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
浅谈耀州青瓷的刻花工艺及纹饰特征

浅谈耀州青瓷的刻花工艺及纹饰特征作者:李沛芫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1期[摘要]耀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其青瓷刻花装饰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干净利落。
刻花装饰技法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耀州青瓷装饰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耀州青瓷;刻花技法;纹饰特征中图分类号:TH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耀州窑今陕西省同关县黄堡镇,因以前同关属耀州,故名耀州窑。
其烧制的瓷器称为耀州瓷。
以烧制青瓷为主又称为耀州青瓷。
耀州窑烧制规模宏大,技术精湛。
该窑始创于唐代,兴盛于北宋中晚期,到明代嘉庆年间停止烧造。
勤劳的古代陶瓷艺人,在长期的辛勤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最后得出了“简约巧妙”的刻花艺术工艺。
耀州瓷是古代青瓷的代表,其造型多彩多姿,装饰题材丰富,技法各式各样,纹样图案整体而变化多端。
耀州青瓷以别样的地方特色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成为陶瓷艺苑中的一只奇葩。
尤其是装饰纹样及技法和造型的结合,在技术与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耀州瓷的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有刻花、剔花、印花等,其艺术效果各不相同。
其中刻花成就最突出,素有“北方刻花青瓷之冠”之称。
直到现在,只要谈到耀州瓷,让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精巧的刻花艺术。
《德应侯庙碑》赞道:“清水盈匀,昆虫动活,皆莫其所来,必曰神之化也”。
用“昆虫动活”来形容刻花技术的巧,装饰效果的真和技术的精,展示了耀州青瓷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一面。
刻花装饰与青中泛黄釉色的结合,体现在青釉填平凹痕,表面趋向平滑的坯体上,但奔放不羁、圆润生动、活泼多样的刻花装饰图案清晰再现,极富层次感。
装饰效果的别致,成就了耀州青瓷的别样风采。
耀州窑的刻花是用工具在器胎上刻出花纹,花纹的线条成斜面,称为“偏刀”。
它能在平面上显出浅浮雕的立体层次效果,而且行刀的的手法犀利、圆活而流畅,其特点是着力较大,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
浅谈唐宋陶瓷艺术风格对比

浅谈唐宋陶瓷艺术风格对比作者:张玉领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唐代陶瓷呈现出饱满浑厚、大气磅礴的美学风格,两宋陶瓷的审美风尚是清秀雅致的,陶瓷作为时代文化思潮的一种物化存在,这一演变历程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审美情趣乃至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
本文主要从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唐宋陶瓷艺术风格。
关键词:唐宋陶瓷造型装饰釉色中国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此后瓷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发展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北方两大青瓷体系。
至唐代,青瓷、白瓷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渐形成了以北方邢窑和南方越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局面。
而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名窑迭出,哥、汝、定、钧、官五大名窑,以及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和吉州窑、福建的建窑等产品,形成了众多窑系争奇斗艳的局面,从而开辟了中国陶瓷美学前所未有的境界。
唐代陶瓷与宋代陶瓷相比较,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
它使人想起豪放雄浑、意气飞扬的盛唐诗歌與婉约清丽、一唱三叹的宋词风格的差异。
这种风格差异,不仅是陶瓷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而且与唐宋两代社会风习、经济政治、文学艺术与审美思潮等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唐宋陶瓷艺术风格。
一、造型之美唐代陶瓷在造型上的总体特点是器宇轩昂、圆浑饱满,显得十分端庄大气,陶瓷造型无论大小,都显得饱满而有张力。
和六朝、隋代的陶瓷相比,唐代陶瓷的造型有很大变化。
如器皿的颈部加长,安上把手为了便于提取;壶类多加以短嘴为主,以后短嘴又逐渐变为长流,为了便于液体倒出。
器皿的耳在逐步淘汰,这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陶瓷的造型也日渐向实用化发展。
此外,汉代六朝时期陶瓷造型多以模拟动物为主,如熊形足、羊形灯、兽形虎子、蛙形水盂等。
浅谈青瓷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浅谈青瓷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作者:许丽吴晶晶王婉婷王慧聪王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纵观青瓷,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
相融了古人崇尚的青色,解读了古人寄托的君子道德,契合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满足了现代人美好的期待。
本文以对青瓷基本情况的了解为基础,解读了青瓷的美学特征以及青瓷至关重要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青瓷;美学特征;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011-02一、青瓷的基本情况(一)青瓷的概念青瓷又叫青色釉瓷器,是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
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二)青瓷的产地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绍兴、上虞一带是中国越窑的发源地。
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
龙泉青瓷的产地龙泉市在浙江省西南部,那里山清水秀、林木茂密、瓷土矿产资源为龙泉青瓷烧制和销售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国内浙江龙泉还是青瓷的最主要的产地,形成了宝溪、大岱、木岱口、上垟、八都、龙泉市区的青瓷发展长廊,另外在江西景德镇、江苏省宜兴青瓷厂都有小范围的青瓷生产基地,但龙泉仍然是青瓷文明的主要源头。
在国外高丽青瓷也颇有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越窑青瓷影响所具有自己特色的瓷器,即在我国青瓷发展的历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青瓷的历史发展青瓷的历史源远流长,他的发展也经历了7个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的规模也不大。
五代到北宋,人民烧制青瓷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为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
北宋后期到南宋,碧玉般的厚釉瓷出现。
南宋末期,成功烧制出粉青和梅子青。
陶瓷的装饰方法

陶瓷的装饰方法有多种,以下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装饰方法:
1. 釉下彩: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
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
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2. 刻划花: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
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3.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4.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
5. 印花:以有花纹的陶瓷的模印印具,在尚未干的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
下花纹,然后入窑或施釉入窑烧制。
6. 剔花:工艺过程是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釉或施化妆土,并刻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或纹样以外的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露出胎体。
此外还有划花等装饰方法。
不同的装饰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美感,希望以上信息可以为您提供参考。
浅析青花在陶瓷茶具上的装饰效果

要 的考虑是实用时清洁卫生的美。
青花装 饰茶具有别于其它色相 装饰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 , 虽然 出现 了众多性能优良材料 , 白瓷作为饮食用具的独特地 但
位未有 丝毫动摇。 青花装饰 于茶 具 , 不仅打破了 白瓷的单调 , 使 白色瓷器 更加优 美 , 而且丝毫不影响饮食用具的干净品质。
第 2 卷第 2 7 期 21 0 2年 4 月
J u a fJn d z e l g o r 景德镇高专学报 l e n l i g e h n Co e o
Vo . 7 No 2 1 2 . . AD . 01 r2 具 上 的装 饰效 果
二、 青花装饰茶具的构 图布局
与陈设艺术瓷相 比 , 陶瓷茶具 的体 积较 小 , 在 日用瓷艺 但
术化的今天 , 青花茶具的构图布局并不亚于陈设艺术瓷 。 从纹 样组织 、 画线 、 分色 青白虚实 的配置 , 笔法 的工整或随性 , 都是
一
“ 青翠” “ 、幽菁可爱 ”“ 、娇翠欲 滴” 是对其呈色的高度赞誉 。 其色 彩淳厚 、 蓄 , 白相 映 , 含 青 水乳 交 融 , 浑然 一体 , 具有 “ 典雅 ” 、 “ 携永 ” 柔和 ” “ “ 、淡雅” 的艺术 审美效果 。 茶具 表里 明净光洁 , 怕酸碱腐 蚀 , 不 便于 清洗 , 永葆 美 能
艺术品 。
青花陶 瓷茶具 是以一种 单纯 的青色 彩料 , 描绘 于 白瓷素 坯上 , 上透明釉 , 高温烧成 的一种 日用饮 食器皿 。 再 经 所绘 青 料 , 和于釉 中 , 溶 在洁 白光润的 瓷面透 出一种鲜 明 、 莹撤之 感
的蓝色色彩 , 但又 不是 一种纯粹单 一的蓝色 , 是微带一 点绿 味 的饱和蓝 色 , 或微 带一点紫味的蓝色 “ 幽靓 ” “ 翠” “ 、苍 、浓艳 ” 、
浅谈耀州青瓷的刻花工艺与技巧

存 l _ 厂J的 运 用 上 有 颁 挫 、 缓 急 、 匀 挑 、翻 转 、 轻 重 等 各 种 区 别 。 如 瓶 上 刚 劲 豪 放 的 缠 枝 牡 丹 椰 刻 花 碗 中 禁风逸 柔 和 的 折 技 牡 川·, 虽 同 刎 化 牡 丹 , fLT.由 于 器 型 和 物 的 用 途 川 , 采 川 n勺刻 化 手 法 不 同 , 它 所 形 成 的 术 效 粜 则 截 然 不 川 ,
存 刻 花 技 法 上 ,耀 州 窑 可 以 足 独 树 一 , 与 其 它 帘 不 同 。越 窜 和 定 帘 , 是 以 竹 J笔 木
锕 川市 工艺 美术 大师一 一 董 謇妮 董春 妮 ,女 ,1 976年 生 ,铜 jI1市 耀 州 区 人 ,陶 瓷 技 师 ,铜 JIl市 工 艺 美 术 大
师。 现为 耀 州窑唐 宋陶 业有 限公 司大 师工 作 室常驻 创作 人 员。 对耀 瓷有 着深 厚 的感 情 ,师承 中 国工艺 美术 大 师孟树 峰先 生 ,擅长 耀 州窑传 统 图案缠 枝 牡丹 花 、莲花 、 团菊 等的 刻花 、剔 花 、划花 技术 。作 品布 图规 整 ,装饰 线 条流 畅 ,刻花 刀法 犀利 , 制作精 益 求精 ,是现 代耀 州瓷 作品 中的 翘楚 ,具 有较 高 的艺术 价值 和收 藏价 值。
略谈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

略谈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作者:应慧沈子珍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3期摘要:龙泉窑具有悠久的传承史,属著名青瓷窑口,开创于西晋,距今传承有千余年历史,所产青瓷不仅质地优良,且在器物装饰艺术、风格方面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
龙泉窑青瓷风格包含多种设计手法,各手法都有自身特点,是我国青瓷艺术传承的重要代表。
文章就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展开分析,论述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演变历程、应用表现及美学特征。
关键词:龙泉窑青瓷风格;装饰艺术;美学特征0 引言龙泉窑青瓷风格独特,装饰艺术手法多种多样,自古受人追捧。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青瓷的风格与装饰艺术伴随着政治环境的影响、时代文化的变迁、工艺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演变,历经兴衰。
本文主要探寻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的演变,更好地传承龙泉窑窑系文化,对其历史演变过程展开探讨,把握其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1 龙泉窑青瓷风格与装饰艺术演变历程青瓷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瓷器类型,而龙泉窑是南方青瓷的典型代表,因中心窑场位于浙南龙泉境内而得名。
龙泉窑青瓷始于西晋,北宋时开始发展,逐渐形成龙泉窑产品特色,形成以大窑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的庞大窑系,成为浙江青瓷集大成者。
宋室南渡后,龙泉窑融合北方制瓷技艺,汲取官窑与民窑精髓,产品质量达到历史巅峰,被认为是大江南北青瓷烧制技艺的总成。
元代至明代,龙泉窑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于亚、欧、非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外销范围最广的历史名窑。
1.1 初创期北宋之前为龙泉窑的初创、成长时期,该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生产规模较小,主要以就地销售为主。
由于同时期浙江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蓬勃发展,作为后来者的龙泉窑青瓷多少受到四大窑系的影响,其中以越窑为最。
初创时,龙泉窑青瓷器型、装饰、釉色及总体风格基本与越窑相近,器物品种主要以碗、盘、盏、壶为主,装饰手法以简单的线条刻划为主,部分器物如多管瓶、盘口瓶等肩部饰以水波状堆纹,亦与越窑相近。
浅谈龙泉青瓷的特点及艺术魅力

浅谈龙泉青瓷的特点及艺术魅力作者:王泽和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瓷器,从古至今在中国艺术史上一直都是辉煌的一页。
龙泉青瓷以其釉色晶莹润澈、青翠如玉、别具风格而在中国瓷器中独领风骚,开创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成为举世无双的陶瓷艺术珍品。
关键词:龙泉;青瓷;特点;艺术魅力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瓷器,其中以龙泉产的青瓷尤为著名。
史称中国五大名窑的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中的哥窑,指的就是龙泉的青瓷。
龙泉青瓷是我国瓷器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文化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龙泉青瓷是龙泉人民世代相传、与当地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每个时代本民族地域的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社会文明发展状况,都能在青瓷作品中得以体现,并折射出青瓷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龙泉青瓷的历史概况我国青瓷烧制技术源远流长,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瓷”,直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
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
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质,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
龙泉窑青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
龙泉青瓷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在南宋到元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开始衰落,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
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
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
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
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储红色,俗称“朱砂底”。
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
作者:刘昌庭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刻花艺术,是我国陶瓷史上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宝贵遗产,它是陶瓷装饰中重要方法和装饰形式,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最古老最早出现的装饰方法之一。
在现代陶艺的运用上也很广泛,重新研究、发展刻花艺术对当代陶瓷装饰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瓷;刻花;发展
纵观青瓷艺术数千年的发展史,刻花、划花、剔花装饰艺术如影随形。
它们都是用不同形状的金属刀和竹刀等刀具刻出来的。
刻花,是用刻刀在生坯上刻出纹样,一边深,一边浅,线条呈斜状。
刻的深浅粗细不一,视其主题形象及坯体的大小厚薄而定,多用于中胎、厚胎的陈设瓷、日用瓷。
划花,则是用竹针或铁针在生坯上划出花纹,运力均等,线条粗细一致,划痕轻浅。
其中刻花与划花是两种不同的工艺过程和处理过程,由于宋代在艺术处理上往往既刻又划,同时应用又难以分开,因此一般又统称为“刻划花”。
剔花,是用工具剔去花纹之外的空间。
因此,它们都属刻花系列,只是各有技法、各有特点、各有风味。
而刻花的表现力尤为丰富,在陶瓷装饰中运用最广泛,现代一般都把刻、划、剔花等统称为刻花艺术。
刻花艺术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
在周口店的遗物中就有“尖骨器”和“刻划的骨骼”。
尖骨器应是在骨板上刻划线纹的工具。
“骨骼上的刻划”也可以说是陶瓷刻划花艺术最原始的形成。
只是质地不同,然而却是同工异曲。
陶瓷上的刻划是骨骼上的刻划所给予的启迪。
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瓷文化中更可以找到原始的陶瓷刻划艺术。
不过早期的釉陶和最早的青瓷上运用都十分简单,刀法也较简单,多用于日用瓷。
只有到隋唐五代时期的青瓷才真正独树一格,刻花才以自己的独特艺术风貌自立于陶瓷装饰艺林之中。
尤其是宋代刻花已达到很高水平。
南方的龙泉窑、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北方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磁州窑和耀州窑几乎都有刻花品种,且成就显赫。
生产量和生产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品种繁多。
除了青釉瓷器刻花外,纹式精美、内容题材、刀法用笔、艺术处理日趋完善、丰富多彩、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陶瓷艺术百花齐放,许多传统技法也复苏了。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龙泉青瓷走向中兴。
青瓷创作者重新认识到青瓷应在泥性中开拓新的装饰领域。
人们重新认识了刻花的艺术价值,认为刻花是青瓷中不可缺少的技法。
从此,刻花又开始风行起来,进入了复兴时期,并和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竞斗艳。
到八、九十年代,一批批刻花装饰艺术瓷以崭新面貌进入了艺术殿堂,并在全国、全省、全市和国外陶艺展评中累次获奖。
得到了国内外陶瓷专家学者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并涌现出一批在刻花中取得成就的新人。
目前龙泉拥有众多既画又刻的人员,这支专业队伍人数之多,分布之广,是陶瓷史上没有出现的新局面,改变了过去重画轻刻的思想,这必然推动青瓷刻花装饰艺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现代青瓷刻花装饰艺术和传统刻花相比已有很大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和陶瓷工艺的提高,现在的青瓷瓷质比以前更加细腻、漂亮。
釉色更加丰富且光润透明,为刻花艺术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
现代刻花不论手法上还是形式上都在推陈出新,手法上朝着多元化和浅浮雕的方向发展。
形式上出现了刻花与釉上彩、釉下彩、色釉等陶瓷装饰相结合。
拓宽了刻花的表现力。
刀法上比传统的更加复杂,且多是刻、划、剐、剔等多种手法并用。
且能刻成众多复杂精细的画面,如人物、山水、飞鸟走兽、蔬菜瓜果、草虫、鱼虾等生动的形象,线与面的有机组合,更富质感。
色彩上追求单色和多色并用且多变而又统一的艺术效果,现代刻花主要的技法运用和形式风格如下。
社会已进入 21 世纪,如今现代陶艺正带着时代的成就与激情走入了现代人敏捷的思维活动中。
我国的现代陶艺比国外发展较晚一些,但现代陶艺也是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是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陶艺不受实用功能限制,表现方式十分自由,向纯艺术方向发展。
现代陶艺的魅力来自泥性之美,肌理效果的丰富性和造型变化的无限性和随机性等。
当前世界各国的陶艺无不运用了刻花技巧,而刻花在发挥泥性和展示肌理和造型的可塑性上与其是一致的。
中国的陶艺发展体现了本土文化的发展方面,青瓷的装饰艺术,仍具中国特色,刻花在其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艺术及同类艺术之间的交融、组合、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趋势。
刻花技艺与其它陶瓷装饰相融合是艺术门类内部的延展与开拓。
青瓷艺术发展到今天,风格过于单一,造型过于陈旧,装饰手法过于贫乏,是难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和欣赏需求,中国陶瓷艺术中的刻花艺术以其特有形式,规律和技法,发展和完善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当代表现形式。
刻花,是青瓷装饰中重要的技法之一。
刻花是独立的一门艺术,可以在创作中产生不朽的作品,刻花适应性强,可以和其它形式的陶瓷装饰艺术合二为一,并能相辅相承,结出新果。
刻花在 20 世纪后期复苏了。
这是科技和艺术发展的必然,也在创新中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并取得了新的重要位置。
我们坚信,这朵艺术之花,必将随着陶瓷艺术的发展,而开得更加璀灿。
参考文献:
[1]徐岚.谈陶瓷刻花装饰[J].陶瓷研究,2000(0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