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米德)..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讲 符号互动论

第二讲  符号互动论

• 一般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 • 两个含义: • (1)它指的是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所涉及的游戏 队伍之所有个人的有组织的态度; • (2)在经过一定发展时期的更高层次上,它指 的是儿童和成年社会个体参与社会互动所涉及 的整个社会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之有组织 的观点和态度。 • 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从单纯主观的内心会话, 向更加客观地考虑和对待他人、共同体乃至整 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从个体意识向社会 意识,从运用具象思考向更加抽象的思考转化。
二、乔治· 赫伯特· 米德
• 乔治· 赫伯特·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1863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 塞州,父亲是清教徒的神职人员,在奥 柏林传教,米德于1883年在奥柏林获得 学士学位,1888年在哈佛大学又获得一 个学士学位。1888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学 习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一个学期后,米 德转到柏林。毕业后在密歇根大学安阿 伯分校任教两年,在那里他遇到了约 翰· 杜威和查尔斯· 霍顿· 库利,和他们成 了朋友。后跟随杜威转到芝加哥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任教,直到1931年 去世。米德最著名的书是在他去世之后, 有人根据学生笔记整理并结集出版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
• 第二阶段——游戏与一般化他人: • 游戏是有组织的,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 准备采取游戏所涉及的任何一个角色的态度, 而这些不同角色之间必须具有明确的关系。 • “在游戏中他必须把这些角色组织起来, 否则他就不能参加游戏。游戏代表了儿童生 活中的这样一个阶段:从在玩耍中扮演他人 的角色变成有组织的成员,这是完全意义上 的自我意识所必不可少的。” (米德, 2008:120) • 因此,儿童参加游戏的过程也就是其逐渐产 生其整体自我而成为社会的有机成员的过程。

外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二章符号互动论

外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二章符号互动论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
威廉·詹姆斯 ( 1842—1910)是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哲学上他以唯心 史观和实用主义而著称,他主张存在即是被感觉,世界是由 “纯粹经验”构成 的,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 “操作假设”。在心理学 上,他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机能与功用。他专门研究了自我,提出了 “社会 我”的思想。正是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为符号互动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在对于 “意识”的探讨中,詹姆斯进一步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 “自我”。 他认为,自我就是 “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合” 。“自我”这个 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 的感觉。
知识链接:苏格兰的精神生活清晰反映在它的理智哲学和道德哲学中。 亨利·洛瑞著的《民族发展中的苏格兰哲学》是对出现在近些年来的更伟大的苏格兰思想家们的个别研究,以及可以看到各种著作中的苏格兰哲学的参考资料。本书对于并不奢望成为哲学中的专家,而只是对思想史有一种理智的兴趣的读者,可以让他们有所收获。内容提要 苏格兰哲学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苏格兰而扩大到英格兰和欧洲各地。亨利·洛瑞著的《民族发展中的苏格兰哲学》对苏格兰哲学的代表人物一一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弗兰西斯·哈奇森的伦理学,大卫·休谟的认识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以及晚期的代表汉密尔顿和费瑞尔等的学说。 苏格兰哲学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苏格兰,进而传至英格兰和欧洲各地。本书对苏格兰哲学的代表人物一一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弗兰西斯·哈奇森的伦理学,大卫·休谟的认识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以及晚期的代表汉密尔顿和费瑞尔等的学说。

社会心理学符号互动理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符号互动理论PPT课件
戏剧视角
6
符号互动理论之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的基本内容
戈夫曼戏剧理论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对一系列概念的详细阐释而渐 渐呈现的。
一、前台、后台与外界 二、印象管理 三、表演与自我、互动及社会的关系 四、角色距离 五、全控机构与角色表演
7
符号互动理论之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前台、后台与外界 (一)前台的构成及其功能
4
符号互动理论之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的简评: 一、戏剧理论的贡献与优点 二、方法论上的借鉴与局限
二、方法论上的借鉴与局限
1.戈夫曼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定性的,有部分论断难以证实难以
证伪。
2.隐喻的手法虽然生动,但这种方法不够严谨,经不起慎重的推敲。
3.非系统观察(先理论假设,然后用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的理论和观
3.将自己与特定他人作比较的倾向,随着他与别人意见的和能
力之间差别的增加而降低
4.能力——向上驱力 ;意见不存在
5.改变能力困难,改变意见相对容易
6.比较不愉快时,意见对比较的种植往往带有敌对和毁损的态
度;能力不如此
7.比较群体重要性增加,趋同压力增强。
8.自身能力或观点相差极大的个体,被认定在某些特点上的差
戏剧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角色距离 (一)角色距离产生的原因
真正接受一种角色: 1.承认或表达出对角色的依附 2.证明自己有资格和能力进行角色扮演 3.积极地参加或自发地卷入正在进行得角色活动
(二)角色距离的意义 随着运用它的个体社会等级不同而不同。
13
符号互动理论之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的基本内容
五、全控机构与角色表演 (一)全控机构的特征
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20

外国社会学史PPT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

外国社会学史PPT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

三、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尽管库利和托马斯是早期符号互动理 论流派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当时这个 理论最重要的代表则是美国哲学家、社会 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符号互动论
虽然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理在库利、 托马斯、米德的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但 在当时,它的影响力有限。不但了解它的 人不多,而且这个理论的名称也没有确立。 符号互动论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理论流派, 成为可以与功能主义、冲突论相抗衡的重 要社会学派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 事情。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 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 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 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 至70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 颇为流行。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
一、 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二、 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
欧文·戈夫曼(1922—1982)是布鲁默的学 生,加拿大人。1944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 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1949年获硕士学 位,1953年获博士学位。
(一)对于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 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 动。
一、 本章要点
1、符号互动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认为 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 念,1937年由布鲁默提出之后,20世纪60年代至 70年代在美国开始流行。
2、符号互动论是在下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 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 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二)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

第八章符号互动理论演示文稿ppt文档

第八章符号互动理论演示文稿ppt文档

3、行为主义心理学
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 学派别。
主张: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对刺激的反应,集多个反 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对符号互动论的影响:接受行为主义的基本前提——刺 激强化并引导行动,但他强调人与动物之间的质的差别 ,即人类具有心智能力,在对环境刺激或影响做出反应 之前,能够进行符号反思(自我互动)。通常被认为是 社会行为主义者。
➢ 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过程——从他人就这一事物而对 该人采取行动的各种方式中产生的 例如:同一手势的不同解读
(3)这些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自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正 ✓ 释义是一个意义被使用和被修正的形成过程 ✓ 意义被当作指导和形成行动的工具 ✓ “土豪”一词的含义
5、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④ 作为行动有机体的人
人不仅是一种非符号层次反应的有机体,也是一种对他人 作出指示并解释指示的有机体
即人可以能够把自己看作一个角色
比如一个男人,年轻的学生,身负债务,正在努力成为一 名医生,出身平常家庭等
他是他自己的一个客体,他针对自己采取行动,并且根据 他对他自己而言所是的这种客体来引导自己对他人的行动
,任讲师。
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31年~1951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授。 1952~195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任社会学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
1941~1952年任《美国社会学杂志》主编 ;
1955年任美国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1956 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1962~1966年任国际社会学协会副主席。
的关系(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权威、声望) 人类社会是由参与行动的人组成
② 社会互动的性质
➢ 社会互动非中介或场景,而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 社会互动是形成人类行为的过程

符号互动论(米德).. 共31页33页PPT

符号互动论(米德).. 共31页33页PPT
符号互动论(米德).. 共31页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米德的生平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姐姐。

父亲是奥伯林神学院教授,1879 年,米德 16 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对文学及历史也有兴趣。

因为父亲在 1881 年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任小学教师,但任期仅 4 个月,因为他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开除。

1883-1887 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

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 Palmer, 1842-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 W.詹姆斯当时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且米德还作为詹姆斯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住在他家里,但米德却未在他门下学习。

1888 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888 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

在霍尔的推荐下,1889 年春米德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生理心理学的学习。

1891 年 10 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在柏林结婚。

1891 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以代替因到德国弗莱堡攻读博士而离开的塔夫斯(james hayden tufts, 1862-1942),此后米德没有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位。

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于 1892 年,后来他成为一名医生,并和塔夫斯的女儿结婚。

符号互动论(米德).. 共31页

符号互动论(米德).. 共31页
因此其本质就是社会互动。社会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符 号互动,即人类相互之间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 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3.符号互动的的主体、客体与解释性行动
• 社会中各主体(行动者)之间进行互动时,其针对的对 象(客体)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意义是符号互动的产 物。
• 他将客体分为三种:物质客体,社会客体和抽象客体。 虽然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意义,但对同一社会 的成员来说,他们所遇到的大多数情境是有着相同的定 义的,正是通过这种共同的理解与定义,通过“移情”, 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同一客体的意义,人们的互 动才得以进行。
C.自我反应阶段,即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 觉。
3.首属群体:人性的养育所(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里 和其他类似社会群体)
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Thomas, William Isaac [1863 - 1947]
1.《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的方法论
由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合著的《波兰农民》是社会 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体现了托马斯的 研究特点,也代表了美国社会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在此 之前,美国一向存在着坐而论道的社会学(库利是这一 方面的代表)和社会调查两种传统,理论学说和经验研 究一直是彼此分离的活动。托马斯批评了不做经验研究 却宣称提供了可靠知识的常识性社会学,批评了为尽早 达到眼前实际目标而把研究局限于零星观察的做法。
五、布鲁默概括的互动论的三个特征
1.研究对象:社会现实 • 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实,它
既不是由人的心灵创造(唯心主义),也不是永恒固定 和静止的(实在主义),而是变异的,由活动着的人们 不停地创造,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而表现于世的。
2.符号互动 • 行动:人的行动总是有目的的,而且是针对他人的回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其本质就是社会互动。社会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符 号互动,即人类相互之间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 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3.符号互动的的主体、客体与解释性行动
• 社会中各主体(行动者)之间进行互动时,其针对的对 象(客体)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意义是符号互动的产 物。
• 他将客体分为三种:物质客体,社会客体和抽象客体。 虽然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意义,但对同一社会 的成员来说,他们所遇到的大多数情境是有着相同的定 义的,正是通过这种共同的理解与定义,通过“移情”, 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同一客体的意义,人们的互 动才得以进行。
1.社会行为与符号定义
• 他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客观行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 性,也强调内在的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主观的行 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
• 符号在完成这些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符号使人 们能预先知道他们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能够期待未来将 来发生的互动过程;符号使人们在互动发生之前调整各 自的行为或选择某种行为;符号还能使人们评估自己的 行为对他人的结果以及人们之间行为的结果,因而大大 促进了合作性活动。
•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 米德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自我从社 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个 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米德所发表的关于人类行为、 互动和组织的观点是社会科学中关于符号互动的大部分 现代阐述的概念基础,因此人们常把米德的社会心理学 简称为“符号互动论”。
3.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发展有三个阶段: (1)投射阶段 (2)主观阶段 (3)射出阶段 →库利的同情反省方法;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4.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⑴思维(精神)是一种人们在头脑中定义客观事物的过程, 是人类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区分并消除与环境 不相协调的行为方式,并找出能实现协调目标的行为方 式。
2.心灵、自我与社会
• 自我: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观念是 在社会互动中产生;自我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产生 于个人的社会经历;自我是一种过程,产生于自我反省、 反思的活动中。
• 自我(self)又可以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是主体我与 客体我的统一与对立性的综合体。主体我(I),也称 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冲动,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 形成的我。客体我(ME),也称社会我,是经过社会 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2.情境定义托马斯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情境定义。
人们对于客观环境都有自己的主观定义。(强调主观因素 的作用)
情境的社会定义对于个人人格和人生观的产生的重要性。
情境的社会定义与个人定义的冲突。
四、米德的互动论
Mead, George Herbert [1863 - 1931]
•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美国古典实用主 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社会哲学家,现代社会心理学 的奠基人,符号互动论的创立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社会互动论的来源与传统
1.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亚当·斯密:(1)镜子→库利的镜中我
(2)同情: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打开 社会交往的大门 大卫·休谟:(1)镜子;(2)同情 2.詹姆斯: (1)习惯 (2)自我:①物质我 ②精神我 ③社会我 ④纯粹的 我 (3)社会我: →米德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社会我)
五、布鲁默概括的互动论的三个特征
1.研究对象:社会现实 • 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实,它
既不是由人的心灵创造(唯心主义),也不是永恒固定 和静止的(实在主义),而是变异的,由活动着的人们 不停地创造,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而表现于世的。
2.符号互动 • 行动:人的行动总是有目的的,而且是针对他人的回应,
• 心灵自与社会的三个基本公式
心灵=生理性冲动+反映性冲动 互动为心理的本质 微观
自我=主我(I)+客我(ME) 互动为自我的本质 中观
社会=自我+他人
互动为社会的本质 宏观
3.儿童自我的形成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 A.嬉戏阶段:角色意识的形成、模仿
B.群体游戏阶段: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预 期性、稳定性、普遍性
• 所谓的解释性行动就是由人们对事物的解释和在这种解 释基础上产生的行为两方面构成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就 是由这些解释性行动组成的,包括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
4.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
• 布鲁默的理论与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传统功能主 义将社会视为一种结构,认为人的行为是这种结构的必 然产物,宏观的社会结构决定着人们的活动,人的行为 与行动无关[人是被动者];他认为,社会结构只不过 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活动情景,为人们解释其所处的情境 提供一套固定的符号,参与并影响了人们的行动,但是 社会结构和组织只不是人们活动的产物,每个人的行为 都受行动者自己的控制,人是有选择能力的。[人是能 动者]
⑵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研究。 ⑶强调社会科学理论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Cooley, Charles Horton [1864 - 1929]
1.镜中我的概念:
2.他认为“镜中自我”由三个阶段构成:
A.感觉阶段,即我们所想象的的我们在他人面前的形 象,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B.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 形象的评价,是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C.自我反应阶段,即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 觉。
3.首属群体:人性的养育所(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里 和其他类似社会群体)
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Thomas, William Isaac [1863 - 1947]
1.《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的方法论
由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合著的《波兰农民》是社会 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体现了托马斯的 研究特点,也代表了美国社会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在此 之前,美国一向存在着坐而论道的社会学(库利是这一 方面的代表)和社会调查两种传统,理论学说和经验研 究一直是彼此分离的活动。托马斯批评了不做经验研究 却宣称提供了可靠知识的常识性社会学,批评了为尽早 达到眼前实际目标而把研究局限于零星观察的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