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田园诗

合集下载

陶渊明与田园诗的文化内涵

陶渊明与田园诗的文化内涵

陶渊明与田园诗的文化内涵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田园诗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许多内涵。

田园诗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通过抒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来表现丰饶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农耕生活的一种诗歌形式。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以说是将田园诗的文化内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他将自然风景和人类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抒写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他的诗歌在“田园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人类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乐观主义。

他的田园诗以天真而真诚的态度,表现了对自然的充满热爱和感激之情。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明月照花深院,青梧多少结同心”这句诗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人们共同的感情的理解和推崇。

在这样的视角下,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一种对生命和自然之间深刻关系的理解,以及一种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求。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崇尚自由与独立精神。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国家治理的批判,以及对一些传统习俗的反叛和自由精神的表达。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斗酒十千恣欢谑,献花千百为奴隶”这句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传统礼节的反叛精神,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这样的视角下,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出一种对人类精神自由发展的追求和理想,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中趋向刚直与自由的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弘扬。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慎独和谦虚精神。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权利和名利的批判,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脱离和追求,最终达到对精神层面的升华和自我完善。

例如《饮酒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权力和名利的嫌弃,以及对简单寻常生活的向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样的视角下,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一种对个人精神超越的追求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内涵,以及对慎独和谦虚为美德的文化传统的推崇。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人类与自然、生命与自由、慎独与谦虚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理想。

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

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

陶渊明是什么派诗⼈陶渊明是什么派诗⼈ 陶渊明是我国⽂学史上第⼀位杰出的⽥园诗⼈,在东晋时期是以阐述⽼庄哲理为主旨的⽞⾔诗所流⾏的。

陶渊明是⽥园诗派创始⼈ 陶渊明是⽥园诗派创始⼈,作品有《饮酒》《归园⽥居》《桃花源记》《五柳先⽣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诗多描绘⾃然景⾊及其在农村⽣活的情景,语⾔质朴⾃然⽽⼜极为精练。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的造诣,开⽥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然,出于真实感受。

介绍: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柳先⽣”,私谥“靖节先⽣ ”(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九江市星⼦县)⼈,出⾝于破落仕宦家庭。

⼤约⽣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马,都督⼋州军事,荆、江⼆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陶茂、⽗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他是中国第⼀位⽥园诗⼈。

后世称靖节先⽣,⽥园诗派第⼀⼈。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成就:陶渊明长于诗⽂辞赋,诗多描绘⾃然景⾊及其在农村⽣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好,不愿屈⾝逢迎的志趣,但有时也流露出逃避现实的⽼庄思想,宣扬“⼈⽣⽆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情感。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然。

其艺术特⾊,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质朴⾃然,⽽⼜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因此,陶渊明有“⽥园诗⼈”之称,也是⽥园诗派的⿐祖。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园诗三⼤类。

代表作: 诗 四⾔诗:《停云》、《时运》、《荣⽊》《劝农》、《归鸟》等。

五⾔诗:《归园⽥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舍》、《桃花源》并序 (序被通称为《桃花源记》)、《饮酒》⼆⼗⾸并序、《⽌酒》、《责⼦》、《述酒》、《蜡⽇》、《杂诗》⼗⼆⾸、《咏贫⼠》、《咏荆轲》、《读⼭海》⼗三⾸、《挽歌诗》三⾸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轶事
• 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建造白莲社。慧远德学极高,为 时人所景仰,当建白莲社时,谢灵运想参加,并愿出资建 造,但为慧远法师所拒。可是慧远却主动邀请渊明入社, 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慧远破例许 之。渊明敬谢,仍不入社,但常与慧远往来。 • 相传某日前访慧远,甫及寺外,闻钟声,不觉顰容, 遽命还驾。宋人张商英有诗说:「虎溪回首去,陶令趣何 深。」又传慧远送客,从不过虎溪,一日与渊明及道士陆 修静边走边谈,不觉过虎溪数百步,虎輒骤吼,三人相与 大笑而去。后来有所谓「三笑图」,就是慧远送渊明、陆 修静过虎溪的故事。后人亦在此地建有一亭,叫三笑亭。
陶渊明和他的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简介
•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 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 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 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 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 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 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 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 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 诗》等。

归 园 田 居
《归园田居》赏析
• 自己入仕,是误落尘网,是“迷途”。 • 《感士不遇赋》说:“密网裁而鱼 骇,宏罗制而鸟惊”。“三十年” 一说为“十三年”之误,因其从二 十九岁开始出仕,到四十一岁辞彭 泽令回家,恰好历十三年头。一说 即三十年,是指少年学诗书(六 经),实际上也等于误“尘网”, 到四十一岁归隐,也是三十年。 “羁鸟”二句,他把仕途比作“尘 网”、“樊笼”,因此自己即如 “羁鸟”、“池鱼”,这是隐微含 蓄而又生动具体的比喻。这种被禁 锢的痛苦不断折磨他,而由于“性 本爱丘山”的本性,终于使他在看 透了官场的黑暗之后,欣然归隐。 “开荒”二句说明他归田思想的胜 利,实现了躬耕的愿望。以上八句, 是用最简炼最含蓄的语言,概括地 叙述了他自己的前半生。 诗的后段,正面写他自己回到田园, 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 抒发出内心的欣慰之情。“方宅十 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几句,写 归隐所在的农村景色,很自然地写 出了乡村中那种和平安宁的生活气 氛,与“尘网”、“樊笼”的官场 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几句描写, 没有任何特别的东西,既没有精雕 细琢,也没有雄浑壮伟,却在平淡 之中显示出一种自然的美。这也就 是陶渊明所追求的哲学境界。“户 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他家 门庭萧寂,室内闲静的气氛,由此 来表现自己不慕荣利、淡泊宁静的 个性,最后很自然的过渡到回到田 园后的欣慰心情,落实到全诗的主 题所在。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五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五篇)

最新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五篇)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篇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篇二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篇三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____。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绘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局部,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

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打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开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严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开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衰败。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____,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局部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究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间隔,因此更接近于广阔劳苦群众。

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

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

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篇一: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陶渊明的田园诗作者:代表作: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

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

陶渊明与田园诗的传世之美

陶渊明与田园诗的传世之美

陶渊明与田园诗的传世之美一、引言田园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以其描写自然风景和农村生活为特点。

在众多田园诗人中,陶渊明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不仅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清新的笔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二、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365年-427年)出生于东晋时期,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

他曾官至光禄勋员外郎,但后来因忧国忧民而辞职隐居山水之间。

陶渊明深爱田园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秀的田园诗作。

三、陶渊明与田园诗1.描写自然风景:陶渊明善于通过文字描画大自然美丽绝伦的景色。

他以流畅而质朴的笔调,描绘了四季更迭、山水变幻的壮丽景色。

2.表达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清新的笔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通过描写自然,表达自己对家国沉浮、人生离合以及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感受。

3.批判社会现实:尽管陶渊明深爱田园生活,但他并不盲目理想化农民和田园生活。

他通过一些作品批判了当时士族贵族对农民的剥削和社会不公。

四、陶渊明的影响1.文学影响:陶渊明的田园诗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纯粹、最美丽的部分之一。

他用朴素而真实的文字描绘了自然与人类之间亲密的关系,启迪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2.农学影响:陶渊明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农学家。

他研究过农业肥料、水利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的理论和建议,在农业发展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人格影响:陶渊明忧国忧民、崇尚质朴的人格魅力也是后世学习的对象。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过着简朴而有意义的生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陶渊明与田园诗相得益彰,他以自然风景和真挚情感为主题,通过文字表达了个人内心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与关切。

他的作品展现了田园生活的传世之美,对中国文学和农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崇尚质朴、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比较陶渊明和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尽管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所表达的田园情结不尽相同。

由于政治背景、时代氛围、生活际遇、个性秉赋、艺术造诣的不同,因此,在诗歌的创作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特色,两人的诗歌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都有所不同。

本文主要从诗人的心境、诗歌内容和意境三个角度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

一诗如其人——诗人际遇、心境的比较陶渊明和王维所处的历史时代、政治背景、文化修养、人生态度、生活际遇的现实差异,导致两人在心境、情怀、审美方面存在差异。

1 隐居的诱因不同由于陶渊明和王维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存在差异,因此,两人在际遇、心境方面也有所不同,诗歌的创造风格看似相似,实质却不尽相同。

(1)陶渊明――厌恶官场生活在东晋时代的陶渊明,他的祖先是开国功臣之一,祖先父辈们大部分都在朝廷上担任过官职。

虽然陶渊明不属于世族名门,但也不是普通的庶民平民,他自小就生活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典型的儒学氛围的陶冶。

陶渊明曾多次出仕在朝。

但是,东晋属于乱世,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矛盾错综交织着,在理想与现实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奔波劳顿,深感官场险恶,实属“宏罗制而鸟惊”。

几番徘徊后的陶渊明深深地厌恶世俗官场,清楚地觉得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于是决定逃禄而归耕。

从此,他踏上归隐路,并坚定地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2)王维――厌倦官场王维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的开元盛世,国富民强。

王维有才华,意气风发又踌躇满志。

但是,由于“伶人舞黄狮”的牵累,屋漏兼逢连夜雨,宰相张九龄遭遇贬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当道,使王维深受磨难,倍感沮丧和压抑,恐遭不测之忧虑。

在官场的喧嚣和应酬的烦扰下,对官场的虚幻生活深感厌倦,从而生发隐居的念头,“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而归向桃花源,透露出王维欲步陶渊明的后尘,辞官归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

《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

”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

《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

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追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政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

《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

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
的原因之一。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

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

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

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

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

《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

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

《读史述.屈贾》中说:“进修德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类的人物的。

当他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

《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

诗人也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

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大呼“明明天上鉴,为恶不可履”,用《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话传说指出“肆威暴”的人,必然会遭到悲惨的结局。

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读山海经》第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威,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无疑是诗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现。

“猛志故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

上述这“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除此以外,从《拟古》的“少时垃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云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他听见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等诗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