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2篇)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一、名词解释1、环境。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影响。
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直接影响。
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这种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为间接影响。
4、累积影响。
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5、可恢复影响。
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某特性改变或某价值丧失后可逐渐恢复到以前面貌的影响。
6、不可恢复影响。
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某特性改变或某价值丧失后不可恢复到以前面貌的影响。
7、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8、环境标准。
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他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
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9、环境质量标准。
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10、污染物排放标准。
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
11、环境影响识别。
是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类比法。
工程分析法中,是指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下水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 包气带/非饱和带vadose zone/unsaturated zone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 饱水带saturated zone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 潜水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 承压水confined water/artesian 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3.6 地下水补给区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区域。
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
3.7 地下水排泄区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区等。
环境影响技术导则2016 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2016

1 总论1.1任务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受XXXXXXX委托,我公司开展XXXXXXX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接受委托后,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通过资料收集、现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现状监测等工作,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的相关技术方法,编制完成了《XXXXXXX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XX环境保护局、XX水务局、XXX垃圾填埋场、河北众智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2002年10月28日);(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5)国务院国发[2015]17号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2015.4.2);(6)国务院国发[2012年]3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2.1.12);(7)河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3.25);(8)河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1997.10.25);(9)河北省人大第80号公告《河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6.12.17);(10)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冀环控[2009]4号《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11)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冀环控[2009]5号《关于印发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的通知》;(12)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环发[2013]49号,《关于印发<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建设项目水质复杂程度
一级
弱-强
易-不易
敏感
大-小
复杂-简单
弱
易
较敏感
大-小
复杂-简单
不敏感
大
复杂-简单
中
复杂-中等
小
复杂
中
较敏感
大-中
复杂-简单
小
复杂-中等
不敏感
大
中
复杂
不易
较敏感
大
复杂-中等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
一级
小-大
小-大
敏感
弱-强
中等
中等
较敏感
强
大
较敏感
中等-强
大
大
较敏感
弱-强
不敏感
强
中
较敏感
中等-强
小
较敏感
强
二级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
1.4.2
1.4.2.1Ⅰ类建设项目
(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可参考表1.4-3确定。此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若第 j 个污染源共有 n 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式中:
(2)
Pj—第 j 个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若评价区共有 m 个污染源中含有第 i 种污染物,则该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式中:
Pi—第 i 种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I)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概况。重点说明已了解的评价区水文地 质条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地下水环境功能及 执行标准等内容。
(2)人类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 表现在大量废弃物与地下水溶混一起降低了地下水水质。其特点是分
布极广、面积大和施肥污灌及农药的使用关系密切。肥料污染以氮肥引起 的地下水硝酸盐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注意,农药以杀虫剂、除草剂、 杀菌剂等为主,其中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三大杀虫剂为有机氯、有机磷、 硝基、氨基化合物有时长期留在环境中。
编辑ppt
上面各种情况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不仅影响到地下水水量减 少,水源枯竭,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乃至地面沉降等,而且一 些项目工程可能会影响到地下水水质,使地下水水质恶化,以致直 接影响到生活饮用水。
由于以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现象频繁出现, 含水层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问题正遍布整个世界,地下水的污染引 发的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地下水水质又不断恶化,导致地 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紧张 关系,以致于危害到社会经济的安全。
编辑ppt
目录
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与技术要求 4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8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编写
编辑ppt
所以,为了能够使地下水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为经济发展服务。 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分重要,必须而迫切。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2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二年九月目录1总论 (1)1.1目的意义 (1)1.2基本原则 (1)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工作思路要求任务 (3)1.5技术路线 (5)1.6调查方法 (7)1.7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8)2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9)2.1建立清单 (9)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1)2.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6)2.4调查监测 (18)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6)2.6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27)3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8)3.1确定调查对象 (28)3.2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8)3.3调查监测 (29)3.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0)3.5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31)4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1)4.1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概况 (31)4.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步骤与方法 (32)4.3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3)4.4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5)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步骤与方法 (36)5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38)5.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38)5.2数据库初步建设 (38)5.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38)5.4成果图件编制 (38)5.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39)6质量控制 (39)6.1总体要求 (39)6.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0)6.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41)6.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44)7时间进度安排 (46)7.1前期准备阶段 (46)7.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46)7.3培训部署阶段 (46)7.4调查评价阶段 (47)7.5案例评估阶段 (48)7.6总结验收阶段 (48)8组织架构 (48)8.1管理层面 (49)8.2技术层面 (51)8.3地方层面 (55)9产出成果 (56)9.1省级成果 (56)9.2技术组 (56)附件 (58)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 (58)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 (58)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 (58)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 (58)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作等级的划分
建设项⽬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其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分别编制环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分别划分评价等级。
各单项环境要素评价划分为三个⼯作等级,例如,⼤⽓环境、地⾯⽔环境、地下⽔环境、声环境、⽣态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级、⼆级、三级等。
总纲中只对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作等级提出原则要求,各单项影响评价⼯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则应依照相应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执⾏。
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作等级,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深度不同。
对于⼀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全⾯、详细和深⼊的评价,对该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影响预测、评价影响和提出措施,⼀般都要⽐较全⾯和深⼊,并应当采⽤定量化计算来描述完成。
对于⼆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详细、深⼊评价,⼀般要采⽤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来完成。
对于三级评价,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般评价,可以通过定性的描述来完成。
对每⼀个建设项⽬的环境影响评价⽽⾔,各单项环境要素评价的⼯作等级不⼀定相同。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其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不⼀定全都很⾼。
⼀般⽽⾔,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其⼤多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等级均低于三级,个别主要的单项环境影响可以通过编制评价专题完成,评价专题的评价等级依据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进⾏。
另外,不是每⼀个建设项⽬的环境影响评价都要包括所有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建设项⽬的环境影响不涉及的环境要素,⽆需进⾏环境影响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评价参照)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1月目录1总论 (3)编制依据 (3)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地下水环境功能 (3)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1.3.1评价执行标准 (3)1.3.2保护目标 (3)地下水评价等级 (4)1.4.1评价工作定级 (4)1.4.2评价范围 (5)1.4.2.1Ⅰ类建设项目 (5)1.4.2.2Ⅱ类建设项目 (5)1.4.2.3Ⅲ类建设项目 (5)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4.1.1预测范围 (13)4.1.2预测时段 (13)4.1.3预测因子 (13)4.1.4预测方法 (14)4.1.5预测模型概化 (1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4.2.1评价范围 (14)4.2.2评价方法 (14)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环境管理对策 (16)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1总论编制依据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12 月 26 日起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5)《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8)《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
列出其它与项目相关的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技术规范。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列出项目所需的技术资料及相关文件。
地下水环境功能明确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环境功能。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1.3.1评价执行标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主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编制,评价执行标准根据当地地下水环境功能原则上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相应标准。
1.3.2 保护目标列出地下水饮用水源、泉域等重点保护目标。
地下水评价等级1.4.1评价工作定级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确定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
见表、表。
表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析表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1.4.2评价范围1.4.2.1Ⅰ类建设项目(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可参考表确定。
此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表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参考表(2)当Ⅰ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一级评价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评价范围,二级评价原则上以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块段为调查评价范围。
1.4.2.2 Ⅱ类建设项目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1.4.2.3 Ⅲ类建设项目Ⅲ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同时包括 1.4.2.2和所确定的范围。
2 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详细论述与地下水环境影响相关的内容,重点分析给出污染源情况、排放状况和地下水污染途径等,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3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论述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重点说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区域污染源状况。
说明地下水环境监测的范围,监测井点分布和取样深度、监测时段及监测频次,评价地下水超达标情况,分析超标原因。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容包括:(1)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
(3)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
(4)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
(5)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6)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
(7)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
(8)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
(9)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
(10)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3.1. 2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
(2)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3)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活动情况调查,如保护区划分情况等。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调查重点主要包括废水排放口、渗坑、渗井、污水池、排污渠、污灌区、已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库和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等。
不同类型污染源调查要点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要求完成。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选定。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对于 I 类建设项目应同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
对于 II 类建设项目应监测地下水水位,涉及可能造成土壤盐渍化的 II 类建设项目,也应监测相应的地下水水质指标。
(一)监测井点布设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 7 个点/层。
评价区面积大于 100km2时,每增加 15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 1 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 1 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3 个点/层。
二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 5 个点/层。
评价区面积大于 100km2时,每增加 20km2 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 1 个点/层。
(二)监测频率a)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b)评价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对于新建项目,若有近 3 年内不少于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进行至少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对于改、扩建项目,若掌握现有工程建成后近 3 年内不少于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观测资料,也应在评价期内进行至少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若已有的监测资料不能满足本条要求,应在评价期内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3.1.5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1)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是在充分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某些需要进一步查明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和为获取预测评价中必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而进行的工作。
(2)除一级评价应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外,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又缺少资料的地区,二级评价也应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勘察。
(3)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可采用钻探、物探和水土化学分析以及室内外测试、试验等手段,具体参见相关标准与规范。
(4)环境水文地质试验项目通常有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浸溶试验、土柱淋滤试验、弥散试验、流速试验(连通试验)、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等。
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可根据评价等级及资料占有程度等实际情况选用。
(5)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时,除采用常规方法外,可配合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勘察。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一)按评价中所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污染源进行等标污染负荷比计算;将累计等标污染负荷比大于 70%的污染源(或污染物)定为评价区的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物);通过等标污染负荷比分析,列表给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因子,并附污染源分布图。
(二)等标污染负荷( Pij)计算公式:(1)式中:Pij—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3/a;Cij—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排放的平均质量浓度,mg/L;C0ij—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排放标准质量浓度,mg/L;Qj—第 j 个污染源废水的单位时间排放量,m3/a。
若第 j 个污染源共有 n 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式中:(2)P j —第 j 个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 3/a 。
若评价区共有 m 个污染源中含有第 i 种污染物,则该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式中:P i —第 i 种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 3/a 。
若评价区共有 m 个污染源,n 种污染物,则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式中:(4)P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 3/a 。
(三)等标污染负荷比( K ij )计算公式: 式中:(5)K ij —第 j 个污染源中第 i 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量纲为一; P ij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 3/a ; P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 3/a 。
(6)式中:K j —评价区第 j 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量纲为一; P ij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 3 /a ; P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 3/a 。
(7)(7)式中:K i —评价区第 i 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量纲为一; P ij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 3 /a ; P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 3/a 。
(四)包气带污染分析对于改、扩建 I 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污染调查结果开展包气带水、土壤污染分析,并作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