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3岁的佳佳一直由外婆带着,很少有与其他同龄人玩耍的经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其特点有:(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3)想象的过程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4)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5)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二、论述题(共25分)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1.情绪的社会化。幼儿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幼儿情绪情感的逐渐丰富化表现在以下方面:幼儿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能够引起其情绪体验。而情绪发展的深刻化是指情绪所指向

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

4.情绪控制与掩饰成分增加。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3岁的佳佳一直由外婆带着,很少有与其他同龄人玩耍的经历。她的父母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刻意多安排她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你能对佳佳的父母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根据何在?

答:

(1)佳佳父母应该多安排她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为孩子多接触伙伴提供便利,为孩子交往提供指导。

(2)主要依据: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父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有时孩子们居住的地方相隔较远,或是被高层楼房包围着,他们的往来很少,这时父母就必须扮演“经纪人”的角色来为孩子安排一些社会活动,如在家里做游戏活动,带孩子外出游玩,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如果父母经常安排一些同龄孩子之间的娱乐活动,那孩子也会有更多的小伙伴,并会比其他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其二,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父母如果对儿童使用的言语是积极而且礼貌的,那么,他们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同时,父母对于儿童如何解决同龄交往中的问题的指导,比如如何加入到其他儿童的游戏中去,与学龄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同龄人的接受程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其三,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游戏的身体接触的亲密程度对儿童早期的同龄关系有着密切的影响。相互之间的协作以及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消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及孤独感。

2、试用所学的有关儿童思维发展的知识分析下列现象:

幼儿A能正确回答:“这里有6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要一样多,

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却不会回答:“3+3等于几?”

幼儿B往金鱼缸里倒豆浆,一边倒,一边告诉身边的小朋友:“我妈妈说了,多喝豆浆就能长的又快又好。”

试分别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

(1)案例一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2)案例二这种现象表明幼儿没有形成抽象的知识概念,更不知道知识的迁移是有条件的。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