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习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4)新闻体裁2、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 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 what:何事⑤、 why:何因⑥、how:何果C、新闻(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3、新闻(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分别划分这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2.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3.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二、理解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三、小组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3、《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四、中心思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中心思想在于记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展现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场景,文章抒发了亿万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经沧桑之后终于迎来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同时,该文章也强调了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以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和承载方式,通过描述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维多利亚港湾的情景,巧妙地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这种写作手法既具有新闻性,又富有文学色彩,使得整篇文章既生动具体,又深刻隽永。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报道,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深入领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把握其如何巧妙地融合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以生动展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以及新闻中场景描写与语言情感的深度融合,如何精准传达出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此外,难点还在于理解新闻报道如何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既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又充满感染力。
文章在写作视角和场景描述上也非常出色。它巧妙地融合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氛围。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以及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等场面的描述,都充满了真实感和历史感。
文章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感受的融入。虽然作为新闻报道,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文章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自豪。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一、了解新闻1.新闻的定义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准确地报道新的、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
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
(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一般不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新闻的特征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3.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4. 新闻正文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
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
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
②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
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
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
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国殖民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2. 教学内容2.1 课文理解: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2.3 写作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
3. 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英国国旗,引起学生对英国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词汇语法:讲解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导学案:1. 学习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运用英语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2. 学习内容2.1 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词汇语法: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3. 学习步骤3.1 预习课文:提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2 课堂学习:跟随老师的讲解,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3.3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习题:1. 单选题1.1 下列哪个单词是本文的重要词汇?A. FlagB. ColonyC. IndependenceD. Empire2. 阅读理解A. What happened in 1997?B. Why did it happen?3. 写作练习3.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题目为:“The meaning of independence”。
四、答案:1. 单选题答案:C. Independence2. 阅读理解答案:A. In 1997, Hong Kong was returned to China.B. It happened because Hong Kong was a colony of Britn and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lease, it was returned to China.3. 写作练习答案:(略)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第一篇: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
3.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4.消息的结构:①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①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打印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实用价值:掌握新闻知识,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标题、细节、情感等方面。
品评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知识链接】文体介绍新闻广义上的新闻概念,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它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体的总称。
消息狭义上的新闻概念,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真实、短小精悍的特点。
通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详细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
具有新闻性、典型性、生动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的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本文属于新闻特写。
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佳作。
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聚焦、记录、报道这一盛事的新闻肯定有不少,为什么这篇能独占鳌头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将以本文为范例,严格按照新闻结构上的特征来探究其中的奥妙和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教学过程】一、基础落实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凝.重()紫荆.()停泊.()掩.映()世人瞩.目()旗帜.()接载.()降.落()炽.()热2、新闻六要素(也即“5W1H”):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五)分析背景材料
1、这篇新闻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还加入了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指新闻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它和其他相关材料的各种联系。如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第4段就是背景材料,请问这段背景材料起到什么作用?
2、作者称告别仪式为“日落仪式”,为什么说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请结合文本和历史知识回答。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号:10)
班级,小组名:,姓名
课题
短新闻两篇
编制人
高一年级组
编制时间
使用时间
导
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消息。一般来讲,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新闻的结构,提取重要信息。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法
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
课
堂
训
练
第一课时
(一)解题
请问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有几层含义?
(二)理解导语
1.第一段我们称之为导语,请问在导语中,作者交代了哪个重要事实?
2.作者指出这个事实的什么意义?
2.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
3.参观者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探究】
1.第8段写道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请问在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使参观者终生难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旗杆()凝重()掩映()
三、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找出四个场景,讨论并归纳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文中提到了几次降旗仪式?最为世人瞩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3、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结构分析: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试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三)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语言庄重而含蓄,有什么深刻含义?
(四)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五)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四、文本探究
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用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选材来表现,本文是如何处理的?
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课题:第二单元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特写的特点。
2、了解背景材料运用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读课文,找出四个场景,讨论并归纳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知识准备:
1、回忆新闻的特点。
2、搜集香港回归相关素材。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
二、内容梳理
(一)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通过哪几个场景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 “不列颠尼亚”》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四.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
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六.作家作品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九.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督荆舰
2、解释下列生
掩映:
陈迹:
瞩目:
十.解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在什么地方?十一.整体感知课文:
1、如何理解标题?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作者如何将现实场景描写与历史回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有何作用?
十二.重点语句赏析: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富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十三.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
1.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