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获奖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提问导入,回顾明清科举制度背景。
教学过程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明清科举制度的知识,引出课文 背景,再让学生分享对范进中举的初步印象。
课文解析
教学目标
教学节奏
整体教学节奏紧凑,但在部分环节上可以更加注 重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改进措施与展望
教学内容优化
针对学生反馈,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更好地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技巧提升
加强自身教学技巧的修炼,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好 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评价方式完善
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更全面地反 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06
学生反馈与建议
学生意见收集
学生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情节和人物设定有浓厚的兴趣,认为故事情节跌宕 起伏,人物形象鲜明。
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认为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效 果。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展开 讨论。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等多种策略,使学生 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布置阅读任务、组织课堂 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展示课文背景、 人物关系图以及相关图片 ,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在线资源
推荐相关网络资源,如明 清科举制度专题网站,拓 宽学生学习视野。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1、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遭遇的描述,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领会作者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遭遇的描述,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范进中举》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
(2)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梳理知识点。
(2)强调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范进中举前后遭遇的短文。
(2)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篇章,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让学生查找其他关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或故事,如《红楼梦》、《镜花缘》等。
(2)对比分析这些作品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描写,探讨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古代考场、书院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范进中举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分析: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分析: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
批判中见同情:,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
范进中举-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范进中举-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渊源以及范进中举的故事;2.理解“胸有成竹”、“引申意义”等词语的含义与用法;3.系统掌握古文的阅读技巧;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自主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课文:《荀子·劝学》、《太公钓鱼》、《范进中举》•语言知识:词语“胸有成竹”、“引申意义”等的含义与用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系统掌握古文的阅读技巧,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学到的古文阅读技巧应用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科举制度”、“范进中举”等,让学生展开想象,谈一谈他们对这些词语的认识和了解。
2.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等方式,了解“胸有成竹”、“引申意义”等词语的含义;3.分组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进行课堂点拨。
2.阅读课文1.在课文阅读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逐段注释、引导学生自行解释、归纳总结等。
2.着重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词语含义、原文翻译、句子结构、历史典故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讲解语言知识1.在语言知识的讲解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课本讲解、视频演示、PPT课件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详细讲解。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4. 拓展学习1.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例如网络查找密集相关内容、文学作品阅读和文化讲解等。
2.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巩固,比如PPT演示、实践操作、小组展示等。
五、教学评价和改进1.采用“目标导向”教学评价方式,结合每个学习目标进行相应的评价,定期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平台资源的提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对课文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心理的把握。
3. 对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范进中举》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文《范进中举》的阅读,并做好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范进中举》,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班级交流,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文解析(1)教师对课文《范进中举》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2.难点: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话“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
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
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今天,我们通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去看看当时的文人经历了怎样的“厄”事。
(二)初读课文1.学习任务一: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思考哪个情节是范进遭遇的“厄”?【范进中秀才——胡屠户贺喜——借钱遭骂——中举发疯——被打清醒——张乡绅拜见】(明确:范进遭遇的“厄”是中举发疯这一情节)2.中举是喜事,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太高兴,热切盼望的事突然实现了。
】(1)我们可以看看,范进盼望中举盼望了多少年)(2)中举有什么好处,范什么这么热切地盼望中举?【有钱、有地位、过上好日子;文章中,中举的好处主要体现在范进和周围人的变化上,】(3)周围人主要有哪些?【胡屠户、乡邻、张乡绅】(三)细读课文3.学习任务二: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人,简述他的“变化”,再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看法。
(提示:划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动作描写等)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1)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一起挑一个人详细讲,其他人简单讲,对谁最感兴趣?【胡屠户】(2)胡屠户有这样的态度变化,其他人呢?【乡邻】【张乡绅】4.回顾中举前后人们不同的态度,假如你是范进,你为什么这么热切地盼望中举?【出人头地,过好日子、不被人瞧不起、得到名利......】5.回顾范进中举前后人们不同的态度,思考让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三十四年,范进都活在辱骂、嘲笑、冷漠中,而就在范进中举的那一霎,人们的态度从冷漠变得殷勤。
第23课 范进中举教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doc

23范进中举吴敬梓◇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及作者,了解古代科举制度。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手法。
3.通过比较范进中举前后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的变化,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4.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认清封建统治者构建一张庞大官僚统治网络支撑封建社会基础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难点:学习文中夸张、对比的讽刺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
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又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美梦成空。
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之后的故事……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却喜欢慷慨资助别人。
父亲死后,没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愤世嫉俗之情。
乾隆元年(1736),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腆”“作揖”“盘缠”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
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吴敬梓,清代文学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到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知识链接《儒林外史》简介“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中.举(zhòng )作揖.(yī)商酌.(zhuó)拙.病(zhuō)相.公(xiàng)带挈.(qiè)名讳.(huì)桑梓.(zǐ)啐.在脸上(cuì)倒.(dǎo)运不省.( xǐng)人事攥.(zuàn)紧解.(jiè)元腆.(tiǎn)着妥帖(tiē)挣扎(zhēng)请帖(tiě) 挣钱(zhèng)字帖(tiè)(2)词语释义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唯唯,答应的声音。
拙病:难治的病。
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昏迷。
不由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答案示例: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1段):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9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答案示例: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
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说“好了”是因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
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
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二)研读分析1.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答案示例: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
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四、课堂小结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以及这个人物所体现的主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课本描写的胡屠户等另一些人物的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二、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示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答案示例: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
这表现了什么?答案示例:没有。
表现了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作者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想一想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答案示例: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2.写法探究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案示例:讽刺。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①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②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③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前后对比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如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拓展延伸《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这类儒生的存在反映了什么?答案示例: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
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
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这样的人物形象的价值在于反映了如下的生活:①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②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③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
四、课堂小结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和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的刻画,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