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威县中医院妇科

2014年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妇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外科应至少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0种,我科实际开展10种。开展项目如下表:

注: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细则详见附录

目录

一.中药熏洗法 (3)

二.中药灌肠法 (5)

三.拔罐法 (7)

四.塞药法 (9)

五.穴位注射法 (10)

六.艾灸法 (12)

七.中药外敷法 (14)

八.穴位敷贴法 (15)

九.毫针刺法 (16)

十.平衡针灸疗法 (18)

注意:所有操作前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服装、鞋帽整齐。遵照操作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核对、评估正确,全面。均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一、中药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煮,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包括熏蒸、洗法。

(一)适应症

适用于阴痒、带下等。

(二)禁忌症

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月经期,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四)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患者信息,做好评估。评估内容:①.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②.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③.患者是否经期、妊娠。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遵医嘱配制药液,水温控制在50—700C。

3.携至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4.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注意保暖及隐私保护。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用小毛巾擦干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五)注意事项

1. 熏洗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冬季注意保暖。

2.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3.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操作完毕更换消毒敷料。

4.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我科自拟中药熏洗方:

苦参30克百部20克地肤子20克土茯苓20克

黄柏20克白鲜皮20克白花蛇草20克

水煎2000ml,先熏后洗,每晚1次,日一剂。

后附流程图

熏洗法操作流程

洗手、记录

核对患者信息

二、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直肠至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直肠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

(一)适用症

妇科炎性包快、异位妊娠包快等,也可高温降热等。术后中药保留灌肠促进肛门排气,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一定作用。

(二)禁忌症

急腹症、肠道手术、下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脑疾患、妊娠妇女等。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灌肠筒或一次性灌肠器、消毒肛管(14-16号)、温度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止血钳、输液架等,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量杯或量桶。

(四)操作程序

1.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前,核对医嘱及患者各项信息,做好评估,向其解释目的、方法。测量药液温度,39—410C,倒入灌肠筒或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橡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厘米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润滑肛门前端,与灌肠器连接,排气后加紧灌肠器,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调节滴数,每分钟60—80滴。

4.待药液滴完时夹紧灌肠筒的连接,拔出肛管放入弯盘中。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一次性灌肠用品,用后按医疗垃圾处理。

5.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一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一小时以后再撤去。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五)注意事项

1.中药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插入的深度。

2.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毫升。

4.药液温度要保持在39—410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黏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盆腔炎自拟中药灌肠方:

丹参20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三棱10克

莪术10克公英15克透骨草15克

水煎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日一剂。后附流程图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

洗手记录

三、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皮肤充血的一种技术,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的目的。

(一)适应症

缓解妊娠而致的腰背酸痛、局部胀痛,下腹部炎性包块等。

(二)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肿瘤。孕妇腹部、腰骶部、乳头、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玻璃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手消毒剂等。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六)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并做好解释。

3.协助取合理体位,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并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扣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留罐15分钟。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口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七)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水疱,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后附流程图

拔罐法操作流程

洗手、记录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下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二、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 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 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 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 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 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特色疗法(水突穴注射)治疗操作规范

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特色疗法 水突穴穴位注射操作常规 0.5mg +2% 利多卡因3ml) (一)名称: 水突穴穴位注射(维生素B 12 (二)适应症: 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等)等 (三)禁忌症: 1·不愿接受此方法治疗者 2·局部组织的严重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 3·孕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体质特别虚弱者 4·晕针病史者 5·局部皮肤感染、破损、糜烂 6·对该类药物有过敏史者 (四)器械准备: 1.2×30TW LB号5ml注射器1支、局麻药(利多卡因100mg)、维生素B12 0.5mg、碘伏棉签、砂轮1枚。 (五)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史。 2.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等。 3. 向患者和(或)法定监护人说明水突穴注射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简要说明操作过程,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配合。 4. 确保穿刺部位正确,核查器械准备是否齐全。 5.术者常规洗手,戴好帽子和口罩。 (六):操作步骤 定位: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枕,口微张开,使颈前部肌肉放松。常规皮肤消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推向外侧。在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6颈椎横突处用5号长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

食指尖可触及第6颈椎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1~3cm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达第6颈椎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0.2~0.4mm),回吸无血即可注入药液,拔出针头,按压针眼5分针,缓慢出针,观察有无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出现以确定治疗方法成功与否。 (七):注意事项: 1·定位必须准确 2·进针不宜过深,一般超过3cm 可能位置有误,过深易引起误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脊髓麻痹, 3·进针方向不宜向下,以防损伤肺尖,引起气胸 4·术中和术后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出现异常,及时抢救 5·术前准备心肺复苏等抢救设备

最新妇产科常用操作规程

腹部四步触诊法 腹部四步触诊法:孕妇排空膀胱,取仰卧位,两腿稍屈曲时检查;前3步手法,检查者面向孕妇站在孕妇右侧;第4步手法时,检查者面背向孕妇。 第一步手法:检查者双手置于子宫底部,确定子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数是否相符,再以双手指腹交替轻推,分辨宫底处是胎体的哪一部分,圆而硬有浮球感---胎头,宽而软且形状不规则---胎臀。 第二步手法:检查者双手置于腹部左右侧,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进行.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各在母体腹壁的哪一侧,平坦饱满部分---胎背,并确定胎背向前、向侧方或向后.触到可变形的高低不平部分---胎儿肢体,有时感到胎儿肢体在活动。 第三步手法: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进一步查清先露是头还是臀,再左右推动先露部,以确定是否衔接。能被推动,表示尚未衔接入盆。若已衔接,则胎先露部不能被推动。 第四步手法:检查者左右手分别置于先露部两侧,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再一次核对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先露部入盆程度。先露为胎头时,一手能顺利进入骨盆入口,另一手则被胎头隆起部阻挡,该隆起部称胎头隆突。枕先露时,胎头隆突为额骨,与胎儿肢体同侧;面先露时,胎头隆突为枕骨,与胎背同侧。

阴道后穹窿穿刺术 【适应症】 1.疑为异位妊娠或卵泡破裂等引起的腹腔内出血。 2.盆腔炎性积液或积脓,穿刺用于鉴别直肠子宫陷凹积液或贴接该部位的液体性质及病因。 3.若贴近阴道后穹窿疑为肿瘤,性质不明,也可用此法采取标本行细胞学或组织 学检查判定。 若高度怀疑恶性肿瘤,应尽量避免穿刺。一旦穿刺诊断为恶性肿瘤,应尽早手术。 4.在B超引导下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取卵,用于各种助孕技术。 5.B超引导下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输卵管妊娠部位注药治疗。 【禁忌症】 1.盆腔严重粘连,直肠子宫陷窝被较大肿块完全占据,并已突向直肠 2.疑有肠管与子宫后壁粘连 3.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肿瘤 4.异位妊娠准备采用非手术治疗时,应避免穿刺,以免引起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排尿或导尿后,取膀胱截石位(估计积液量少者可同时取半坐位)一般无须麻醉。 2.外阴、阴道常规消毒,覆以无菌洞巾。 3.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及阴道穹窿,再次消毒。 4.用宫颈钳夹持宫颈后唇向前牵引,充分暴露阴道后穹窿。 5.用18号腰麻针接10ml注射器,于宫颈后唇与阴道后壁之间(后穹窿中央部),取子宫颈平行而稍向后的方向刺入2~3cm,有落空感,然后抽吸。若为肿块,则于最突出或囊感最显著部位穿刺。 6.吸取完毕,拔针。若有渗血,可用无菌干纱布填塞,压迫片刻,待止血后取出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特色诊疗操作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 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 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 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 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件)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 件)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 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感谢聆听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妇产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模板

妇产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 程图模板 1

妇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2

目录 1.耳穴埋豆( 籽) 2.刮痧法 3.灸法 4.熏洗法 5.湿敷法 6.涂药法 7.坐药法 8.毫针法 9.中药保留灌肠法 3

耳穴埋豆( 籽) 耳穴埋豆是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 经过经络传导, 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1.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部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 有无流产史, 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 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经过其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 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临床常见于失眠、便秘、疼痛、腹胀等症状治疗。 三、适应症 各种痛症、炎症、慢性病症, 过敏与代谢性疾病, 功能紊乱性病症, 内分泌代谢病症。 四、禁忌症 耳部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五、告知 4

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六、物品准备 治疗盘: 耳豆贴、 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手消毒剂、污物桶。 七、操作程序 1.洗手、戴口罩, 备齐用物。 2.携至床旁, 再次核对,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根据医嘱用探棒探查穴位, 并询问患者有无热、胀、痛等感觉。 4.用75%酒精擦拭耳廓、消毒操作者手指, 用镊子夹取耳豆板上的耳豆贴, 贴于选定的穴位上, 四角贴牢。 5.观察患者有无不适, 为患者逐一按压, 按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并产生热、胀、痛为宜。 6.指导患者按此法按压, 每日2—3次, 每次1—2分钟, 并告知相应注意事项。 7.操作完毕,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八、注意事项 1.操作前务必检查耳部皮肤情况, 若有炎症、破溃、冻伤的禁用。 2.探穴力度应适度、均匀。 3.耳部酒精消毒待干后, 再进行耳穴贴压。 4.根据医嘱确定留置时间, 一般可留置3—7天, 常规操作以单侧耳朵为宜, 两侧交替使用。 5.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 并通知医生。 5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骨科)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1、中药贴敷治疗: 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用法】 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 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 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2、箍围法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散;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散。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用于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注意点】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阳证不

精深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妇科腹腔镜操作规范方案

妇科腹腔镜 一、腹腔镜检查 (一)适应症 1.各种不明原因盆腔疼痛的鉴别诊断 2.开腹指征不确切的盆腔包块性质的鉴别诊断。 3.原因不明的少量腹腔出血的检查。 4.原因不明的少量腹水的检查。 5.原发不孕、继发不孕或不育的检查。 6.异位妊娠的鉴别和诊断。 7.生殖器畸形的诊断,如子宫畸形、两性畸形、R-K-H 综合征(Rokitansky-Kuster-Hauser syndrome)等。 8.子宫膜异位症的诊断、分期及药物治疗后再次腹腔镜检查评估疗效。 9.分泌疾病的诊断,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等。 10.盆腔恶性肿瘤二次探查的疗效评估,以及卵巢癌的横隔探查或腹腔液抽吸细胞学检查。 11.子宫穿孔的检查及宫腔操作时的监视,如子宫穿孔后的吸宫术、畸形及病理子宫的宫腔操作、宫腔镜下电切。 12.寻找或取出迷路在腹腔的宫节育器或其他异物。 13.复孕手术前的评估。 (二)禁忌症

1.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全。 2.各种类型的肠梗阻及弥漫性腹膜炎。 3.脐疝、膈疝、腹壁疝、腹股沟疝或股疝等。 4.腹部肿块大于妊娠4个月或中、晚期妊娠者。 5.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病等。 6.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有广泛的腹壁疤痕或腹腔广泛粘连者。 7.过度肥胖或过度消瘦者。 8.局限性腹膜炎。 9.年龄大于60岁妇女。 二、腹腔镜手术 Ⅰ类: 1.囊肿的细针穿刺:如黄素囊肿、卵巢冠囊肿的穿刺。 2.活组织检查:如卵巢的或组织检查。 3.局部注药:如异位妊娠或滋养细胞肿瘤局部注射氨甲喋呤(MTX)或5氟尿嘧啶(5-Fu)等药物。 4.轻度盆腔粘连分离,如膜状粘连或少量的索状粘连。 5.美国生育协会(AFS)评分为Ⅰ—Ⅱ级的子宫膜异位症的激光或电凝治疗。 6.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腹腔镜下治疗。 7.黄体破裂的局部止血及腹腔清理。 Ⅱ类: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汇编)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

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 一、艾灸法 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 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艾)6(部皮肤的受

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7)胸背、后灸腹部、四肢。(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艾条灸操作规程 1、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洗手。、评估:全身情况、局部情况、对疼痛的耐受性、心理状态、健2 康知识、环境。、备物:治疗车、治疗盘、艾条、火柴、酒精灯、棉签、弯盘、3 小口玻璃瓶、必要时备小毛巾、大毛巾、屏风。、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法、解释过烫或疼痛4请告诉我。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5、定穴:根据医嘱,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6、施灸:温和灸,手持灸条点燃一端后,对准腧穴,距皮肤2-3cm 垂直进行熏烤,问病人感到温热舒适但无疼痛感为度,随时弹去艾灰,一般每处5-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7、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衣被。 8、灸毕:将艾条投入小口玻璃瓶内彻底熄灭艾火,根据情况清洁局部皮肤。 9、整理:协助病人整理衣着,合理安排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及床单元,归还原位,洗手。 10、记录:护理记录单上相应时间栏内记录床号、姓名、施灸腧穴、部位、方法、反应、无烫伤、皮肤稍起红晕、时间、签名。.

妇产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威县中医院妇科 2014年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妇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外科应至少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0种,我科实际开展10种。开展项目如下表: 编号项目名称主要适应症 1 中药熏洗法适用于阴痒、带下等。 2 中药灌肠法妇科炎性包快、异位妊娠包快等,预防术后并发症。 3 拔罐法妊娠而致的腰背酸痛、局部胀痛,下腹部炎性包块等。 4 塞药法用于治疗宫颈、阴道疾病。 5 穴位注射法痛经、更年期综合症、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 6 艾灸法痛经,胎位不正,胞衣不下,产后腹痛。 7 中药外敷法慢性盆腔炎、盆腔内炎性包快,产后乳房胀痛,回乳 8 穴位敷贴法痛经等。 9 毫针刺法痛经,崩漏,滞产,胞衣不下,产后腹痛 10 平衡针灸疗法妇科各类疼痛性疾病,术后消化不良等合并症。 注: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细则详见附录

目录 一.中药熏洗法 (3) 二.中药灌肠法 (5) 三.拔罐法 (7) 四.塞药法 (9) 五.穴位注射法 (10) 六.艾灸法 (12) 七.中药外敷法 (14) 八.穴位敷贴法 (15) 九.毫针刺法 (16) 十.平衡针灸疗法 (18) 注意:所有操作前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服装、鞋帽整齐。遵照操作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核对、评估正确,全面。均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一、中药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煮,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包括熏蒸、洗法。 (一)适应症 适用于阴痒、带下等。 (二)禁忌症 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妊娠、月经期,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四)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患者信息,做好评估。评估内容:①.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②.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③.患者是否经期、妊娠。 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遵医嘱配制药液,水温控制在50—700C。 3.携至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4.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注意保暖及隐私保护。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用小毛巾擦干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五)注意事项 1. 熏洗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冬季注意保暖。 2.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3.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操作完毕更换消毒敷料。 4.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我科自拟中药熏洗方: 苦参30克百部20克地肤子20克土茯苓20克 黄柏20克白鲜皮20克白花蛇草20克 水煎2000ml,先熏后洗,每晚1次,日一剂。 后附流程图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精讲.doc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妇产科护理.技术规范标准[详]

沭阳仁慈医院 妇产科专科护理技术规范 第一章孕产期护理技术 (2) 一、子宫底高度和腹围的测量 (2) 二、四步触诊 (3) 三、胎心音听诊 (3) 四、胎心电子监测 (4) 五、胎动计数 (4) 六、分娩期护理 (4) 七、外阴部消毒 (5) 八、会阴保护 (5) 九、会阴切开缝合 (6) 十、会阴护理 (7) 十一、子宫复旧护理 (7) 十二、母乳喂养 (7) 十三、乳头皲裂护理 (8) 十四、乳房按摩 (8) 十五、产褥期保健操 (9) 十六、引产术护理 (9) 第二章新生儿及婴幼儿护理技术 (10) 一、眼部护理 (10)

二、脐部护理 (10) 三、臀部护理 (10) 四、沐浴 (11) 五、奶瓶喂养 (11) 第一章孕产期护理技术 孕产期护理是孕产妇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科护士应以良好的护理技术,在孕期促进孕妇健康,预防并发现妊娠期并发症;在分娩期关心和支持产妇,及时发现产程异常,科学接生,避免分娩合并症,促进母婴安全;产褥期及时评估和观察产妇、新生儿状况,按照产科护理常规给予产妇和新生儿护理,实施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康复和新生儿护理知识,促进母婴健康。 一、子宫底高度和腹围的测量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孕周、是否为高危妊娠、腹形及腹壁张力。 2.评估环境温度、光线、隐蔽程度。 3.评估孕妇的反应。 (二)操作要点。 1.孕妇排空膀胱,取仰卧屈膝位。 2.皮尺一端放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另一端贴腹壁沿子宫弧度到子宫底最高点为宫高。 3.皮尺经脐绕腹1周为腹围。 (三)指导要点。

告知孕妇测量宫高和腹围的意义和配合事项。 (四)注意事项。 1.以厘米为单位。 2.注意子宫敏感度。 3.皮尺应紧贴腹部。 二、四步触诊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孕周及是否为高危妊娠。 2.评估环境温度、光线、隐蔽程度。 3.评估孕妇的反应。 (二)操作要点。 1.仰卧屈膝位,暴露腹部。 2.第一步:检查者面向孕妇,双手置于子宫底部,了解子宫外形、子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数是否相符,然后以双手指腹相对轻推,判断在宫底部的胎儿部分。 3.第二步:两手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两侧,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置。 4.第三步:右手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拇指与其余4指分开,握住胎先露部,查清是胎头或胎臀,并左右推动。 5.第四步:检查者面向孕妇足端,两手分别置于胎先露部的两侧,向骨盆入口方向下压再次判断,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先露部入盆程度。 (三)指导要点。 1.告知孕妇四步触诊的意义及配合方法。 2.告知孕妇检查前排尿。 (四)注意事项。 1.动作轻柔,以取得配合。 2.注意保暖,保护隐私。 三、胎心音听诊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孕周、胎位及腹部形状。 2.了解妊娠史及本次妊娠情况。 (二)操作要点。 1.仰卧位,暴露腹部。 2.用胎心听诊器或胎心多普勒在相应位置听诊胎心,记录。 (三)指导要点。 1.告知孕妇听诊胎心音的意义和正常值范围。 2.指导孕妇自我监测胎动。 (四)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