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评估

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评估

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评估在当今社会,矿产资源的开采对于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矿山开采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尤为显著。

矿山开采过程通常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

露天开采需要大规模地剥离表层土壤和岩石,这不仅直接破坏了地表的水文系统,还可能改变地下水的补给和径流条件。

地下开采则往往会导致地下岩层的结构和应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

首先,矿山开采活动可能会破坏地下含水层的结构。

在开采过程中,为了获取矿产资源,常常需要进行爆破、挖掘等操作,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含水层的断裂、错动和坍塌。

一旦含水层的结构受到破坏,其储水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完全失去蓄水功能。

其次,矿山开采容易引发地下水污染。

采矿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设备排放的废水以及矿石中的有害物质,都有可能通过渗透、泄漏等途径进入地下水中,从而造成水质恶化。

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影响地下水的使用价值,还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例如,重金属污染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而有机物污染则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此外,矿山开采还可能改变地下水流场。

由于开采活动造成的岩层变形和孔隙度变化,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可能会发生改变。

这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而在其他地区则可能出现水位上升,引发洪涝等问题。

同时,地下水流场的改变还可能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关系,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水资源平衡。

为了评估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首先,水文地质勘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矿区地质结构、含水层特征、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条件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可以为后续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和流量变化也是重要的手段。

通过建立长期的监测站点,实时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数值模拟技术也可以用于预测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指对矿山在采矿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最终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和措施的报告。

该报告是矿山生产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境保护措施之一。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包括矿山所在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基本资料,明确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

2. 评估标准。

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及环保要求,明确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3.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主要通过对采矿活动的工
艺流程、采矿方式、排水系统等进行分析预测,确定矿山的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及空间分布。

4. 矿山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对矿山现场及周边地下水
环境进行监测与分析,确定矿山导致的地下水环境现状,包括地下水水位、水质、渗流方向和渗透能力等。

5. 矿山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

综合考虑矿山地下水环境
影响预测和现状评价的结果,分析评估矿山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

6. 矿山地下水环境保护建议和技术措施。

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提出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建议和技术措施,包括矿山废水治理、矿坑、矿山井筒和巷道降水的回收利用等措施。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可以帮助矿山企业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降低对地下水环境的破坏,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推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评估报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评估报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0.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10.1.1.1 监测点位布设根据本工程特点,结合地下水流向和当地井位情况,本工程共布设了两个地下水监测点。

具体监测点位见表10.1-1和图8.2-1。

表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表10.1.1.2 监测时间及频率监测时间为2010年8月22日-8月24日,每天一次。

10.1.1.3 监测项目地下水监测项目包括PH、总硬度、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砷、汞、铁、锰、氟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共十四项,同时记录井深、水位。

10.1.1.4 分析方法水样采集、保存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T5750-2006),具体见表10.1-2。

表10.1-2 地下水监测与分析方法10.1.1.5 监测结果监测因子监测结果见表10.1-3。

10.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10.1.2.1 评价标准本次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进行现状评价。

见表10.1-4。

表10.1-4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10.1.2.2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公式为:i i i S C P /式中:P i ——指污染物i 的单因子指数;C i ——指污染物i 的监测结果;S i ——指污染物i 的所执行的评价标准。

对PH 值进行评价的公式为:P PH =(7.0-PHi)/(7.0-PHsd) PHi ≤7.0 P PH =(PHi-7.0)/(PHsu-7.0) PHi ≥7.0式中:P PH ——指PH 值的单因子指数; PH i ——指PH 的监测结果;PH sd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下限;PH su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上限。

表10.1-3 地下水质量监测结果表单位:mg/L10-310.1.2.3 评价结果地下水现状评价结果列于表10.1-3。

铁矿矿渣堆存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铁矿矿渣堆存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铁矿矿渣堆存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摘要]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日益增加,矿山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环境污染源。

在铁矿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对地下水含水层造成破坏,易引发环境污染。

采矿矿渣堆存,让大量有害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含水层,导致地下水污染,矿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本文结合某铁矿开采实际情况,选择特定的地下水环境评价因子,通过相关试验确定参数,选择规定的评价方法,对铁矿矿渣堆存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实践证明,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矿渣堆存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大;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可减少矿渣堆存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实现铁矿开采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铁矿矿渣堆存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铁矿概况某铁矿属于新建铁矿,其矿区面积为 1.49km,设计开采标高在-80—300m 范围内,该铁矿设计开采量为2205.51万t。

矿区铁矿表现为似层状及层状,以单斜形式并平行排列产出。

矿石成分主要为铁,并伴存着锰、铬、镍、铜、硫、钴等元素,属于综合矿床。

铁矿平均品位为29.8%,其矿山服务年限为29年。

2铁矿地下水环境评价因子、标准及评价方法2.1铁矿地下水环境评价因子在进行铁矿矿渣堆存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根据该铁矿实际情况,决定选择地下水中pH、总硬度、矿化度、硝酸盐、硫酸盐、亚硝酸盐、氯化物、氟化物、汞、镉、砷、铅、铬等十三项因素作为评价因子。

2.2铁矿地下水环境评价标准在铁矿地下水环境评价标准中,采取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中对生活饮用水的质量标准规定。

在该标准中,对地下水中十三项因子标准进行了规定,具体如下表:2.3铁矿地下水环境评价方法在《地下水质量标准》中明确了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其环境评价方法如下:单相组份评价,按标准分类指标划分其质量类别;对类别所对应的单相组份评价分值Fi进行确定,Ⅰ类水质其Fi值为0,Ⅱ类水质其Fi值为1,Ⅲ水质其Fi值为3,Ⅳ、Ⅴ类水质、其Fi值分别为6、10;应用计算综合评价分值公式,对水质标量标准等级进行划分。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随着我国矿业的不断发展,矿业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

为了确保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和地下水环境的安全,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本文将就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做进一步的解读。

一、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定义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指在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建议,达到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目的。

二、编制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步骤1.前期调查与资料收集。

对矿区周边的地形、地貌、地质等进行调查,并搜集矿业企业有关信息和现场检测数据。

2.评价对象确定。

根据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情况,确定评价对象和相关指标,以采集更准确的数据和评价结果。

3.评价方法选择。

根据评价对象和指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如:物理模拟试验、数学模拟、地球化学等。

4.模型构建与优化。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初步的评价结果后,根据实地监测数据和情况进行优化和修正,进一步提高评价准确性。

5.评价结果报告。

根据评价结果撰写报告,向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层提供服务,并提出改善建议。

三、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意义1.为矿山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报告,可以对矿山建设规划进行科学的分析、监测和控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矿区开发。

2.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可利用评价报告结果,优化、完善矿山建设和生产方式,达到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效果。

3.为矿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可以帮助矿业企业规划发展方向,以最大化利润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存在的问题1.评估标准缺乏统一。

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和评价对象的差异,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会导致不同评价人员的评价结果不一致,难以相互比较。

2.监管机构信任度不高。

在现实中,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得到了怀疑,使得一些矿业公司难以对评价报告进行完全的认可。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矿山开发工程环评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矿山开发工程环评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矿山开发工程环评报告项目背景本文是关于矿山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

该项目旨在评估矿山开发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便制定并实施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

研究范围与方法为了全面评估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研究:对矿山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评估矿山开采可能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

2. 水环境研究:对矿山附近水体的水质、流量等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矿山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

3. 大气环境研究: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粉尘、气体等排放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矿山开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4. 生物环境研究:对矿山附近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等进行调查和评估,评估矿山开采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基于我们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环境影响评价结果:1. 地质灾害风险:矿山开采可能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需要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 水环境影响:矿山开采可能导致附近水体的水质下降和水量减少,需要采取水资源保护措施。

3. 大气环境影响: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粉尘和有害气体排放,造成大气污染,需要采取减排措施。

4. 生物环境影响:矿山开采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需要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计划。

环境保护措施建议为了减少矿山开发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我们提出了以下环境保护措施建议:1.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采取合适的地质调查和监测措施,及时发现和防范地质灾害风险。

2. 水资源保护:采取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减少用水量、优化水循环利用等。

3. 大气减排:采取减少粉尘和有害气体排放的技术措施,如安装除尘设备、优化燃烧工艺等。

4. 生态保护和恢复: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包括植被恢复、保护珍稀动植物等。

结论综上所述,本报告对矿山开发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这将有助于矿山开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 总论1.1 地下水质量标准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1.2 环境保护目标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1.3地下水评价等级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陶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

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

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

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范围内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

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内小冲沟处。

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范围内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

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2)根据Ⅱ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根据工程分析,项目外抽的矿井涌水量为110 m3/d,属于地下水供水、排水规模分级中的“小”。

矿山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矿业开发在各国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

然而,矿山开发对于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全面评估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本报告对某矿山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结果和建议。

二、评价范围和方法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矿山选址、矿山开采、矿石加工和尾矿处理等环节。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前期调查研究、现场观测和数据分析等。

三、矿山选址评价1. 地质环境评价根据地质地貌特征和矿产资源丰富性进行评价,发现该选址地区地质条件良好,适合进行矿山开发。

2.生态环境评价通过调查研究,评估了矿山选址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并使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结果显示,该选址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开发需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四、矿山开采评价1. 水资源影响评价通过采样测试和水质监测分析,评估了矿山开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合理管理下,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可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估了矿山爆破、机械设备、运输等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合理使用环保设施和减排措施的情况下,矿山开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可降低到最低限度。

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通过采样分析,评估了矿山开采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矿山开采过程中会引起一定的土壤污染,但通过科学管理和修复措施,土壤的恢复能力较强。

五、矿石加工评价1.固体废物处理评价通过调查研究、采样测试和数据分析,评估了矿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取合理的处置和回收措施,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2.能源消耗评价评估了矿石加工所需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结果显示,矿石加工对能源的消耗较大,但通过能源管理措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六、尾矿处理评价1. 环境风险评价评估了尾矿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以确保尾矿处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总论1.1 地下水质量标准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1.2 环境保护目标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1.3地下水评价等级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

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

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

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围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

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小冲沟处。

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

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2)根据Ⅱ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根据工程分析,项目外抽的矿井涌水量为110 m3/d,属于地下水供水、排水规模分级中的“小”。

经推算,项目开采建设引起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半径为125米,属于地下水位变化区域围中的“小”。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

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建设方仅在拟申请的采矿区域围开展过探矿工作,经调查,区域没有发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属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级中的“弱”。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Ⅱ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3)。

综合以上两类项目的判定结果,本项目的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表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1.4 地下水环境评价围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的要求,本次评价围为矿区外围南、西、北侧分水岭及下游可能受影响的A屯、B和C屯所组成的围。

2 矿区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2.1区域地质特征1、地层该区呈现的地层以下古生界寒武系~奥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和中生界白色红色复陆屑类磨拉石建造为主,在西江流域为大片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寒武系(∈)寒武系分布于矿区东侧的蒙江--藤县一带,出露广泛。

为半深海相碎屑沉积杂砂岩和含砾砂岩,复理石韵律发育。

岩性为岩性为灰绿色、黄褐色中~厚层状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砂岩夹少量深灰色—绿灰白色中层状页岩。

厚度不明。

与上覆盖的奥系地层一般呈断层接触,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

(2)奥系(O)奥系分布于武林口至蒙江圩之间的西江两岸,以下奥统为主,为一套类复理石笔石、介壳混合相砂泥质沉积,出露广泛。

由砂泥岩组成的建造,属半深海相沉积,常组成背斜核部。

分为黄隘组(O1h)及六组(O1l)。

岩性为岩性为黄色、棕黄色的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黄-白色的泥岩、砂质页岩或互层。

厚度>3000m。

(3)泥盆系(D)泥盆系主要分布于矿区西侧的武林口- 平南-木圭以及矿区北侧的安怀-太平一带。

下部为陆源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建造,中部为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及浅海相碳酸岩建造,上部为浅海相含锰硅质岩及碳酸岩建造。

底部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覆于寒武系或奥系之上。

分为下统(D1)、中统(D2)及上统(D3),共有莲花山组(D1l)、郁江组(D1y)、四排组(D1s)、贺县组(D1h)、唐家湾组(D2t)、榴江组(D3l)等。

(4)侏罗系(J)侏罗系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侧镇以东,出露面积较小。

岩性为紫红色、浅灰色碎屑岩及泥质岩组成。

可分为天堂组(J1t)及大岭组(J1d)。

(5)白垩系(K)分布于矿区外围及太平、蒙江、罗云、关塘等地,主要出露新隆组(Kx)2 l)。

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等。

底部不整合覆和罗文组(K2于其他老地层之上。

(6)第三系(E)主要出露下第三系永福群(Ey),分布于太平、蒙江等盆地中。

岩性为紫红、猪肝色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与砂岩互层。

与下伏地层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不详。

(7)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江河两岸及低洼冲沟中,主要为冲积层,按其成因及新老关系可划分为全新统冲积层(Qh)、更新统冲积层(Qp)等。

冲积物可分为紫红色砂土和粘土。

厚薄不等,一般为数米,最厚达70m。

2、构造本区位于贵港~平南铅锌铜成矿带的北东端,界于区域性的北东东向凭祥~大黎断裂和灵山~藤县断裂之间,两条区域性断裂具有切割深度大、活动时间长,控岩、控相、控矿显著等特点,与近南北向武林~理答深断裂平行分布的次级断裂发育,其中XXXX铅矿点产于次级北西向的断裂带上。

(1)褶皱在该区域中强烈的褶曲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构造层(寒武系和奥系)中,多为复式褶曲,各个地段形成不同方向的线状紧闭复式褶皱,以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北东东向为主。

而印支期构造层(泥盆系)则以较为开阔的向斜和狭窄的短轴背斜居多,轴向一般为SW~NE。

(2)断裂本区主要的断裂形成于印支-燕山期,而加里东期断裂不很发育。

区域断裂主要为南北向,次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少量为北西向。

与同期的褶皱构造的展布完全相同,说明断裂与褶皱是同受一种构造条件和构造力的作用所形成的。

与XXX铅矿成矿较密切的是南北向的武林~理答深断裂。

3、岩浆岩区域岩浆活动频繁强烈,但距XXXX铅矿区较远,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东边、南边。

区域岩浆岩以酸性岩为主,次为中性岩。

2.2 矿区地质特征1、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奥统黄隘组(O1h)、下泥盆统莲花山组(D1l)和第四系全新统(Qh)(详见附图XX—矿区地形地质图)。

下奥统黄隘组(O1h):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中部和南部,约占矿区面积为90%以上。

岩性为浅红色、灰绿色,厚~巨厚层状泥质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砂岩,细粒~不等粒结构,在不等粒结构的砂岩中有少量的长石;页岩呈灰绿色,单层厚0.2~0.5m,有时与砂岩互层。

下泥盆统莲花山组(D1l):分布于矿区北部的XXXX山一带,出露面积约占矿区的1/6,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状~厚层状砂岩,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与下伏的奥系呈不整合接融。

第四系(Qh):分布于矿区南边的低洼冲沟中,主要为冲积层,冲积物又分为紫红色砂土和粘土。

2、构造(1)褶皱XXXX向斜:轴向北东向,向北东倾伏。

长400m,北西冀倾向南东,倾角10°~20°,南东冀倾向北西,倾角20°~25°。

向斜核部和两翼地层,均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厚层砂岩。

XXXX背斜:位于矿区东部,背斜轴向近东西向,向西倾伏,为一短轴背斜,北翼岩层产状310<50,南翼岩层产状190<45,核部及两翼地层均为奥系砂岩夹页岩。

(2)断裂矿区断裂主要有两组:即近南北向、北西向。

其中,北西向F2断裂为含矿断裂,近南北向的断裂(F1、F3)为区域性导矿构造。

近南北向断裂(F1):分布于矿区东部。

该断裂主要分布于奥系地层中,并切穿下泥盆统莲花山组,长度约400m,宽1~2m,倾向西,倾角56°~80°,断裂面比较清楚,断裂带角砾成分为灰绿色砂岩,胶结物为泥质及硅质,角砾棱角分明,以3×5㎝居多。

北西向断裂(F2):分布于矿区中部,为正断层,倾向北东或南西,地表倾角较陡,为70°~85°,断裂长约800m,宽2-4m,断裂面十分清楚,断裂带角砾成分为硅化砂岩,胶结物为重晶石、石英及炭质,角砾大少以10×20㎝居多,其中重晶石、石英细网脉十分发育。

该组断裂含矿性好,为含矿断裂。

近南北向断裂(F3):该组断裂位于矿区西侧,为武林~理答深断裂的一部分,是矿区主要断层,总体呈S-N向。

该断裂具逆冲性和长期活动特征,断层面倾向东,倾角60-80°,断层破碎带上常见有角砾岩、碳酸岩化、黄铁矿化等。

该组断裂在矿区围未见含矿,但XXXX铅矿就是产于该组断裂的次级北西向(F2)断裂带中,与矿区的关系非常密切。

3、岩浆岩矿区无岩浆岩出露。

2.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本区为西江平原盆地北东缘,为下奥统砂页岩构成的中低山及丘陵地形。

根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评估区位于珠江流域围,属西江水系的浔江河段。

区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一个支流,均源于盆地呈树枝状由山区溪流往南汇合注入西江。

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主要赋存于碎屑岩类的构造裂隙中,发育在粉砂岩、泥岩岩组,粉砂岩、泥岩夹砾岩岩组和砂页岩岩组的溪沟,动态不稳定。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泥岩、页岩透水性极弱,再加上其所处地形低山丘陵地带,沟谷发育,降雨易于流失,补给条件不良,地下水水量贫乏,枯季地下径流模数小于3 L/s.km2,泉流量小于0.1L/s。

该地下水类型分布区,钻孔涌水量通常小于100m3/d, 但位于南北向断裂带上和向斜轴部或向斜扬起端的钻孔,涌水量一般较大,有些达到218.59m3/d。

区域水文地质图见附图XX。

(1)水系本区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一个支流,均源于盆地呈树枝状由山区溪流往南汇合注入西江,地表水系大都依靠大气降雨补给,雨季时节往往暴雨后洪水猛泻于盆地,漫出河床,可造成大围的淹没。

(2)区域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本区西侧第四系地层较发育,分布较广。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①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分布于山区前的冲积洪积扇,由砂岩、砾石、石英砂及粘性土组成,厚度不大,位置略高,不利于地下水的积存,水位埋藏深度0.5~1.5m,砾石层上覆有不厚的粘土层,可形成流量不大的上升泉。

②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主要为下奥统黄隘组、郁江组、四排组及莲花山组泥质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泥质页岩、砂岩等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