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11章 习题
贾俊平《统计学》章节题库-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根据下面的散点图,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 )。
A.正线性相关关系 B.负线性相关关系 C.非线性关系 D.函数关系 【答案】B 【解析】在线性相关中,若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另一个变 量的数值随之减少,或一个变量的数值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增加,则称为负线性相 关关系。
1 / 8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下面的假定中,哪个属于相关分析中的假定( )。 A.两个变量之间是非线性关系 B.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C.自变量是随机变量,因变量不是随机变量 D.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大,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应增大 【答案】B 【解析】在进行相关分析时,对总体主要有以下两个假定:①两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 ②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答案】C 【解析】在线性相关中,若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另一个变
5 / 8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量的数值随之减少,或一个变量的数值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增加,即 x 值增大时 y 值随之变小,或 x 值变小时 y 值随之增大,则称为负相关。
12.如果相关系数 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 A.相关程度很低 B.不存在任何关系 C.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答案】C 【解析】相关系数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的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统计量。如 果相关系数 r=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13.设产品产量与产品单位成本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7,这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 ( )。
2.下面的各问题中,哪个不是相关分析要解决的问题( )。 A.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B.判断一个变量数值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C.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 D.判断样本所反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否代表总体变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相关分析就是对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描述与度量,它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②如果存在关系,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③变量之间的关系 强度如何;④样本所反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否代表总体变量之间的关系。
管理统计学习题参考答案第十一章

十一章1. 解: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
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变量的多少,分为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在线性回归中,按照因变量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回归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是研究客观现象之间数量联系的重要统计方法。
既可以从描述统计的角度,也可以从推断统计的角度来说明。
所谓相关分析,就是用一个指标来表明现象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
所谓回归分析,就是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
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在具体应用时,相关分析需要依靠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需要依靠相关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
只有当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时,进行回归分析寻求其相关的具体形式才有意义。
由于相关分析不能指出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所以回归分析要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量联系进行测定,从而为估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在有关管理问题的定量分析中,推断统计加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只是定量分析的手段。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虽然可以从数量上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形式及其密切程度,但是现象内在联系的判断和因果关系的确定,必须以有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结合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正确解决。
因此,在应用时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定量分析。
统计学习题

考核分为3部分:1. 平时成绩,主要以到课情况为依据。
一般占总成绩10%左右。
2. 上机SAS软件操作考试。
一般占总成绩的20%~40%。
3. 期末卷面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50%~70%。
下面的统计学试题供同学们参考:《卫生统计学》考试题库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第三章正态分布第四章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第五章方差分析第六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第七章二项分布与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第八章χ2检验第九章秩和检验第十章回归与相关第十一章常用统计图表第十二章实验设计第十三章调查设计第十四章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第十五章寿命表第十六章随访资料的生存分析附录: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参数 (parameter)2. 统计量 (statistic)3. 总体(population)4. 样本 (sample)5. 同质 (homogeneity)6. 变异(variation)7. 概率 (probability) 8. 抽样误差 (sampling error)二、单选题1.在实际工作中,同质是指:A.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B.研究对象的有关情况一样C.被研究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同D.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很小E.以上都对2. 变异是指:A.各观察单位之间的差异B.同质基础上,各观察单位之间的差异C.各观察单位某测定值差异较大D.各观察单位有关情况不同E.以上都对3.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个体之全部B.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C.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D.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4. 统计中所说的样本是指:A.从总体中随意抽取一部分B.有意识地选择总体中的典型部分C.依照研究者的要求选取有意义的一部分D.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E.以上都不是5.按随机方法抽取的样本特点是:A.能消除系统误差B.能消除随机测量误差C.能消除抽样误差D.能减少样本偏性E.以上都对6.统计学上的系统误差、测量误差、抽样误差在实际工作中:A.均不可避免B.系统误差和测量误差不可避免C.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不可避免D.系统误差和抽样误差不可避免E.只有抽样误差不可避免7.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是:A.设计、调查、审核、整理资料B.收集、审核、整理、分析资料C.设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D.调查、审核、整理、分析资料E.以上都不对8.统计工作的关键步骤是:A.调查或实验设计B.整理分组C.收集资料D.审核资料E.分析资料9.欲研究某种药物对高血压病的疗效,临床观察300名病人的血压情况,确切地说,研究总体是:A.这300名高血压患者B.这300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C.所有的高血压患者D.所有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E.这种药物10.抽样误差是由:A.计算引起B.测量引起C.抽样引起D.采样结果不准引起E.试剂、仪器未经校正引起11.抽样误差指的是:A.个体值和总体参数值之差B.个体值和样本统计量值之差C.样本统计量值和总体参数值之差D.不同的总体参数之差E.以上都不是12.习惯上,下列属于小概率事件的为:A. P=0.09B. P=0. 10C. P=0.15D. P=0.03E.以上都不是13.治疗效果判定资料属于A. 计量资料B. 计数资料C. 等级资料D. 无序分类资料E. 以上都不是14.概率P的范围:A. -1≤P≤1B. 0<P<1C. P≥1D. -1≤P≤0E. 0≤P≤1三、简答题1、统计学的基本步骤有哪些?2、总体与样本的区别与关系?3、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可以避免抽样误差吗?4、何为概率及小概率事件?第二章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第三章正态分布一、名词解释1. 正态分布 (normal distribution)2. 中位数 (median)3. 四分位数间距 (quartile interval)4. 方差 (variance)5. 正偏态分布 (positively skewed distribution)6. 负偏态分布 (negatively skewed distribution)7. 对数正态分布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8. 医学参考值范围 (medical reference range)二、单选题1.μ确定后,δ越大, 则正态曲线:A.越陡峭B. 形状不变C. 越平缓D.向左移动E.向右移动2. 平均数可用于分析下列哪种资料:A.统计资料B.等级资料C.计数资料D.计量资料E.调查资料3. 常用的平均数指标有:A.样本均数、总体均数、中位数B.算术均数、总体均数、几何均数C.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D.中位数、样本均数、几何均数E.以上都不对4. 描述一组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的平均水平用:A.算术均数B.几何均数C.中位数D.平均数E.以上均是5. 用/n公式计算均数的方法称为:A.加权法B.简捷法C.目测法D.平均法E.直接法6. 用频数表计算均数时, 若以各组段下限值作为组中值计算均数, 要使所得值等于原均数, 则应:A.减一个组距B.加一个组距C.减半个组距D.加半个组距E.以上均不对7. 对于一组呈负偏态分布的资料,反映其平均水平应用哪个指标:A.几何均数B.中位数C.平均数D.均数E.算术均数8. 用频数表法计算均数时,组中值应为:A.(本组段下限值+本组段上限值)/2B.(本组下限值+下组下限值)/2C.(本组下限值+下组上限值)/2D.本组段的上限值E.本组段的下限值9. 原始数据加上一个不为0的常数后:A. 不变、CV变B. 变或CV变C. 不变、CV不变D. 变、CV不变E. 、CV均改变10. 对于对称分布的资料来说:A.均数比中位数大B.均数比中位数小C.均数等于中位数D.均数与中位数无法确定孰大孰小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11. 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计算_______以表示其平均水平。
统计学(第六版)贾俊平-课后习题及答案

目录第一章P10 (1)第二章P34 (2)第三章P66 (3)第四章P94 (8)第七章P176 (11)第八章P212 (15)第10 章P258 (17)第11 章P291 (21)第13 章P348 (26)第14 章P376 (30)第一章P10一、思考题1.1什么是统计学?1.2解释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1.3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1.4解释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的含义。
1.5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1.6变量可分为哪几类?1.7举例说明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1.8请举出统计应用的几个例子。
1.9请举出应用统计的几个领域。
1.1 指出下面变量的类型:(1)年龄(2)性别(3)汽车产量(4)员工对企业某项改革措施的态度(赞成、中立、反对)(5)购买商品时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1)数值型变量。
(2)分类变量。
(3)离散型变量。
(4)顺序变量。
(5)分类变量。
1.2 某研究部门准备抽取 2000 个职工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
要求:(1)描述总体和样本。
(2)指出参数和统计量。
(1)总体是该市所有职工家庭的集合;样本是抽中的 2000 个职工家庭的集合。
(2)参数是该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统计量是抽中的 2000 个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
1.3 一家研究机构从 IT 从业者中随机抽取 1000 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 60%的人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 元以上,50%的人回答他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是用信用卡。
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什么?(2)月收入是分类变量、顺序变量还是数值型变量?(3)消费支付方式是分类变量、顺序变量还是数值型变量?(4)这一研究涉及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数据?(1)总体是所有 IT 从业者的集合。
(2)数值型变量。
(3)分类变量。
(4)截面数据。
1.4 一项调查表明,消费者每月在网上购物的平均花费是 200 元,他们选择在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
贾俊平《统计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2.下面的各问题中,哪个不是相关分析要解决的问题( )。 A.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B.判断一个变量数值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C.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 D.判断样本所反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否代表总体变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相关分析就是对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描述与度量,它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②如果存在关系,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③变量之间的关系 强度如何;④样本所反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否代表总体变量之间的关系。
9.根据你的判断,下面的相关系数取值哪一个是错误的( )。 A.-0.86 B.0.78 C.1.25 D.0
4 / 166
圣才电子书
【答案】C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析】相关系数 r 的取值范围是[-1,1]。
10.下面关于相关系数的陈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 A.数值越大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越强 B.仅仅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度量,不能用于描述非线性关系 C.只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度量,不一定意味着两个变量之间一定有因果关 系 D.绝对值不会大于 l 【答案】A 【解析】相关系数的性质有:①r 的取值范围是[-1,1];②r 具有对称性;③r 的数值
6 / 1பைடு நூலகம்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C 【解析】在线性相关中,若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另一个变
5 / 16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量的数值随之减少,或一个变量的数值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增加,即 x 值增大时 y 值随之变小,或 x 值变小时 y 值随之增大,则称为负相关。
统计学教案习题11多元线性回归与logistic回归

第十一章 多元线性回归与logistic 回归一、教学大纲要求(一)掌握内容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概念:多元线性回归、偏回归系数、残差。
2.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步骤:多元线性回归中偏回归系数及常数项的求法、多元线性回归的应用。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假设检验:建立假设、计算检验统计量、确定P 值下结论。
4.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构:模型结构、发病概率比数、比数比。
5.logistic 回归参数估计方法。
6.logistic 回归筛选自变量:似然比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公式;筛选自变量的方法。
(二)熟悉内容 常用统计软件(SPSS 及SAS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数据准备、操作步骤与结果输出。
(三)了解内容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的解释意义。
二、教学内容精要(一)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概念将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加以推广,用回归方程定量地刻画一个应变量Y 与多个自变量X 间的线形依存关系,称为多元线形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简称多元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 )基本形式:01122ˆk kY b b X b X b X =+++⋅⋅⋅+ 式中Y ˆ为各自变量取某定值条件下应变量均数的估计值,1X ,2X ,…,k X 为自变量,k 为自变量个数,0b 为回归方程常数项,也称为截距,其意义同直线回归,1b ,2b ,…, k b 称为偏回归系数(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j b 表示在除j X 以外的自变量固定条件下,j X 每改变一个单位后Y 的平均改变量。
(二) 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步骤Y ˆ是与一组自变量1X ,2X ,…,kX 相对应的变量Y 的平均估计值。
多元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1b ,2b ,…, k b 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也就是求出能使估计值Yˆ和实际观察值Y 的残差平方和22)ˆ(∑∑-=Y Y e i 为最小值的一组回归系数1b ,2b ,…, k b 值。
第11章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11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最佳选择题1.逐步回归分析中,若增加自变量的个数,则(D)。
A.回归平方和与残差平方和均增大B.回归平方和与残差平方和均减小C.总平方和与回归平方和均增大D.回归平方和增大,残差平方和减小E.总平方和与回归平方和均减小2.下面关于自变量筛选的统计学标准中错误的是(E)。
A.残差平方和(SS残差)缩小B.确定系数(R)增大2C.残差的均方(MS残差)缩小D.调整确定系数(Rad)增大2E.Cp统计量增大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能直接反映自变量解释因变量变异百分比的指标为(C)。
A.复相关系数B.简单相关系数C.确定系数D.偏回归系数E.偏相关系数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共线性是指(E)。
A.Y关于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相同B.Y关于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与截距都相同C.Y变量与各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相同D.Y与自变量间有较高的复相关E.自变量间有较高的相关性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若对某一自变量的值加上一个不为零的常数K,则有(D)。
A.截距和该偏回归系数值均不变B.该偏回归系数值为原有偏回归系数值的K 倍C.该偏回归系数值会改变,但无规律D.截距改变,但所有偏回归系数值均不改变E.所有偏回归系数值均不会改变二、思考题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用途有哪些?答:多重线性回归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归纳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地建立一个反应变量与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筛选危险因素,通过较易测量的变量估计不易测量的变量,通过解释变量预测反应变量,通过反应变量控制解释变量。
2.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偏回归系数的含义是什么?答:偏回归系数的含义是:在控制其他自变量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该自变量每改变一个单位,反应变量平均改变的单位数。
3.请解释用于多重线性回归参数估计的最小二乘法的含义。
答:最小二乘法的含义是:残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
4.如何判断和处理多重共线性?答:如果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则存在多重共线性。
贾俊平的《统计学》(第7版)学习辅导书(11-14章)【圣才出品】

2.在线性回归分析中,残差平方和 SSE 相对总平方和 SST 越小意味着( )。[武汉 大学 2015 研]
A.线性关系越不显著 B.随机误差产生的影响相对越小,模型越有效 C.线性关系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相对越大 D.统计软件中的 F 值越小 【答案】B 【解析】在线性回归分析中,残差平方和 SSE 相对总平方和 SST 越小,则回归平方和 SSR 相对总平方和越大,F 检验统计量的值越大;从而线性关系越显著,线性关系之外的其他因
D.等于自变量的平方根
【答案】C
【解析】回归分析中的估计标准误差是度量各实际观测点在直线周围的散布状况的一个
统计量,它是均方残差(MSE)的平方根,用 se 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se
yi yˆi 2 SSE MSE
n2
n2
∧
4.产量(X,台)与单位产品成本(Y,元/台)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248-2.6X,下列 解释合理的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 研]
3 / 15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在回归分析中,残差平方和 SSE 反映了 y 的总变差中( )。[浙江工商大学 2011 研、安徽财经大学 2012 样题]
A.除了 x 对 y 的线性影响之外的其他因素对 y 变差的影响 B.由于 x 与 y 之间的线性关系引起的 y 的变化部分 C.由于 x 与 y 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引起的 y 的变化部分 D.由于 y 的变化引起的 x 的误差 【答案】A 【解析】残差平方和或误差平方和是除了 x 对 y 的线性影响之外的其他因素对 y 变差的 作用,是不能由回归直线来解释的 yi 变差部分,记为 SSE。
10.欲调查两变量(X 和 Y)的相互关系,收集一份数据作线性相关分析,经计算得到 样本相关系数 r=0.38,可以说( )。[中山大学 2011 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指数的是:
(A )人均粮食产量 (B )平均价格 (C )发展速度 (D )人口数
2、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不同,分为: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 )平均指数和总指数
3、指数按对象范围不同,可分为: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 )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
4、以某一固定时期作分母而计算出来的指数是:
(A )环比指数 (B )定基指数 (C )数量指标指数 (D )质量指标指数
5、某百货公司今年与去年相比,所有商品的价格平均提高了10%,销售量平均下降了10%,则商品销售额( )
A 、上升
B 、下降
C 、保持不变
D 、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6、某企业销售额增长了5%,销售价格下降了3%,则销售量:
(A )增长8% (B )增长1.94% (C )增长8.25% (D )增长1.85%
7、在编制综合指数时,要求指数中分子和分母的权数必须是( )
A 、同一时期的
B 、不同时期的
C 、基期的
D 、报告期的
8、编制单位成本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应采用:
(A )报告期销售量(B )基期销售量 (C )基期销售价格 (D )报告期销售价格 9、
∑∑-00
1
p
q p q 表示:
(A ) 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产值增减数 (B ) 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产量增减数 (C ) 由于产量变动引起的价格增减数 (D ) 由于产量变动引起的产值增减数
10、按照个体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指数是( )
A 、综合指数
B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C 、总平均数指数
D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11、最常用的加权调和平均数是:
(A )
∑∑=
00
0q
p q p k k q q
(B )
∑∑=
0001q
p k q p k q
p
(C )
∑∑=
00
01q
p k q p k p
p
(D )
∑∑=
1
11
11q
p k q p k p
p
12、在指数体系中,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A 、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和
B 、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差
C 、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积
D 、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商
13、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 )
A 、城乡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B 、城乡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C 、城乡居民购买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D 、城乡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二、计算题
1、某百货商场报告年的商品零售额为420万元,报告年比基年增加了30万元,零售物价上涨 4.5%,试计算该商场商品零售额变动中由于零售价格和零售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绝对额。
2、某超市对A 、B 、C 三地开通了购物直通车,超市每天都会记录乘坐直通车的顾客的
人次和消费额,下表中的数据为星期一和星期日的统计数据。
(1)计算人均消费额和人次的加权综合指数; (2)用指数体系分析顾客总消费量。
答案
一 单选题
1-5 C B A B B 6-10 C A A D D 11-13 D C D 二、计算题 1、解:(1)由
∑=万元
4201
1q
p ,
∑=-=万元
390304200
0q
p ,得:
0769.10
11=∑∑q
p q
p ;
该商场商品零售额比基年提高了7.69%,总零售额增加30万元。
(2)零售物价变动对零售额影响:
由
045
.11
011=∑∑q
p q p 和
∑=万元
4201
1q
p 知
∑=万元94.4011
0q
p
则
万元08.1894.4014200
01
1=-=-∑∑q
p q p
零售量对零售额的影响:
03.1390
94
.4010
10==
∑∑q
p q
p
万元914.1139094.4010
01
0=-=-∑∑q
p q p
(3)综上
∑∑∑∑∑∑⨯
=0
101
0110
1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 即
1.0769=1.045*1.03
)()()(00101011001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
30万元=18.086万元+11.914万元。
所以,报告年零售量上升,由于零售量的上升使得零售额增加了3%,增加的绝对额为11.914万元;
报告年零售价格也上升了,由于零售价上升使得零售额增加了
4.5%,增加的绝对额为18.086万元;
2、解:(1)人均消费额用派氏指数计算,可得:
Ip=%
81.12864360
82900
89340120150702301103401501501002301
011==⨯+⨯+⨯⨯+⨯+⨯=
∑
∑q p q
p ;
日购物人次指数用拉氏指数计算,可得:
Iq=%
96.12351920
64360
892801201207018089340120150702300
10==⨯+⨯+⨯⨯+⨯+⨯=
∑
∑q p q
p ;
(2)总消费额指数为∑∑∑∑∑
∑⨯
=0
101
0110
1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5192064360
6436082900⨯
=1.288067×1.239599
=159.67% 顾客总消费额增长量为
)
()()(00101011001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18540+12440 =30980(元)
综上,周日与周一相比,人均消费额的增加使总消费额增长了28.8%,绝
对增加了18540元;
人次增多使总消费额增长了23.96%,绝对增长了124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