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蚯蚓》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外形特点及运动、呼吸。
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蚯蚓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学生: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学过程:一、观察录像(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1: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2、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 3、那么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下面我们以蚯蚓为例进一步探究。
1、课前你们是在什么环境中找到蚯蚓的?2、各小组是怎样饲养观察蚯蚓的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
3、你们观察的结果如何呢?说明了什么呢?蚯蚓适于生活在湿润的、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蚯蚓钻到盛放湿土的塑料瓶中。
4、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各取一条活蚯蚓,根据书上的提示设计探究的提纲。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补充)5、各小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归纳如下:(1)观察描述它的体形,身体是否分节;(2)用手触摸感觉蚯蚓的体节腹面处,并进一步用放大镜观察;(3)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协助作用。
幼儿园科学实验蚯蚓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蚯蚓教案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培养幼儿对生物的兴趣和认识;2. 锻炼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所需材料1. 蚯蚓若干;2. 含有适量泥土的玻璃瓶;3. 蔬菜残渣或水果皮等蚯蚓的食物;4. 放大镜;5. 实验记录表。
三、实验过程1. 准备工作将玻璃瓶分为上下两部分,瓶底部放入泥土,保持适量湿润,上部将用于放置观察蚯蚓。
2. 观察蚯蚓将蚯蚓放入玻璃瓶的上部,观察蚯蚓在泥土中的活动状态和行为表现,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蚯蚓的外貌特征。
3. 喂食蚯蚓在瓶中加入蔬菜残渣或水果皮等蚯蚓的食物,观察蚯蚓的取食行为。
4. 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自由发挥,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行为和活动情况,可以用图画或文字记录下蚯蚓在实验中的表现。
四、实验总结1. 实验内容通过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让幼儿对生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实验意义蚯蚓是常见的土壤动物,通过这次实验,不仅让幼儿们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验反思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蚯蚓的生存环境和饲养条件,加强对幼儿们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五、延伸活动1. 植物生长实验可以让幼儿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
2. 动物饲养实验让幼儿们参与小动物的饲养,培养他们的动物保护意识。
3. 团队合作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们学会协作与交流。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蚯蚓的生存环境和饲养条件;2. 加强对幼儿们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3. 注意实验材料的使用和储存,保持实验器材的整洁和安全。
七、教师评价通过这次实验,幼儿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和记录蚯蚓的生活习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让幼儿们对生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教学设计
题:蚯蚓在光滑的表面还是粗糙德表面运动快?
设:
划:
探究实验中,往往需要设计:对
照
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材料用具和
方法步骤两个方面以四人组成
的大组为合作单位,共同讨论
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同时注意收集问题。
5分钟后,小组展示交流,分析
实验优势和不足。
相互提出问
题,帮助改进,完善。
提示:
材料用具:
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来模拟这两种表面?
怎样保证变量的唯一?
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鼓
励,当学生提出不符合的材料
时,请其他学生进行评析。
用干纸为何不行?
方法步骤:
实施计划面运动快
学生回答:对照实验,
原则是变量唯一,常量统一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自由回答,充分发散思维,交流补充
预设:1。
玻璃和报纸(或
毛玻璃)
(2。
不同的玻璃管)
预设:1.蚯蚓走相同的距离,
记录时间。
2。
蚯蚓走相同的时间,记录距离.
统一规定:按2实施
学生一般都能自己提出这
二个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注意点:拍照录像。
要使两种环境都保持湿润。
蚯蚓走直线吗?不走怎么办?
玻璃棒、尺子辅助、用大试管。
投影技术进行展示示范,起到引导作用。
智慧教室系统进行交互式交流,特别运用了抢答
微视频展示以往成功的案例。
八年级生物上册《观察蚯蚓》教案、教学设计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潜能,不断提高。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蚯蚓这一生物的学习充满好奇心。然而,他们对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3.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讲解蚯蚓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对蚯蚓保护的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观察蚯蚓: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蚯蚓和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观察到的蚯蚓特点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认识。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开展蚯蚓相关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4.组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用显微镜观察蚯蚓的教案:了解蚯蚓的运动和呼吸过程

教案:用显微镜观察蚯蚓一、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观察蚯蚓的活动和呼吸过程。
二、教学准备1.显微镜及其附件。
2.蚯蚓。
3.玻璃水盆,滤纸。
4.草、泥土或蚯蚓食物。
5.显微照相机。
三、教学步骤1.介绍蚯蚓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蚯蚓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属于环节动物门、蚯蚓纲、蚯蚓科,通常生活在泥土中。
蚯蚓身体呈圆筒状,柔软而富有弹性。
它们的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表皮上分布着许多细小的毛突。
蚯蚓身体的前部分有一张小嘴和一对触须,可以用来感觉和寻找食物。
2.观察蚯蚓的活动和呼吸过程。
在观察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个观察器具。
先取出一条蚯蚓,将其放在滤纸上,用水将蚯蚓洗干净,然后放在玻璃水盆中。
向蚯蚓所在的盆中加入少量泥土或草,这样蚯蚓就会有一个安身之所,方便观察。
给蚯蚓喂食,让它们吃过饭后在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将显微镜镜片朝下贴在玻璃水盆上方,将蚯蚓移至半透明的位置下。
可以观察到蚯蚓的呼吸运动。
蚯蚓的呼吸器官是由皮肤上的多个突起组成的。
蚯蚓的皮肤通透且富有弹性,呼吸时身体会有规律地膨胀和收缩。
通过显微观察,我们还能看到蚯蚓的运动方式。
蚯蚓的运动是通过身体的伸缩来推动前进的。
蚯蚓的一端会向前伸出,身体的环节会从一端向另一端调整,这样蚯蚓就会向前缩短,达到前进的效果。
观察完成后,可以使用显微照相机进行拍摄和记录。
四、教学体会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蚯蚓的生态习性及其基本结构,对蚯蚓的呼吸和运动方式进行了观察,学生们对动物的生态和构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通过观察进行了知识记忆的巩固。
通过此教学活动,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研究动物的习性:观察蚯蚓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研究动物的习性:观察蚯蚓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引言:动物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桥梁,也是繁荣与秩序演变的重要参与者。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善于观察和探究的科学家,这成为许多教育者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以蚯蚓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以期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并激发其科学兴趣。
一、活动目的:1. 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2. 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探究蚯蚓的生存方式;3.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4. 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设计:1. 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1)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和颜色;(2)学生探究蚯蚓身体构造并与其他昆虫区分;(3)引导学生对蚯蚓眼球、呼吸孔、薄壳、柔软的身体以及像突起的表面做进一步的观察。
2.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1)旁观蚯蚓在土壤中的挖掘式生活方式;(2)以肉眼观察蚯蚓对环境的反应,如遇到惊吓或外来物质有何反应;(3)了解蚯蚓如何进行繁殖和自我保护。
3. 探究蚯蚓的生存方式:(1)在不同的土质和温度条件下,比较蚯蚓活性的差异;(2)通过放置蚯蚓的透明容器,观察蚯蚓在土中的活动方式;(3)观察蚯蚓如何使用口足来穿透泥土和固体物质。
4. 提高实验技能:(1)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科学问题,制定试验方案;(2)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准确记录观测数据;(3)根据观察和解释结果,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错误。
三、活动评估:1. 学生展示: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及所进行的实验用图表、文字或照片进行展示;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认真程度、耐心等;3. 科学提问: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蚯蚓有关的科学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四、活动总结:通过这次研究动物的活动,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幼儿园动物科学教育《观察蚯蚓》教案

幼儿园动物科学教育《观察蚯蚓》教案观察蚯蚓:幼儿园动物科学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是一种土壤中生活的“好朋友”;2. 能够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和行为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3. 通过观察,发现蚯蚓的重要作用,学会维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步骤:1.引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蚯蚓。
(2)老师引导幼儿思考问题:“蚯蚓是什么?在哪里生活?它有没有用途?”2. 探究(1)展示蚯蚓的身体结构和行为特点,引导幼儿观察。
(2)利用活动板书或简单的图文介绍蚯蚓的生活和作用。
(3)针对蚯蚓的一些特点,例如:喜欢潮湿的环境,老师与幼儿一起想出一些让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
3. 实验(1)准备一个小盒子,加入一些泥土,让幼儿在其中放入蚯蚓。
(2)观察蚯蚓在泥土中的表现,例如:蠕动、挖土等。
(3)让幼儿自己动手,把蚯蚓放回土壤中,观察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4. 拓展(1)通过小游戏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和了解,例如:追逐比赛、蚯蚓排队等。
(2)让幼儿自己收集一些枯叶和花瓣,在盒子中摆出美丽的家园,为蚯蚓打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5.总结(1)让幼儿在心理画板上画出他们印象中的蚯蚓,让他们再次回想蚯蚓的特点。
(2)回顾整个活动,让幼儿整理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1. 学习蚯蚓的身体结构和行为特点2. 发现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和环境维护的意义教学方法:1. 图片或实物引入,带领幼儿进入学习状态2. 观察实验、拓展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干预幼儿不安全的行为,比如将蚯蚓扔到墙上。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较好地观察蚯蚓并发现其身体特征和行为习惯。
2.观察幼儿能否将发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通,学会维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后记: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观察蚯蚓,他们天真烂漫的眼神和好奇的动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有孩子们将蚯蚓抛到了墙上并试图用手把它侧着,所以,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干预不安全的行为。
初中生物八上教案观察蚯蚓实验教案3

师:谁能描述一下蚯蚓的运动情况?
生: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三、多媒体展示实验提纲: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4)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
教案
课题
实验:观察蚯蚓(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对蚯蚓的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2.使学多媒体与实验教学整合环境,由动手实践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由多媒体创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像或教学软件;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学生准备:蚯蚓采集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归纳总结法等
教学过程
蚯蚓采集:蚯蚓的生活环境很广泛,在田间、草丛、路旁、庭院等地方的土壤里都可能有蚯蚓。采集蚯蚓最好在夏季大雨过后,到池塘、河渠边的湿润土壤里或肥沃的菜田土壤里挖掘。(如果地表有蚓粪,你可以根据蚓粪颗粒的大小来判断蚯蚓的大小。)
师: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黏液。
师:蚯蚓的体表比较湿润对它有什么意义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题:蚯蚓在光滑的表面还是粗糙德表面运动快?
设:
划:
探究实验中,往往需要设计:对
照
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材料用具和
方法步骤两个方面以四人组成
的大组为合作单位,共同讨论
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同时注意收集问题。
5分钟后,小组展示交流,分
析实验优势和不足。
相互提出
问题,帮助改进,完善。
提示:
材料用具:
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来模拟这两种表面?
怎样保证变量的唯一?
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鼓
励,当学生提出不符合的材料
时,请其他学生进行评析。
用干纸为何不行?
方法步骤:
实施计划运动快
学生回答:对照实验,
原则是变量唯一,常量统一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自由回答,充分发散思维,交流补充
预设:1.玻璃和报纸(或毛
玻璃)
(2.不同的玻璃管)
预设:1.蚯蚓走相同的距离,
记录时间。
2.蚯蚓走相同的时间,记录距离。
统一规定:按2实施
学生一般都能自己提出这
二个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注意点:拍照录像
. 要使两种环境都保持湿润。
. 蚯蚓走直线吗?不走怎么办?
玻璃棒、尺子辅助、用大试管。
投影技术进行展示示范,起到引导作用。
智慧教室系统进行交互式交流,特别运用了抢答
微视频展示以往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