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席勒开篇就大谈特谈现代社会的分裂。

他说得真对呀!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每个人都忙忙碌碌,被各种事情分割得七零八落。

他说人在现代社会里,不是完整的自己,一会儿是工作的机器,一会儿是社会关系网里的小棋子,理性和感性都在打架。

我就想,这不就是在说我嘛!每天在工作的时候要非常理性地处理各种任务,回到家感性又想完全释放,结果往往乱成一团麻。

然后他就提出审美教育这个神奇的“药方”。

他觉得审美能把分裂的人性重新黏合起来,就像万能胶水一样。

这可真够新鲜的,我之前就觉得审美嘛,不就是看看漂亮画儿,听听好听的音乐,哪有这么大的能耐?但是席勒可认真了,他说在审美里,人既不是被理性死死地绑住,也不是被感性冲昏头脑,而是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我越读越觉得有点意思。

比如说,当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的时候,心里那种感觉很微妙。

我们不是单纯地在想这画里的树画得像不像真的,也不是只被颜色的鲜艳所刺激,而是有一种很宁静又愉悦的整体感受。

这种感受就好像在平衡我们内心的理性和感性。

理性在悄悄告诉我们构图、色彩搭配之类的知识,感性又让我们沉浸在那种美的氛围里。

不过呢,席勒有时候讲得太玄乎了。

他那些长篇大论的哲学解释,就像一团迷雾,我得瞪大眼睛,反复读几遍才能有点感觉。

但是一旦理解了一点,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觉到审美教育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

它不是像吃个药丸,马上就药到病除。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画画、唱歌,那时候可能只是觉得好玩,但是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灵就在被艺术滋润着。

这种影响在我们长大之后会慢慢体现出来,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混乱的时候,还能有那么一点诗意和优雅。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审美教育书简中译本序言在这长远的路途中,当代(即启蒙时期)正处在人类结束自然历史、开始精神历史的转折点上,因为在启蒙时期人正在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职责,使理性成为指导一切的原则。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4)分裂的人有两种冲动,那是感性冲动即物质冲动和理性冲动即形式冲动。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5)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反复论述这两种冲动的特点: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

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

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理性人。

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都有强迫性,不能直接结合。

若使这两种冲动能以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5—P6)“游戏”一词可以说是自由的同义语,席勒认为,人在自由中才是全人,不是分裂的人。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6)第一封信我素来缺乏运用正规形式的训练,因而也就不至于有由于误用这些形式而损害良好趣味的危险。

我的思想主要是来自与自己内心单纯的商略,而不是主要来自丰富的世界经验或者读书的收获。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10)如果把这些思想从它们的专门术语中解脱出来,它们就成为一般理性的至理名言与道德本能的事实;而道德本能是智慧的自然为监护人类而设置的,直到人类有了明彻的认识而变得成熟为止。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12月;P10)第二封信这种理想的艺术必须脱开现实,必须堂堂正正地大胆超越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第十六封信美的理想与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的关于松弛和紧张的相互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知美。

美的最高理想(我们一直所探求的)——“在实在和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和平衡中去寻找”(P49下)-观念上的,不可能达到的,只可能有唯一的一种平衡。

原因:美同时产生松弛作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P50上)和紧张作用(二者都保持自己的力量P50上)。

观念上的一致性,松弛和紧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刚毅——“作用是使心灵既从道德上紧张起来,并增加它的反弹力”(P50下)对松弛的需要与柔软——“作用是在道德方面与自然方面使心灵得到松弛”(P51)对紧张的需要。

(P51),二者的适度。

对比经验中的美“双重性”(P49下)不断“打破”与“平衡”理想中的美仅仅由想象来区分,在经验美中依照存在而区分——引出审美教育的任务——认识美“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P50下)对生活美的总结和认知。

1/ 16第十七封信现实的舞台美——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协调“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引回到绝对的状态,并使人成为一个在他自身上就是完美无缺的整体。

”(P52下)松弛对于压抑的作用,“感觉”通过“形式”,“法则”通过“质料”(P53下)(哲学意义上的“质料”——康德认为: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

那种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

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

而在现象中,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

一切现象的质料只是后天被给与的,但其形式却必须是全都在内心中先天地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

)柔软通过两种形式:缓和剂(它将作为宁静的形式,使粗野的生活缓和下来,并开辟从感觉通向思维的道路P53下)与回环针(它将作为活的形象,用感性的力量装备抽象的形式,把概念引回到直观,并把法则引会到感觉P53)第十八封信美便是一种“中间状态”(P54下)“美是把两种彼此对立的、永远不可能一致的状态相互结合起来。

【读书笔记大全】《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

【读书笔记大全】《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

【读书笔记大全】《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席勒著、冯至等译)席勒美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他关注18世纪90年代的两件大事:法国大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

席勒认为,前者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分裂,尤以社会下层与社会上层的分裂为甚;后者造成了人性的分裂:一方面否定出于人自然本能的各种需求,一方面又要人在精神领域接受自然冲动的支配,即理性与感性被分裂。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他用极具批判性的话如此描述时代:“文明远没有给我们带来自由,它在我们身上培植起来的每一种力都只是发展出一种新的需要。

物质枷锁的束缚使人越来越胆颤心惊,因而怕失去什么的畏惧甚至窒息了要求上进的热烈冲动,逆来顺受这个准则被看作是最高的生活智慧。

因此,我们看到,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

”[ (德)席勒著:《席勒经典美学文论》,范大灿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第226页]席勒认为,文明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有用”,“有用是这个时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智都要尊崇它”[ 同上,第209页]。

在《论美书简》中,席勒说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自律”,美以其自律性是超越现实的,而当现实被“有用”包围时,美就被逼退了。

因此,席勒说:“事态的运行给时代的天才一个方向,迫使他越来越远离理想的艺术。

”于是,“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成一个碎片”[ 同上,第231页]。

在文明社会的大机器上,人只能听到齿轮的嘈杂声,而听不到来自内心的和谐之音。

在这种境况下,席勒认为,“培育感觉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不仅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已经得到改善的审视力对生活发生作用,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就唤起审视力的改善”[ 同上,第245页]。

上述问题使席勒联系上了康德的思想。

康德认为,人是感性(自然)的,也是理性(精神)的。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是一本关于审美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教育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审美教育对个体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审美教育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美好。

通过审美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审美素养的人。

其次,作者还强调了审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审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更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好情感,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审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使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另外,作者还对审美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审美教育体系和机制,确保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

通过阅读《审美教育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审美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努力将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审美教育,重视审美教育,共同努力,让审美教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好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思想世界,被席勒对于审美教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所折服。

席勒在书中强调了审美教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利和实用所驱使,心灵逐渐变得麻木和荒芜。

而审美教育则能够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这让我不禁反思起我们当下的生活。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总是匆匆忙忙,为了工作、为了生计而奔波,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欣赏一朵花的绽放,去聆听一首乐曲的悠扬。

我们的生活似乎被各种琐事和压力填满,心灵也因此变得疲惫和干涸。

而审美教育,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席勒认为,审美状态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超越功利的考虑,纯粹地感受和体验美。

这种自由的状态能够让我们的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成为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人。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

当我们站在一幅精美的画作前,或者聆听一场动人的音乐会时,我们会被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所打动,仿佛暂时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纷扰,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感受,这种自由是如此珍贵,它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同时,席勒还指出,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一个充满美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社会的氛围会更加温馨。

而要实现这样的社会,就需要我们重视审美教育,培养每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席勒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物质的追求和功利的计算中,忽略了内心对于美的感知和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而《审美教育书简》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审美与教育的认知之路。

这本书以书简的形式,深入探讨了审美在人类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生动的论述,让我对美有了全新的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审美教育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而是关乎我们灵魂塑造和人格完善的关键因素。

书中提到,美能够调和人的感性与理性,使我们在面对世界时不再仅仅凭借功利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当我们欣赏一幅艺术作品、聆听一首动人的乐曲或者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我们的内心会被触动,情感会得到抒发,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超越日常的琐碎和烦恼,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同时,审美教育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而审美活动能够激发我们打破常规、突破束缚的勇气和灵感。

通过接触美的事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的边界,从而为创造新的价值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可能。

另外,审美教育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个体具备了较高的审美素养,能够欣赏和尊重他人的独特之处,减少因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一个充满美感的社会环境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反观当下的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审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学校教育中,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则显得不足。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实用技能,而忽略了对孩子审美情趣的引导。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使得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美的感知和追求,心灵变得荒芜和贫瘠。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

首先,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席勒一上来就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像在告诉我们,你可别小瞧了审美这件事,它可不是只关乎你觉得一幅画好不好看,或者一首歌好不好听这么简单。

在他眼里,审美教育简直就是拯救人类的一剂良方。

他觉得当时的社会人都分裂了,物质和精神像是两个水火不容的冤家,人们在机械的生活里忙碌,丢掉了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里,大家也都像一个个小齿轮,在巨大的社会机器里转啊转,忙忙碌碌地追求着金钱、地位之类的东西,心灵却越来越干涸。

审美教育就像是一股清泉,能浇灌这片干涸的心灵之地。

席勒说要通过审美来达到自由。

这自由可不是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那种任性自由,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就好比你看一场动人的电影时,你沉浸在故事里,暂时忘记了生活中的烦恼和束缚,你的灵魂得到了片刻的解脱。

这种解脱多了,你的精神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由。

我想这就是他说的审美能带给我们的力量吧。

不过呢,席勒的论述有时候也让我觉得有点像在云端漫步,不太接地气。

他那些高深的哲学思考,弯弯绕绕的逻辑,让我读的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挠挠头,再读几遍。

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就像一座山峰,虽然攀登起来有点费劲,但当你好不容易爬到一个小山头的时候,看到的风景也是超级美的。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自己看待周围的世界都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走在街上,可能只看到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现在却会不自觉地去观察街边的小花园、建筑的线条、路人的穿着打扮,然后思考这里面的审美趣味。

我想这就是席勒审美教育在我身上起的一点小作用吧,它让我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也让我意识到审美对我们的人性和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这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看到的世界更加五彩斑斓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
2019-01-01
当代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一日千里,伴随着这些,人们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人们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对等的提升,。

笔者通过叙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试图唤起社会对此部经典著作的重视。

一、当代中国与《审美教育书简》
“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分离了。

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由于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发动起来的齿轮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就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压在他的自然本性上,而是仅仅把人形变成了他的职业和他的知识的一种印迹。

”这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对现实进行批判的一段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在席勒看来,伴随着近代文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飞快的潮流下,人们想象力的日渐衰退,艺术正从这个喧嚣的时代慢慢消失。

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需要支配着一切的人成了孤零零的`碎片。

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分工更加精确,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家机器造成职业和等级的划分更加严格,所以人们只能发展他们天赋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压抑着,因而人的性格及发展都只是片面的。

这不难令我们联想到当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呈现出只需要专业型人才的态势,这使得人们在发展上更加偏重于发展他们天赋中的一部分即他们认为社会多需要的那一部分,而非发展其全部的天赋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格,更加偏重于发展“专才”而非“通才”。

无独有偶,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发展,在发展中重复。

当席勒写这本《审美教育书简》的半年之前,即1793年1月12日法国巴黎人民把路易十六押上断头台,从此宣布法国大革命的波涛席卷整个欧洲。

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人民思想上的启蒙,科技的进步,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分工的变更,都一一地影响着该时代的人们,当然席勒也是当中的佼佼者。

站在时代的风口,席勒从对大革命充满热情到对大革命感到失望之极。

正如前文所说他看到了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人为适应社会需求,只发展起天赋中的一部分,压抑着其余部分,使人的性格的发展变得支离破碎。

而席勒写下的这本《审美教育书简》正正就是要填补人们人格上的缺失,只有通过美育才能来达到这一目的。

这也是美育的作用和任务,
《》()。

而中国,也是在改革后带来了一片新景象。

可是,也如前文所叙,人格在这个发展的潮流下,正在变得支离破碎,人们的想象力逐渐消退,艺术也慢慢淡出时代的浪潮。

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的向低俗化迈进,一步步的逼近腐化。

从这一层面上说,此时此刻的中国与彼时彼刻的欧洲非常相像。

可见,审美教育对当代中国国人的性格的填补何等重要,席勒的这本《审美教育书简》对当代的中国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蔡元培先生把审美教育思想引进中国教育体系起,《审美教育书简》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完善
我们清楚明白到,人不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人既不能作为纯粹的自然人以感觉来支配原则,也不能作为纯粹的理性人用原则支配情感,而是应该要兼具两者。

因此,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要完善自己的性格就必须靠美育。

美育充当是感性与理性的中介,使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人格不断得到完善,而不至于走向任何一方的极端。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以前,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吸取了席勒学说的精华,把美育定位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并且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美育归结到德育上,意图通过道德教化来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虽然美育不同于德育,它不是其他教育的附庸,它一个独立的整体,它更加不是教育的手段。

但是,这种方法无疑对于中国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

用传统文化作为根基,通过艺术陶冶情操,进行道德教化,使美育得以在教育当中贯彻下去,传承下去。

在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于教化,使其人格得以完善。

三、审美教育能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人又进一步被塑造成了物的奴隶,即成为“你奴隶的奴隶”( 你占有着物质,物质是你的奴隶;但是你不断地追求物质,导致你又成为了物质的奴隶)。

以至于把自己的全部生存目的都寄托在当下的物质享受上,而不再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人的心灵完全被物质和欲望蒙蔽了,丧失了发现美,欣赏镁的能力。

这就造就了利己主义者的涌现,腐败的滋生。

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有这样的叙述:“在最精于世故的社交中心,利己主义筑起了它的体系,我们收到了社会的一切传染和一切疾苦,却没有同时产生一颗向着社会的心。

”“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一切其他形式的沟通都会分裂社会,因为它们不是完全与个别成员的私人感受,就是完全不同与个别成员的私人本领,因而也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点,唯独美的沟通使社会统一,因为它是同所有成员的共同点的。

”从上述这些叙述当中不难看出,美让人摆脱物质枷锁的束缚,从而正视自己内心的诉求,使能静下心来与
自己的心灵对话,思考,从而有助于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纷争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