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在地下水中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在地下水中的应用

案 例 AN LI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的应用也逐渐广泛。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性的评价。

其不仅能够让水资源得到全面的应用,而且还能让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平衡。

本文主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在地下水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种评测法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关键词:环境;地下水;应用;影响评价在环境对地下水的应用影响评价是指根据地理环境、空间的数据,再通过计算机程序系统的编程中,将对计算得出的每个数据进行收集、控制、操作、解析、试验和使用六个步骤,然后再根据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对其分析,在恰当时间里分析得出各种动态的地理信息和许多种空间构造,从而根据地理探索和地理策划服务的基础上,构建成伟大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如今计算机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但在其中,计算机仍有许多功能未能被我们所使用。

GIS是一个超强的三维分析系统,同样它拥有良好的显示能力,在日常生活有相当多的用处,也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能展示各种各样的功能。

一、环境影响评价中GIS技术的应用(一)1GIS地下水环境影响概述在处理未发生事情的这种方式,是一种环境管理方法,这就是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这种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就是根据对模型的计算和理解,从而对环境进行预测。

如果想要判断某个项目完成之后,对评价的区域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那么就必须通过环境影响来对其预测。

因此,对项目选址、建设规模、环保措施、建设项目等问题是否合理恰当,并做出结论的时候,只有完成之前的预测之后才能进行判断。

如今,二维和三维水质模型、大气扩散模型、污染物对地下水中运动模型、噪声扩散模型等等,都已经在人们生活之中广泛使用,因为环境影响预测主要采用的是现有成熟的模型。

不过GIS它强大的系统空间数据在分析处理、数据管理、变化多端的显示器等各种方面要比环境模型在空间数据的操作流程中强得多。

(二)原理和方法(1)需要将区域环境里的资料进行矢量化和数据化。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一、解析法的定义和原理解析法是一种通过计算和模拟来评价环境变化和影响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环境数据和影响模型,预测环境的变化情况。

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解析法通过建立地下水环境的模型,预测可能的环境变化和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解析法的原理主要包括环境数据收集、环境模型建立和环境影响评价三个步骤。

需要收集地下水环境的相关数据,包括地下水水质、水位、地质构造等信息。

然后,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建立地下水环境的数学模型,模拟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预测地下水环境受到的影响程度,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地下水环境污染源辨识:解析法能够通过地下水环境模型,准确与定性地判断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识别出地下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为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和污染物扩散模型,可以模拟分析地下水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扩散程度和影响范围,提供科学依据为地下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解析法能够通过分析地下水环境模型模拟出的结果,评估地下水环境的受影响程度和可能的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解析法可以准确地预测地下水环境受到的影响程度和可能的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方案。

3. 地下水环境修复方案设计:对于受到污染的地下水环境,解析法可以通过模拟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选择最合适的修复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建立地下水环境模型,模拟分析不同修复方案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修复方案的科学依据,提高修复效果。

虽然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解析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并且对环境模拟的准确性要求较高,这对数据的准确性和模型的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解析法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模拟分析,需要较高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支持,成本较高。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防治地下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

解析法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使用方便、计算简单、准确度高等特点。

解析法是基于地下水流动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的一种求解方式,用数学模型对地下水流动进行分析求解,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

在解析法中,建立了研究区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解模型方程来计算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输移的情况,以评估环境对地下水污染物的影响。

1. 确定监测点位置和监测方案
解析法可以建立研究区的流域模型,预测地下水水位变化和地下水流向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监测方案,以便对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这样可以有效地定位污染源和污染物扩散范围,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污染问题。

2. 评价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解析法可以预测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并计算出由污染源所释放的污染物向周围扩散的程度和范围,进而定量评价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3. 优化污染治理方案
解析法建立了研究区的数学模型,可以对不同的污染治理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

通过模拟计算不同方案的效果,得出最优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

总之,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为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防治地下水污染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作者:陆天才来源:《农家科技》2019年第03期摘要:近幾年来,地下水环境问题深受重视。

由于地下水环境污染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不容易发现。

因此,全面而又准确地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意义十分重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规定:一级评价应采用数值法,不宜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的地区除外;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适宜采用数值法时,建议优先采用数值法;三级评价可采用解析法或类比分析法。

关键词:解析法;地下水环境;应用在研究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解析法对地下水位进行研究,并采用动力学原理对地下水位进行预测,保证地下水位能够不受施工影响。

本文主要以广东地区隧洞施工为案例,分析了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道路施工的隧洞挖掘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施工中为了赶时间,经常会增加一些支洞或者斜洞以及竖井等,执行的原则是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治理方法。

所有开挖隧洞一旦有大气降水渗透到地下水局部,就会让地下水位下降,还会让地表严重缺乏水分,井水和泉水特别容易干枯,地面的熔岩很容易塌陷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会给地下水系统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水位的影响范围非常大。

从整个概况来看,隧洞在建设过程中排水会对区域地下水位造成严重的影响,让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很容易导致水资源短缺流量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会让区域面积内的水资源严重枯竭从而引发严重的水文地质问题。

施工刚开始运行的期间,一旦有渗漏现象发生,将会让线路两边的地下水位上升,很容易让土壤出现盐渍化和沼泽化。

所以对地下水影响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隧洞工程上,主要评价排水的线路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分析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是解析法,文章运用解析法对其进行探究。

运用解析法预测隧洞涌水量已经被广泛采用,国内外现在已经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需的水源,而且在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地下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有效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解析法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解析法的基本原理解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地下水各项物理化学指标和微生物组成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解析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确定评价指标:解析法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指标,一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对水质、土壤、微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2. 采集样品:根据确定的评价指标,需要在研究区域内采集地下水、土壤和生物样本,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3. 实验分析: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对地下水的各项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土壤样本的理化性质分析以及微生物组成的研究等。

4. 综合评价:将实验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污染源识别:解析法可以帮助识别地下水环境中的污染源,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各项物理化学指标和微生物组成,可以确定污染源的种类和程度,为后续的环境修复和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

2. 污染程度评价:解析法可以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包括对地下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地下水环境受到的污染程度,为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生态系统影响评价:解析法可以分析地下水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从而判断地下水环境的破坏程度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重要参考。

4. 可持续利用评价:解析法可以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包括对地下水储量和水质的评价,从而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摘要】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但在现代工业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重大影响。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解析法作为评价方法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解析法的基本原理,其通过化学分析等手段来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受影响程度。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探讨了解析法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其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解析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地下水环境的变化,还能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广泛。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解析法、基本原理、应用案例、优势、局限性、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地下水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重要水资源之一,也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下水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地下水环境往往不易察觉,一旦受到污染或过度开采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可能会给地下水资源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对周围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成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护地下水资源本身,也在于维护地下水与地表水、土壤等其他环境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解析法的概念和作用解析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法是指通过对地下水环境中的物质性质、运移规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和解释,来评价地下水环境受到的影响程度和潜在风险。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分类模拟题1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分类模拟题1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分类模拟题16一、单项选择题1、由于大气降水使表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以饱和状态渗流形式进入含水层,这种污染属于______污染。

A.间歇入流型 B.连续入渗型C.含水层间越流型 D.径流型2、地下水的入渗是以______方式实现的。

A.非饱和渗流 B.淋溶C.稳定渗流 D.水动力弥散3、降雨产流过程中的地下水入渗方式是______。

A.水动力弥散 B.淋溶C.稳定渗流 D.非饱和渗流4、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按污染途径判断该污染类型属于______。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C.径流型 D.含水层间越流型5、关于地下水含水层中渗透速度与实际流速之间关系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渗透速度等于实际速度 B.渗透速度小于实际流速C.渗透速度大于实际流速 D.渗透速度与实际流速无关6、下列关于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介质粒径d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d越小,K越大 B.d越大,K越大C.K与d无关,与液体黏滞性相关 D.K与d相关,与液体黏滞性无关7、降雨初期的地下水入渗方式主要是______。

A.水动力弥散 B.淋溶C.稳定渗流 D.非饱和渗流8、Ⅱ类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的底部与潜水面之间的岩土层一般为______。

A.饱水带 B.非饱和带C.天然隔水层 D.人工合成材料防渗层9、潜水含水层较承压含水层易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潜水循环慢B.潜水含水层的自净能力弱C.潜水含水层渗透性强D.潜水与外界联系密切10、关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含水层介质颗粒越大,渗透性越差,含水层越易污染B.含水层介质颗粒越小,渗透性越好,含水层越易污染C.含水层介质颗粒越大,渗透性越好,含水层越不易污染D.含水层介质颗粒越小,渗透性越差,含水层越不易污染11、水文地质试验的目的是______。

A.获取水文资料 B.确定影响预测范围C.评价地下水质量 D.获取水文地质参数12、水动力弥散系数是反映一定流速下,某种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______的参数。

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法和解析法预测结果对比分析--以沾化电厂为例

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法和解析法预测结果对比分析--以沾化电厂为例

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法和解析法预测结果对比分析--以沾化电厂为例刘志涛;周群道;杨建华【摘要】At present, numerical method and analytical method are the methods most commonly used for solving groundwater problems. Although numerical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its wide applicability and higher simu-lation, the analytical method has been one of the first choice for its simple and easy to use. Taking Zhanhua power plant as an example,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long term and short term leakage of pollutants have been predicated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suitability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 in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dictions results gained by using two methods.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数值法和解析法是当前解决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问题最常用的两种方法,虽然数值法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仿真性等优点取得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但解析法也以其简单易用等特点一直成为首选方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利用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在详细研究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当地某灰场非正常工况下造成的地下水的影响进行评价分析。

分析表明:灰场发生泄漏后,在运行期满时泄漏的污染物质均无超标及影响范围。

各污染物质超标及影响范围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由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所致,该灰场发生泄漏不会对当地地下水造成太大的影响。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解析法
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下水环境问题频频出现,地下水环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及滞后性,地下水受污染后不易被发现或者显现危害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

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2月11日批准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并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2]。

本文结合实例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要求,二级和三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采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2]。

本文针对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时的二级及三级评价,试采用解析法对项目建设造成的地下水影响进行评价分析。

以期为相似条件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
中煤大屯电厂灰场地处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境内。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端,徐州市西北部。

东隔微山湖、昭阳湖与山东省微山县相望,南接铜山县,西连丰县,北邻山东省鱼台县。

本区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主要是新生界中第四系浅部地下水。

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

在采取分区域防渗后,正常工况下灰场不会对区内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

本次假设非正常工况下防渗膜发生泄漏导致污染物通过包气带进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遭受污染,在此状况下预测灰场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

通过类比粉煤灰浸溶试验结果,经雨水浸溶的灰水渗滤液主要污染因子为氟化物和硫酸盐。

故灰场选取氟化物和硫酸盐作为预测因子。

2预测模型概化及参数选取
2.1预测模型概化
本次模拟预测,根据污染风险分析的情景设计,在选定优先控制污染物的基础上,分别对地下水污染物在不同时段的运移距离、超标范围进行模拟预测,污染情景的源强数据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予以确定。

当项目运转出现事故时,含有污染物的废水将以入渗的方式进入
含水层,从保守角度,本次模拟计算忽略污染物在包气带的运移过程。

建设场地地下水流向呈一维流动,地下水位动态稳定,因此污染物在浅层含水层中的迁移,可概化为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的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当取平行地下水流动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时,则污染物浓度分布模型如下[2]:
本次预测所用模型需要的参数有:含水层厚度M;外泄污染物质量mM;岩层的有效孔隙度n;水流速度u;污染物纵向弥散系数DL;污染物横向弥散系数DT。

这些参数主要由本次工作的试验资料以及类比区最新的勘察成果资料来确定。

2.2模型参数选取
(1) 含水层的厚度M:含水层组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性以中砂、细砂、粉砂、粉土为主,主要成份以石英长石。

厂址区及灰场区含水层的厚度根据本次野外施工钻孔情况和以往水文地质资料确定为6.1m。

(2) 瞬时注入的示踪剂质量mM计算
灰水中氟化物和硫酸盐注入的质量,按50m×50m堆灰面积内,5%面积的防渗膜出现破裂,以当地日最大降雨量连续降雨15天的量做为灰水量进行计算(当地日最大降雨量为241.5mm)。

241.5mm/d×2500m2×5%×15d=452.8m3
根据相关实验结果,设定泄漏灰水中氟化物的浓度为5.0mg/L,硫酸盐浓度为350mg/L。

则泄漏的氟化物的总质量为:
452.8m3×5.0mg/L=2.26kg
泄漏的硫酸盐的量为:
452.8m3×350mg/L =158.5kg
模型计算中,将灰场15天渗漏的氟化物和硫酸盐等均看作瞬时污染,并且假设渗漏的污染物全部通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

显然,这样概化,计算结果更为保守。

(3) 含水层的平均有效孔隙度n:地下水含水层岩性均以粉土、砂土为主。

根据相关经验,粉砂岩有效孔隙度取0.4。

(4) 水流速度u:评价区地下水含水层为粉砂土层,根据抽水试验可得灰场区域含水层渗透系数最大值为1.13×10-2 cm/s。

参考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可得水力坡度约为I=2.0×10-3,因此地下水的渗透速度:
V=KI=1.13×10-2cm/s×2.0×10-3=2.26×10-5cm/s=1.95×10-2m/d
水流速度u取为实际流速u=V/n=4.88×10-2m/d。

(5) 纵向x方向的弥散系数DL:参考Gelhar等人关于纵向弥散
度与观测尺度关系的理论[3],根据本次污染场地的研究尺度,模型计算中纵向弥散度选用10.0m。

由此计算评估区含水层中的纵向弥散系数:
DL=αL×u=10.0m×4.88×10-2m/d =0.488m2/d;
(6) 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DT:根据经验一般DT/DL=0.1,因此DT分别取0.0448m2/d。

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及结果
将本次预测所用模型转换形式后可得: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废污水排放量一定,排放时间一定时,同一浓度等值线为一椭圆。

同时从该式可知,仅当右式大于0时该式才有意义。

由参数确定可得,非正常工况条件下的氟化物及硫酸盐排放量分别为2.26kg和158.5kg。

将地下水中氟化物及硫酸盐的影响范围及距离计算结果如下,列表如表1至表2所示。

按照地下水标准III级标准进行评价,III级标准规定为氟化物浓度为1mg/l,硫酸盐浓度为250mg/l;将稀释10倍后定义为影响浓度即氟化物影响浓度为0.1mg/l,硫酸盐影响浓度为25mg/l。

由以上两表可得,(1)灰场发生泄漏后,氟化物浓度在泄漏40天时超标范围为最大,为66 m2,此时最远超标点离泄漏点10m;400天时影响范围最大为659 m2,此时最远影响点离泄漏点43m。

在1000天时无超标范围,影响范围为37 m2,超标范围及影响范围均显著减小。

电厂运行期满10000天时均无超标及影响范围。

硫酸盐浓度在泄漏9天时超标范围为最大18 m2,最远超标点离泄漏点5m;100天时影响范围最大为185 m2,最远影响点离泄漏点18m。

1000天时均无超标及影响范围。

电厂运行期满10000天时无超标及影响范围。

(2)超标及影响范围在污染物发生泄漏后,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在运行期满后均对地下水无影响。

(3)综合氟化物及硫酸盐的超标及影响范围可得。

由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所致,发生泄漏后,该灰场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太大的影响。

4 存在问题及防治措施
本次污染物模拟计算,受到资料的限制,模拟过程未考虑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吸附、挥发、生物化学反应,模型中各项参数予以保守性考虑。

这样选择的理由是:①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非常复杂,影响因素除对流、弥散作用以外,还存在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作用,这些作用常常会使污染浓度衰减。

目前国际上对这些作用参数的准确获取还存在着困难;②从保守性角度考虑,假设污染质在运移中不与含水层介质发生反应,可以被认为是保守型污染质,只按保守
型污染质来计算,即只考虑运移过程中的对流、弥散作用。

在国际上有很多用保守型污染质作为模拟因子的环境质量评价的成功实例;③保守型考虑符合工程设计的思想。

尽管污废水对地下水影响较小,但是地下水一旦污染,很难恢复。

因此,发生污染物泄露事故后,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分析污染事故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下一步预防和防治措施,迅速控制或切断事件灾害链,对污水进行封闭、截流,抽出污水送污水处理场集中处理,使污染扩散得到有效抑制,最大限度地保护下游地下水水质安全,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岳强,范亚民,耿磊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174-177.
[2] 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S].2011.
[3] Gelhar L W,Welty C,Rehfeklt K R. A critical review of data on field-scale dispersion in aquifer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2,28(7):1955~19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