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每天一个成语故事(1):一言九鼎

Yīyán jiǔdǐng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非常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的事情,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近义词
金口玉言、驷马难追
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
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反义词
人微言轻
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造句示例
1、他在政界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很受大家的爱戴。
2、他是个说话一言九鼎的人,值得信任!。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话说长安城中,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官员名叫张良,他聪明能干,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他每日忙碌于政务之中,处理着各种繁杂的事务,但却总能游刃有余,从不出差错,甚至有时候还能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让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有一天,皇帝在朝廷上听说外面的百姓都感到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心中感到非常满意。
便命令张良为宰相,当时有许多人都感到惊讶,认为张良还年轻,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担任这样重要的职位,但皇帝却深信张良早已有了执政的能力,才让他担任此职。
张良就开始了他的宰相生涯,他果然处理一切事务的能力非常卓越,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百官也都心服口服。
而他为宰相的风采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有一天,一位来自西域的使臣前来朝见皇帝,带来了一封重要的书信,书信中写道:“贵国西域近来有一支来自北方的强大军队,希望贵国能够出兵助阵,共同抵御这支来犯的敌军。
”皇帝陷入了沉思之中,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决定的,要经过详细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决定召集百官商议,共同商讨对策。
张良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涉及到国家的安危,于是他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但是在百官商议的时候,却有一些人提出了许多争议和疑虑,没有一个明确的决定方案。
张良见状,沉思片刻后站了出来,对众人说道:“此事关系到国家安危,我们必须思虑再三,不能草率决策。
我觉得我们应该派遣使者前去西域了解清楚敌人的实力和来历,并且谋划出最为明智的决策。
”百官闻言,一个个都沉吟了起来,纷纷表示赞同张良的建议。
皇帝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深知张良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他一定能够为国家择取最为明智的决策。
于是,张良带领着一支使者团前往了西域,详细了解了敌人的实力和来历,最终以一份详细的报告呈给了皇帝,提出了明智的决策方案。
这个决策方案因为涉及到国家的安危,张良决心把决策方案做到极致,当天他连夜加班修订报告,一直修订到天亮,确保报告的准确无误。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以下是 7 条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1. 战国时,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
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都没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声说:“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大怒。
毛遂握紧剑柄,继续说:“大王仗着楚国强大,难道就不想一统天下吗?如今秦军围困邯郸,赵国危急,若是楚国出兵相助,那楚国的威望不就如日中天了吗?”楚王被说服,答应出兵。
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就像你在困难时,有人挺身而出,一番话就能改变局面,这可不是一言九鼎吗?结论:毛遂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展现了一言九鼎的力量。
2. 从前,有个叫季布的人,他非常讲信用。
只要他答应过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有一次,季布受汉王追捕,很多人暗中帮助他。
为什么呢?就因为他言出必行啊!这难道不像是一言九鼎一样有分量吗?就好比你答应朋友一件事,然后你拼命做到,朋友会多么信任你呀!结论:季布以其言而有信诠释了一言九鼎的价值。
3. 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决心推翻他。
姜子牙给武王出谋划策,每一个主意武王都非常重视。
最终,在姜子牙的帮助下,武王成功灭纣。
姜子牙的话在武王心中那可是一言九鼎呀!就像在团队里,有个特别有智谋的人,他说的话大家都奉为圭臬,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一言九鼎呢?结论:姜子牙用智慧和谋略让自己的话有了一言九鼎的份量。
4. 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管仲总是给他出主意。
桓公对管仲那是言听计从,管仲说啥他都觉得对。
这不正是一言九鼎吗?想想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对他极其信服,他说话是不是特管用?结论:管仲凭借自己的才能实现了一言九鼎。
5. 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面对秦王的威胁,他毫不畏惧,义正言辞地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秦王被他的气势所慑。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概括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概括
一言九鼎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该成语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该成语的典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门客前去,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
一言九鼎典故

一言九鼎典故
"一言九鼎"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出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宋国国君哀公对即将被诛杀的大夫子赏赐赐物,赏赐物有一种叫鼎的大铜器,哀公问大夫子:“你说一句话,我就赏给你这个鼎。
”大夫子深感危急,于是回答:“请陛下赐我去死的机会。
”哀公被他的坚决所感动,不但赐给了大夫子鼎,还因为他的勇敢而让他保住了性命。
"一言九鼎"指的是一句话的分量或威力之大,比喻极具决定性、重要性或影响力。
形容一个人的话语能够承载重大责任,具有极高的分量和权威性。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特色之一,它们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历史故事。
其中,有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万分,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些“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古老成语的魅力。
首先,我们先来讲讲“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来源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他治理国家有方,深得国君信任。
有一天,齐国国君要出征,担心国家内部的事务无人处理,便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孟尝君。
孟尝君说,“陛下,我一言九鼎,足以应付国家大事。
”这句话意思是说他的一句话就有九鼎之重,足以应对国家大事。
国君听后非常放心,果然在他出征期间,孟尝君处理国家事务得当,国家安定。
后来人们就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言出必行,十分重要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讲述“一箭双雕”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伍子胥的大将军。
有一次,楚国要派他去征伐齐国,伍子胥在出征前对国王说,“臣愿以一箭双雕,为国王尽忠。
”意思是说他愿意在一箭之下射中两只雕,来表达他的忠诚。
后来,伍子胥果然在征战中取得了双倍的战果,于是人们就用“一箭双雕”来比喻一举两得,一举多得的事情。
再来说说“一举两得”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有一位名叫王勃的诗人,他在写诗的时候,常常能够一举得到两个诗题的灵感,因此他的诗作很受人喜爱。
后来人们就用“一举两得”来形容一举多得,一举两得的事情。
最后,我们讲述“一字千金”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宋朝时,有一位名叫苏轼的文学家,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每一字都像千金一样宝贵。
有一次,他在一家茶馆写诗,被人看到后,便把他的诗卖了一千两银子。
后来人们就用“一字千金”来比喻一字就有千金之价,形容文章或者言辞非常宝贵。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更能够体会到这些成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它们既是语言的符号,更是历史的见证。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成语,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言九鼎的故事启发

一言九鼎的故事启发Ⅰ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1)一言九鼎的故事启发扩展阅读一、引证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译:毛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
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士兵军士。
我不敢再小看相士。
二、一言九鼎近义词1、一诺千金[ yī nuò qiān jīn ]【解释】: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译文】: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到季布一句承诺。
2、一言为定[ yī yán wéi dìng ]【解释】: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
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出自】: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程婴,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Ⅱ 一言九鼎故事感悟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公元前746年,周宣王在位。
宣王有一个宠臣,名叫管仲。
管仲聪明智慧,深得宣王的信任,被封为相国,掌管全国大政方针。
宣王曾听说过一位名叫孔板的贤士,听说他能够一言九鼎,十分神奇。
宣王对此十分好奇,便命令管仲前去拜访孔板,试问这位贤士的真实能力。
管仲依照御旨前去,见到了孔板。
刚开始的时候,孔板不愿意多说话,之后管仲一再请求,终于孔板开口了,说道:“九鼎之事,不敢保证,但一言当真!”管仲听了,非常惊喜,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宣王。
宣王听了也很高兴,并决定邀请孔板来到朝中,为大臣们讲解经义。
孔板来到朝中,一开口就深得众人的好评,不仅能够发表精妙的治国策略,还能诠释经史典籍,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孔板的学识,让大家佩服不已。
有一次,孔板出门前却突然感冒了。
宣王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命令朝中大臣去探望他,询问他近况,希望他早日康复。
朝中大臣见到孔板,都十分担心他的身体状况。
孔板看到众人关心自己,十分感动,便说道:“谢诸公的关心,我身体已经好得差不多了。
”这时,管仲忽然想起孔板当初答应宣王“一言当真”的承诺,便急忙问道:“孔先生,您是不是说话不算话啊?”孔板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深情地说道:“先生,九鼎之事实在难以承诺,但孔某一言当真,所以我说我的身体已经好得差不多了。
”众人听了,纷纷向孔板鼓掌,赞叹他的才智和诚实。
从此之后,孔板被皇帝和大臣们更加钦佩,成为治国的重要干将。
此故事以“一言九鼎”作为比喻,意为一句话说出来需要用九个鼎一般的分量来衡量,形容人言必信,诚实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
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
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
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
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
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
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
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
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
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可是大王竟然对此无动于衷!所以,楚、赵联合抗秦,不仅仅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道理是如此简单,大王竟
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责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
毛遂一席话,使楚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联合,共同抗秦!”
于是,赵、楚两国歃血为盟。
楚赵结盟后,平原君带着毛遂等回到赵都邯郸。
平原君感叹地说:“我手下的门客多时逾千,少时也有百数,自以为识尽赵国的贤士。
这次毛遂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一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吕,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后来,“一言九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言辞有分量;有时也用来表示说到做到,信守诺言。
------------
【注音】yīyán jiǔdǐng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
得上九鼎重。
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九鼎大吕一字千钧片言九鼎
------------
平原君想要说服楚王共同抗秦,可是讨论了一上午都没有结果,毛遂一席话却说动了楚王,毛遂一席话于九鼎、大吕,实在太了不起了,后来,“一言九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言辞有分量;有时也用来表示说到做到,信守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