可 但 O G: 细 胞未减 少[ 。术后 镜下切 片测 量更 能精 确地 反映 1 ]
NAC达到 更好 的 疗 效[ 。但 病 理 学 检查 对 患者 有 a ] 创 伤不 宜反 复进行 , 数 于 NAC或 手术 后 才施 行 , 多
主要 适用 于 Ⅱ、 Ⅲ期 患者 。其作 用 主要有 : 缩小 原发 灶 达到 降期 目的 ; 消灭亚 临床播 散病 灶 , 降低全 身微 转 移 的机会及 局部 复 发 率 ; 了解 肿 瘤 细 胞 对化 疗 药 物 的敏 感程度 , 导术后 辅助化 疗 等 。 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进展肿瘤中心关萌近年来,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发展, 使乳腺癌的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从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 常用方案为CMF、CAF 等。
进入90 年代, 以紫杉类为主的化疗方案已逐步应用于术后辅助治疗, 如紫杉醇, 多西紫杉醇。
21 世纪以来, 抗Her- 2 的单克隆抗体herceptin 也逐步用于临床作为乳腺癌辅助治疗。
1.经典的CMF 方案CMF 方案是最早用于术后辅助治疗的联合化疗方案。
2005 年Bonadonna 等[1]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采用CMF 辅助化疗30 年的随诊结果进行了总结: 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4%, 死亡下降22%; 1周期的结果并不比6 周期优越; 此外, 能影响结果的因素是腋下淋巴结的数目, 淋巴结阳性超过3 个的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均较高[2]。
2 含蒽环类药物方案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常用方案有AC(ADM+CTX) 、CAF (CTX+ADM+5- FU) 以及CEF (CTX+EPI+5- FU) 等。
NSABPB—15 [3]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B—15) 试验发现4 周期AC方案的疗效与6 周期CMF 方案的疗效相等, AC 方案与CMF 方案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2%及63%,总生存率分别为83%及82%。
EBCTCG[4] 进行的一项包含194 个临床试验的分析发现, 无论淋巴结状况、肿瘤特征、雌激素受体( ER) 状况以及是否给TAM治疗, 以蒽环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 FAC/FEC) 与CMF 方案比较, 1 年内死亡率减少分别为38%( 年龄<50 岁) 和20%( 年龄50~69 岁) , P<0.00001.NCICCTG-MA5 [5]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 Clinical Trials Group) 试验对710 例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随机分为CEF 和CMF两组, 随访10 年结果, CEF 组和CMF 组10 年RFS分别为52%和45%( P=0.007) , 10 年OS 分别为62%和58%( P=0.085) 。
3 含紫杉类药物方案近年来, 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术后治疗研究。
国际多中心研究CALGB9344〔6〕(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 9344) 试验对淋巴结阳性患者先以AC 方案化疔4 周期, 然后分两组, 一组加4 个周期紫杉醇, 另一组则不用紫杉醇。
随访5年的结果, 在AC 方案的基础上, 加用紫杉醇能使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17%与18%。
NSABP B- 28[7]试验对3060 例淋巴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4 周期AC 或4 周期AC 加4 周期紫杉醇, 如受体阳性者再加用TAM 5年。
加用紫杉醇组无复发危险性下降17%( P=0.006) ; AC 加PTX 组和单用AC 组5年DFS 分别为76%+ /- 2%和72%+ /-2%。
5 年O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6) ,两组均为85%±2%。
BCIRG 001 [8] (Breast CancerInternational ResearchGroup 001) 比较了TAC( 75mg/m2、50mg/m2、500mg/m2) 与FAC( 500mg/m2、50mg/m2、500mg/m2)方案治疗1491 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疗效。
其中745 例随机分入TAC 组, 746 例分入FAC 组, 对受体阳性患者化疗后口服TAM5 年。
中位随防55 个月的结果, 其中, TAC 组与FAC 组DFS 分别为75%与68% ( P=0.001) ; 而OS 分别为87% 与81% ( P =0.008) 。
这些结果表明, 与FAC 方案相比, 含有紫杉醇的TAC 方案能显著提高DFS 和OS, 这一方案有可能成为淋巴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最有效的辅助化疗方案之一。
Smith〔9〕报道了一个法国研究组应用6 周期FEC( EPI 100mg/m2) 或3 周期FEC 加3周期多西紫杉醇100mg/m2, 加用多西紫杉醇组疗效高于FEC 组, 5 年DFS 分别为78.3%与73.2%( P=0.012) ; 而OS 分别为90.7%与86.7%( P=0.014) 。
目前一般认为, 对ER 阴性等高危患者, 可以考虑在辅助治疗中使用含紫杉醇的联合化疗方案。
4. 高龄患者的辅助化疗Du 等〔10〕2005 年报道了乳腺癌术后淋巴结阳性的老年妇女辅助化疗的疗效。
本研究共入组5464 例患者, 均为乳腺癌术后淋巴结阳性且年龄大于或等于65 岁患者, 研究结果: 化疗组和非化疗组除了年龄和激素受体两个因素以外, 其他因素对患者的生存期没有统计学差异, 65~69 岁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果显示: 乳腺癌术后淋巴结阳性且年龄在65~69 岁的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后生存率提高, 而年龄大于或等于70 岁的患者, 接受辅助化疗对生存期没有改善。
5. 展望20 多年来的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表明, 乳癌术后辅助化疗能明显延长病人的DFS 和OS, 其有效性已被广泛接受。
对于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病人术后给予辅助化疗已经无可争议; 对腋淋巴结阴性的病人, 是否行辅助治疗应根据预后指标判断。
目前有关乳腺癌辅助化疗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除了新药物、新方案的试验外, 更着重于根据现有资料对乳腺癌的危险度( 复发和死亡) 进行准确评估和分类,从而选择最佳的乳腺癌治疗策略; 同时有关靶向治疗药Herceptin 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研究, 包括NASBPB-31、NCCTG N9831、BICRG006 BIG01-01 等尚在进行中。
总之,辅助化疗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 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特点的进一步认识, 促使综合治疗的不断优化, 必将会使更多的乳腺癌病人受益, 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1 Bonadonna G,Moliterni A,Zambetti M,et al. 30 years' follow upof randomised studies of adjuvant CMF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 cohort study[J]. BMJ, 2005, 330(7485): 217~2202 孙燕.乳腺癌综合治疗的进展[J].临床肿瘤学现状,2005,2(1):2~33 Fisher B, Brown AM, Dimitrov NV, et al. Two months of doxorubicin- cyclophosphamide with and without interval reinductiontherapy compared with 6 months of cyclophosphamide,methotrexate, and fluorouracil in positive - nod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tamoxifen - nonresponsive tumor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 15 [J]. JClin Oncol, 1990, 8(9): 1483~14964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Effects of chemotherapy and hormonal therapy for early breastcancer on recurrence and 15 - year survival: an overview of the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 2005, 365(9472):1687~17175 Levine MN, Pritchard KI, Bramwell VH, et al.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cyclophosphamide, epirubicin, and fluorouracil with cyclophosphamide, methotrexate, and fluorouracil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node- positive breast cancer: update of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 Clinical Trials Group TrialMA5[J]. J Clin Oncol, 2005, 23(22): 5166~51706 Henderson IC, Berry DA, Demetri GD, et al. Improved outcomesfrom adding sequential Paclitaxel but not from escalating Doxorubicin dose in an adjuvant chemotherapy regimen for patientswith node- positive primary breast cancer [J]. J Clin Oncol, 2003,21(6): 976~9837 Mamounas EP, Bryant J, Lembersky B, et al. Paclitaxel after doxorubicinplus cyclophosphamide as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node- positive breast cancer: results from NSABP B- 28 [J]. J Clin Oncol, 2005, 23(16): 3686~36968 Martin M, Pienkowski T, Mackey J, et al. Adjuvant docetaxel for node- positive breast cancer [J]. N Engl J Med, 2005, 352 (22): 2302~23139 Smith I. Adjuvant treatment for early breast cancer[J]. Ann Oncol, 2005, 16(Suppl 2): 182~18710. Du XL, Jones DV, Zhang D. Effectiveness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node- positive operable breast cancer in older women[J]. J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5, 60(9): 1137~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