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学会吃饭读后感
读《学会吃饭》阅读感想

读《学会吃饭》阅读感想《学会吃饭》是一本关于如何运用正念的方式归训进食行为的工具书。
对于经常暴食的我来说,书中的方法确实有效,尤其是“不浪费食物并不能改善真正穷苦的人们”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本书的核心在于将理智加入进食这一几乎无意识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安排食物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享受食物的美味。
在这个过程中,觉察身体的感觉非常重要,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不需要像平时那样感到后悔或批判自己的行为。
作者始终希望我们能以温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体,为进步而高兴,不为停滞而痛苦。
循序渐进的策略比严格限制更容易实施。
通过书中的方法,我发现每次进食实际上都是一次无意识的抉择。
通过觉察身体的感觉,反复检视自己,不批评,而是通过反馈来优化下一次的饮食方案,在制定长期计划时会更加游刃有余。
以下是书中总结的一些有用方法:1. 重质而非量:同样的炸鸡,可以吃半块而不是去掉炸皮;只吃小份真正喜欢的东西。
这样既能满足食欲,又不会摄入过多的热量。
2. 察觉自己的感觉:从饥饿的感觉到食物的味道,再到情绪,都要细心观察,不做批判。
以 1-10 的标尺标注饥饿和饱足感,以 1-10 的评分表评价每一口食物的味道。
如果第一次感到饥饿,不一定非要吃东西,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你正在减重。
3. 留意吃东西的原因:区分饥饿、情绪等因素,找到其他方式来纾解情绪,使安抚食物发挥真正的作用。
同时,写出情绪性饮食的循环表,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
4. 认真对待食物: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考量食物,先看再感受,在嘴中含一会儿,感受味道,等没有感觉了再咀嚼,然后吞咽。
在这个过程中,压抑每一个不必要的动作。
(当然,不需要每一餐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 5. 运用知识以及感受:排除最初对油腻食物的喜爱,尝试接受其他食物,发现更多的美味。
6. 不要惧怕浪费:在适当的情况下,不要因为害怕浪费而强迫自己吃下过多的食物。
学会与食物和解,不被食物所束缚。
7. 分辨腹部饱足和身体饱足:注意观察不同食物带来的饱足感,是仅仅胃被撑大了,还是身体真正摄入了能量。
《学会吃饭》阅读感想

《学会吃饭》阅读感想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正念饮食的方法,某些章节似乎在重复同样的内容,这让我感觉有些拖沓和繁琐。
我理解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正念饮食的概念,但过多的重复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疲劳。
我认为书中关于正念饮食的一些方法可能对某些人来说有些突兀。
尽管作者强调了通过静坐等方式感受食物,但对于一些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可能难以完全实践。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快速解决饮食问题,而难以抽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正念饮食。
尽管如此,我仍然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
我意识到自己的饮食习惯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总是按照固定的时间进食,而且在进食时常常被书籍或视频分散注意力,无法充分感受食物的味道和饱腹感。
这样的饮食习惯导致我摄入的热量超过了身体的需求,从而引发了体重增加的问题。
作者提出的观点让我认识到,我可以通过刻意的训练来培养自己成为内在的美食家,从而更好地享受喜爱的食物,并且在不需要或不想吃的时候能够适当地控制食量。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决定在今后的饮食中更加关注自己的饥饿感和饱腹感,避免盲目进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计划。
我会在进食前问自己是否真的饥饿,是否需要进食。
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判断进食的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进食。
在进食时,我会尽量减少分心,专注于食物的口感和饱腹感。
通过感受味蕾的变化,我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进食量,适时停止进食。
此外,我不会再因为把食物剩在餐盘上而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我会认识到,避免浪费食物并不意味着要吃下超过身体需求的食物。
相反,我应该根据自己的饥饿感和饱腹感来选择合适的食量。
同时,我也会警惕因社交压力而进食过量的情况。
例如,与同事共进下午茶时,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饮食选择,避免不自觉地摄入过多的甜食。
在注意食物的热量方面,我承认这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一开始。
目前,我没有也不打算在进食时精确计算卡路里,但我会逐渐减少现在的食量,以适应更健康的饮食模式。
小河马笨笨学吃饭感悟

小河马笨笨学吃饭感悟小河马笨笨是一个可爱的小河马,他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湖泊旁边。
在小河马笨笨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吃饭可谓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就像人类一样,小河马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进食。
起初,小河马笨笨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吃饭。
每当他看到食物,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大口吞下去。
这样的吃法既不优雅,也不健康。
小河马笨笨的妈妈看在眼里,心里十分着急。
于是,小河马笨笨的妈妈决定教他正确地吃饭。
她首先教给小河马笨笨如何咀嚼食物。
妈妈告诉他,咀嚼是将食物细细咬碎,使其易于消化的过程。
小河马笨笨聪明的接受妈妈的教导,他开始慢慢地咀嚼食物,享受每一口的味道。
接下来,妈妈又教给小河马笨笨如何用舌头把食物送入口中。
妈妈告诉他,舌头是帮助食物进入口腔的重要工具,要灵活运用舌头来控制食物的进食速度。
小河马笨笨聪明的学会了这个技巧,他开始有条不紊地享受每一顿饭。
除了咀嚼和运用舌头,小河马笨笨的妈妈还教给他如何保持良好的餐桌礼仪。
她告诉小河马笨笨要坐直,不要嘴里含食物说话,不要发出奇怪的声音等等。
小河马笨笨虽然有些不习惯,但他知道这样做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优雅和教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小河马笨笨终于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吃饭。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凶猛地进食,而是变得温文尔雅。
每当他吃饭时,他会慢慢地咀嚼食物,用舌头将食物送入口中,同时保持良好的餐桌礼仪。
小河马笨笨的妈妈看到他的进步,非常欣慰和骄傲。
通过学习吃饭这个过程,小河马笨笨不仅学会了正确的进食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耐心和自律能力。
他懂得了要享受每一口美食的味道,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和餐桌礼仪。
小河马笨笨学吃饭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但只要我们保持耐心和学习的态度,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学会吃饭不仅仅是一项生活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和品质的体现。
通过学习吃饭,我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形象。
小河马笨笨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学习和改变,就能够取得进步,变得更好。
《学会吃饭》阅读感想

《学会吃饭》阅读感想《学会吃饭》这本书由[美]珍·克里斯特勒(Jean Kristeller)和[美]艾莉莎·鲍曼(Alisa Bowman)合著。
珍·克里斯特勒是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心理系荣誉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正念饮食觉知训练创始人,正念饮食中心共同创办人,发表过的学术论文逾五十篇之多,受到包括《波士顿环球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在内的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
艾莉莎·鲍曼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快乐生活计划”创办人,活跃于美国各大媒体,经常受邀至《今日秀》(Today)、《CBS 晨间节目》(The CBS Early Show)及探索健康频道(Discovery Health)担任节目嘉宾。
当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不禁产生了疑问:吃饭还需要学习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饭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作者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学会吃饭是一项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作者的观点是有其深刻内涵的。
在书中,作者指出,我们的饮食习惯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减肥、社交压力、情绪等,而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我们陷入错误的进食模式,从而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情绪和欲望,剔除错误的进食模式,以更健康的态度面对食物,实现更自在的人生。
作者提出的正念饮食法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正念饮食法的核心是学会与食物做朋友,在进食时感受食物的美味和情感,而不是过度执着于食物的热量和营养价值。
通过正念饮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需求,避免过度进食或饥饿,从而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此外,正念饮食还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和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方法,如静坐、了解自己的意志力量、感受科学调节的影响等,这些方法都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正念饮食的技巧。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改变进食模式的重要性,如选择健康的食品、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运动量等,这些方法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学会吃饭樊登读后感

学会吃饭樊登读后感以前吧,吃饭对我来说那就是饿了就往嘴里塞东西,塞到饱为止。
什么美食的享受啊,和身体的联结啊,压根没想过。
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吃饭原来是个大学问。
书里说要正念地吃饭,啥叫正念呢?一开始我还觉得挺玄乎的。
但仔细一琢磨,不就是让咱专心吃饭嘛。
就像咱平时吃饭的时候,不是看着电视,就是刷着手机,那饭吃进嘴里啥味儿都不知道,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
可要是正念地吃,那可就不一样了。
得把注意力放在食物上,看那颜色,绿的菜啊,红的果啊,看着就挺赏心悦目;再闻那气味,米饭的香啊,肉的醇厚味道啊,光是闻着就开始流口水;然后放进嘴里慢慢嚼,感受食物在嘴里的感觉,是软的、硬的、脆的还是糯的。
这么一吃啊,感觉像是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些食物一样,每一口都能吃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而且啊,书里还提到不要被食物控制。
我就特别有感触,我这人一看到甜食就走不动道儿,总是吃到撑得难受才罢休。
现在明白了,这就是被食物的那种诱惑给控制住了。
得学会觉察自己身体的感受,吃到七八分饱就够了。
可这对我来说还真有点难,毕竟我这个胃啊,已经习惯了被塞得满满的。
不过呢,我想我可以慢慢改变,就像学走路一样,一步一步来。
还有啊,关于饮食的态度。
咱们平常总是对食物挑三拣四的,这个热量高不吃,那个不营养不吃。
但其实呢,食物没有绝对的好坏。
要是带着正念去吃那些所谓的“不健康”的食物,偶尔吃一点,享受一下,也不是啥坏事。
就像吃炸鸡一样,要是正念地吃,咬一口,感受那酥脆的外皮,鲜嫩的鸡肉,再蘸点酱料,然后知道自己吃了多少,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毫无节制地狂吃,这样既能享受美食,又不会有太大的罪恶感。
《学会吃饭》读后感

《学会吃饭》读后感1刚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似乎和自己的意图不符,但是细细读来还是有很大收获的,就“正念”两字就足够了。
减肥、暴饮暴食等问题,似乎不是自己所关心的,不过读完这本书,觉得应该对想减肥的人也许会有更大的帮助,所以闲来还是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最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正念”两字,专注当下,认真聆听身体发出的讯息,感受此时此刻的真实感觉。
以前觉得吃饭有什么可学的,拿起食物吃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可曾在吃饭前真正感受到肚子有多饿?饿有几分?这种饥饿感是来自生理还是来自外界的干扰?比如是心情不好想吃东西,或是只因为食物在眼前放着,不经意地顺手拿起来而吃?还是因为别人在吃自己也盲目地拿起来吃?当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是否真正地感受到食物的味道?随着进食食物的增加,食物的.味道是否发生变化,腹部的饱腹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一些在吃饭过程中的感觉,你是否细细体会过。
当我们在吃饭过程中,多专注当下,多问一问自己当下的感觉,问一下舌头的感觉,问一下鼻子的感觉,问一下牙齿的感觉,问一下肚子的感觉,问一下大脑的感觉……我们不禁发现,我们曾经是多么的暴殄天物,食而不知其味,白白浪费美食,似那猪八戒吃人参果。
而不知不觉吃得过饱过撑有何尝不是浪费食物且危害身体呢。
书中有一个观点也很值得分享的,“正念”是察觉、是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这一切,并不带一丝批判、评价,也就是在“正念”状态下,你现在的感受、所做的事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对错之别,仅仅是实事求是的反映这一切就好。
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不打击自己的积极性,以事实说话,更能展示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产生内生的动力去改变现状。
最后,这本书应该非常适合暴饮暴食、肥胖症者好好学习。
有理论,有具体练习方法,一步一步按照书上的练习去体会、去感受,我想一定能够获得意想不到收获。
《学会吃饭》读后感2最近在读《学会吃饭》这本书,首先声明,我是一个被书名和封面吸引到的读者,仔细读来,觉得看这本书还是值得。
学会吃饭读后感

学会吃饭读后感学会吃饭读后感《学会吃饭》是一本关于健康饮食的书籍,作者从学会吃饭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出发,深入探讨了饮食对我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饮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并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正确的饮食观念。
他指出,饮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应该注重营养均衡和合理搭配。
我们应该学会吃各种食物,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蛋白质和脂肪。
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度和烹饪方法,避免食用过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热量食物。
通过培养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饥饿感和饱食感。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会听从身体的需求信号,用适量的食物满足饥饿感,而不是过度饱食。
过度进食不仅容易导致超重和肥胖,还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饮食量,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饮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我们常常会发现,情绪低落、焦虑和压力大的时候,往往会有暴饮暴食的欲望。
作者指出,这是因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情感状态。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食物和情绪的关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饮食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以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学会吃饭》,我深刻认识到了饮食对个人健康的重要性。
正确的饮食观念、适量的饮食量以及饮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都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学习的内容。
只有学会吃饭,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慢慢地学会吃饭》读后感

《慢慢地学会吃饭》读后感文章说“现在,很多人开始说,生活应该慢下来。
我想中国人可以先从慢下来吃饭开始。
”但中国人现在似乎已失去了慢的能力。
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我们目前的生活节奏是很快的,每天很早就起床了,然后忙着洗漱,忙着吃饭,忙着出门,忙着上班,忙着工作,忙着回家,忙着做晚饭,忙着吃晚饭,忙着教育孩子,忙着睡觉……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每天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了;已经忘记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了;已经忘记了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我们也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才有机会,与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关心关心家人和朋友,大家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也只有这个时候你才感受到了生活是这么的美好吧!我们何时可以像文章所描述的那样,一家人无论工作有多么忙,都会放下手中各自的工作坐下来,谈谈各自今天的工作,或是有趣的事情,或是赞美一下桌上美味的佳肴,再一起来慢慢地享用这美味的佳肴,慢慢地品味出食物的滋味。
生活亦是如此,当你慢下时才能找到隐藏在生活中的更多趣味和幸福。
其实慢节奏的生活也并不代表懒惰,放慢速度也不是在拖延时间,而是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做最多事情,而是学会把该做的事情做的更好。
能从一碗清粥中品出真味;从一本书中读到感动;从一次出游中体会释放;从一次游戏中发现自己;放缓脚步去享受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件事,你会发现生活变得精致了许多。
现在很多人开始说,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吧!也许我们可以试着像作者说的那样,从平常的不能在平常的吃饭开始慢下来吃饭,来享受这么多足以傲视全球的美食!也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感觉到吃每顿饭都是享受,让孩子们学会感激为他们做美食的父母,感激种粮食的农民,感激太阳的恩惠,感激自然的恩惠,让我们的孩子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吃饭,去上学,去上课,去写作业……那他们的心情该是多么的愉快呀!他们将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做每件事情,那他们的未来的生活将会更阳光灿烂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慢地学会吃饭》读后感
本溪县满族小学
张菁华
2012年5月10日
在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竟恍然大悟般意识到自己不知何时错过了这么多足以傲视全球的美食。
正如文章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美食的国度,却把这随处可见的美妙掩埋在繁忙的工作之中。
面对越来越多的工作,以及生活上的压力,我们不得不把这日常事简单化,效率化。
纵然我们不像美国那样午饭买个汉堡热狗之类的应付了事,但毕竟我们没有真真正正的重视它。
中国的美食种类丰富,什么鲁菜、川菜、苏菜、粤菜,还是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啦,样样都令人赞不绝口。
但不管是什么饭菜,重要的还是慢慢地去吃,去欣赏,去享受这繁忙之中的一刻安宁。
有句这样的话“饭要大家吃才香”。
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共同享受这份幸福,这饭吃的就有意义了。
如果真的是为了把肚子填满,那或许饭就不叫饭,该叫饲料了。
但为什么现在人们会淡化吃饭这件事呢?这要与我国遗留下来的文化有关了。
中国有古语“食不言,寝不语”。
意思倡导人们吃饭时不许说话,睡觉前不许说话。
这是古人们总结下来的经验,说是有益于健康,。
虽说是受了先人的影响,但是我们在吃饭这件事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尤其是孩子们,厌食、弃食现象那更是有目共睹了。
纵然学校不让在吃饭时聊天,但这恐怕并不是孩子们不喜欢在校吃饭的主要原因。
抛出食堂的饭菜是否可口之外,是否在他们身上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小时候的娇生惯养使之不懂得粮食得来的辛苦,或许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是他们口中的笑话罢了。
大家做好后,会一起高兴地喊一声“谢谢,我要吃了”然后一起吃饭,也许是必要的,是
应有的礼貌,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但反过头一想,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是填鸭式教育,没有其他发达国家那样的理想式教育。
没有太多的时间从小培养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吃饭,学会感激四季的自然恩惠,了解饮食文化,并培养自理、自立的劳动习惯。
这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现状也是缺点。
正如别人所说的“毁了我们中国的正是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我们自己。
即使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培养,但我们可以创造那样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只有孩子们打心底里知道万物皆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属,他们就会自主的去感激粮食,感激朋友,感激身边的万物。
无须大人们一遍一遍地教。
一味的唠叨只不过会让他们平白增加对此的厌恶。
这也就是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有太多的坏习惯,而不知悔改的原因。
不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教育好,我认为是方法不对。
教育不能只限于说,说,说,再说。
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一天天的被灌输所谓的“正确的思想”。
孩子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做一些教导之外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坏习惯。
我把这个领域称作“自由区”,我们虽然不能进入其中,去改变孩子们在我们眼中的“坏毛病”。
但我们可以靠近他们,让他们把心中“自由区”的小故事讲给我们听。
从而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或许我们的大道理,在他们那里根本不适用。
这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
教育的问题!
不只是吃饭这些问题,浪费,自私正从孩子们身上慢慢显露出来,值得我们深思......
从吃饭到教育,不论是什么,都要像文中所说的,慢慢地学会吃饭,
慢慢地学会教导。
尽管我们处于快速的生活中,但仍会在慢慢中渐渐悟出道理,悟出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