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成语故事集合
成语故事100篇1~100

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名画家,他的画技非常高超,但每幅画都欠缺了点什么。
一次,他终于完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龙画,但觉得还差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眼上点了一下墨。
画面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个故事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做点小手脚,使之更加出色。
2. 杯弓蛇影故事:古代有一位官员,他酒量很差,每次举杯都颤抖不已。
有一天,他正在喝酒,突然看到杯子里有一条弯曲的影子,以为是蛇,吓得扔掉了酒杯。
实际上,那只是杯子的倒影。
后来,人们用“杯弓蛇影”形容因多疑而产生的虚惊。
3. 守株待兔故事: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辛勤劳作,但运气不佳,收成甚微。
一天,他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他种的一棵株上,他得到了一只意外的兔子。
从此以后,他就整天守株待兔,希望能再次得到意外之财。
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依赖侥幸心理。
4. 路遥知马力故事:古代有位将军,他在战争中需要选择最好的战马。
于是,他派人去考察各地的马匹,让他们在路上奔跑,通过观察它们的跑步姿态和速度来判断马的优劣。
这个故事比喻通过实际行动和观察来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5. 铁杵磨成针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勤奋的少年,他每天都坚持用铁杵在石头上磨,希望能把它磨成一根针。
虽然别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地把铁杵磨成了一根针。
这个故事比喻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6. 守口如瓶故事: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下了一道诏令,要求所有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内不能说话。
这个时期里,有一个人口不能守住,他向别人透露了禁令内容。
结果,国王得知后将其处以极刑。
从此以后,人们用“守口如瓶”形容保守秘密或不泄漏消息。
7. 纸上谈兵故事:古代有个文人,他喜欢写文章讨论兵法,但从未参与过实战。
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将军,对兵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结果,他被将军揭穿了他纸上谈兵的本质。
这个故事比喻只懂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本质。
8. 井底之蛙故事: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井里,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井口,认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小编通过阅读,认识了许多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多认识成语,用成语点缀文章,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成语故事30个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47个成语故事

47个成语故事1.卧薪尝胆故事: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屈原被中原诸侯排挤,被迫流亡。
他怀着忠诚报国的决心,决定在流亡期间吃苦耐劳,以保持自己的斗志。
他居住在荆山之下,每天都躺在荆棘上,以痛苦的方式提醒自己不忘国耻。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卧薪尝胆”形容了屈原为了复国的决心,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困苦。
2.杯弓蛇影故事:战国时期,有个人喜欢在晚上饮酒射箭。
一天晚上,他喝醉了,看到水中的月亮,误以为是一条游动的蛇,于是拔箭射去。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杯弓蛇影”比喻人因杞人忧天而自乱阵脚,过分疑神疑鬼。
3.画蛇添足故事:有个画家画了一幅很精美的蛇的画,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技艺,不满足于画中已经很完美的蛇身,还在蛇的身上添加了四只脚。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4.掩耳盗铃故事:古代有个小偷想要偷铃铛,于是他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走了铃铛。
虽然他听不到铃声,但别人都知道他在偷。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掩耳盗铃”比喻明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却故意不去面对现实。
5.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每天都守在一棵树旁边等待兔子撞树而死,以便捡到兔子肉。
偶然一天,真的有只兔子撞树而死,农夫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不积极主动地等待机会,而是盲目地期望好运降临。
6.纸上谈兵故事:一个人只是在纸上推敲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却没有实际参与过实战。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纸上谈兵”形容人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际经验。
7.狡兔三窟故事:有只聪明的兔子在森林中挖了三个洞作为家。
一天,猎人发现了兔子的一个洞,但兔子逃到了另外一个洞。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狡兔三窟”比喻有备而来,有多个应对的方案。
8.刻舟求剑故事:一个人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把剑扔到了水中。
当他再次需要剑时,他回到了船上寻找,而不是去水中找。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方法,不愿意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9.杞人忧天故事:古代的杞国有个人非常多疑,他经常为了不切实际的担忧而忧心忡忡。
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7个

成语故事及典故7个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7个成语很多时候都是由典故而来,背后可能会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选的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成语典故大全故事闭门思过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
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
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
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
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
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
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
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
过,过失。
成语典故大全故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
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
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
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
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它们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则是成语的来源和含义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精彩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成语。
一、画龙点睛。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吴道子的画家,他精通绘画,尤其擅长画龙。
有一次,吴道子在一幅画中画了一条神龙,但是这条神龙看起来却缺少了点什么,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这样一来,整幅画作顿时生动起来,龙也变得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的关键部分加上一笔,使整体更加完美的情景。
二、守株待兔。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农夫在田里劳作,突然看见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死去。
农夫非常高兴,他想着这只兔子是撞死的,那么以后一定还会有兔子撞到这棵树上,于是他就守在树下等待。
然而,他守了很久,却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因为侥幸往往是不现实的。
三、杯弓蛇影。
相传,有一个人在饮酒后,手拿着酒杯,突然看见地上有一条蛇的影子,于是吓得把酒杯摔碎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因过度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恐惧是来源于我们的心理,而并非真实存在的危险。
四、画蛇添足。
相传,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但他觉得这条蛇还不够完美,于是就在蛇的脚下再画了几只脚。
后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应该知足常乐,不要贪多,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五、卧薪尝胆。
相传,有一个人因受到冤屈而离开家乡,他在外面吃尽了苦头,但他却没有放弃,而是在心里立下誓言,要报仇雪恨。
他在家乡的地方卧薪尝胆,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经典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经典1、流芳百世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
”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解释】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2、牧豕听经成语故事汉朝时期,承宫很小就成为孤儿,靠给别人放牧猪羊为生。
乡里徐子盛老师给数百个学生讲解《春秋经》,8岁的承宫偷偷躲在教室的外面,边放猪边听老师讲解,十分入迷,就想方设法请老师让他进教室听课,作为交换条件是为师生捡柴草。
【解释】一面放猪,一面听讲。
比喻求学努力。
3、杯弓蛇影成语故事“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蛇。
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
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
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
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
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
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
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
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
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
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

成语故事大全8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们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成语故事更是让人们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了解其中的典故和故事情节,使成语更加生动形象。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成语。
1. 杯弓蛇影。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张旭的文人,他在家中的墙上挂了一张弓,经常用来练习射箭。
有一天,他在喝酒的时候,看见墙上的弓,突然想到了蛇,就害怕起来,不敢再喝酒了。
后来,他把弓拆了,才恢复了平常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在害怕的时候,会因为一点微小的事情而产生错觉,这就是“杯弓蛇影”的由来。
2. 胸有成竹。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家,他画一幅画之前,总是在心中有了明确的构思和构图,然后才开始作画。
有一次,他画一只竹子,他在心中已经把竹子的形态和姿态想得很清楚了,所以画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构思。
3.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画了一幅蛇,但他觉得画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腹部再画了一条腿。
后来,有人看到这幅画,觉得很奇怪,因为蛇本来就是没有腿的动物,画上去只会破坏原本的形象。
所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4. 杯水车薪。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用一杯水去救车着火了的一堆柴,结果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后来,人们就用“杯水车薪”来形容做了无济于事的事情。
5. 掩耳盗铃。
相传,有一个人偷了一口钟,把它藏在了自己家里。
有人问他,你不怕别人发现吗?他说,我把耳朵捂住,就听不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明知道事情的真相,却故意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以上就是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
成语故事18个

成语故事18个看成语故事,可以感悟很多关于人生的哲理,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18个,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4.《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5.《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6.《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7.《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个成语故事集合
田骈不宦
“田骈不宦”是对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的绝妙挖苦。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
’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
’田骈曰:‘何谓也?’
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
行年三十,而有七子。
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
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
’田子辞。
”
这段话意思是说:齐国有个普通人去拜见田骈,对田骈说:“我听说先生品格清高,声称不愿做官,而愿意替人服役。
”田骈说:“您从哪里听说的?”那人答复说:“我从我邻居的女儿那里推断出来的。
”田骈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那人答复说:“我的邻居的女儿,宣称不嫁人,但刚满三十岁,就生了七个孩子。
是不出嫁,但大大超过了出嫁啊!如今,您宣称不做官,却拿三千钟的俸养,使唤着一百多名仆役。
是没做官,可是大大超过了做官的啊!”
田骈连忙向他表示歉意。
这典故告诉我们,做人当言必行,行必果。
做不到就不要说。
言行不一,永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食鱼无反
“食鱼无反”的本意是,吃鱼的时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其臊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日:‘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间。
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把从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壶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齐景公说:“写得真好!食鱼无反,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避免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
”晏婴对他说:“您说得不对。
‘食鱼无反’,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齐景公问道:照你的意思,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但是纪国为什么会在我执政的二百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答复:“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
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下,这样一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纪国除亡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应该说,晏子由“食鱼不反”而引申到为君之道,首先是心里要装着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自己有鱼吃也要想到百姓是否食有鱼(余),
从而戒奢从俭,轻徭薄赋,让人民休养生息,过着安定的日子;二是要用好官吏,任用忠实正直之士,惩办邪恶奸佞之徒;三是要认真去做,不能贪图安闲,荒废政事,这些都无不具有儆戒意义,尤以第一条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为治国之根本。
虚堂悬镜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陈良翰传》:“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
早孤,事母孝。
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
中绍兴五年进士第。
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提醒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
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
这段话意思是说:南宋大臣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少年时丧父,非常孝敬母亲。
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
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
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陈良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快乐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也公正严明。
有人问他用的什么规定,陈良翰说:“没有什么规定,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
”
马不入厩
此典出自《后汉书·张奂传》:“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人怀。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
肃安西县)人。
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属国都尉。
他刚到任的时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扰闹事。
张奂兵少,就联合东羌人,打败了南匈奴的军队,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边界一带安然无恙了。
天无二日
此典出自《汉书·高帝纪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
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刘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有一次回栎阳看望他的父亲。
他五天拜见父亲一次,非常恭敬和孝敬。
父亲的家令劝告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
皇帝虽然是你的儿子,却是一国之主;你虽然是皇帝的父亲,却是陛下的大臣。
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这样做,就会使皇帝的威信很难树立起来。
”从那以后,刘邦再来拜见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拿着扫帚,直往后退,以示对刘邦的恭敬。
刘邦大吃一惊,马上弯下身扶住父亲。
父亲说:“皇帝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怎能因为我毁坏了天下应有的法度!”为此,刘邦十分赞扬家令说的那番话,赐给他黄金五百两。
不久,刘邦下一道诏书,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天无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比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
取道杀马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用民》:“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溪水。
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溪水。
如此三者。
虽造
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
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
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
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
威愈多、民愈不用。
”
这段话意思是说:
宋国有个人着急赶路,但是他的马不肯前进。
他便把它赶入溪水,淹得它奄奄一息。
这样连续反复三次,然而那匹马还是不肯前进。
就算像造父那样最善于驾马的人,他用来威慑马的手段也绝不会超过这个宋国人了。
他没有学到造父驾马的技巧,只是一味地仿效造父驭马的威严。
这对于驾马,是没有丝毫益处的。
那些昏庸的国君同这宋国人有什么差别啊!治理民众,没有正确的方法,只知采用各种严刑。
结果,严刑越厉害,民众越不会服从。
在《吕氏春秋·用民》中用宋人的故事是想类比统治人民,批评那些不讲究正确方法而滥用严刑峻法的政治现象。
再进一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盲目照搬教条都不能达成预期目的。
[多个成语故事集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