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指:自己说话,又或者是做事的前后有所对立、冲突,“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
自相矛盾典故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破坏!”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商人觉得很不好意思,灰溜溜的拉着兵器就走了。
古文自相矛盾的意思

古文自相矛盾的意思
1.古文《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同时又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什么都能刺穿。
然而,当有人问他如果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样时,他却无法回答。
这个故事揭示了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同时也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2.古文自相矛盾"通常是指在古代文献或文章中出现相互矛盾的表述或观点。
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或不同立场下的陈述不一致,或者是文中存在逻辑疏漏导致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自相矛盾故事出处。
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2、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启示。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自相矛盾的理解

自相矛盾的理解自相矛盾是指同一事物或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表现出的性质、观点、态度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困惑和疑惑,也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自相矛盾的理解。
一、自相矛盾的原因1、心理因素。
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有时候我们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观点,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就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现象。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上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可能来自于信息源的不同、信息的不完整或信息的失真,这种情况会导致人们在不同场合下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3、环境因素。
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自相矛盾的现象。
二、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1、言行不一。
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说出的话语可能会相互矛盾,或者说一个人说出的话语和他的行为不一致。
2、态度反复。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反复也是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
3、观念矛盾。
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观念,这种观念的矛盾也是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
三、自相矛盾的危害1、影响信任关系。
自相矛盾的现象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这种不信任可能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2、影响决策。
自相矛盾的现象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和疑惑,这种困惑和疑惑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
3、影响自我认知。
自相矛盾的现象容易让人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这种怀疑和不信任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评价。
四、如何避免自相矛盾1、保持一致。
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一致的态度和观念可以避免自相矛盾的现象。
2、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自相矛盾的现象。
3、适应环境变化。
适应环境变化可以避免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自相矛盾的现象。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古文,作者为韩非。
该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宣传自己的商品时,因为言论自相矛盾而陷入尴尬境地的故事。
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和启示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有一位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穿它。
”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碰到任何东西都能将其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
【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要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夸耀自己的商品时,不要说过头话,因为这样的言论会让人产生怀疑,影响自己的信誉和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言行一致,不要做出自相矛盾的行为。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卖盾和卖矛的人都在夸耀自己的商品,让人觉得他们的盾和矛都是最好的。
当有人提出用矛刺盾的想法时,这个人的言论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总之,《自相矛盾》这篇文章对我们的言行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说过头话;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成功。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列子·天瑞》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杞人的普通百姓,因为对于天文学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烦恼。
这个故事不仅在古代中国广为流传,而且也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忧虑和烦恼。
在故事中,杞人对于天文学的疑惑主要集中在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上。
他担心如果太阳和月亮相撞,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将如何生存?如果星星坠落,那么地面上的房屋和人类将如何避免被摧毁?这些问题似乎有些荒诞不经,但是在古代天文学知识的限制下,杞人却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此他倍感忧虑。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
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告诫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故事楚国有个人一直靠卖武器为生,有一天,他去集市上卖矛与盾。
这个楚人先是夸奖他的盾:“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牌,任何物体都不能把它刺破。
”又夸奖他的矛:“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任何物体它都可以刺破。
”这时围观的人问他:“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这个人却无法回答了。
自相矛盾的近义词首尾乖互:比喻关系密切﹐互有牵连,出自《宋书·徐谌之传》:“赍传之信,无有主名,所征之人,又已死没,首尾乖互,自为矛盾。
”鬻矛誉盾:鬻:卖,誉:赞誉。
即自相矛盾。
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
自相矛盾的反义词顺理成章: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
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出自《朱子全书》:“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
”自圆其说:圆:圆满,周全。
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出自清·方玉润《星烈日记》七十:“以世俗之情遇意外之事,实难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造句1、你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题思路是不对的,漏洞百出,不靠谱。
2、这样列出的式子是多余的,但这些式子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
3、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4、也许正因为这对自相矛盾的念头苍天拒绝了赐与我超能力。
5、慷慨的吝啬鬼在用词上自相矛盾。
6、你这样解释岂非是自相矛盾?7、既不具有哲学美,更不具有实践美,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地方,随手可以检出一大篓,存在重大理论误区。
【文言文】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出自《韩非子·难势》。
接下来
分享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供参考。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
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
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
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近义词:格格不入、漏洞百出、前后抵触。
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关键字词“鬻、誉、陷,弗、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领悟自相矛盾的寓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领悟“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自相矛盾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设疑导入
1.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
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相矛盾》,这是一篇挺有趣的小古文。
有趣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故事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兴趣,为之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
二、初读感知,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鬻(yù):卖。
吾(wú):我,人称代词。
誉(yù):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弗(fú):不。
3.这是一篇文言文,读好古文,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尤为重要。
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学会读小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为之后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
三、对照往释,猜想大意
1.古文距今年代已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请大家借助注释,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难以理解的语句也可以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检查难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并交流重要词句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
)
四、品读感悟一一楚国人之神气
1、文中讲了谁?(一个楚国人)在干什么?(鬻盾与矛)
鬻:卖。
这个楚国人正在卖矛和盾呢。
2.他是怎么吆喝呢?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可以演一演
3.学生交流。
(1)吾盾之坚:战场上,刀光剑影,剑拔弩张,只有防守好了,刀剑就伤不了你,弓弩就射不到你。
而“盾”可以遮蔽身体,躲藏刀剑,防御弓弩,真可谓“战场必备第一屏障”,你说质量如何?当然是顶呱呱啦!“物莫能陷也”。
天下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吾矛之利:“矛”是进攻的武器,长长的柄,尖尖的头,双手握柄,用力直刺,定能让你血战沙场,无人能敌,这可是“战场必备第一利器”啊!这矛怎么样?哈哈,最锐利的矛,什么盾都没办法防得住啊!
4.相机板书:矛——利(无不陷) 盾——坚(莫能陷)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演一演环节,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卖盾和矛时的语气、神态、动作,为下文理解寓意作铺垫。
)
五、追寻原因——楚人之“弗能应”
1.围观的人,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就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指名读。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何如:如何,怎么样
围观的人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怎么样呀?”
(1)这位楚国人的反应如何?——“应”:回答。
“弗能应”:不能够回答。
——无言以对、哑口无言、窘态百出…
(2)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若是盾很坚固,则矛不行;若是矛锋利,戳穿盾,则盾不行。
因此,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我们平时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前后矛盾,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理解寓意,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此类现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
六、简介作者,拓展练习
1.简要介绍韩非子。
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的尊称。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我国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2.推荐阅读《韩非子》中其它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杞人忧天》等。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矛——利(无不陷)
弗能应
盾——坚(莫能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