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鉴赏学 第四讲 从创作者到鉴赏者(1)文艺创作的“文外功”国家级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

合集下载

《文艺鉴赏学》教学大纲

《文艺鉴赏学》教学大纲

《文艺鉴赏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本课程是面向高等院校文、理、工各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公共课、必修课程,它是为了贯彻落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方针而设置的一门具有开创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的重要课程。

该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文艺审美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和人文素质。

二、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从鉴赏的角度让大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以及文艺鉴赏的特性、原理和方法,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一片钥匙以便自由地进入文学艺术之殿堂。

具体而言,一是让学生了解文艺的各种具体形式和特征以及文艺鉴赏的基本原理;二是使学生掌握文艺鉴赏的基本方法和各门类文学艺术的鉴赏方法;三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鉴赏文艺作品。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灵活生动,体现文学艺术课的特征;2.体系完整,知识准确;3.“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即课外与课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讲作品与讲方法结合,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结合。

通过大量的艺术鉴赏来理解理论和方法;4.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由于文学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广泛性、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决定了该课程与众多课程有着或疏或密的关系。

其中,关系较密切的课程有: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历史、宗教以及人类文化学等。

但又不能因为本课程的综合性而失去本身的特色,要深刻认识本课程作为本科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公共课、必修课程的性质。

第二部分文本第二部分本文一、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二、课程实践与实习本课程在讲授上以注重鉴赏方法的指导为特色,并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外至少要保证51课时的集中鉴赏实践活动,如观看美术书法作品展、观看中外电影名作、戏剧戏曲、文学作品研讨等。

文艺鉴赏方法论

文艺鉴赏方法论

文艺鉴赏方法论文艺鉴赏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

学者们一般立足于作者、作品、读者以及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探讨文艺鉴赏的方法论问题,而涉及到作品时,又从各门类艺术的本体论和创作论等方面阐述了文艺鉴赏的具体方法。

一文艺鉴赏的一般方法(一)着眼于作者的鉴赏方法传统的文艺接受观念,主要是以作者为中心的。

因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作者是创造作品的上帝。

这是一种应用时空范围广泛的阐释方法。

阐释者“从历史环境出发来认识作者,从作者思想性格出发来理解作品”。

在中国古代,从孟子的“以意逆志”,到刘勰的“知音论”,强调的都是文艺接受者与作者的心会神通。

这种阐释方法,在西方也同样源远流长。

有学者指出直到本世纪初叶以前“作者论”的观念在欧洲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如许多文学评论从标题即可看出,雨果的《论司各特》、歌德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泰纳的《巴尔扎克论》等。

法国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强调对艺术家及其所属的时代精神的了解的观点,也是立足于作者的。

可见中、西方“作者论”的观念都要求读者和批评家必须走近作者并了解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如果只停留在“作者”这个层次,显然有它的局限性。

但是这种批评思维中一些具体的解读、阐释方法还是可资借鉴的。

正因为这样,现代以来不少文艺家、文艺理论家在谈到文艺接受和鉴赏时,都接过前人的观点,不约而同地强调“作者”的重要性。

鲁迅早就指出:论文要“知人论世,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

周立波在30年代说,对于作品的孤立的了解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对于作者的思想和生活,都有相当的系统了解,这样我们才不致把作家的意旨凭着自己的主观,予以歪曲和误会。

他还以阅读小说为例,谈到在读小说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读一读那篇小说的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文章。

茅盾从作家和时代的关系出发,认为要彻底了解一篇作品,就必须研究这个作家在他那时代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而研究一个作家,要从多方面去研究,要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以外的著作,仅从作品自身去研究是不能彻底弄明白一个作家的思想的。

文艺鉴赏

文艺鉴赏

文学鉴赏文学: 广义上指文学、艺术。

狭义上指艺术。

“文学欣赏”与其他文学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更侧重文学理论和主观体验的协调。

(陈晓旭《柳絮》)如何学好“文学鉴赏”:多看、深思、勤实践。

第一课文学欣赏原理一文学欣赏的本质特征中间环节、“接受美学”(西方)、过程文学家——作品(创作过程)过程作品——读者、观众(接受过程)文艺家——作品——读者、观众(文艺过程)(一)文艺欣赏的涵义艺术实践活动、艺术思维活动“落泪”“感动”《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身体丑烘托灵魂美——自然丑转化艺术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美《离愁别恨》晏殊:眼光远大、立定目标。

《春日相思》柳永:锲而不舍、随败不馁。

《邂逅相遇》辛弃疾:成功的愉悦。

文艺欣赏是指读者、观众在观赏文艺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对形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的审美活动。

(二)文艺欣赏的性质1.文艺欣赏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庄子》的飘逸2.文艺欣赏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活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相互配合,构成通体一致的旷远荒凉的图画。

(二)文艺欣赏的特点1.直觉性与理解性的统一;直觉性是指人们在欣赏中,无需借助抽象思考和逻辑判断,便可不假思索地直接地把握审美对象的特点。

2.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统一;刘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3.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审美的愉悦是指欣赏者面对文艺形象,在形象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愉悦、喜悦之情,从而获得情感的满足和享受。

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情也。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思也。

二、文艺欣赏的过程及其心理特征(一)审美感知—感觉、知觉审美感知指审美主体在阅读,观赏文艺作品时,透过语言等形式感受作品所描写的社会人生图画以及艺术形象所显示的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

文艺作品鉴赏

文艺作品鉴赏

文艺作品鉴赏
文艺作品是人类情感、思想、精神的媒介和抒发方式,而作品的鉴赏可以带给我们深厚的心灵触动和满足感。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文艺作品鉴赏的方法和价值。

一、正确的文艺作品鉴赏方法
1.深入阅读:文艺作品鉴赏不是短时间内的匆匆看过。

只有深入阅读,将作者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领略其内涵,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2.情感交流:文艺作品鉴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作品中的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将作品的主题和技巧当做话题进行闲扯。

尝试理解作者的感受体验并引导自己沉浸在情感中。

3.理性思考:文艺作品不仅是作品自身的阅读体验,还带含有理性的考量,如思想、文化、历史、政治和社会等方面。

确保自己对所读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不会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就下结论。

二、文艺作品鉴赏的价值
1. 文化底蕴:文艺作品创作在时代背景中,同样来源于和建构文化传统。

对于读者来说,文艺作品能够为我们认识、理解、尤其重要地体验和接受多样性文化世界和普遍性的人性真爱提供重要的途径和机会。

2. 心灵净化:文艺作品是对生活的抽象和提炼,反映了生活的价值和演绎出来人性真爱的价值。

每一次深度参与阅读,我们都得以进行审视自我、接受他人、认知真爱等多方面的心灵净化和修身养性。

3. 知识启蒙:文艺作品中充满了智慧,引领和启迪我们的阅读和行为。

通过文艺作品,我们可以理解以往,把握当下,预知未来,从而建立更加全面、深入的知识面和认知水平。

总之,在文艺作品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找到情感共鸣与精神慰藉,最终获得成长和内心的独特升华。

掌握合适的鉴赏方法、发掘出作品的丰富价值,正是传统文化及人性真爱意义上的经典之处。

文学艺术鉴赏第一部分 文学艺术鉴赏基础知识描述

文学艺术鉴赏第一部分 文学艺术鉴赏基础知识描述

20
当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通过作品 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操,强烈地打动了 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 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 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 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 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凡此种种,是“通感” 与“共鸣”现象在文学艺术鉴赏活动中的突 出特点。
24
比如鉴赏一部长篇小说,感受形象的过 程又比鉴赏一首短诗更为复杂。鉴赏者要通 过语言的了解感受作品中的各个细节、场面, 人物的前后活动,人物间的彼此关系,事件 的前后联系,情节发展的全部过程,构成对 作品形象体系的感受,才能产生对作品的总 体鉴赏。
25
二、体验玩味 从语言的了解而感知形象是进入鉴赏的 第一步,真正对作品的鉴赏还有待于在这个 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鉴赏者在感受了作品的 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对作品的具体、感性、 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典型的人物、事 件,曲折、跌宕的情节,在头脑中进行反复 比较联想、体验玩味,才能真正领悟其中隐 含的思想意蕴、感情色彩和美妙意境。
21
第三单元
文学艺术鉴赏的方法
文学艺术创作是作家用心灵关照社会人生的过 程,文无定法;文学艺术鉴赏是读者用心灵关照作家 关照过的社会人生,则更为常规。因此,要寻求文学 艺术鉴赏的规律和奥秘,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 ,循序渐进,逐渐提升鉴赏水平。
22
一、感受形象 文学作品的一切内容都是通过语言的巧 妙运用以构成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要鉴赏 作品,首先就要了解作品所运用的语言的含 义,在头脑中唤起表象的联系,在想象中产 生形象的感知,也就是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图 画似的再现于脑海之中,才能进入审美鉴赏。
29
【知识链接】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其本质在于反映生活的真 实。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的核心是尚“善”, 表现“人文关怀”。而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构成 文艺作品的特殊品质,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显出 美的境界。真善美构成了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 追求,也构成了文艺理论批评的标准。文学艺术需 要怎样的“真”? 何为文学艺术的“美”? 善与 “真”“美”的关系如何? 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 问题作以阐述。

文艺鉴赏学--文艺鉴赏主体论1

文艺鉴赏学--文艺鉴赏主体论1

第二章 主体论一、目的与要求明确主体的含义;了解期待视野等术语的内涵,掌握审美趣味的标准。

二、重点与难点文艺鉴赏的主体;审美趣味标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主要采取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辅以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教学时间:2课时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开始讲授“主体论”。

我准备讲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节 文艺鉴赏主体第二节 文艺鉴赏趣味及其衡量第三节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第一节 文艺鉴赏主体一、主体的含义文艺鉴赏的主体,就是指文艺鉴赏活动中的读者、听众或观众。

概括地讲,也就是指有着一种内在的审美需要,同时又具备文艺鉴赏的期待视野,并和文艺鉴赏的对象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关系的人。

我们之所谓“主体”,是相对于文艺鉴赏的客体而言的。

这种“主”“客”体之分,并把它加以重视与强调,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接受美学诞生之后才出现的事情。

众所周知,传统的文艺美学思想并不把鉴赏者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进行讨论,只是强调鉴赏活动的受动性,认为文艺鉴赏不过是作品固有质量的“重建”,或者仅仅是作品创造过程的机械重复。

这种不重视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的能动性的做法,实际上是把鉴赏者与文艺作品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了,显然不利于文艺鉴赏活动的开展与研究。

我们为什么要把读者、听众或观众看成是文艺鉴赏活动的主体呢?因为文艺作品和审美价值不是它单方面的一种艺术力量,而是作品与鉴赏者之间的一种审美效应关系。

作品的美与不美,只有通过鉴赏者的鉴赏才能发挥作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深刻地揭示过消费对于产品成为现实产品的意义。

他说:“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

”1[1]可见,文艺鉴赏活动对于作品成为真正有价值的现实的艺术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与消费之于产品一样,如果没有对文艺的鉴赏,文艺作品就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它的艺术价值,就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

文艺鉴赏学--文艺鉴赏概论

绪论:培养具有文艺审美素养的一代新人第一节 文艺鉴赏研究的学科构建1、一、文艺鉴赏学科的含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它特定的含义,并以某一类现象的普遍规律当作自身研究的对象。

文艺鉴赏所研究的,就是人类从事文艺鉴赏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的普遍规律。

文艺鉴赏学科,它首先应是属于美学范畴的,确切地说,它是关于人类进行文艺鉴赏活动的美的科学。

因此,我们所谓的“文艺鉴赏学科”亦可称为“文艺鉴赏美学”。

“文艺鉴赏学科”是文艺美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文艺美学研究的是整个文艺交际系统,它包括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文艺鉴赏三个子系统,那么文艺美学即是围绕文学艺术这个独特系统的三个方面展开的。

文艺创作的研究主要探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文艺作品的研究重在揭示艺术家创作的结果——作品(本体)的特殊价值、特殊功能和特殊结构,“文艺鉴赏学科”则是侧重研究文艺作品如何被读者听众或观众所接受。

以上三者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

文艺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存在形式,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文艺之被确认,又只能借助于良好的鉴赏者的反映,不为鉴赏的文艺不可能存在。

而且,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文艺鉴赏对于自身健康发展乃至兴邦治国的重要价值。

《乐记》中说:“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这是将“乐”(音乐)与“礼”(道德)、“政”(行政)、“刑”(法)等教育形式一并提出的。

孔子在《礼记》中又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即是文艺审美对人格塑造的直接作用。

在西方,席勒是较早地系统研究文艺审美的著名学者,他在《美育书简》中,将人性的发展分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和道德的人三个阶段,同时指出从自然的人发展为道德的人,必须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途径。

这些观点,表明了文艺鉴赏研究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学科。

人类需要文艺,人类需要美,对文艺美的追求应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

文艺鉴赏学-文艺鉴赏主体论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文艺鉴赏事实
古代很多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它们问世的时候,就已经不胫而走, ……甚至还影响到邻国外域 。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塞缪尔 · 亨廷顿 ( 1927 年- 2008 ) 美国政治学家
21 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 不是国家,而是文明。 七大文明: 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 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 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
《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 1996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 庄子《逍遥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二、期待视野:鉴赏主体必备的前结构 (一)期待视野的含义: 读者、观众或听众在已有鉴赏经验的基础上形
成的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要求和审美期待。
—— 姚斯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海德格尔的“前结构”
“ 前结构”(先结构) —— 主体从事新的文艺鉴赏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匠心独运的视角选择
思考: 鲁迅小说《孔已己》中酒店老板、酒客都可
以 是叙述者,为什么选择小伙计讲这个故事?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3 、生活阅历(社会)层次
一切文艺作品也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艺鉴赏必须尽 最大可能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 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 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非洲腹 地的黑人,我认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
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
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俞文豹《吹剑录》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三)文艺鉴赏活动是一种摆脱了对“物”的绝对依赖性 的活动

文艺鉴赏学 第五讲 从创作者到鉴赏者(2)“不学诗,无以言” 国家级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

▪ 《尚书·尧典》:诗言志。 ▪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郭沫若:诗=(直觉+情调+想象) + (适当的文字) ▪ 何其芳: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
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 炼和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 散文的语言。
“你们不用打了,我不是人啦!”
穆木天
(从故乡来了一个朋友,告诉我这么一段故事,我笑了,我的泪也落了。)
告诉你,他们盘问我,
他们又追问我说:
他们问我是什么人。
δ “你究竟是什么人?”
我说:“我是韩国人,”
他们盘问我说:
啪地又是一巴掌打过来了!
“你是什么人?”
我说:“我是中国人,”
δ 他们狠狠逼问我,
▪ 2、追求文本游戏的快感,常以反讽、黑色幽默的审美形式出现(反主题)。
你见过大海 韩东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大海也许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中国新诗自1976年丙辰清明节人民群众自发 来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被压抑的愤怒终于 喷发了“诗的火山”,并构成“四五”天安门诗歌运 动。进而,新诗进入振兴期。出现了以北岛、顾 城、舒婷、江河、徐敬亚等为代表的一批朦胧诗 人,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
▪ 这一时期,有两件事情改变了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 3、诗意的不确定性。(反意义、反文化)
作品第52号 于坚
很多年 屁股上拴串钥匙 裤袋里装枚图章 很多年 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 把钟拨到7点 很多年 在街口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 很多年 一个人靠着栏杆 认得不少上海货 很多年 在广场遇着某某 说声“来玩” 很多年 从18号门前经过 门上挂着一把黑锁 很多年 参加同事的婚礼 吃糖 嚼花生

(完整版)网络课艺术鉴赏答案

【单选题】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这句话出自()。

A、姚斯B、伊塞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别林斯基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2【单选题】艺术系统可以分为多个部分,其中不包括()。

A、艺术创作B、艺术作品C、艺术鉴赏D、艺术收藏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3【判断题】接受美学以姚斯和伊塞尔两位理论家为代表。

()我的答案:√【单选题】关于艺术的意义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艺术发展完全不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B、艺术修养是每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C、艺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D、艺术是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成果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2【单选题】《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

A、王维B、巨然C、吴道子D、黄公望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3【判断题】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单选题】《海底两万年》的作者是()。

A、海明威B、笛福C、凡尔纳D、布勒我的答案:C 得分:50.0分2【判断题】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单选题】“艺术就是把你体验过的感情,通过文字、画面、声音传达给别人,让别人也产生同样的感情。

”这句话出自()。

A、别林斯基B、席勒C、米兰·昆德拉D、列夫·托尔斯泰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2【判断题】顿悟和共鸣是审美升华的两种形式。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判断题】罗中立的《父亲》真实的刻画出了中国的老农民形象。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单选题】《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

A、黄公望B、吴道子C、阎立本D、顾闳中我的答案:D 得分:33.3分2【判断题】《韩熙载夜宴图》包括夜阑余兴、玉人清吹、画屏小憩、击鼓伴舞、宴罢聆听五个部分。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判断题】《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传世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艺创作的观察
《文艺概论》里说,作家要熟悉生活、创 作应源于生活,人人皆知。但是,生活比比即 是,每个人都置身其中,为什么我们却不能获 取创作的感悟呢?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善不 善于进行文艺创作的观察问题。“观察”,不 是一般人认为的看一看,文艺创作的观察能力 与生理上的视力是决不相同的。在生理上,你 的眼睛可能具有1、5或2、0的视力,而且又能 把眼睛睁得很大,但在文艺创作的观察能力是, 你很可能是一个色盲、或者是花眼、近视,甚 至是一个盲人。
禅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认为佛 教的最高真理“真如”(真如,佛教用 语,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之称(真,真实; 如,如常。)、“佛性”(佛教用语, 指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在生死轮回中此 性不变),它不能通过一般认知方式去 把握,只有凭借带有神秘色彩的悟才能 认识它。 譬如禅家经常说,三十年前看 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后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对于这个说法,尽管 有它的禅学道理,但也真让人有故弄悬 殊的感觉。我们说,三十年河东,三十 年河西,这好理解,也是可能的;但三 十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山 和水又是什么呢?其中又有什么奥妙?
二、文艺创作的悟性
文艺创作从观察始,然后须有立意。古人说:“文 以意为主”。思想(立意)固然重要,那么,这个思想 是从哪里来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它涉及到 哲学认识论以及心理学的诸多理论。
在我国古代诗话中,诗 人们曾一度热衷于用“参禅” 来比况写作创意的获取。苏 东坡说:“得句如得仙,悟 笔如悟禅。”又说,“每逢 佳处辄参禅。”这里,我感 到“悟禅”、“参禅”,颇 值得注意。
文艺鉴赏学
本课件要求使用 PowerPoint 2003 放映
第四讲
从创作者到鉴赏者(1) ——文艺创作的“文外功”
点击每个按钮都可以 超级链接到该部分的 幻灯片,点击这一部 分最后一张幻灯片右 下角的按钮则可返回 本幻灯片。
内容提要
一、文艺创作的观察
二、文艺创作的悟性 三、文艺感悟源于情与识 四、文艺创作感悟思维的突破 五、文艺创作的题材选择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子讲:“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 常。”(《老子》第1章) 这 “道”究竟可道不可道?可 名不可名?又说:“道之为 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第18章)这“道” 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究竟 是什么?怎么理解?
一、文艺创作的观察
《文艺概论》里说,作家要熟悉生活、 创作应源于生活,人人皆知。但是,生活比 比即是,每个人都置身其中,为什么我们却 不能获取创作的感悟呢?实际上,这里还有 一个善不善于进行文艺创作的观察问题。 “观察”,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看一看,文艺 创作的观察能力与生理上的视力是决不相同 的。在生理上,你的眼睛可能具有1、5或2、 0的视力,而且又能把眼睛睁得很大,但在文 艺创作的观察能力是,你很可能是一个色盲、 或者是花眼、近视,甚至是一个盲人。
再比如,一个乡村富裕起来了,家家住新房、 有存款,你参观的时候只顾着这些表面的东西, 啧啧称赞,眼也花了,心也乱了,那还搞什么创 作?事实上,就是都富了,还有一个程度的差别。 如果,这个村最富的是村长,而他的富是靠钻政 策的空子富起来的,你赞扬什么呢?再如果村长 书记是积极为群众致富而开创路子的人,而他们 又并非是村中收入最多的,而且还始终不忘济老 扶贫,这样的人物的光彩又决不是一个“富”字 可以概括的。这即是党性,是道德,是文艺形象。 “死观察”要不得,“滥观察”也不顶用, 我们要的应该是活的观察、特殊的观察和具体的 观察,有自己思考的观察。
我们知道,文艺鉴赏在一定程度上是 鉴赏者对创作者作品立意的探原,而且, 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鉴赏的过程,因而, 适度了解作者的创作,或者鉴赏者直接从 事一点创作,从创作学习鉴赏,同样不失 为有效的方法。陆游说:“汝果入学诗, 功夫在诗外。”看来,创作者在创作之前 的功夫非常重要。这一讲,我们摘其要, 讲创作者的三点“文外功”。
文艺创作的观察能力,前提是必须有自己的眼睛(即 指自己的文学眼睛,对生活有特殊感知的文艺眼睛),这 眼睛不是娘给的,也不是从书本里,从时髦口号里、或从 世俗传统里“借”来的。 举例来说,张家有个媳妇,贤惠极了;丈夫不是东西, 喜新厌旧,当了干部就讨厌妻子。然而,这个好媳妇可真 是太贤惠了,照样苦苦等待,照样上敬公婆、下育儿女、 恩及猪羊。好多老太太、受气丈夫都对这样的媳妇赞不绝 口,认为是打着灯笼火把也难找的好媳妇。于是,有些人 就来了创作冲动,挥笔写出了短篇小说《好媳妇》。 我想,这种作家的眼睛,就不是自己的,而是从传统 观念中、从老太太那里借来的。而且,这样的“好媳妇” 也不是我们新时代真正的好媳妇的代表!她不去追求应有 的人生价值,为之殉身的不是崇高的事业、崇高的人物、 而是那么一个下贱的男人,有什么可歌颂的呢?假若这位 作者是一个女人,恐怕他自己是不会仿效这样的榜样吧?
观察功夫的欠缺,最常见的毛病也是两个:一是死 观察;二是滥观察。 在初学文艺创作的人中间,有这样一种,他整日背 着一个“为搞创作而观察”的大包袱,对待什么人、什 么事都忘不了“我要观察你”。人家请他喝茅台酒、吃 海鲜,他每喝一口、每吃一口都忘不了思考如何描写。 结果,好酒没有喝出味来,好菜也不香,当然也没有什 么文艺性的感受。跟人家下棋,脑子里总想着将来如何 描写这步棋;跟人家谈恋爱,脑子里总想着我要观察你。 结果,棋也输了,对象也吹了,创作也没有搞出来。 一个作者,不能以正常人的身份去生活,失去了正 常人的感受力,将活东西看死,怎么能取得文艺性的观 察效果呢?这即是“死观察”。 文艺上的观察,是感受和思考的总和。没有思考力 的人,尽管对什么事物都好奇,都过敏,也只能称之为 “滥观察”。
要有自己的文艺眼睛,它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具有特殊性,也就是要能够观察出 生活中的特殊的东西,要特别能够透过人们的 表象性言行看到他的潜意识、看到他的最本质 的东西。 第二,具有具体性,也就是说要善于捕捉 生活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切忌在观察生活时 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比如,我们校园里的树木花卉,大家平常 是否留心过?能认得几种?又如鲁迅散文《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了皂荚树、桑 椹、何首乌、木莲等,我们有几人知道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