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实验:明度差别阈限

合集下载

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颜色之间的明度差别阈限,探究个体对颜色明度的敏感度和分辨能力,进一步了解颜色视觉感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二、实验原理明度差别阈限是指个体能够分辨的最小明度差异。

本实验采用双盲法,通过对比不同颜色之间的明度差异,测量个体对颜色明度的敏感度和分辨能力。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色卡,每种颜色25张,从浅到深排列。

2. 选取10名实验参与者,年龄在18-40岁之间,视力正常,无色盲等视觉障碍。

3. 将参与者分为4组,每组5人,每组测试一种颜色。

4. 实验开始前,向参与者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并确保他们了解实验要求。

5. 实验过程中,要求参与者对比相邻两张色卡,判断两张色卡之间的明度差异是否能够被察觉。

若能够察觉,则继续比较下两张色卡;若不能察觉,则停止比较。

记录参与者在能够察觉到的最小明度差异时所对应的色卡序号。

6.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所有参与者完成所有颜色测试。

7. 将所有参与者的实验结果汇总,计算每种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红色和绿色色卡测试中,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较低,说明他们对这两种颜色的明度变化较为敏感。

2. 在蓝色和黄色色卡测试中,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相对较高,说明他们对这两种颜色的明度变化相对不敏感。

3. 在不同颜色测试中,女性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普遍低于男性参与者,说明女性对颜色明度的敏感度更高。

4. 年龄对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影响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者的明度差别阈限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report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report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report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1 引言最小变化法是费希纳(G.T.Fechner)提出的,又叫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值,即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itivity)和差别感觉阈限(Relative Sensitvity) 。

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不能感觉到,50%次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的差别,50%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的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的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

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 )和渐减法( )两种呈现呈现方法。

为了避免被试者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不应固定不变,而是随机变化。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

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或者是上限减下限即为绝对差别阈限。

绝对差别阈限和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公式如下:1、不肯定间距=X上—X下(上限—下限)2、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3、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4、PSE(主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感受性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两个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这无疑增加了刺激呈现的次数。

很可能会使实验产生期望误差或习惯误差以及疲劳误差或练习误差。

此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明度差别阈限,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感受性。

了解如何使用程序设计来控制实验误差,2 方法2.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一名,20岁,男生,矫正视力正常。

明度实验实训报告

明度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背景颜色是视觉感知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中明度是影响视觉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度是指物体表面反射光线的强度,它直接影响我们对颜色的感知。

为了研究人类对颜色明度的感知能力,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旨在了解人类视觉系统对明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二、实验目的1. 通过测量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2. 掌握测量感受性时应如何控制实验环境方面的因素。

3. 学习如何运用渐增法和渐减法呈现刺激,平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期望误差、空间误差、顺序误差和练习效应。

三、实验方法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的学生,共8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人。

2. 实验仪器与材料实验仪器:计算机、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实验程序。

实验材料:通过计算机呈现不同明度的方块,明度范围为10-100(以L值表示)。

3. 实验程序(1)被试进入实验状态,主试指导被试仔细阅读实验指导语。

(2)正式实验开始,屏幕上呈现一系列明度方块,要求被试判断每个方块与标准方块明度是否相等。

(3)实验分为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渐增系列中明度方块依次递增,渐减系列中明度方块依次递减。

(4)被试在判断过程中,主试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并实时调整刺激的明度,直至被试判断标准方块与当前方块明度相等。

(5)实验过程中,主试通过多重ABBA法控制空间误差、顺序误差和练习效应。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本实验共进行两次,每次实验8名被试。

实验数据包括4名男性和4名女性的数据。

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 男性被试的明度差别阈限平均值为7.6,女性被试的明度差别阈限平均值为8.2。

2. 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明度差别阈限无显著差异。

3. 在实验过程中,空间误差、顺序误差和练习效应均得到有效控制。

五、实验结论1. 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明度的感知具有一定的差别阈限,男性被试的差别阈限略低于女性被试。

2. 最小变化法是一种有效的测量差别感受性的方法,可应用于颜色明度、颜色饱和度等心理物理实验。

实验心理学实验:明度差别阈限

实验心理学实验:明度差别阈限

实验名称: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一.问题明度差别阈限存在性别差异吗?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吗?二.假设H0:明度差别阈限不存在性别差异,且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不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

H1:明度差别阈限存在性别差异,且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

三.预期明度差别阈限不存在性别差异,且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

四.方法1.被试: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学生33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总计男:8人,女:25人。

2.变量2.1自变量:比较刺激的强度,性别。

2.2因变量:测出的上限和下限。

2.3控制变量:实验环境、个体差异、刺激的颜色、环境背景亮度等等。

3.实验设计:单因素组间设计4.实验任务和流程(1)双击桌面“心仪EP2009心理实验系统”,弹出登录窗口.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2)双击“电脑实验”,出现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3)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4)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指导语为:下面屏幕将并排呈现两个灰色方块,但明度有所不同。

一个是标准刺激,另一个是比较刺激。

标准刺激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对比。

当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亮,就按“+”号键,按若干次后如你感觉两者相等就按“=”号键,再按若干次“=”号键直到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号键,则一次实验结束。

同理,如果开始觉得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号键,接着是“=”号键和“+”号键。

顺序正好与前面相反,而方法相同。

实验要做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5)主试:先设置练习的参数设置,并向被试念指导语,要求他进行练习,询问被试是否明白实验流程及操作。

若被试回答明白,设置实验参数,要求被试进行正式实验。

组别参数设置(练习)参数设置(正式)A组明度初始值:200实验次数:8次明度初始值:200 实验次数:24次B组明度初始值:50实验次数:8次明度初始值:50 实验次数:24次(6)被试完成实验后查看数据并保存。

实验心理学报告差别阈限

实验心理学报告差别阈限

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要求通过长度差异阈限的测定,掌握如何用平均误差法测量差异阈限。

实验通过利用软件在屏幕上呈现左、右两调整长度不相等的线段,其中标准刺激在左和在右各10次,变异刺激较短和较长系列各10次,让被试认真对照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并通过反应箱上的三键调节变异刺激直至两条线段相等。

结果发现:可以通过平均误差法对长度差异阈限进行测量;实验存在长度误差,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长和短有显著效应,可能是由于被试有某一个敏感的长度;个体长度差异阈限有着显著差异。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长度差异阈限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部书的发表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在其公布后不久,费希纳的朋友沃尔克曼就发表了其关于心理物理学的论文。

德尔柏夫则开始了对视觉的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颇有奉献。

威洛特在1868年对光成分的时间感觉进行研究。

艾宾浩斯着手对较高级的心理过程“记忆”进行了测量。

比内继而将心理物理法应用于智力测量。

在经历了许多年的努力之后,心理物理学已经解决了它的核心问题: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制定到达正确测量的实验方法。

感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于感官就会引起一定的反映。

由于不同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作用于不同的个体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因此物理刺激这个概念是不能确切的表示个体的心理感受的。

这就需要引入阈限这个概念。

心理物理法主要用于对阈限的测量。

阈限可以分为绝对阈限和相对〔差异〕阈限。

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在统计学上把绝对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50%的实验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个最小刺激。

同理把差异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50%的实验次数不能引起差异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1〕极限法〔2〕平均差误法〔3〕恒定刺激法。

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颜色的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被试:应用心理一班学生
(2)材料和仪器: 颜色明暗度差别阈限软件
(3)实验方法:最小变化法
(4)实验设计: 1.采用最小变化法, 呈现红、黄、蓝、绿四种刺激
2.将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序列的方式, 以间隔相等的变化,
找到明度变化的阈限位置
........3.呈现两个明暗度不同的刺激,一个做标准刺激,一个做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明暗度不变,被试口头报告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深或浅,如果报告“深”则由主试按上键,如果报告“浅”则由主试按下键,如果报告“一样”则按空格键
4.采用ABBA的方式呈现
5.每个被试分别选一种深色调和一种浅色调作为实验刺激
(5)实验程序: 1.一个被试, 一个主试, 一个记录
2. 先用红色作为实验刺激, 标准刺激在左, 当被试报告更
深时由主试按上键, 同时记录者通过划“正”字的方法记
录下实验数据
3.被试报告了15次“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更深”, 5次“相等”之后报告颜色
变浅, 升序降序随机呈现, 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按照
ABBA形式左右变化
三. 分析和讨论
根据公式I
U =L
U
-L
1
PSE = (L
U
+L
1
)/2
四.结论
1.从结果中的PSE可以看出所有被试对暖色调的色彩明暗程度的敏感度比
冷色调低
2.从结果可以看出所有被试对于颜色明暗程度的差别阈限在3左右
3.从结果可以看出每个被试颜色敏感程度的差别阈限都不一样
五. 参考文献
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

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明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眼与光照强度、颜色之间的关系,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明度差别阈限。

二、实验器材1. 显示器:LG 27寸普通液晶显示器;2. 二极管:PHILIPS F5DWH-12 暖白光 LED灯片。

3. 声音测试仪:高达9KHZ,可作为标准声音分贝测试仪。

4. 变压器BA-LL-1215A三、实验原理人眼能感受到的光照强度范围很大,因此阳光下我们可以分辨200 CD/m²到1,000,000,而月光下则为0.03CD/m²至0.3CD/m²。

色彩的感知度与此类似,但与光照不同的是,人眼对于不同颜色的敏感度不同。

本实验采用CIE 1976 色轮中的颜色校准模式,忽略亮度和饱和度,使用明度来研究颜色の阈限。

四、实验内容实验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测量各光照条件下的明度差别阈限。

实验所用显示器分辨率会自动调节,并在不同亮度下显示一张100*100像素作为测试图像。

在暗室中进行实验,调整LED灯的亮度,以使实验下降到目标亮度范围。

在最初的测试中,目标亮度设置为80 CD/m²,参与者需要告知研究员他们所感知到的明度差异,可以使用1到4个等分的尺度。

然后,目标亮度分别设置为120、160和200 CD/m²,重复上述的测试。

第二部分:测量不同颜色条件下的明度差别阈限。

此时,LED灯不再是暖白光,而是不同颜色的LED光。

参与者在实验前通过图片显示器熟悉以低亮度的红、蓝和黄色灯光,并对明度差异作出判断。

最后再使用同样的测量技术测量其明度差异阈限。

五、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每个参与者对于颜色和亮度不同条件下感知度的数据,并将其反映到明度差异阈限图表上。

六、实验结果1.不同亮度条件下的明度差异阈限。

测试亮度/ CD·m-2 明度差异阈限80 4.50120 5.15160 6.28200 7.502.不同颜色条件下的明度差异阈限。

明度实验实验报告

明度实验实验报告

篇一:明度实验论文报告明度差别阈限的测量实验摘要光进入眼睛的视网膜,会产生明度的感觉。

明度是最简单的一种视觉经验。

它不仅随着落在网膜一定区域的光线的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随落在网膜其它区域的光强的变化而变化。

明度也是颜色的函数,即随光色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明度阈限明度实验仪是一种用来测定人眼对亮度刺激感受性的仪器,常用来测量人的明度差别阈限。

它有左右两个观察窗,用来观察明度,每个观察窗有一个对应的调节旋钮和刻度盘。

调节旋钮,可以改变光源的亮度,亮度大小可以从刻度盘上读出。

实验时,主试通常调节左旋钮确定左眼观察窗的亮度(标准刺激),然后被试调节右旋钮,直到他认为左右观察窗的亮度一样为止,通过两个刻度读数的差异,可知不同个体的明度感受性。

采用统一光源,通过调节左右调节转盘上的刻度来调节两通道的光通量,设置标准剌激或标定变异剌激,以所通过的光通量大小,确定明度辨定的差异。

1 测量概况1.1 测量设备 ep405 明度实验仪组成;由光源、左、右观察窗、左、右明度调节刻度盘、及机壳组成1.2 变量控制实验仪器都是正常工作的,不存在差异性。

实验进行的外部条件(包括温度、亮度等)都是适宜的,假定其保持不变。

在实验进行前,已看了操作说明书,并事先熟悉、练习一遍,以排除熟悉度对于动作稳定实验的影响 1.3 测量方法 1.接通电源,观察窗可见光照。

2.主试者现在通过旋转左边的明度刻度盘来设置左边观察窗的光通量,顺时针旋转明度刻度盘明度增强,逆时针旋转明度刻度盘则明度减弱,并且不让被试者看到刻度。

3.被试者通过观察左边窗口的亮度,再旋转右边的明度刻度盘来调节右边窗口的亮度,等到被试者判断两者亮度一致时停止。

2实验结果 2.1 实验结果记录 4.记录左右两边刻度盘的度数。

2.2 实验结果分析 1.本实验的目的是测量明度差别阈限,是用一个标准明度刺激为基准,调节另一个变异刺激的光强度或颜色,与基准加以比较,测得差别阈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
一.问题
明度差别阈限存在性别差异吗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吗
二.假设
H0:明度差别阈限不存在性别差异,且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不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

H1:明度差别阈限存在性别差异,且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

三.预期
明度差别阈限不存在性别差异,且两次实验的明度初始值会对差别阈限造成影响。

四.方法
1.被试: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学生33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总计男:8人,女:25人。

2.变量
自变量:比较刺激的强度,性别。

因变量:测出的上限和下限。

控制变量:实验环境、个体差异、刺激的颜色、环境背景亮度等等。

3.实验设计:单因素组间设计
4.实验任务和流程
(1)双击桌面“心仪EP2009心理实验系统”,弹出登录窗口.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2)双击“电脑实验”,出现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3)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4)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指导语为:下面屏幕将并排呈现两个灰色方块,但明度有所不同。

一个是标准刺激,另一个是比较刺激。

标准刺激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对比。

当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亮,就按“+”号键,按若干次后如你感觉两者相等就按“=”号键,再按若干次“=”号键直到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号键,则一次实验结束。

同理,如果开始觉得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号键,接着是“=”号键和“+”号键。

顺序正好与前面相反,而方法相同。

实验要做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5)主试:先设置练习的参数设置,并向被试念指导语,要求他进行练习,询问被试是否明白实验流程及操作。

若被试回答明白,设置实验参数,要求被试进行正式实验。

组别参数设置(练习)参数设置(正式)
A组
明度初始值:200
实验次数:8次明度初始值:200实验次数:24次
B组
明度初始值:50
实验次数:8次明度初始值:50实验次数:24次
(6)被试完成实验后查看数据并保存。

(7)主试和被试互换身份,重复步骤(5)和(6)。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
表1-递增系列数据记录
上限下限绝对差别阈限
7
6
4
4
7
4
7
均值
表2-递减系列数据记录
上限下限绝对差别阈限
3
7
3
12
3
均值
讨论①:对比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可知,两个系列的绝对差别阈限不显著(|t|=<,α=,df=11),因此可认为实验中被试无期望和习惯误差。

表3-前12次数据记录
上限下限绝对差别阈限
7
6
3
7
4
均值
表4-后12次数据记录
上限下限绝对差别阈限
3
4
7
4
12
7
3
均值1876
讨论①:对比前12次和后12次的数据可知,前后绝对差别阈限不显著(|t|=<,α=,df=11),说明实验中被试无练习和疲劳效应。

表5-比较刺激在左数据记录
上限下限绝对差别阈限
6
3
7
4
7
4
均值198
表6-比较刺激在右数据记录
上限下限绝对差别阈限
7
3
4
12
7
3
均值5
讨论②:对比比较刺激在左和比较刺激在右可知(去掉2个极端值),绝对差别阈限不显著(t=<,α=,df=9),说明本实验采用的右左左右的位置顺序变化,较好的避免了空间和顺序误差。

2.全组数据的比较分析
①检验明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表7-绝对差别阈限的平均值
对比A组男女的绝对差别阈限,发现差异不显著(t=<,α=,df=19),对比B组男女的绝对差别阈限,发现差异也不显著(t=, α=,df=10),说明明度差别阈限不存在性别差异。

②检验两组实验的明度初始值对差别阈限的影响
表8-明度初始值下的绝对差别阈限平均值
组别绝对差别阈限均值
A组(21人)
B组(12人)
对比200和50明度初始值下的差别阈限,发现差异不显著(t=<,α=,df=31),说明不同明度初始值下,绝对差别阈限无差别。

六、讨论
1.实验中被试是否有期望和习惯误差以及练习和疲劳效应
对比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可知,两个系列的绝对差别阈限不显著(|t|=<,α=,df=11),因此可认为实验中被试无期望和习惯误差。

对比前12次和后12次的数据可知,前后绝对差别阈限不显著(|t|=<,α=,df=11),说明实验中被试无练习和疲劳效应。

2.在极限法实验中,如何避免空间和顺序误差
对比比较刺激在左和比较刺激在右可知(去掉2个极端值),绝对差别阈限不显著(t=<,α=,df=9),说明本实验采用的右左左右的位置顺序变化,较好的避免了空间和顺序误差。

3.根据极限法(最小变化法)的特点,说明它的优缺点。

特点:①实验过程中始终需要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刺激和一个规划递增或递减的比较刺激;②比较刺激的递增递减系列交替呈现,被试必须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直到出现比较刺激“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的转折点。

优点:能够比较明显的表现出将刺激从这一类变到另一类的那个界限,即能够较具体地解释阈限的概念,可用递增法和递减法来呈现。

缺点:对于样本容量的要求较高,若果样本容量较小,平均数的可靠性就会减低,从而使所得统计的结果的可靠性降低。

4.试分析在本实验中有哪些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结果。

本实验测量的是明度的差别阈限,因而对光线的要求较高。

在实验中,实验室的灯是否打开,电脑屏幕的亮度如何都会对实验造成影响。

另外被试的视力水平也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