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总论
1.1 地下水质量标准
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
1.2 环境保护目标
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3地下水评价等级
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围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小冲沟处。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2)根据Ⅱ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根据工程分析,项目外抽的矿井涌水量为110 m3/d,属于地下水供水、排水规模分级中的“小”。
经推算,项目开采建设引起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半径为125米,属于地下水位变化区域围中的“小”。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建设方仅在拟申请的采矿区域围开展过探矿工作,经调查,区域没有发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属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级中的“弱”。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Ⅱ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3)。
综合以上两类项目的判定结果,本项目的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表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1.4 地下水环境评价围
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的要求,本次评价围为矿区外围南、西、北侧分水岭及下游可能受影响的A屯、B和C屯所组成的围。
2 矿区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
2.1区域地质特征
1、地层
该区呈现的地层以下古生界寒武系~奥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和中生界白色红色复陆屑类磨拉石建造为主,在西江流域为大片第四系沉积物覆盖。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寒武系(∈)
寒武系分布于矿区东侧的蒙江--藤县一带,出露广泛。为半深海相碎屑沉积杂砂岩和含砾砂岩,复理石韵律发育。岩性为岩性为灰绿色、黄褐色中~厚层状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砂岩夹少量深灰色—绿灰白色中层状页岩。厚度不明。与上覆盖的奥系地层一般呈断层接触,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
(2)奥系(O)
奥系分布于武林口至蒙江圩之间的西江两岸,以下奥统为主,为一套类复理石笔石、介壳混合相砂泥质沉积,出露广泛。由砂泥岩组成的建造,属半深海相
沉积,常组成背斜核部。分为黄隘组(O
1h)及六组(O
1
l)。岩性为岩性为黄色、棕
黄色的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黄-白色的泥岩、砂质页岩或互层。厚度>3000m。
(3)泥盆系(D)
泥盆系主要分布于矿区西侧的武林口- 平南-木圭以及矿区北侧的安怀-太平一带。下部为陆源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建造,中部为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及浅海相碳酸岩建造,上部为浅海相含锰硅质岩及碳酸岩建造。底部呈明显角度不
整合接触覆于寒武系或奥系之上。分为下统(D
1)、中统(D
2
)及上统(D
3
),共有莲
花山组(D
1l)、郁江组(D
1
y)、四排组(D
1
s)、贺县组(D
1
h)、唐家湾组(D
2
t)、
榴江组(D
3
l)等。
(4)侏罗系(J)
侏罗系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侧镇以东,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为紫红色、浅灰色
碎屑岩及泥质岩组成。可分为天堂组(J
1t)及大岭组(J
1
d)。
(5)白垩系(K)
分布于矿区外围及太平、蒙江、罗云、关塘等地,主要出露新隆组(K
x)
2 l)。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等。底部不整合覆和罗文组(K
2
于其他老地层之上。
(6)第三系(E)
主要出露下第三系永福群(Ey),分布于太平、蒙江等盆地中。岩性为紫红、猪肝色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与砂岩互层。与下伏地层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不详。
(7)第四系(Q)
广泛分布于江河两岸及低洼冲沟中,主要为冲积层,按其成因及新老关系可划分为全新统冲积层(Qh)、更新统冲积层(Qp)等。冲积物可分为紫红色砂土和粘土。厚薄不等,一般为数米,最厚达70m。
2、构造
本区位于贵港~平南铅锌铜成矿带的北东端,界于区域性的北东东向凭祥~大黎断裂和灵山~藤县断裂之间,两条区域性断裂具有切割深度大、活动时间长,控岩、控相、控矿显著等特点,与近南北向武林~理答深断裂平行分布的次级断裂发育,其中XXXX铅矿点产于次级北西向的断裂带上。
(1)褶皱
在该区域中强烈的褶曲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构造层(寒武系和奥系)中,多为复式褶曲,各个地段形成不同方向的线状紧闭复式褶皱,以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北东东向为主。而印支期构造层(泥盆系)则以较为开阔的向斜和狭窄的短轴背斜居多,轴向一般为SW~NE。
(2)断裂
本区主要的断裂形成于印支-燕山期,而加里东期断裂不很发育。区域断裂主要为南北向,次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少量为北西向。与同期的褶皱构造的展布完全相同,说明断裂与褶皱是同受一种构造条件和构造力的作用所形成的。与XXX铅矿成矿较密切的是南北向的武林~理答深断裂。
3、岩浆岩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强烈,但距XXXX铅矿区较远,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东边、南边。区域岩浆岩以酸性岩为主,次为中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