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
美丽的草原生活全景图——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

美丽的草原生活全景图——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美丽的草原生活全景图——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敕勒歌》是中国古代北朝时期的一首著名民歌,歌词描绘了草原上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生活状态。
这首歌以其深情的抒发和真实的描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彩之作。
通过对《敕勒歌》的赏析,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草原生活景象,感受那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敕勒歌》的词曲旋律富于感染力,歌曲中给人一种宽阔而开放的感觉,仿佛在延绵不绝的草原上自由翱翔。
歌词中的描写也非常生动,把人们带入了一幅幅草原的画面,让人们对大地的宽广和生机充满了向往。
首先,歌曲描绘了草原的广袤和辽阔。
歌中提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里的阴山、敕勒川,都是草原上的自然景观,用词巧妙地表达出草原的壮丽和广阔。
草原无边无垠,天空如同穹庐,给人一种无限自由的感觉。
草原上的大地广阔而开放,给人以无边无际的遐想。
其次,歌曲描绘了牧民们的生活状态。
歌中写道:“白发悲笑,亦无语,青娥却舞,皆出土”。
白发悲笑,既是生活的沉重,也是牧民们深沉的情感。
而青娥的舞蹈,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态度。
这种对生活的把握,从生命的细节中流露出来,体现了草原上生活的真实和韵味。
再次,歌曲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闲云野鹤,行尽悲伤”,描绘出了草原上独特的自然景观。
闲云飘浮在大地上,野鹤展翅飞翔,给人一种恢弘和悠远的感觉。
草原上的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其中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和草原的美丽。
最后,歌曲通过牧民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草原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歌词中的一句“骑乘从来,王师屯”,表达了牧民们驰骋于草原上的自由与豪情。
他们独自乘马,行走在广袤的大地上,感受到了岁月的变迁和生活的真善美。
他们是草原上的主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丽。
总而言之,《敕勒歌》以其深情的抒发和真实的描写,描绘了北朝时期草原上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这首歌的赏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和生命的力量。
[敕勒歌古诗的意思]敕勒歌古诗
![[敕勒歌古诗的意思]敕勒歌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6114b13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5.png)
[敕勒歌古诗的意思]敕勒歌古诗敕勒歌古诗篇1:《敕勒歌》古诗原文赏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1]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
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译文: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古诗敕勒歌翻译赏析

古诗敕勒歌翻译赏析《敕勒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斜率敦。
其古诗全文如下: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前言】《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注释】①《敕勒歌》: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同“现”,显露。
【翻译】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鉴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敕勒歌注释及译文

敕勒歌注释及译文原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注释①《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②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
川:平川、平原。
③阴山: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④穹庐(qiónglú):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
⑧见(xiàn):显露,露出来。
赏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川:指平原。
敕勒川,大概因敕勒部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qióng)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幕。
4见(xiàn):同“现”。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敕勒歌》赏析

《敕勒歌》赏析开头衬托背景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南北朝民歌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轻艳绮丽.委婉缠绵,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温柔;后者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坦直。
若用西洋美学概念来表示,前者属于“优美”的类型,后者则更具“崇高”的倾向。
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差异,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不妨从《敕勒歌》来作些分析,这对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不过,北朝时敕勒族活动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咏唱生活环境前四句是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咏唱。
“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而且即使在当时,也未必是一个固定的专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罢了。
阴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千里。
敕勒人歌唱起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就以这样一座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为背景。
诗词赏析——《敕勒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因为生活无拘无束,再加上生活条件很艰苦,所以敕勒族养成了爽朗,勇武,刚强的性格,他们在劳作中创造了大量的民歌,其中大多数是歌颂北方自然风光的,这些民歌豪放粗犷,刚健雄浑,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敕勒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敕勒歌》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创作的一首民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风光的雄伟壮阔,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重点词句“敕勒川”的“川”,意思是草原,敕勒族生活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整个天像一个大的“穹庐”,“穹庐”是大帐篷、大蒙古包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大锅盖的样子,这个穹庐笼盖四面的原野,“野”就是原野,有人会读成古音“yǎ”,但作为一名说现代汉语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新时代小朋友,最好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规范读音读成“yě”,那么“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是不是也要读成“jiàn”呢?这里的“见”可不是“看见”的“见”,应该是“出现”的“现”,是个通假字,风吹来了草儿低伏,隐藏在高高的草里的牛羊就露出来了,现就是现呈现露出的意思,应该读成“xiàn”赏析这首《敕勒歌》写的真是豪放雄浑呢!他从“阴山下”,写到“天苍苍,野茫茫”的整个草原,展现出了敕勒族生活的壮丽图景。
你能找出他先写了哪四样静态的景物吗?对了,是大川、大山、天和四野。
请你再找出三个动词。
对了,是“吹”“低”“见”,风一吹,草一低牛羊就露出来了。
这首诗先写了静态的广阔的草原,又用三个字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画面,使人感觉到整个草原生活的美好,也感觉到草原的空旷气势。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和西魏发生战争,因为一些原因,东魏的军心有点动摇,有一位叫斛律金的大将就高声演唱了这首《敕勒歌》,他的歌声苍劲雄壮,慷慨激昂,准确地表现出了这首诗的特点,打动了所有的将士,军心得到了稳定。
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同毡制的圆顶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湛蓝,草原辽阔无边。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注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ě,旧读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赏析:此诗选自《乐府诗集》。
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在秦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敕勒或铁勒,因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魏书·高车传》),所以又称高车。
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即今蒙古草原。
敕勒歌是北魏时期敕勒族的民歌,大概产生于公元五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即北魏王朝中期。
《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语。
”可知这是一篇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的作品。
本诗从大处着墨,粗线勾勒,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一望无际、坦荡如砥的广阔原野上。
“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川”本有二义:河川和平川。
这里二义兼备。
“阴山”指位于内蒙高原南端的阴山山脉,东西绵亘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
站在敕勒川前,阴山脚下,纵目四望,天地相连,那广袤的天空象穹庐的圆顶似地笼盖在大地之上。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是多么神奇而又贴切的比喻!它使人们看到了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真是浑然天成,洋溢着粗犷的气息,显示了巨大的伟力和气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民歌《敕勒歌》赏析
敕勒歌
【年代】南北朝
【体裁】词
敕勒川①,阴山②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⑤牛羊。
【注释】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ó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④野:在这里应读为yǎ。
⑤见:通“现”,读xiàn,呈现、出现。
【拼音】Chì Lè gēChì Lè chuān ,
yīn shān xià ,
tiān sì qióng lú ,
lóng gài sì yǎ 。
tiān cāng cāng ,
yě máng máng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作品鉴赏】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
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此时,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
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
《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
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
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
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
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一样,遭受匈奴的奴役。
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匈奴的奴隶。
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后一世纪间,丁零不断和匈奴进行武装斗争。
据《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领兵攻打游牧与伊犁河上游流域的乌孙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时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乌孙和丁零乘机对匈奴进行袭击,结果杀死了数万匈奴骑兵。
从此匈奴国势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摆脱了匈奴的控
制。
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匈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
公元87年,丁零联合南匈奴、鲜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夹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被迫西迁。
东汉时,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外(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迁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
“五胡十六国”时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带先后参加了各族统治者的混战。
后来,这部分丁零人后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汉末魏晋时,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迁,这样,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人游牧的地区。
当然大部分敕勒人还留在原来的牧地。
当时敕勒人的游牧地域东到贝加尔湖,西到土拉河、阿尔泰山一带。
当时,由于敕勒人造车业很出名,他们造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
这种高轮大车,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
所以当时南方人称他们为高车。
据记载,当时的铁勒部落分布广在大漠南北的9个地区,共有四十个不同名称的部落。
比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罗部、斛律部、吐突邻部、袁纥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强大起来,对当时的柔然和北魏统治阶级构成了威胁。
北魏统治阶级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这样很多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北魏。
五世纪初,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敕勒人数十万落都迁徙到漠南一带。
使漠南一带畜牧业发展很快。
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懂得了农耕。
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
”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之事。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作者简介】
《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东魏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玉壁一战(《敕勒歌》在此时诞生)时,鲜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的统治时间已近150年。
公元534年,高欢建立东魏(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虽然将都城设在今河北临漳县的邺城,但其统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欢的大丞相府设在晋阳,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
在此近150年的时间里,敕勒族与鲜卑族大融
合,共同生活在黄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这块土地上。
公元546年,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
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
(相传作者是宋朝的郭茂倩)
【相关知识】
敕勒族:据历史资料载,敕勒族原名狄历族,一称铁勒族,系原匈奴族的一支后裔。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该族的具体住地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宁武县管涔山一带桑干河、汾河源头区,受鲜卑族北魏王朝(后属东魏)统治。
管涔山系主峰在今山西省朔州南宁武县西南约
30公里处的东寨乡。
山属蒙古高原南部阴山一脉。
阴山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发脉后,主干向东至云中一带(今呼和浩特及大同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今晋西南石楼、隰县一带,构成管涔山系。
历史上,管涔山脉“无木而多草”,系高原牧区。
山上之草主要是管草,管涔山因此而得名。
山围多河流、湖泊、川谷,形成得天独厚的天然牧
场。
至今宁武县城西南约100公里处,尚有一位于海拔2700多米以上,广约万余亩的高山草甸芦芽山天然牧场。
这里,正是《敕勒歌》中所写的那种广阔、苍茫的草原自然风光。
公元5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过一场大战。
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请出军中老将要他用歌声来激励军旅的士气,唱出了这首北魏将士们非常喜爱的敕勒歌。
歌声让将士们个个饱含热泪,军中霎时群情激奋。
——一年级数学下册《冠军导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