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 简介地下水是地球上的重要水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地下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威胁。
因此,对地下水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价成为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必要手段之一。
2. 地下水环境评价的目的地下水环境评价的目的是评估地下水环境受污染物影响的程度,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地下水环境,可以帮助监测地下水质量变化、分析污染源和迁移途径、确定污染区域的范围和程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 地下水环境评价的方法地下水环境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3.1 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基于采样调查和现场观察,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常见的物理化学指标(如pH值、溶解氧含量等)来判断地下水环境的质量状况。
该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初步了解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
3.2 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引入数学统计和模型分析等方法,量化地下水环境的质量指标和评价结果。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污染指数法、地统计方法、地下水数值模拟等。
该方法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模型,适用于深入研究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源。
4. 地下水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地下水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程度的依据,常见的指标包括污染物浓度、地下水位、地下水动态、饮用水标准等。
其中,污染物浓度是判断地下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他指标可作为补充和参考。
5. 地下水环境评价的步骤地下水环境评价的步骤包括采样调查、分析测量、指标计算和综合评价。
5.1 采样调查采样调查是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基础工作,需要在评价区域内设置合理的样点,并按照一定的采样频率和方法采集地下水样品。
5.2 分析测量分析测量是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关键步骤,要对地下水样品进行常见的生化指标、物理化学指标和污染物浓度等方面的测量分析。
5.3 指标计算根据采样调查和分析测量的结果,计算得出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各项指标,如污染物浓度、饮用水标准等。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工程活动、土地利用、污染源
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
研究、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其目的是识别并量化地下水环
境受到威胁的程度,为决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和
管理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地下水资源调查:对研究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等,以了解地
下水的质量和分布情况。
2. 影响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地下水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地下工程活动、土地利用变更、污水排放、化学品使
用等,以确定其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
3. 模拟和预测:利用数值模拟和预测模型,模拟和预测不
同因素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分布,以提供决策
者科学的评估依据。
4. 风险评估:将模拟和预测的结果与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对比,评估地下水环境受到威胁的程度和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
5. 监测和管理:根据评估结果,推测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
生重大影响的活动进行监测和管理,进行灾后评估和监测。
通过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环境受到
威胁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和可持续利用。
解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

解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地下水环境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在评价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以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以下是解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1.评价目标:评价的目标是什么?是评估地下水环境的质量、水量还是其他因素?准确明确的评价目标对确定评价方法和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2.评价指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水质指标(如pH、溶解氧、硝酸盐浓度等)、水量指标(如水位、地下水补给量、水量利用率等)以及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标(如生物多样性指标、生态流量等)。
3.数据收集与分析:地下水环境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地下水监测数据、水文地质数据、水质分析数据等。
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以获取准确的评价结果。
4.模型选择与建立:为了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以采用各种评价模型,如水文地质模型、水质模型、地下水流模型等。
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可以更好地评估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5.评价时空尺度: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通常需要考虑不同的时空尺度。
缺乏对不同时空尺度的综合考虑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环境的动态变化和时空尺度的影响。
6.评价方法与标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可以用于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合理选择和运用评价方法和标准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评价方法和标准还需要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保持一致。
7.不确定性分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数据不完备性、缺乏精确的模型参数等。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以获取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解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选择与建立、评价时空尺度、评价方法与标准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等。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6.1.1 建设项目分类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
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序号判别项目 项目情况判别依据分级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层为粉质粘土,厚0.60~3.6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中2 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场区地下水埋深为0.50~2.10m,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该地下水以大气入渗、侧向径流为主要补给源,地下水水位随季节及气象周期呈周期性变化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利联系较密切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中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本项目区处于水源地之外 敏感及较敏感区外不敏感度分级4 污水排放量分级废水量最大9.52m3/d 污水排放总量≤1000m3/d 小5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分级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生活污水COD、NH3-N、全盐量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简单6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80m3/d 供水量≤0.2万m3/d 小7 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分级<0.5km 地下水水位变化半径≤0.5km 小8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拟建项目厂址处于水源地之外 敏感及较敏感区外不敏感9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级无突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环境水文问题 弱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地下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威胁。
因此,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技术,对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
通过在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补给区和重要水源地区建立定点监测井,对地下水的水质、水位、水文地质等进行实时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环境变化的趋势和问题,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地下水环境敏感性。
地下水环境敏感性评估是指通过对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敏感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地下水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这样可以为地下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如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农业活动等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其对地下水水质、水位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这样可以为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
在评估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如加强对地下水水源地的保护、实施地下水污染治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等。
这些措施旨在减少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的全面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环境问题,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地下水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评价工作变得非常繁琐和耗时。
其次,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也制约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 引言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水体。
地下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水资源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地下水环境受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下水环境,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针对地下水环境受到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通过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受影响程度、源头和开发对水质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保证地下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2. 影响评价方法2.1. 采样调查采样调查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步。
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了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种类、浓度及分布情况。
采样调查需要根据地下水的地理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布点,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2. 模型模拟模型模拟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和污染传输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不同因素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模型模拟可以将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简化为数学方程,通过解方程得到地下水的流动速度、方向和污染物的扩散情况。
2.3.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水环境的基础信息和特征。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评估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和趋势,发现问题和隐患,并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3. 影响评价内容3.1. 水质评价水质评价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采样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可以评估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水质评价需要参考相关的水质标准和环境标准,确定地下水的水质类别,并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控制措施。
3.2. 水量评价水量评价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地下水的位移和补给量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能力和可持续利用程度。
水量评价需要考虑地下水的补给源、流向和使用量等因素,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解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

解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地下水评价”)是指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影响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地下水评价涉及到许多关键问题,以下对其进行解读。
1.评价对象地下水评价需要确定评价对象,即受到评价的地下水环境。
评价对象一般包括地下水的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等。
在评价对象确定后,需要进行地下水环境的调查,收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貌、水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建立地下水信息数据库,从而为评价提供依据。
2.评价指标地下水评价的关键在于确定评价指标,即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价地下水环境的质量,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水量指标:包括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量等。
(2)水质指标:包括水中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的含量、水的透明度、溶解性固体(TDS)、总硬度、 pH 值等。
(3)生态环境指标:包括景观、气候、生态系统等,进而综合评价地下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评价方法地下水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采用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综合分析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利用专家判断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而定量评价则需要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通过模拟分析、预测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从而获得评价结果。
地下水评价标准是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判定的依据和规范。
地下水评价标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确定。
评价标准一般包括水量、水质、生态环境指标等,通过量化地定量的评价标准,把评价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地下水环境的质量状况。
总之,地下水评价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需要科学界和政府相互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浅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关键问题

浅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关键问题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估地下水受到的潜在和实际影响的过程。
这种评估旨在保护地下水资源,预测由于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的地下水污染和减少,以及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如下:1. 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
从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水质、水量、水力条件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变化,并量化地表地下水交互作用的影响。
合适的指标包括地下水水质指标、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流动速度等。
2. 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选取适当的评估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硬件观测、野外调查、水文地质建模、水文学分析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评估地下水环境影响,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3. 人为活动的影响评价: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如工业、农业、城市发展等。
评估这些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
评估某个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系统对地下水的影响,评估农业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4. 地下水污染预测与风险评估:地下水污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评估地下水环境影响中需要预测潜在的地下水污染风险。
通过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地质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等因素,评估地下水污染的潜在程度,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和控制。
5. 制定环境管理措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制定合适的环境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结果,制定限制或调整相关活动的政策和法规。
通过限制某些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等,保护地下水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6.1.1 建设项目分类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
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表6.1-2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表综上可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2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6.2.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6.2.1.1监测布点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流向,在项目区等处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见表6.2-1及图6.2-1所示。
表6.2-1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表6.2.1.2 监测项目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砷、汞、六价铬、铅、铁、锰、铜、锌、镍21项。
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6.2.1.3 监测分析方法表6.2-2 地下水监测方法一览表6.2.1.4监测时间、频率本期地下水监测定于2013年10月23日,监测一天。
6.2.1.5监测结果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见表6.2-3。
表6.2-3 地下水监测结果表6.2.2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6.2.2.1评价标准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III 类标准。
表6.2-4 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6.2.2.2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具体计算公式为:i 0P i i C C =式中:Pi-污染因子i 的单因子指数; C i -污染因子i 的实测浓度值(mg/m 3); C i0-污染因子i 的标准值(mg/m 3)。
对于pH 值,其污染指数按下式计算:7.07.0j j sd pH S pH -=-(pH j ≤7.0)7.07.0j j su pH S pH -=-(pH j >7.0)式中:S j —pH 的标准指数; pH j —j 点的pH 值;pH sd —地下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下限; pH su —地下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上限。
6.2.2.3 评价结果因挥发酚、氰化物、砷、六价铬、铅、铜、锌、镍均为未检出,不做现状评价。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评价结果详见表6.2-5。
表6.2-5 地下水监测评价结果表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朱牌坊村监测点总硬度、亚硝酸盐和硫酸盐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007、0.2倍和0.008倍,3#监测点溶解性总固体超标0.06倍,厂址煤渣存放地监测点硫酸盐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0.056倍,西华村监测点总硬度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013倍,其它指标均不超标,基本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的要求。
6.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6.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位于金滕凹陷北缘,距拟建场区较近的断裂构造主要为鱼台断裂。
鱼台断裂贯穿鱼台县北部(距现场约2公里),该断裂为隐伏基岩断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约700为区域正断层,断距约500~800m,该断裂为非全新活动断裂。
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含水层为⑵、⑸、⑻层粉土及⑾—1层细砂。
施工结束后测得地水位埋深最大值0.50m,最小值0.38m,平均值0.42m,稳定水位标高34.02~34.04m,平均34.03m。
以大气降水入渗、侧向径流为主要补给来源,以人工开采、侧向径流和地表蒸发为主要排泄途径。
水位年变化幅度1~3m,抗浮设计水位可按34.20m考虑。
经取水样分析资料可知:Na+含量为282.09~344.39mg/L,Ca2+含量为94.56~95.01mg/L,Mg2+含量为35.98~36.98mg/L,Cl-含量为261.95~262.79mg/L,SO42-含量为145.77~146.11mg/L,HCO3-含量为586.40~587.32mg/L,该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型水,侵蚀性CO2为零,PH值为7.0。
6.3.2地下水动态特征浅层地下水位动态主要受大气降水、地下水人工开采及地下侧向径流的影响,其动态变化规律是以上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过在年内变化的某一时段内,地下水位的变化受某一主导因素影响而表现出的动态,为时段单项动态。
年内动态的综合反映,形成年内组合动态。
总之,随着季节和降水量的周期性变化,年内(日历年)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一般为“下降——上升——下降”。
从年初开始,直到主汛期来临,降水少,地下水开采量大,其补给量远小于排泄量,水位持续降低,在6月底或7月初一般到达年内水位最低值。
7~9月份,全年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该时段内,此段时间内降水入渗补给量大,又基本没有农业开采,地下水位迅速回升。
6.3.3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本区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次有流经本区河道的水体侧渗补给和引湖灌溉渠系及田间渗漏补给。
大气降水直接影响孔隙水储存、调节与均衡。
本区地表及包气带岩性一般为砂质粘土及粘土质砂为主,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本区河道中有水流经时,河道水会对本区地下水造成侧渗补给。
大气降水一般集中在6~9月份,暴雨洪水也一般发生在该段时间内,使降水入渗补给及河道渗漏补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地下水的径流主要受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地下水开采等因素的影响。
丰水及平水年份浅层地下水总的径流趋势为自东北流向西南。
6.3.4厂区地层情况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均为第四系冲(洪)积物,自上而下共分十一层(不含亚层),现分述之:al+pl)⑴、粘土(Q4灰色、黄色,刀切面有光泽,含锰质结核及少量姜石,姜石径2cm左右,干强度及韧性高,无摇振反应。
该层在场区内均有分布,厚度0.60~1.60m,平均0.98m;层底标高32.91~33.92m,平均33.47m。
地层可塑,具中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⑵、粉土(Q4浅黄色,湿~很湿,夹粉质粘土条纹,刀切面无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
该层在场区内均有分布,厚度2.40~4.30m,平均3.37m;层底标高29.44~30.88m,平均30.10m;层底埋深3.60~5.00m,平均4.35m。
该层粘粒含量为4.5~7.4%。
地层呈中密~密实状态,具中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⑶、粘土(Q4灰色、黄色,刀切面有光泽,含锰质结核,干强度及韧性高,无摇振反应,顶部40cm力学性质较差。
该层在场区内均有分布,厚度1.20~2.80m,平均2.06m;层底标高27.48~28.34m,平均28.04m;层底埋深6.10~7.00m,平均6.41m。
地层可塑,具中压缩性,局部高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⑷、粉质粘土(Q4暗黄色,刀切面稍有光泽,含姜石,姜石径2cm左右,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局部夹粉土薄层。
该层在场区内均有分布,厚度1.00~4.40m,平均2.00m;层底标高23.90~27.08m,平均26.04m;层底埋深7.40~10.50m,平均8.41m。
地层可塑,具中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⑸、粉土(Q4浅黄色,湿~很湿,刀切面无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低,摇振析水,夹粉质粘土及粘土薄层。
该层在场区内均有分布,厚度3.50~8.00m,平均6.12m;层底标高18.44~23.04m,平均20.16m;层底埋深11.40~16.00m,平均14.29m。
地层呈中密~密实状态,具中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⑹、粉质粘土(Q4暗黄色,刀切面稍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该层底部含贝壳残体。
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1.40~5.80m,平均3.21m;层底标高15.96~17.52m,平均16.97m;层底埋深17.00~18.50m,平均17.48m。
地层可塑,具中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⑺、粉质粘土(Q4暗黄色,刀切面稍有光泽,含姜石,姜石径2cm左右,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该层在场区内均有分布,厚度2.00~3.00m,平均2.41m;层底标高13.26~15.22m,平均14.56m;层底埋深19.30~21.20m,平均19.89m。
地层可塑~硬塑,具中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⑻、粉土(Q4浅黄色,湿~很湿,刀切面无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
局部夹粉质粘土团块。
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3.30~6.70m,平均5.82m;层底标高7.24~11.44m,平均8.14m;层底埋深23.00~27.20m,平均26.30m。
地层呈密实状态,具中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⑻—1、粉质粘土(Q4浅黄色,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该层在场地内分布不均,厚度0.60~1.00m,平均0.93m;层底标高10.06~10.74m,平均10.38m;层底埋深23.70~24.40m,平均24.06m。
地层可塑,具中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⑼、粉质粘土(Q4黄褐色,刀切面稍有光泽,含姜石,姜石径3cm左右,具灰绿色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8.30~9.80m,平均9.06m;层底标高-1.57~-0.56m,平均-1.24m;层底埋深35.00~36.00m,平均35.68m。
地层可塑~硬塑,具中压缩性。
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al+pl)⑽、粘土(Q4黄褐色,刀切面有光泽,含锰质结核及姜石,姜石径3cm左右,具灰绿色斑,干强度及韧性高,无摇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