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维新变法运动》

合集下载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第三课维新变法(第1课时)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组主备人主备章节内容:维新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3. 了解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引出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贫困和落后等。

同时
介绍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形成小结。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身处维新运动时期,他们会选择支持维新运动还是反
对维新运动,为什么?
5.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归纳总结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对变法派的
改革措施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
1. 思考问题:回答上课思考问题,并写成一篇文章。

2. 阅读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维新运动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下节课可以深入探讨维新运
动的影响和启示。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辩论中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前面学习到封建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口号是什么?它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了吗?其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2、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兴起、发展、高潮、结局,指导学生分组学习,通过阅读课本分别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A.背景教师: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人民陷入了迷茫之中,而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人民沉重的打击,让学生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有危害?中国人民反应如何?什么是公车?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在思考救国之路。

八年级历史:《维新变法运动》

八年级历史:《维新变法运动》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历史教课方案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维新变法运动》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供给了经验,历史学是全部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余各样学科。

历史不不过留给我们不过,相同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历史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维新变法运动》教课方案课名维新变法运动班级二年二班学校大连市 127 中学讲课教师王玉梅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踊跃影响。

认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提升客观评论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过阅读,认识“公车上书”;经过采集沟通资料,认识人物,知道其看法。

经过编排课本剧和议论。

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盛行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度。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相同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勇于开辟进步、创新改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要点:认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剖析、比较等能力的培育,领会维新人事勇于创新改革的精神。

难点:怎样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由。

教课过程教课阶段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方法及设计企图创建情形导入《马关合约》大大加深中国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一些有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开始研究救亡图存的方法。

于是一场变法图强的改革运动睁开播放视频指引学生谈感想观看视频谈感想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调换讲堂氛围新授一、公车上书1、基本状况时间: 1895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要求:反对讲和,恳求变法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维新派”(康、梁、严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代表人物:康、梁、严、谭二、严复与《天演论》1、维新派的主要活动2、代表:严复①译述《天演论》②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物竞天择”的看法③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三、百日维新1、开始的标记: 1898 年,光绪帝公布“名定国是”诏书,宣告变法2、主要内容项目内容政治文讯教育教课方案开放言论,撤消剩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文化教育创立报刊,创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材,科举考试取销八股文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3、影响4、失败原由5、谭嗣同大方赴死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简述公车上书经过点拨展现资料,指引学生解说说明点拨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出示表格指导学生对百日维新内容概括提出假定,指引学生议论出示问题指引学生体验人物感情借助课本,简述事件,明确知识点剖析、概括看书快速找出人名观看图片、文字,解说史料看书,提炼知识点表演课本剧(第一场)说出戊戌变法的的内容,概括类型换位思虑小组议论表演课本剧(第二场)研究失败原由培育表述能力,从资猜中提取有效信息整体认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人物,加强剖析能力,判断能力,体验维新思想的流传借助不一样门路认识严复的思想及地位复原历史,激发学生兴趣,为深层发掘供给条件培育合作研究能力和剖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成立历史思想进行感情态度价值观培育小结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困难起步,波折推动测试参看大屏幕板书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序幕)—严复和《天演论》(发展)—百日维新(热潮、失败)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的时间、过程及特点。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为戊戌变法的过程、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史料实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及特点,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

2. 历史解释: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

3. 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4.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戊戌变法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在知识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但是,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概念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改革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了解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

2.提问:面对民族危机,当时的国人有何反应?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加剧、洋务运动的失败。

2.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3.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1.介绍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一文,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主张。

2.分析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评价其改革思路的可行性。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时,部分学生对改革者妥协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双重压力——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吗?”学生:“列强的侵略,国内的腐败。

(八年级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教课设计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
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教课设计
教课目的
1.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状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创办学堂宣传变法的状况。

2.经过对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课,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财产阶级参加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经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需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
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财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辰,踊跃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切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当学习他们关怀国家和民族前程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点: "公车上书 "和维新变法运动的睁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盛行的原由。

教课思想:。

历史教案-第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第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第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课堂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2)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进行变法。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

维新变法运动在短短的103天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

(3)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废除科举等。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民间投资,改革税制等。

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新学,改革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等。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维新变法运动
瓜分狂潮
上课了,老师将做好的课件打开,只见屏幕上一幅幅画面,都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瓜分中国,竞相争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景。

“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短片中都看到了什么?”
“列强在中国胡作非为!”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瓜分中国!”学生们纷纷回答。

老师说;“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请大家看时局图。

”屏幕上的时局图,形象的描绘了列强的瓜分,造成中国行将亡国灭种的局势。

肖璐说:“老师,我知道,熊代表俄国,蛙代表法国,虎代表英国。

”王菲说:“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膺代表美国。

”陈军说:“我从这幅图中看出,列强已形成包围、吞噬中国的形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老师说:“同学们说得很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以天下为己任,国难当头,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作何凡响呢?”
维新运动兴起
老师打开课件,是一段纪录片。

同学们被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的爱国热情感动着。

老师说:“面对瓜分豆剖的危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回答下面问题。


1、康梁的主要变法维新活动。

2、与顽固派展开怎样的思想斗争?
3、戊戌变法为何还叫百日维新?
4、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避往国外,而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死,你怎样评价他们的选择?为什么?
带着问题,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老师在小组间走动,及时回答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

几分钟后,第一小组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要上台发言了,他们推出的代表是大男孩曾强同学,只见他胸有成竹的走上讲台,充满激情地说:“我们把康、梁的维新活动归纳为:上书——请求变法;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开设学堂——培养变法人才;与顽固派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

”他的发言赢得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

第三组派两名同学上台来,他们是孙宇和余波,孙宇说:“我是维新派代表”余波说:“我是顽固派代表”,两人握手,宣布论战开始。

顽固派:天不变,道亦不变,任何变革都是祸国殃民呀!
维新派:能变则强,不变则亡,根本没有百年不变之法,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顽固派:兴民权,设议院,民有权,上无权矣,将大乱四起矣!
维新派:自古以来,君主是人民选出来得,水能载舟,能亦覆舟!实行君主立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顽固派: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维新派: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
顽固派:你…你…。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戊戌变法
待同学们安静下来,老师接道:“对,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我们的爱国志士认为变法是立国字强之本!他们的满腔热情终于感动了光绪皇帝。

”课件打开,同学们从纪录片中看到光绪皇帝变法的决心。

老师问:“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第四组的代表韩东同学回答说:“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变法活动持续了100多天,所以这一事件被称作‘戊戌变法’或叫‘百日维新’。

”接下来,同学们看到了课件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老师说:“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正式实行变法,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道除旧布新的诏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

正当维新派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突如其来的风暴,粉碎了维新志士的梦。


戊戌政变
屏幕上出现了慈禧太后,变法触犯了慈禧太后和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志士。

同学们看到这里,都非常气愤,纷纷表示:“慈禧太善于玩弄权术了!慈禧太腐朽了!太可恶了!”屏幕上出现了谭嗣同,同学们被影片中谭嗣同甘愿为变法牺牲的精神感染着!谭嗣同流传千古的名句在教室里回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戊戌六君子”写下了历史上让人难以忘怀的一页。

第二组的代表李枫同学上台来回答第四个问题:“我们认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国外,可保存实力,继续战斗,而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死,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维新志士的血不能白流,从他们的失败中,我们组同学总结了以下原因和教训:原因: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对列强和顽固势力报有幻想。

3、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4、脱离人民群众。

教训: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情感升华,揭示主题
课程已经进入到尾声,老师总结说:“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面对瓜分豆剖的危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同时,他的教训,也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借鉴。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维新志士的精神永存!”
课堂训练:
基础训练
将符合要求的答案填到括号内:
1、在维新变法失败时,曾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光绪帝D、谭嗣同
2、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严重民族危机的表现是()。

①划分势力范围②租地造屋③竞相争夺租借地④竞相划分租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3、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的皇帝是()。

A、光绪帝B、同治帝C、咸丰帝D、道光帝
能力训练
度?从材料分析这次变法具有封建主义性质,还是资产阶级性质?
2)这次变法后来被顽固派所发动的政变镇压下去了,但有一项内容被保留下来,是什么内容?说一说顽固派为什么反对变法?
3)从上述内容中,你能否找出一项对当今社会改革有借鉴意义的主张?变法失败后甘愿为变法而死的勇士是谁?你认为在当时他的做法值得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