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力》(冀教版)教案两篇

四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力》(冀教版)教案两篇

四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力》(冀教版)教案两篇常见的力教学目标:1.能够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重锤。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1.能通过重锤说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其他目标:1.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释重锤原理并尝试制作重锤。

教学重点难点:制作滚轮教具准备:铁锁、螺母、橡皮、橡皮泥、砖头、石子、细线等,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线轴、502胶或白乳胶、细木轴、小盘、细线、钩码或小石子、剪刀、锥子、圆规等。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好,通过上节课对常见的力的归纳和学习,研究了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地球引力,今天我们做一个活动“自制重锤”进一步验证地球引力的科学利用。

活动目标:1.能解释重锤所利用的原理。

2.能用物体和细线制作重锤,并能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周围的物品是否与地面垂直。

3.能体会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密切联系。

实施进程:1、2—3人一组,活动时间20分钟。

2.活动分三步进行:(1)观察设计,教师出示重锤或工人利用重锤工作的课件,并提问:你知道重锤是干什么用的吗?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生互动)师:请同学们分析重锤由几部分组成,重点是观察锤与线是怎么连接的。

请大家用自己准备好的东西来做一个重锤。

生:动手做(老师指导)。

师: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教室,校园,家中物品是否与地面垂直,可以用几个重锤检测同一个物品,从而体会重锤的锤线都是与地面垂直的,体会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会做重锤了吧?它在生活中的用处你能举出更多的实例吗?希望大家以后多留新(盖房子,砌墙,木匠做家具等)下面我们大家拉爱做一个游戏“玩滚轮”。

评:观察比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启发、指导学生创造性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这就是科学课上教师指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活动目标:1.能按说明绘制图样,分解纸件,组装成滚轮。

2.能操作滚轮,使滚轮转起来。

3.能体验到滚轮是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的,重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科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力-粤教科技版-赵义华-永宁小学

科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力-粤教科技版-赵义华-永宁小学

---------------------------------------------------------------最新资料推荐------------------------------------------------------科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力-粤教科技版-赵义华-永宁小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中心小学赵义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我想结合科学课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发现、探究和研究,并随时进行调控,教师在教学中以情激趣,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

一、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把自主权归还给学生,使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课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领者及合作伙伴,无需做过多的干涉。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大气压力》一课,老师先出示一瓶矿泉水,然后提出,老师在瓶子的下面钻一个小孔,你们猜想水会流出来吗,学生猜想后,让学生看瓶子的水有没有流出,水没有流出,我让学1 / 6生猜想是什么原因使水不会流出来,引入新课。

从而引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

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是必不可少的。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更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科学兴趣、亲临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我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老师出示吸盘挂钩,让学生出来演示把吸盘挂钩压在铁盘上,还在吸盘挂钩上挂上钩码,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吸盘能牢固吸在铁盘上。

科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弹力》)-粤教科技版-李永泉-中山市实验小学.doc

科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弹力》)-粤教科技版-李永泉-中山市实验小学.doc

《弹力》一课编写之我见中山市实验小学李永泉《弹力》在粤教科技版是设置在四年级下册,教材在课程安排了上设置了四个活动:活动1弹性与弹力、活动2什么物体有弹性、活动3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拓展“制作简易测力计”。

教材的重难点均在认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上,按教材的设置及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笔者曾对解决重难点方面进行如下设计:教学设计一:一、问题情景引入:游乐园里的蹦蹦床为什么能把人弹得这么高?二、探究活动1:认识弹性与弹力1、拉一拉孑单簧、橡皮筋,让学生看孑单簧和橡皮筋的变化,并体会手的感觉(体会弹■力)2、松手,看橡皮筋、弹簧的形状(孑单性的性质)3、学生总结、汇报4、教师小结弹性与弹力三、探究活动2:什么物体有弹性1、猜测海绵、弹簧、橡皮筋、橡皮擦、蜡烛、尺子、橡皮泥哪些具有弹性2、小组实验:让学生用力去按一按、拉一拉要研究的材料,通过观察判断材料是否具有孑单性,并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3、小组交流汇报.4、小结经过教学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弹力、什么是弹性,但是却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实际意义,不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的做实验,体验探究未知事物的探究过程,体现不了教材和探究实验的开放性,而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对物质世界认识规律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活动1、活动2进行了整合,并在教学中增加感受弹力的时间,延长弹性、弹力两个概念的引出间隔,设计如下:教学设计二:一、视频引入:为什么撑竿、蹦床、跳板能把运动员弹得这么高?二、探究活动1:认识物体的弹性1、哪些物体与撑竿、蹦床、跳板具有同样特性?2、小组实验,完成表格:材料我的做法我观察到的现象与蹦床具有同样特性的打寸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尺子蜡烛海绵要求:用最简洁的字或词来描述做法,用详细、完整的语言记录现象。

(2)、与同学交流:这种特性有什么特点?3、小组汇寸艮结论4、小结:根据现象,归纳这种特性的特点,提出这种特性就是弹性。

科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弹力5稿)-粤教科技版-熊维聪-石岐中心小学

科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弹力5稿)-粤教科技版-熊维聪-石岐中心小学

---------------------------------------------------------------最新资料推荐------------------------------------------------------科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弹力5稿)-粤教科技版-熊维聪-石岐中心小学教学实录(第 5 次-正式上课)一、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看蹦床比赛吗?生:喜欢。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蹦床比赛片段,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奥运冠军何雯娜蹦床视频。

生:观看视频。

2、师:老师一直很想知道,蹦床为什么能把人弹起这么高呢?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呢?生:因为它有弹力 3、揭题师:刚才同学的回答中提到了弹力,那究竟什么是弹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展示弹力的 PPT。

(板书:弹力)生:全班齐声读:1 / 13弹力设计意图:用直观的视频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对弹力的兴趣。

尽量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亲切。

二、弹性和弹力 1、师:关于弹力,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呢?生:弹力强大吗?怎样才能产生弹力?弹力为什么能把人弹起这么高?没有弹力会怎么样?弹力有什么作用?师:将学生的回答写在副板书上。

同学们对弹力都非常有兴趣,想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什么是弹力和弹力的应用。

在副板书相应内容上划,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2、师:展示有尺子照片的 PPT,请同学们猜一猜,尺子有弹性吗?生:有。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吗?上台来展示吧。

生:上台展示,把尺子按下去后,松手尺子会弹回来。

师:大家说,他的回答对吗?生:---------------------------------------------------------------最新资料推荐------------------------------------------------------ 对。

师:掌声。

力的现象-粤教粤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力的现象-粤教粤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力的现象-粤教粤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含义和作用。

2.能够辨认和观察力的现象,如推、拉、压等。

3.通过实验,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含义和作用。

2.能够辨认和观察力的现象。

3.通过实验,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力的作用和影响。

2.探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到身边常见的力的现象。

如人推车、车拉人、垂直方向拉伸物体等。

引导学生思考,会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 案例分析(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分析它们的作用。

并引导学生对推、拉、压力的区别进行辨识和讨论。

3. 实验展示(15分钟)教师将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品分别放在斜面上,并让学生使用不同力量去推移它们。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品能够移动,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什么?4. 实验探究(20分钟)在实验展示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工具,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去设计实验,探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并得到相应的观察记录和结论。

如:给学生提供弹簧、线和绳等不同工具去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有哪些。

5. 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讨论其观察结果和结论的可信度。

引导学生思考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帮助他们结合实际情况,理解力的含义和作用。

五、教学总结本课程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力的现象和作用,以及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含义和作用,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力。

粤教版科学四下第11课《力的现象》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四下第11课《力的现象》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四下第11课《力的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四下第11课《力的现象》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相互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力,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力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的理解。

他们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能够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但对于力的相互性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规律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观察和描述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通过分析力和作用效果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规律性、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传感器、实验器材(如弹簧、小车等)、多媒体课件;2.学具:实验记录表格、作业本;3.教学场地:实验室、教室。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1力的现象电子教案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1力的现象电子教案
四、活动三:生活中力的现象
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玩具的原理吗?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汇报: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力的现象。分别受到的又是什么力。
师生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
物体受到常见的力主要有重力、磁力、浮力、风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板书设计
11力的现象
常见的力主要有重力、磁力、浮力、风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为什么骑车上坡那么费力呢?
教师讲述:这节课学习11力的现象。
二、活动一:推和拉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能搬动这个大箱子?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并动手尝试。
教师质疑:为什么推和拉都能让大箱子动起来?
教师讲述:推和拉都要用力。
学生讨论: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箱子的运动情况有没有影响?
同江市第一小学电子教案
粤教版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授课时间:2019年5月22日
执教教师:刘正学
单元
第四单元常见的力
课题
11力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认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科学能力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向用力,箱子就会朝哪个方向运动;力越大,箱子就越容易运动。
三、活动二:乒乓球受的力
教师提问:如果把乒乓球往上抛,或按在水底再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猜测: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师生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教师小结:这两种现象和地球引力及水的浮力有关。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常见的力》精品课件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常见的力》精品课件

把两个吸盘对吸后,再用手拉开。体 验大气的压力。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虹吸现象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为什么会茶壶盖都有个小孔?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活动3:大气压力的应用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 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因为有了重力的存在,一切的物 体才会有重量。
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那么铁球的重量比 铁钉大,它们的受到重力会一样吗? 不一样,铁球受到的重力较大。因为铁球 的质量大,地球拉铁球的力量就大。铁钉质量 小,地球拉铁钉的力量就小。
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重力的大小可 以改变吗?
一个从赤道出发到北极的探险家,他的体 重将逐渐增加。在赤道时体重如果是50千克, 到北极后体重大约是50.25千克,这是为什么 呢?
因为他在北极受到的重力,要比在赤道上 受到的重力大一些。 在地面上体重是50千克的运动员,登上海 拔8842米的珠穆朗玛峰顶,体重大约减轻0.14 千克。如果用火箭把这位运动员送到离地面 6371千米的高空,他的体重就只有12.5千克了。 因为物体离开地面越高,受到的重力越小, 重量就越轻。
解释小游戏现象
纸张被什么吸住了?
活动1:吸盘的秘密
它能吸在什么地方呢? 完成实验后,小组汇报。
活动1:吸盘的秘密
它能吸在什么地方呢? 你在哪见过吸盘呢?做什么用呢? 怎样才能使吸盘牢牢的吸在物体上呢? 要把吸盘里的空气挤出来,吸盘才会 吸住物体。 为什么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单元《常见的力》教案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

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

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

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

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

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板书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

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

(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

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
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

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
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

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
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

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牛顿与地球引力(/wenda/thread?tid=73498190cc1a2a1b)
6、小实验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

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

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

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

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5,资料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