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1)普通针刺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

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

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

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

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

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

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

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

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

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

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

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

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温针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将艾条切成长约 1.5cm的艾段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也可用于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胃脘痛、腹痛、腹泻等。

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

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2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2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湿敷[简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灌肠[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操作规范](1)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 ,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2)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的及方法。

(3)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灌肠筒或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

(5)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活塞,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康复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腧穴,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下面介绍毫针刺法的操作规程。

首先,需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进针方法有四种: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

不同的进针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腧穴和针长。

进针时,需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

直刺、斜刺和平刺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不同的三种方法。

深度则需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即在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毫针刺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技术。

3.2 捻转法:在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艾条灸适应范围:崩漏、痛经、带下病、胎位不正、乳少等。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

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

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4、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

5、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

6、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附:常用腧穴崩漏:百会、隐白、大敦痛经: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带下病:命门、神阙、中极、隐白、三阴交胎位不正:至阴乳少:膻中、乳根拔火罐法适应范围:产后尿潴留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皮肤过敏、溃疡、水肿患者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火柴、弯盘、棉签、皮肤消毒液、无菌镊、干棉球、无菌纱布、胶布。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核对姓名、诊断、拔罐部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2、患者取仰卧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4、以直血管钳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上。

留置10分钟左右。

5、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体内即可起去。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o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

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T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

附:1.治疗便秘灌肠方生大黄12g芒硝9g枳实12g厚朴24g2.醒脑开窍灌肠方天麻15g法半夏9g石菖蒲15g胆南星12g竹茹15g黄连9g生大黄9g枳实12g厚朴18g远志15g瓜篓15g水牛角15g3.安脑通脉饮天麻15g天竺黄15g茯苓15g石菖蒲15g姜半夏12g益母草15g三七12g厚朴12g胆南星12g酒大黄9g甘草6g适用于中风病急性期风痰上扰,痰瘀阻络二、耳穴压豆法【目的】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和提高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水平,制定本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3. 操作准备3.1 设备准备- 针具:确保齐全、完整、无损坏,并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设备:准备符合卫生要求的消毒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诊疗设备:确保诊疗设备良好运作,无任何故障。

3.2 环境准备- 操作室:保持干净整洁,有足够的光线和通风条件。

- 操作床:应具备舒适、平整、稳定的特点,并保持清洁。

- 操作区域:无干扰物,并具备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3.3 患者准备- 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病症、病史和过敏情况。

- 隐私保护:确保患者隐私得到充分尊重。

- 术前准备:清洗患者相关部位,确保无明显伤口和感染。

4. 操作步骤4.1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体状况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疗法。

- 针具准备:选择适当的针具,进行消毒处理。

- 操作部位确定:根据患者病症和诊断,确定适当的操作部位。

- 针刺技术:采用正确的针刺方法和深度,确保安全和有效。

- 操作结束:患者恢复舒适状态后,进行操作结束处理。

4.2 操作注意事项- 针具使用:每个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操作卫生:保持操作过程中的卫生,避免污染和感染。

- 患者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 操作技巧: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 操作时限:控制操作时间,避免过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5. 操作安全5.1 操作培训- 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需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5.2 操作记录- 对每个患者的操作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5.3 操作风险评估- 在进行操作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估,避免潜在的风险。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的操作规范和流程,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科作为中医特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遵守规范和流程的要求,能够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 操作规范2.1 材料准备在进行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之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针灸针具:确保针具的质量安全,并严格按照消毒流程进行消毒。

- 辅助工具:根据需要准备相应的辅助工具,如灸盒、拔罐器等。

- 消毒用品:包括酒精、棉球等消毒用品,用于清洁皮肤和准备治疗所需部位。

2.2 患者评估和沟通在开始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病史,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确保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其同意。

2.3 操作步骤2.3.1 清洁和消毒在进行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之前,需要对治疗所需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卫生和安全。

2.3.2 穴位定位和针灸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需求,准确定位穴位,并按照针灸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确保针灸的力度和深度适宜,避免伤害患者。

2.3.3 辅助技术操作对于需要辅助技术的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如灸法、拔火罐等,操作人员需要熟悉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3.4 监测和观察在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进行监测和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和力度。

2.3.5 后续护理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完成后,需要对治疗部位进行适当的护理和保健,如清洁、包扎等,以促进疗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流程3.1 患者预约和接待患者通过电话或线上平台预约,接待人员进行登记和记录相关信息。

3.2 患者评估和病例分析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进行评估和病例分析,制定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的治疗方案。

3.3 操作准备操作人员准备所需材料和工具,并进行清洁和消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下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二、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
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
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
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
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
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
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
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
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
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
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
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
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
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
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
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
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
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
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
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
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
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二、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
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

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
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 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