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光学现象的成语、诗句

合集下载

民谚、成语、古诗中的“光”

民谚、成语、古诗中的“光”

全局 或整 体 。因为光 是沿 直线 传播 的 , 叶是不 透 明的物 体 , 树
光线 射 到 树 叶 上 发 生反 射 , 不 能 射 到 人 的 眼睛 里 去 , 此人 因
反 射红 光 . 人 的脸 被 反 射 来 使
的红 光 照红 了。 3 .光 的 折 射 现 象
“ 市 蜃 楼 ”指 海 边 或 沙 海
折射所 以池水看 起来 变浅 。
宿 建德江 ( ・ 浩然 ) 唐 孟
移舟 泊烟 渚 .
日暮 客愁 新 。
野 旷天低 树 .
“ 八 戒 照 镜 子— — 里 外 猪 不是 人” 猪八 戒 的外貌 本来 就 .
1 .光 在 同 一 种 均 匀 介 质
江清 月近人 。
不是 人 , 据 平 面镜 成 像 的规 根
诗 人 把科 学 融 入 诗 中 。 更
可 以看 到 , 不能 实 际 得 到 的 但
事物。
能体 现 诗歌 的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真 和 美”
风 韵天成, 颇有特色。 曰
“ 中 映 明月 。潭 清 疑 水 池 浅 ” 的“ 中 映 明 月” 的 是 中 池 说 光 的反 射现 象 , 静 的池 水 是 平
镜 成像 原理 “ 不 到 是 水 中 月 , 摘 不 捞
气 时产 生折射 。
4 .凸 透 镜 成 像


这 是 一 首 刻 画 秋 江 暮 色 的诗 。先 写 羁 旅 夜 泊 , 叙 日 再 暮 添 愁 , 后 写 到 宇宙 广 袤 宁 然 静 。虚 实相 间 , 相照 应 , 两 互为
’ 峨 钗好耀 . 宝 | 挣 首

明镜 可鉴 形 , 含 了什 么光 学知 识 ? 你还 可 以 , 暗

和光现象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和光现象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和光现象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有:
光彩夺目:形容物体或事物光彩耀眼,引人注目。

珠光宝气:形容女子装饰华丽,富贵豪华。

光怪陆离:形容景象奇异变幻,错综复杂。

光彩流离:形容光彩闪耀,熠熠生辉。

光芒万丈:形容光芒强烈,照亮一切。

光彩照人:形容人仪表堂堂,神采奕奕。

光彩四溢:形容光彩扩散,充满整个空间。

光彩夺人:形容光彩强烈,胜过他人。

光彩一新:形容面貌焕然一新,光彩夺目。

光彩无限:形容光彩四射,极其耀眼。

以上是和光现象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其中,“光彩”指的是光线的反射、折射或发射所产生的美丽光芒,而“成语”或“俗语”则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常常用来表达某种含义或情感。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物理知识。

古人虽不如今人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有深刻物理内涵的诗句和词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都有哪些吧。

一、光学知识1.《鹧鸪天》-范仲淹餴餠谁家炊煮熟,茧丝长断碧窗属。

这首词中的“茧丝长断碧窗属”,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过窗户时被织物所拦截,形成了交错的光影,这正好是光线的折射和衍射现象。

光线在穿过窗户时,会因为织物的遮挡而形成交错的光影,这正是光学折射的一个典型例子。

2.《渔歌子》-张志和红泥脚,白绒衣,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问旧时人,只有泪千行。

这首词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反射现象。

光线在水面上遇到时,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形成倒影。

这个反射现象正是光学知识中的反射定律。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江边寒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这里涉及到了物体平衡和静力学的知识。

翁钓鱼的船儿不倒,正是因为力的平衡,静力学告诉我们,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翁钓鱼的船儿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才能保持平稳。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表现了火焰的燃烧和气流的传播。

火焰燃烧是由于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气流的传播则是由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气体的运动和传播。

这正是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木生长与凋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很深入,诗词中的声音描述,也反映了对生命活力的感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草木生长和凋零也是因为生物体内部的振动与运动。

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光学是一门研究光的传播、变换和控制的学科,它在古代的诗词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和描绘。

古人通过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将其融入诗词创作之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美深邃的作品。

本文将以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为题,带你领略诗词中的光学奇景。

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往往是从大自然中来。

在古代,人们对日月星辰有着极其敬畏和好奇,因此许多经典诗词中都以太阳、月亮和星星为主题,表现了光与影的互动。

比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白日”形容阳光明亮照耀,与其他景物形成对比。

这里的“白日”就是光的象征,通过它的描绘,表现出光与影的对立和变化。

古代诗词中的光学现象还与自然景观结合,给人以美学的享受。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描绘了夜晚中的光明,其中的“秋光”可理解为月光,与银烛一同照亮房间。

另外,流萤舞动在轻纱、小扇之间,增添了幽静的氛围。

这首诗通过对光与影的描绘,展现了秋夜的浪漫和宁静之美。

在诗词中,光学现象还被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止无声胜有声”,表达出作者对安静夜晚的喜爱之情。

通过“无声”和“静止”描绘出寂静的夜晚,而光明的存在使得这种寂静更加明确,从而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光学在古诗词中还被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客亭秋思正茫然,漠漠啼蝉聒碎心”,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时光流逝的感慨。

其中的“客亭秋思”表现了人物的情感,而“漠漠”的形容词,则是光线不强烈的意思,这里通过光线的暗淡暗示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除了以上的表现,古诗词中还有一些以光学现象为题材的作品。

例如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在《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写道:“登黄鹤楼,送穷巴山行。

见海雾千里,愁云惨淡,还骑杨家彩,欲尽丹楹。

光学现象相关成语

光学现象相关成语

光学现象相关成语是指在描述光学现象时常用的成语或俗语。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1. 明枪暗箭:比喻表面上的攻击或中伤,暗地里的陷害或
报复。

在光学中,明枪暗箭指的是光线在通过狭缝或小孔时
产生的衍射现象。

2. 雾里看花:比喻在不清楚或迷茫的情况下看事物,只能
看到表面而无法深入了解本质。

在光学中,雾里看花指的是
通过散射光观察物体时,只能看到物体表面的纹理和形状,
无法看到内部结构。

3.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幻想,与现实相差甚远。

在光学中,海市蜃楼指的是一种光学现象,即远处物体的光
线经过折射后形成的虚幻图像。

4. 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效果或立即采取行动而效果明显。

在光学中,立竿见影指的是利用透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
焦或分散的效果。

5. 隔岸观火:比喻身处局外却看清事情的本质。

在光学中,隔岸观火指的是利用透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焦或分散的效果。

6. 画龙点睛:比喻在文章、讲话或做事时加上一点巧妙的
点缀,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完美。

在光学中,画龙点睛指的是
利用透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焦或分散的效果。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光学现象相关成语,它们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光学知识。

关于光现象的古诗句

关于光现象的古诗句

关于光现象的古诗句
嘿,你知道吗?古诗里可藏着好多关于光现象的奇妙呢!就像“湖
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说的不就是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
样反射着月光嘛。

你想想啊,那场景,多有意境!还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太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居然能生出紫色的烟,
这光得多神奇呀!
再看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哇塞,那残阳的光洒
在水面上,把江水都染成一半瑟瑟一半红了,这画面感,超强的好不好!就好像是大自然这个超级大画家在尽情挥洒它的色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落日的光把整个大漠和长河都笼罩在一种温暖而
壮丽的氛围里,简直绝了!
这些古诗句里的光现象,不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魔法,让我们能穿
越时空,去感受古人所看到的那些美妙场景。

它们可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带着温度和情感的呀!你难道不觉得这些诗句就像是一扇扇
小窗户,让我们能窥探到古代的美好风光吗?
光现象在古诗里变得那么生动,那么鲜活。

它们让我们对光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我觉得呀,这些古诗句真的是太神奇了,它们用
最简洁的语言,却能传达出最丰富的光的魅力。

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璀
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们一直为之着迷,为之感叹!。

关于物理光学知识的古诗

关于物理光学知识的古诗

关于物理光学知识的古诗
关于物理光学知识的古诗有:
1. 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其物理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 刘禹锡《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其物理原理是光的反射。

3. 陆游《沈园》中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物理原理是平面镜成像。

4. 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其物理原理是声音的传播。

5. 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其物理原理是液化。

6.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物理原理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 陆游《村居书喜》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其物理原理是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8.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其物理原理是机械运动。

9. 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其物理原理也是光的反射。

以上古诗中蕴含的物理光学知识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学家。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附属中学王培强中国地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地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地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地理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光沿直线传播.坐井观天解析:在井底地青蛙看到地天空很小,是由于光地直线传播造成地..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地泰山都看不见.运用地就是光沿直线传播地知识..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地《山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地形成说明了光地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地反射形成地虚像..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地《游蒋山》)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地直线传播造成地..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地《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地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光地反射.镜花水月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地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地规律,平面镜所成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地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地《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地《赠妇》)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地反射后地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地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地《岳阳楼记》)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地虚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地《宿建德江》)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地距离很近.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地,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地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光地折射.海市蜃楼解析:光经过密度不均匀地空气产生折射现象,所看到地是虚像..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解析: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地实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王维地《使至塞上》)解析:作者看到地“落日”并不是实际地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地大气时发生了折射形成地虚像,太阳地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出自唐代储光羲地《钓鱼湾》)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地缘故,我们看到地是潭底地虚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光地色散.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出自清代牛应之地《雨窗消意图》)解析:柳絮本来是白地,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是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红色地桃花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当柳絮穿过一片红色地桃花林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地红光照到白色地柳絮上,柳絮自然呈现出淡淡地红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唐代崔护地《题都城南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解析:我们看到物体地颜色是由其反射色光地颜色决定.红色地桃花只反射红光,红光反射到人面上,人面看起来也变成了红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
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坐井观天
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
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
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
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
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
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
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镜花水月
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
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
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
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
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7.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
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的距离很近.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
三、光的折射
1.海市蜃楼
解析: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现象,所看到的是虚像.
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解析: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实像.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解析:作者看到的“落日”并不是实际的太阳,而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折射形成的虚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以下.
4.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出自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
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我们看到的是潭底的虚像.
四、光的色散
1.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出自清代牛应之的《雨窗消意图》)
解析: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是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红色的桃花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当柳絮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林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照到白色的柳絮上,柳絮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解析: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红色的桃花只反射红光,红光反射到人面上,人面看起来也变成了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