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业者故事分享

合集下载

创业经验分享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和经验教训

创业经验分享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和经验教训

创业经验分享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和经验教训创业经验分享: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和经验教训简介:在如今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企业环境中,创业者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本文将通过分享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和经验教训,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创业的精髓,在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

故事一:李明的创业之路李明,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在大学毕业后决定创业。

他创建了一家线上旅游平台,并通过独特的服务理念迅速赢得了市场份额。

然而,在初期的创业过程中,李明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他发现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紧张,且管理能力不足。

但是,李明没有放弃,他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他开始学习管理知识,与行业专家交流,并利用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来推广自己的业务。

最终,李明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的公司发展壮大,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经验教训一:不断学习与成长通过李明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不断学习和成长。

创业者应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并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只有持续学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故事二:王小强的创业之路王小强,一位成功的实业家,他投身于家具制造行业,并将自己的家具品牌打造成了国内知名品牌。

然而,王小强在创业初期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他发现自己的产品定位不准确,营销策略过于保守,且团队建设存在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王小强开始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并重新思考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品牌形象。

他还加大了市场营销的力度,与各界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王小强的公司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经验教训二:市场调研与创新王小强的经历给我们启示,创业者在面对市场竞争时,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动态。

只有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独特的创新理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故事三:张华的创业之路张华,一位技术背景出身的创业者,他创建了一家人工智能软件公司。

然而,在创业过程中,张华面临着技术壁垒、人才招聘和资金短缺等问题。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三篇】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三篇】

【导语】创业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选⼀个适合⾃⼰的⼜有⼀定特⾊的创业项⽬,还要在创业中保持最初的激情,不断去寻找新的成功契机。

下⾯是整理分享的三篇创业成功⼈⼠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 黄健翔创业获950万元投资推⾜球培训O2O产品 在明星热衷投资互联创业公司的时候,⾜球解说员黄健翔却⾛起实⼲道路,投⾝互联创业⼤潮,利⽤⾃⾝的资源推出青少年⾜球培训O2O产品“动吧⾜球”,并获得950万元的天使投资。

这次创业,黄健翔“不是⼀个⼈在战⽃”,他的⼏个创业伙伴,同样热爱⾜球。

⼀位是⽩强先⽣,从⼤学开始踢了30多年⾜球,曾获北美华⼈⾜球联赛冠军。

他也是20年互联⽼兵,曾任uniViewTechnologiesCorpCTO、科⼤讯飞副总裁。

另⼀位是球星斯内德,荷兰国家队现役10号。

⽩强和黄健翔是同龄⼈,经常微信交流⾜球,互相骂哪哪⽀队多差,他们都喜欢德国队。

去年底,⽩强和黄健翔在⼀个咖啡馆见了⾯。

黄健翔说,体育界有些创业机会,想⽤⼀种O2O⼿段,把线*育资源搜集起来。

⽐如你要踢球,需要找球队、场地、对⼿、教练,⼀句话总结,就是体育的Uber。

⽩强起初不认同,他踢了这么多年球,还聘什么教练,不可能。

场地对⼿什么的,也都是队长搞定。

他还认为,打车匹配简单,A点到B点就⾏。

体育很复杂,有⼈是为了交友,有⼈为了健康,有⼈纯粹是热爱。

但是,黄健翔在宏观上说服了他。

“体育产业肯定要爆发,成为⽣活的⼀部分,我承认。

同时在中国,⼤众体育没有⼀个响当当的品牌,中超算吗?不算。

”具体怎么做,没想好。

“边跑边系鞋带,如果科⼤讯飞当年⾮要把语⾳怎么⽤想清楚,那就没有讯飞了。

” 于是2014年11⽉23⽇,公司就正式成⽴,取名动吧体育。

今年的4⽉21⽇,他们的第⼀个创业项⽬“动吧⾜球”在北京正式发布。

据了解,“动吧⾜球”⽬前获得了950万元的天使投资。

“动吧⾜球”是微信平台上的⼀个应⽤,主要功能是:⼀⽅⾯有志于在业余时间教孩⼦踢球的⾜球爱好者可以在平台上提出申请,免费接受由动吧提供的专业培训后,升级为动吧⾜球达⼈,可以就近上岗教课;另⼀⽅⾯,有兴趣让⾃⼰孩⼦体验⾜球启蒙课程的家长,可以在平台上就近选择每周的⾜球体验课程,以较低的成本报名参与。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分享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分享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分享独自闯出一片事业天空,或者集结三五个好友的力量,合力创一番事业,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梦想。

也有很多通过创业成为大家口中的成功人士。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业成功人士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创业成功人士故事1:刘永好“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非常地难。

”“我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企业家,不多了……”刘永好在一个论坛上碰到鲁冠球,两人相对,发出如此慨叹。

在80后刘畅接刘永好接力棒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的文章里,我们讲了四川首富刘永好退休,80后女儿刘畅接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出生于1980年的刘畅,26岁时已成为中国最年轻女富豪,2006年胡润女富豪榜第九位。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刘永好的创业史,刘永好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刘永好开始出席一些论坛活动,到90年代,他留意到身边参会的人悄然发生了些变化。

到现在,变化越来越大了,“原来跟我们一起开会的朋友越来越少了,”他说:“有的不干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闭了,有的被抓了。

”1951年出生的刘永好,从1982年开始创业,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

白手起家的传奇让位于中国首富的光环。

在2010年的胡润川渝富豪榜上,刘永好以250亿的身家位列第一。

把希望做大在做希望牌饲料之前,刘永好在孵鹌鹑蛋;在卖鹌鹑蛋之前,他是人民教师。

下班之余,刘永好和另外三个兄弟在自家阳台上养起鹌鹑,并售卖鹌鹑蛋。

当时的他们没有想到四年后将会成为足以笑傲世界市场的鹌鹑大王。

到1986年专做猪饲料之前,他们在成都青石桥开了一个鹌鹑蛋批发门市部,后来又在东风农贸市场开了一家更大的店。

在青石桥的时候,刘永好的母亲坐镇店中,他们兄弟四人就出去跑销售。

到后来母亲去世的时候,刘永好他们才知道兄弟们富了以后给母亲的钱全被老人捐给了青石桥的乡亲。

东风农贸市场的店是他们崭露头角的开始。

那时候,店里每天的存货都有鹌鹑蛋数十万只。

养殖场也是刘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新津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养鹌鹑。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_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_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_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一起来看一看成功人士是怎样创业的吧!看一下成功人士的创业的背后上演着怎样的故事?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1:迈克尔·戴尔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

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

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

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

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

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

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

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

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

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

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

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

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都一定是时势造英雄,千万不要英雄造时势。

顺流而上,这是手法。

形势好了,大家才有机会成为英雄。

只有成为英雄后,才有可能去适应时势、改造时势。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供大家参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1余玲兵余玲兵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

这位自称“老船长儿子”的“农二代”,既是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的创始人,也是生鲜B2B独角兽“宋小菜”的创始人。

于是,在时间与身份的不断切换中,他被业界誉为“农业里最懂互联网、互联网里最懂农业的人”。

“农二代”的阿里征程余玲兵来自农村,“我老家是浙江台州的,我是老船长的儿子”,他喜欢这样作自我介绍。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东濒东海,是一个港口城市。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戴着黑框眼镜,皮肤晒得黝黑,休闲POLO衫配牛仔裤的余玲兵,给人的感觉很朴素。

他说话的语速很慢,而语调又很平缓,几乎没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笑起来时眼睛在偌大的镜框里眯成一条缝,有种邻家大哥的腼腆与憨厚。

熟悉他的人,开门见山地评价“接地气”。

在那个崇尚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这位“农二代”的童年生活跟大多数同龄人无异,读书考试升学。

从浙江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余玲兵留在城里的电视台做着媒体工作,日子过得按部就班又波澜不惊。

2007年11月,杭州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由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风风火火登陆港交所,无数阿里人随之一夜暴富。

这家如日中天的传奇公司,让很多人趋之如骛,余玲兵就是其中一个。

次年,余玲兵从电视台辞职转投阿里怀抱,这一干就是7年。

众所周知,自2003年淘宝诞生之初起,阿里就有武侠文化,但凡加盟阿里的员工都必须取“花名”。

进入阿里后,余玲兵“入乡随俗”给自己取了一个叫“天舒”的花名,寓意是天天舒心。

余玲兵是在2010年开始关注农业的,缘由是初为人父,他对女儿的饮食特别紧张。

谁也没有想到,这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意外的惊喜。

2011年的某一天,当他在农业领域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后,碰巧有一个食品农业的内幕需要一个领导者,余玲兵就此活学活用,淘宝农业电商和淘宝特色中国在他手里应运而生。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的大军,中国的创业大军中,也有不少创业者成功创业,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1:陈光标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

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牛人陈光标:我的钱是从垃圾里“捡”来的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

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

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

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

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

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

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

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

“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

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范文汇总三篇篇一:张云雷的创业故事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中,有很多成功的创业故事。

其中之一就是张云雷的创业故事。

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他在短短几年内创建了一家拥有数百万用户的互联网公司,让他成为了成功人士的代表之一。

张云雷在大学期间就对互联网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构思着自己的创业项目。

毕业后,他投入了所有的积蓄,并向亲朋好友筹集了一些创业资金。

凭借着他积累的经验和对互联网行业的深入理解,他决定创建一家以手机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初创阶段的艰辛并没有让张云雷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各种推广手段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到他们的产品。

同时,他也不断改进产品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以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云雷的公司逐渐发展壮大。

他招募了一支优秀的团队,以应对公司快速增长的需求。

同时,他也积极与投资者合作,为公司进一步的发展获取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如今,张云雷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拥有数百万的用户,并为许多企业提供了广告和推广服务。

他的创业故事鼓舞着无数的年轻人,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和毅力,就能够在互联网行业中实现成功。

篇二:丽莎的创业故事丽莎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创业者,她的创业故事也令人称奇。

在她刚毕业不久的时候,她决心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自己的梦想。

丽莎的创业项目是一家以在线教育为主题的公司。

她对教育行业充满了热情,相信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她在业界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市场分析,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创业方向。

在创业初期,丽莎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她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吸引到足够的用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不断完善产品的功能和体验,并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宣传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

丽莎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

她的公司逐渐壮大,拥有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并获得了一些投资者的支持。

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

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

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不管你从事那种创业项目,只要敢于去尝试,勇于去坚持,一定会换来成功的青睐。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创业成功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一)80后技术男弃国企工作众筹创业获投500万一个80后技术男,8年前放弃稳定的国企工作,选择冒险创业,用他自己的话叫“比较霸蛮”,明知不可行还要试一下。

2015年,“技术男”汪历嗅觉到健康养生电商市场的潜力,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图通过移动互联网作为撬动养生食品行业的杠杆。

目前已经获得首轮500万元的投资。

从国企职工到创业的艰辛转身汪历,80后,湖南常德石门县人。

他用“无知无畏”这个词评价自己的个性。

2005年,从湖南理工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汪历进入湖南电信创发天辰科技公司成为一名“技术it男”。

虽然这份国有企业的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不满于安逸的汪历工作两年后脱离体制,先后跳槽到两家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运营高管。

“在创业者身边的5年历练,我经历过研发的互联网产品因错失了市场潮流而遭遇抛弃,企业面临团队解散、濒临倒闭,最后又奇迹般生存下来的场景。

更是耳濡目染了创业者那执著、无畏的创业精神。

”“从事软件研发的经历使我能够站在技术角度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担任高管职位的经历则使我了解客户需求和企业面临的风险。

”汪历认为,这些工作经历给了他“创业梦想”,也教会了他如何做好一个老板。

汪历很看好互联网+养生领域的发展前景,于2015年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众筹模式与互联网基因“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能剥夺:自由和健康。

”在汪历看来,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工作节奏与压力加大,人们对健康的投资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提前。

但目前保健品行业在电商的垂直细分领域还没有做大做强。

“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基因正是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

”汪历分析说,不同于传统电商在做的单纯的b2c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建立的是c2b的互联网众筹平台,即消费者以较实惠的价格预购产品,众筹需求与资金,公司再集中采购、定制化生产产品,以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这种轻型的运作模式,既可避免库存过剩,也能缓解生产中的资金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创业者故事分享1从推销饮茶杯做起程刚下岗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一次性饮茶杯”。

他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使用的一次性纸杯缺少杯盖,茶叶很难泡开,茶杯上漂浮的茶叶极不美观,有的纸杯质量不好的话,还容易渗水。

饮茶者在饮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满嘴茶叶末的麻烦和尴尬。

由于储藏不便,一些单位和家庭仅存放一两种茶叶,远远满足不了客人的不同口感和品位需求。

通过互联网的查询,程刚发现,纸杯的质量很差,有的开水一倒进去,底部的薄膜纸层就被冲坏了,茶叶还是冒了出来。

有的底部薄膜很厚,可是茶叶没有被泡开,喝起来没有茶味,或者茶叶味很淡。

程刚思前想后决定和几十个加工厂家联系,先索取他们的样品,然后把感觉好一些的筛选出来。

两个月后,他经过上门洽谈、观察、仔细对比,选定一家作为加工点加工了一批。

2咖啡代替茶出现转机一个月下来,程刚推销得并不顺利。

在政府部门,人人手里都有一只自己的茶杯,对于这种纸茶杯根本不屑一顾,认为这么便宜的杯子里能有什么好茶叶,和他们手里半杯都是茶叶的杯子比起来还不如喝白开水。

在饭店,大多数老板对待客人还是不舍得多付出一些,认为他们那淡淡一壶茶就能应付满桌子的客人。

接着他又跑了一些私人公司,可是大多数也认为没有必要,招待客户只要一杯矿泉水而已,还说人家是来谈生意的,并不是来品茶的,倒杯水只是礼貌客气一下。

程刚的一个搞市场的朋友分析说,纸茶杯是在一次性杯子上的深加工,但它并不像一次性杯子,人人必须使用。

要想喝茶的一般对茶叶还是有要求的,对茶叶没有要求的就是可喝可不喝,这就是你的误区。

程刚猛然想起,在一家广告公司推销时,那位公司经理只是对纸杯咖啡感兴趣,品尝后说味道太淡了,不够香浓。

3一杯咖啡赚取0.44元利润程刚决定购买一台机器自己先生产调试配方,在网上和咖啡销售商联系购买样品并请教,还在超市购买各种牌子的咖啡,并到咖啡馆品尝,最后选中一款价格比较适中且味道口感都不错的速溶咖啡进行纸杯加工。

可是成品出来后还是不理想,因为咖啡量放的少,口味感觉还是比较淡,加大剂量试验后,口味上达到满意了,不过成本已经达到了0.26元一杯。

程刚拿着成品来到那家广告公司请经理品尝,他说感觉不错,当程刚告诉他成本有所增加,他也表示认可,结果他以每杯0.4元的价格要了500杯,还笑着说给他们的员工喝了就有精神工作了。

程刚把纸杯咖啡推广到了网吧,采取联合经营。

热咖啡一元一杯,每杯给网吧提取0.3元,除去成本,自己能获取0.44元的利润。

目前一元咖啡销量稳步上升,程刚每月可以达到4000多元的盈利了。

他想把“一元咖啡”推销到写字楼、社区等更多场所。

4一句话建议: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创业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空白点已经很难找到了。

所以要开始创业,尤其是小成本创业,必须从常人不注意的地方挖掘需求,另辟蹊径,找出自己的创业蓝海,才有可能承受较小的风险而取得成功。

不论社会如何发展,高性价比的东西总是有最广泛的市场空间,文中的“一元咖啡”就是从高性价比的角度,满足了目标客户的需求,从而快速打开了市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仅仅有好的开始是不够的,因为现在的低成本是依靠创业者自己的亲力亲为和超常付出换来的,并没有把正常的管理和营销成本考虑进去,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在销售规模扩大、收入和成本的精细核算、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下工夫,取得持续经营的成功。

“坏小子”醒悟打工历练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李明波在中学时进入了叛逆期成了“坏小子”。

他经常进网吧、打架,甚至夜不归宿,并和家人闹矛盾。

一天,李明波突然醒悟:“我还年轻,为什么要过这样的日子,我要混出个人样”。

2021年,16岁的李明波来到青岛,找到做餐饮业的亲戚,这成为李明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餐饮行业的知识,为我今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李明波说。

2021年,父母给他找了一份酒厂的工作,烤酒对体力要求颇高,为了不被人看轻,一干就是3年多。

“虽然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元,但这不是我想要的。

”创业的念头在李明波心中萌生。

”餐厅服务员成销售明星创业之初,他开过网店,做过微店,但都失败了,许是看多了青年创业故事之路的不平坦,以至心底也有了不认输的决心,李明波并没有放弃创业的理想,“我还年轻,输得起。

”“自己做平台很困难,不如借助别人的平台。

”2021年,偶然的机会让他找到了这样一个平台。

当时他在一家火锅店吃饭,李明波发现,很多顾客都会问餐桌上摆着的几瓶酒是做什么的。

后来他了解到,这些酒是店家的推广酒,可以给顾客做各种类型的定制酒,销售直接通过万人店在移动互联网线上、线下三级分销,每级都能拿到提成。

李明波动了心,立即联系了商家。

2021年初,李明波辞职来到这家火锅店,当起了服务员推销酒。

“他很积极,只要有客人进店,就赶忙上前服务。

”在餐厅经理王亮超眼中,李明波动作快、很有责任心。

卖酒也不是一帆风顺,李明波的推销常常遭到拒绝,但他不气馁,在不断地的总结中,李明波渐渐找到销售的窍门。

如今,他服务过的一些客户还成了他的销售商,而且在微信、QQ朋友圈里,也有不少人帮他推销。

现在,李明波月收入最高达七八万元,今年,他还买了车。

李明波说:“我能有今天,一是靠能吃苦、肯用心,二是要感谢黔商科技搭建的‘互联网+’销售平台。

”这位餐厅点菜员已成为草根创业学习的对象,有的还专门到遵义向他取经。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

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

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

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

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

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

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

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

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

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

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

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

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

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1986年增加两倍半。

"超人"美誉与并购经历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李嘉诚这个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他统领着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如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等,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

而李嘉诚本人也荣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为有史以来华人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

这一切,使他赢得了'超人'的美誉。

纵观李嘉诚传奇的商旅生涯,他最为成功之处是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李嘉诚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皆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人们称之为"超人"。

而其企业发展壮大与其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有关。

1974年4月,成功收购美资永高公司,接手经营香港希尔顿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岛的凯悦酒店,并相继购入虎豹别墅及其他多项地皮、物业。

1978年9月5日,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了"黄埔"公司9000万股股票,同年,还收购了英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

1979年7月,"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发展权,并成立中国香港水泥厂1982年投产。

是年9月25日,"长实"赢得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并于10月15日出任"和黄"执行董事。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7年与"首钢"联手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北京长城饭店等七家大酒店,拥有51%的股权。

1985年,购入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商业中心,斥资百亿港元,兴建规模庞大的商住住宅群。

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及其附属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领导地位的地产、国际集装箱货柜码头业和投资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集团公司。

市值已超过2700亿港元。

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地产发展、金融、贸易、货柜码头、运输业、能源、电力、通讯、卫星广播、酒店业、零售业等。

李嘉诚及其"长实"财团的事业走向世界,在亚洲、非洲、澳洲、欧洲和美洲,均有可观的事业发展。

在1997年7月17日的美国《福布斯》杂志上,李嘉诚则排名第15位,并被列为"全球十大最具创意和成功商人"之一。

据近期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1999年6月23,"全球富豪榜"前100位中,李嘉诚位居第13位。

目前,李嘉诚虽然已经让其长子李泽钜掌管"长实"、"和黄"集团的事务,宣称自己不再问津商界之事,但是其在商界的影响犹存。

2000年,旗下网站展开收购,一并收购羊城晚报、163电子邮局,以及在沃达丰收购曼内斯曼中卖掉Orange公司净赚近100亿美元,徒显老当益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