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土壤水与溶质的运移

土壤水与溶质的运移

土壤水与溶质的运移Contents5.0 Introduction5.1 Classifying and determining of soil water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5.2 Energy status of soil water土壤水的能态5.3 Soil water movement土壤水的运动5.4 Solute transportation in soils土壤中的溶质运移Soil water土壤水是土壤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土壤内进行的许多物质转化过程:矿物质风化、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分解等;作物吸水的最主要来源;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非纯水,而是稀薄的溶液,溶有各种溶质,还有胶体颗粒悬浮或分散其中。

Principal sources of soil water●Precipitation——Rain, snow, hail(雹); fog, mist(霜)●Ground water——lateral movement from upslope, upward movement from the underlying rock strata.precipitation Surface devoid of vegetationReachdirectly Vegetated surfaceinterceptedcanopyCanopy throughfall andstemflow atmosphereevaporation infiltration Run offSoil waterDrainage and lostEvapotraspirationThe composition of soil waterSoil water contains a number of dissolved solid and gaseous constituents,many of which exist in mobile ionic form,and a variety of suspended solid components.Base cations(Ca2+, Mg2+, K+, Na+, NH4+)PrecipitationMineral weathering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Lime and fertilizersourcesH+——a measure of acidity (pH)●CO2Atmosphere ——dissolved in precipitation Soil air ——produced in soil respirationH2O + CO2H2CO3H++ HCO3-Unpolluted rain water: pH>5.6Soil water: pH <5.0●Industrial and urban emission●Organic acids derived from decaying organic material●Released by plants in exchange for nutrient base cations major sourceIron and aluminiumMajor sourcesmineral weatheringacid rainMajor formFe2+, Al3+ionssoluble organic-metallic complexesSoluble anionsNO3-, PO43-Cl-, SO42-HCO3-Mineralisation processesFertilizersAtmosphere sourcesMineral weathering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Pollutants (heavy metals et al.)Suspended constitutions☐Small particles of mineral and organic material ☐Often result in discoloration(变污)and increased turbidity(混浊度)of soil water.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测定Classifying and determining of soil water 一、土壤水分类型及有效性Soil water types and availability土壤水分研究方法能量法数量法从土壤水分受各种力作用后自由能的变化研究水分的能态和运动、变化规律。

溶质运移及其基本微分方程

溶质运移及其基本微分方程
式中 : Se为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生 成或消失的溶质质量。
S e S ei S ej
i 1 j 1
n
m
对于二维和三维的溶质运移问题,可将一
维方程扩展,但应注意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各向
异性。(横向弥散系数和纵向弥散系数不同)
三、土壤中溶质运移与水分运动的关系
土壤中的溶质运移是以水分运动为基础的。 溶质的对流和机械弥散均与水分运动有关,同时, 溶质势亦是水分运动的驱动力。
分子扩散和水动力弥散机理不同,但同时存在, 很难区分,二者综合称为水动力弥散。 土壤中的吸附 解析; 溶质的溶解 沉淀
化合 分解 离子交换 植物的吸收、释放 微生物的分解
∴土壤中的溶液处在一个物理、化学、生物
的相互联系、连续变化的系统中。由于化学和
生物作用的复杂性,目前多数情况只考虑溶质
迁移过程的物理作用,即 对流+水动力弥散 分子扩散 机械弥散
23土壤中的溶质运移现象十分复杂土壤水携带着溶质一起运移对流溶质在自身浓度作用下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运移分子扩散溶质在流动过程中从一个大孔隙进入小孔隙次小小不断被分散并占有越来越大的渗流区且每个细孔中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同机械弥散
§2-3 非饱和带溶质运移 及其基本微分方程
● 溶质运移现象 ● 溶质运移的对流和水动力弥散
水动力 弥散
( c) c (qc) [ Dsh (v, ) ] t z z z
对流
该式称为溶质运移的一维对流-弥散型方程。 若考虑介质中溶质的化学、生物变化,则加 入源汇项Se。
( c) c (qc ) [ Dsh (v, ) ] Se t z z z
2. 溶质的分子扩散———Fick定律

一维变密度溶质运移实验及参数推求

一维变密度溶质运移实验及参数推求

第24卷第3期2008年5月水资源保护W ATER RES OURCES PROTECTI ON V ol.24N o.3May 2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902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Ο04Ο0492);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8048)作者简介:马建良(1982—),男,山东乐陵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下水数值模拟。

E 2mail :maliang @ 一维变密度溶质运移实验及参数推求马建良1,陈 喜1,程勤波2,宋 轩2,鲍振鑫2(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通过室内土柱注水实验,观测沙质土壤中氯离子浓度的变化过程。

以变密度水流连续性方程、溶质运移方程和达西方程为基础,运用有限单元法和差分法对这3个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建立了一维变密度水流和溶质运移数值模型。

利用实验数据反求变密度渗透系数、弥散系数等水动力参数。

关键词:变密度水流;一维对流—弥散方程;土柱实验;海水入侵中图分类号:O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Ο6933(2008)03Ο0008Ο04Identification of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based on one 2dimensional variable density and solute transport numerical modelMA Jian 2liang 1,CHEN Xi 1,CHENG Q ing 2bo 1,SONG Xuan 2,BAO Zhen 2xin 2(1.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Hydrology 2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2.College o 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ohai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oride ions in sandy s oil was observed through water 2filling s oil column tests in the laboratory.A one 2dimensional numerical m odel for groundwater f1ow of variable density and s olute transport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equations of variable density groundwater flow and s olute transport as well as Darcy ’s Law.The equations were s olv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The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for variable density flow ,such as infiltration coefficients and dispersion coefficients ,were calibrated against the observed data.K ey w ords :variable density groundwater f1ow ;one 2dimensional convection 2diffusion equation ;s oil column experiment ;seawater intrusion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海水入侵。

溶质在水体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溶质在水体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溶质在水体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张富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溶质在水体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溶质运移研究的是溶于水体或多孔介质中的溶质运移的过 规律和机理。多孔介质中的液相部分不是纯水, 程、规律和机理。多孔介质中的液相部分不是纯水,是含有 各种无机、有机溶质的溶液。 各种无机、有机溶质的溶液。这些物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 状况不仅与多孔介质中水的流动有关, 状况不仅与多孔介质中水的流动有关,而且与溶质的性质及 在随水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 在随水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有密 切关系。因此, 切关系。因此,对溶质运移的研究不仅是土壤物理学研究内 容的一部分,也是土壤化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因此, 容的一部分,也是土壤化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因此,也可以 说土壤溶质运移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说土壤溶质运移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是属于土壤学科中土壤 物理和土壤化学两个分支的交叉。 物理和土壤化学两个分支的交叉。从水文和水文地质学科角 则属于土壤水文学或包气带水文学的范畴。 度,则属于土壤水文学或包气带水文学的范畴。从环境科学 角度,则环境土壤或环境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角度,则环境土壤或环境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上式为稳态水流情况下土壤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
∂ (θ C ) ∂J =− ∂t ∂x
qw = vθ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的发展概况
二、溶质运移的研究方法
活塞流( 活塞流(Piston flow) )
NaCl溶液
NaCl


NaCl溶液
NaC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aCl溶液
NaCl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的发展概况
dx ∂〈c〉 ∂〈c〉 ∂ 2 〈 c〉 = Dij −〈 i〉 ∂t ∂xi ∂x j dt ∂xi 1 dX ij Dij = 2 dt

溶质运移理论-(一)水动力弥散的基本概念与弥散方程共34页

溶质运移理论-(一)水动力弥散的基本概念与弥散方程共34页

若由于化学反应或生物化学反应而使示踪剂在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消耗速率
或产生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也可以用上述式子表示。
20
七、源汇项:吸附与解吸
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某些溶质在多孔介质的固相表 面产生吸附、解吸或者离子交换等物理化学作用。如果这 些溶质属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则这些作用的结果应该综合 到源汇项中,如果固相表面吸附示踪剂,视为汇,否则, 称为解吸,视为源,而离子交换即可视为汇也可视为源。
水动力弥散现象 多孔介质中,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混溶的流体 时,在流体运动作用下,期间发生过渡带,并使浓 度区域平均化的现象
4
三、 水动力弥散现象
水动力弥散
分子扩散
两部分
机械弥散
由浓度高的方 向向浓度底 的方向运动, 趋于均一
由于微观多孔介质中流 速分布的不均一而引起 的示踪剂(水质点)浓 度在地下水含水层中不 均匀分布的现象。
一、流体类型
可混溶流体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在同一储集空间中不存
在明显的突变界面,见下图。如滨海含水层中海水 入侵地下淡水。(示踪剂) 不可混溶流体
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在同一储集空 间中存在着明显的突变界面,见下图。如油、气、 水或其它有机物流体。(多相流体)
1
一、流体类型
可混溶流体
不可混溶流体
简化成
(1)
多孔介质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
(2)
多孔介质分子扩散系数,数值上小于
溶质的对流量
机械弥散通量
联立上述两式,得
16
六、水动力弥散方程
将所有平均号“-”略去
17
六、水动力弥散方程
18
七、源汇项
源汇项指在单位时间液相体积中由于化学反 应、生物化学作用或抽注水等产生减少α组 分质量的速率。

COMSOL地球科学-溶质运移-theory

COMSOL地球科学-溶质运移-theory

保守和非保守形式 在地球科学溶质运移应用模式有保守和非保守形式的控制方程可以选用 保守形式的控制方程——适用可压缩流体,流体的密度在空间是变化的
θs
ci c c + ρb Pi i + [ θ s D Li ci + uci ] = RLi + RPi + Sci t c t
非保守形式的控制方程——适用不可压缩流体,不可压缩流体对流项速度 的散度是0
info@
中仿科技---专业信息化软件及技术咨询公司 中仿科技 专业信息化软件及技术咨询公司 CnTech Co.,Ltd--- Leading Engineering Virtual Prototyping Solutions Provider
info@
Fluid and Solid rxns
中仿科技---专业信息化软件及技术咨询公司 中仿科技 专业信息化软件及技术咨询公司 CnTech Co.,Ltd--- Leading Engineering Virtual Prototyping Solutions Provider
info@
info@
内容
“Saturated Porous Media”模式偏微分方程 “Variable Saturated Porous Media”模式偏微分方程
对流 吸附和阻滞 水里扩散 反应 保守和非保守公式
应用模式属性(Application Mode Properties) 求解域控制方程设定(Subdomain Settings) 边界条件设定(Boundary Settings) 点、边设定(Point and Edge Settings)
应用模式属性(Application Mode Properties) 应用模式属性( )

溶质运移理论水动力散方程的解析解法

溶质运移理论水动力散方程的解析解法
对于式
19

二、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此时有
简化成 采取动坐标,令

比静止流场多了一个对流项
,让坐标原点跟着流速一起前进
20
二、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将X、T反变换
21
二、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与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对比 浓度曲线出现峰值的x坐标
曲线在点 ut处对称;
当 x 时,C0;
积分得
浓度与y、z无关,实质为一维弥散问题
17
一、基本解-有限空间(平面)问题
对于边界简单的情况,可用反映法转化为y无' 限空
间问题在叠加求解C n Nhomakorabea0
,相当于水流问题中的隔水边界。假设点(x0,y0)
对半无限含水层中瞬时注入质量为m的示踪剂
18
二、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设有一无限长均质砂柱,原有溶液浓C0=0,在t=0, x=0处瞬时注入质量为m的示踪剂,取砂柱中心轴为x 轴,流速方向为正,求浓度C(x,t) 分布
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及模型
第四章 水动力弥散方程的解析解法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2019春
一、基本解
基本解
将瞬时注入点源问题的解称为基本解。由基本 解出发,利用叠加原理到处线源、面源、多点源及 连续注入问题的解。
三维空间瞬时点源
(1)均质各向同性;
(2)静止流场 0,弥散系数为常数,即
33
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
通过动坐标以及变换x、y坐标尺度的方法,与基本解 产生联系 令 则
同理
34

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
记 引入动坐标
令 套用基本解,有
整理得

溶质运移理论-(二)水动力弥散系数24页PPT

溶质运移理论-(二)水动力弥散系数24页PPT
根据公式求出 D L
8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在双对数坐标上,横坐标取 Pc ,纵坐 标取
9
Pc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得到经验公式

较大, 可忽略,得
纵向弥散系数是横向弥散系数的30倍左右
10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Fried以 为纵坐标,以 Pc为横坐标, 双对数坐标,结果可分为5个区
第Ⅳ区:纯机械弥散状态,分子扩散可忽 略,仍遵守Darcy定律;
第Ⅴ区:超Darcy流动的机械弥散; 13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Klotz和Moser:除外,影响因素还 包括颗粒不均匀系数 和颗粒大小
随着 的增大,介质的有效孔隙率n变 小,D L增大;对于
不均匀系数是解析野外弥散实验中 D L
三、尺度效应
传统观点: 以典型单元体假定为前提,对于不同尺度的多孔介质, 在相应的典型单元体上定义弥散与渗透参数,得到一个 相对稳定的弥散度。随研究范围扩大,相应的典型单元 体增大,所计算出的弥散度增大。 缺点: (1)典型单元体不稳定,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连续 变化; (2)典型单元体没有定量信息,为虚设量,无法具体 测量大小
比室内试验大几个数量级的原因之一
14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确定横向弥散系数的试验:
三、尺度效应
多孔介质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指空隙介质中弥散度 随溶质运移距离增加而增大的现象
具体表现: (1)野外弥散试验求出的弥散度远远大于室内试验 结果;4~5个数量级; (2)同一含水层,溶质运移距离越大,计算的弥散 度越大;
综上,非均匀性是产生孔隙介质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主要原因
a ijmn 是四阶张量。但对各向同性介质,只有36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水动力弥散现象
实验结果:在砂柱末端测出的示踪剂浓度C(t), 画出示踪剂 浓度C(t)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曲线,如果没有水动力弥散作 用,浓度曲线应是中间的理论曲线,而实际上,由于水动 力弥散作用,浓度曲线是实测的S形曲线。
2.2 水动力弥散的机理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可由两种 过程进行描述:
6
四、水动力弥散方程
均衡的含义:在Δt时段内从x, y, z三 个方向共6个单元界面上流入流出 溶质的净总质量等于单元体内溶质 储存量的变化。
流体力学/水力学中, 将动力黏度与密度的 比值称为运动黏度:
υ=μ ρ
基本参数
(3)溶质浓度:对于多组分流体而言,某一组分α的浓度 就是该组分的密度ρα ,习惯上用Cα表示,对于只有溶质和 溶剂的二元体系的流体,常用C表示该溶质的浓度。
在多孔介质中,溶质r即可存在于固相中,也可存 在于液相中,用C α, r表示α相中含溶质r的浓度, 根据空间平均方法, α相中溶质r的平均浓度可以 表示为:
……
二、多孔介质中的水 动力弥散
2.1 水动力弥散现象
在多孔介质中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溶混的溶 体时,在流体运动作用下,其间会出现过渡带,并 使不同流体浓度趋于均一化,这种现象称为多孔介 质水动力弥散现象。
弥散实验:用装满均质砂的圆柱状设备,饱水后 来研究其中的稳定流动。 在初始时(t=0),用有颜色的示踪剂开始驱替砂柱 中的水。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文章 博士
2012春季学期
wenzhangcau@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参考书 (1)杨金忠,蔡树英,王旭升. 地下
水运动数学模型. 科学出版社,2009 (2)陈崇希, 李国敏. 地下水溶质运
移理论及模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 混合流体的密度为: ρ = m = N mα V0 f V α =1 0 f
基本参数
(2)流体黏度:流体收到切力作用时要发生连续变形(即 流动),流体阻止这一变形的性质称为黏滞性。一般来讲, 服从牛顿黏滞定律:
τ = −μ ∂v ∂n
式中:各符号分别为流体的切应力;流体的 动力黏度;流体的局部法向速度梯度。
人工示踪剂
(131I、82Br、 62Co、萤光素 )
1
研究溶质运移的意义
1、地下水污染的模拟与预测; 点源污染:垃圾堆放、污水排放、油库泄漏、核废料储存; 面源污染:污水回灌、酸雨入渗; 2、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案设计; 3、地下水开采:海水入侵;溶质运移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咸淡水过渡带的运移规 律,特别是在人工开采后的变化状况。
∫ Cα ,r = 1
V0α
V0α Cα ,r dV0α
基本参数
(4)流体的速度:对于多组分流体而言,可以把多组分流 体的速度设想为N种独立连续介质的速度的叠加,用u α表示 α组分的微观速度(质点速度),相应的质量平均速度和体
积平均速度可分别表示为:
∑ u
=
N α =1
ρα ρ

∑ u'
=
N α =1
具体表现:野外弥散试验所求出的弥散度远远大 于在实验室所测出的值,相差可达4~5个数量 级;即使是同一含水层,溶质运移距离越大,所 计算出的弥散度也越大。越来越多的室内外弥散 试验不断地证实了空隙介质中水动力弥散尺度效 应的存在。
水动力弥散系数—尺度效应
纵向弥散度与尺度的经验关系(Gelhar等,1992)
若示踪剂是惰性的,由于其加入而不改变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则叫做理想 示踪剂。否则是非理想示踪剂。
当示踪剂的浓度较低时,将其加入地下水中后,对地下水的性质影响较 小,这对大部分试验目的而言,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一种理想示踪剂。
根据地下水中天然化 学组分
可将示踪剂划分为
天然示踪剂 (氘、氚、8O、 13C等 )
图1 不同性质溶体之 间无明显的突变界— —混溶流体的驱替
降水
固体
图2 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有 明显的突变界——不混溶 流体的驱替
油井





地下水

流向

示踪剂
能够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标志性物质,通过研究该物质的分布规 律来研究地下水的弥散过程. 称这种标志性物质为示踪剂
如果示踪剂既不与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与多孔介质发生化学作用, 则叫做惰性示踪剂。
(3)室内与野外 通过设计专项的水动力弥散试验,如空隙介质的非均质结构,深入研
究尺度效应的影响因素。
(4)用低维的对流-弥散模型去模拟高维的溶质运移问题,可使计算出 的弥散度偏大。
四、水动力弥散方程
四、水动力弥散方程
(1)多孔介质中的溶液运动为以多相分散体系,包括固相、 液相和气相,对于饱和水流运动来说,一般假设气体不存在。
(1)由平均流速所携带溶质的对流运移(实 际上这种作用并不出现,为描述和计算方便 引入); (2)由水动力弥散作用引起溶质的分散。
溶质的对流运移
对流:地下水中的溶质随着地下水的运 动而产生的运移现象。
溶质浓度(C):单位体积地下水溶液中 所含有的溶质质量(g/l, mg/l等)。
溶质通量(J):单位时间内通过土壤 (或含水层)单位过水断面的溶质质量。
3
基本参数
(1)流体密度(ρ):单位流体的质量。对于非均质流体:
∫ ( ) ρ x,t
=1 V0 f
V0 f ρdV0 f
ρ (x, t):多孔介质中流体平均密度; V0f:多孔介质中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
对于多组分流体,定义任一组分的密度为单位体积混合溶液 中所含该组分的质量,则有:
ρα
=
mα V0 f
水动力弥散系数—尺度效应
目前的研究方法有: (1)确定性方法
从微观尺度研究溶质在空隙介质中运移的物理机制,重新检验对流- 弥散基本方程的可行性,尤其是空隙介质中引入Fick扩散定律的可靠性。
(2)随机方法 其基本依据是含水层非均的事实。在非均质含水层的物理性质、水力
性质和溶质运移性质按某种随机模型分布的假定下,建立溶质运移随机方 程和水动力弥散系数的表达式。
水动力弥散
机械弥散+分子扩散=水动力弥散
JD
=
−θD
∂C ∂L
=
−θ (Dh
+
Ds
)
∂C ∂L
几点说明:
⑴ 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通量表达形式类似,但机理完全不 同;一般情况下,二者同时存在。
⑵ 当流速相当大时,机械弥散作用远大于分子扩散作用; 反之,当土壤溶液静止时,机械弥散完全不起作用,只剩分 子扩散。
4、中深部埋藏的咸水对上层淡水的影响的问题;特别是在开采条件下咸淡水的相 互作用规律。如我国华北平原为改造咸水体的“抽咸换淡”问题。 5、水文地球化学找矿;通过研究弥散晕的扩展及运移规律,协助我们找到“污染 源”——金属矿床。 6、土壤盐渍化改造; 7、石油开采问题。一是用水注入油田,将石油从空隙中驱替出来;二是注入可溶 性溶剂,减小石油的粘滞性,将石油和溶剂一起抽出。
水动力弥散
分子扩散:由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 向运动,逐渐趋于均一。
机械弥散:由于微观多孔介质中流 速分布的不均一而引起的示踪剂 (水质点)浓度在地下水含水层中 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分子扩散
假设土壤水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Jd)也服从费克(Fick) 第一定律,饱和土壤水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可表示为:
Jd
Jˆα = ραuˆα = ρα (uα − u)
N
对流体体系来说: ∑ Jˆα = 0 α =1
N
N
N
N
N
∑ Jˆα = ∑ ρα (uα − u) = ∑ ραuα − ∑ ραu = ρu − u∑ ρα = 0
α =1
α =1
α =1
α =1
α =1
基本参数
(6)比表面:单位体积的多孔介质中所含固体颗粒的总 表面积(M)
=
−nDs
∂C ∂L
对于非饱和土壤水,可表示为:
Jd
=
−θDs
∂C ∂L
Ds:土壤水中溶质分子扩散系数(L2/T); L:扩散方向上的距离(L) ; ∂C / ∂L :扩散方向上溶质浓度梯度
机械弥散
机械弥散原因:
⑴ 同一空隙中不同部位的流速分布不均匀; ⑵ 不同空隙的流速大小不同; ⑶ 固体骨架导致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M = As /V
As:固体颗粒的总表面积; V:所研究的多孔介质的体积 ;
比表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孔隙率、颗粒排列、形状和粒径分布 等因素,在研究与表面现象有关的问题(如吸附和离子交换 等)时,比表面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
基本参数
(7)弯曲率:反映了管子的弯曲程度
假设某根管子的某段长度为L0 , 其管轴与流体平均流动方向处于同一平面上, 管子在x轴上的投影长度为L。若用u g 表示沿管子运动的平均速度,用u x 表示
投影到x方向的平均速度,由 L0 = L 可得: ug ux
ux
=
ug ⎜⎜⎝⎛
L L0
⎟⎟⎠⎞
若该段管子两端的水头差为Δh,根据达西定律有:
ug
=
K
Δh L0
根据以上两式,可得:
ux
=
K ⎜⎜⎝⎛
L L0
⎟⎟⎠⎞2
Δh L
=
KT
Δh L
T : 管子的弯曲率。
三、水动力弥散系数
水动力弥散系数
与渗透系数类似,水动力弥散系数也是一个张量。 影响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因素很多,且相互之间的关 系也非常复杂。
u = u' = q / n
α组分的质点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有一个偏差,这个偏 差定义为组分质点的质量扩散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