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灾害的定量评价
济宁市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定量-半定量评价方法

地质 灾害是 指 由 自然 因素 或者人 为活 动引 发 的 危 害人 民生 命 和 财 产 安 全 的 山体 崩 塌 、 坡 、 石 滑 泥 流 、 面塌 陷 、 裂 缝 、 面沉 降 等 与 地质 作 用 有 关 地 地 地
的灾 害 … , 因其 具 有 突发 性 和 不 可 预 见 性 , 往 造 往
判定某一地 区是否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 , 大 致可从 以下几方面进行识别 : ①调查 : 进行实地调查 和现场 访 问工作 , 查 有 无崩 塌 灾 害 发 生 的历 史 记 调
1 崩塌
1 1 成 因分析 .
录。②地形地貌 : 当山体相对高差大 , 山体坡体大于
4 。坡体成孤立 山嘴或 凹形陡坡 时, 5、 可以判定存在 崩塌地质灾害隐患 。③结构构造 : 在实地 调查时如
发现 岩体 裂隙发 育且 规模 较大 , 同时 裂隙 、 缝 多呈 裂 贯通 切割 之势 , 则具 有发生 崩塌 的倾 向。
1 3 危 险性评价 .
崩塌 ( 又称 崩落 、 垮塌 或 塌 方 ) 是处 于较 陡斜 坡
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 、 滚动 , 堆 积在坡 脚 ( 或沟谷 ) 地质 现 象 , 宁市 境 内存 在 的 济 的崩塌 主要发 生在 岩体 中 。崩 塌形 成 的条件有 地 质
通常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坡体 中发育的节理 、 裂
隙面 、 造 面 、 层 界 面 、 层 等 , 坡 体 的不 断切 构 岩 断 对 割 、 离, 分 为形 成崩 塌提 供 了 良好 的脱离母 体 的边界
条件 。坡 度 大 于 4 。 5 的高 陡 边 坡 , 立 山 嘴 或 凹 形 孤
新疆伊吾县崩塌灾害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新疆伊吾县崩塌灾害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作者:孙弋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4期本文以新疆伊吾县北侧的崩塌地质灾害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掌握灾害发生的机理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价,在实习中通过对该地区崩塌易发区的详细勘察和测量,总结其灾害发育特征,并收集研究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多种影响因素的资料,对各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了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并提出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方案。
给条件相似地区崩塌灾害的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方法。
前言(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新疆伊吾县北侧常年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生命和经济的损失,为了给灾害防治工程提供设计和施工的科学依据,本文在通过实地勘察,收集各种防治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崩塌灾害形成机制及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崩塌区稳定性进行评价及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对伊吾县崩塌勘查区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有直接意义,给条件相似地区崩塌灾害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二)防治区概况伊吾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东部北麓,伊吾县地势西部高东部低,南北倾斜,县域地处高寒。
勘查区位于伊吾县县城北侧中山区,与斜坡地质灾害相关的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侵蚀—剥蚀中山地貌。
伊吾县县城北侧中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地质灾害,崩塌灾害广泛分布于伊吾县县城北侧的山体,通过多种工作手段对区内崩塌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并针对该地区崩塌点性质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三)防治区危害对象及等级伊吾县县城北侧中山区的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伊吾县县城北侧的山体,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经过实地勘查与分析,勘查区发生了20处以滑移式崩塌类型为主的崩塌灾害,其中2处为中型崩塌,其余18处均为小型崩塌。
一、研究区环境地质背景根据本次勘查成果,勘查区山体海拔为1725-2056m,地形高差较大,最大高差在330m左右,勘查区环城路北侧山体呈陡崖、陡坡状,陡崖(坡)面长约3km,一般高差20—200m不等,山体坡度在50-80°左右,岩体结构面发育,主要发育有三组节理裂隙,深部岩体结构面主要以构造裂隙为主,表层岩体风化破碎较严重,主要以风化裂隙为主。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价方法

贯通段和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按长度加权的加权平均值, 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0.4倍;
——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º);当裂隙未贯通时,
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按长度加权的加权平 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 0.95倍。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及评 价方法
1
一、崩塌的特征 二、崩塌调查方法 三、崩塌评价方法 四、崩塌的防治方法
2
一、崩塌的特征
高陡斜坡(含人工边坡) 上的岩土体完全脱离母 体后,以滚动、跳动、 坠落等为主的移动现象 与过程,称为崩塌。
特点:下落速度快、发 生突然,垂直位移大于 水平位移。
3
•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
④ 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⑤ 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⑥ 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
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 可能性。
34
3、崩塌测绘
应包括崩塌区地形测绘和工程地质测绘。 崩塌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在1:500~1:2000之间。崩塌测绘剖
强烈的机械震动。如火车机车行进中的震动,工厂锻轧 机械震动均可起诱发作用。
10
外界因素
• 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 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 大量崩塌。
• 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 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 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力。 危岩稳定性计算所采用的工况可分为现状工况(工况1)、枯季工
国土资源部文件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部有关直属单位:为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简化有关审批环节,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请严格遵照执行。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为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做好此项规定的落实工作,在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查中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
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附件1)。
三、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之前,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四、评估单位应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审查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同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工作或参与过大型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审查。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变化和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安全。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必须对其风险进行调查和评价。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出发,阐述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面隆起、地震等。
这些灾害类型各具特点,具体如下:1.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坡面受到外力作用,土壤失稳而发生的坡体整体向下滑动现象。
滑坡的特点是滑坡面呈弧形或波浪形,坡面上覆盖着一层土石混合物,滑坡区域的土壤含水量较高。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大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土石混合物沿坡面流动形成的灾害。
泥石流的特点是速度快、体积大、含有大量碎石和泥沙,容易阻塞道路和山沟,危害性极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岩石层发生变形或溶蚀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的特点是常伴随土地沉降和地表上下的变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容易造成建筑物倾斜和损坏。
4.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指由于岩溶地貌发生崩塌和塌陷等现象引起的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的特点是可造成地表通常出现大小不等、深度不一的陷坑,极易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地面隆起:地面隆起是指由于地下水、煤层气等物质的运移,造成地面隆起现象。
地面隆起的特点是常伴随着地面抬升、地表裂缝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6. 地震:地震是由地质构造变化或地下岩石运移等原因引起的地壳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居群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能够引起地面破裂、建筑物倒塌等灾害。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对某种具体灾害或区域的灾害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找到灾害目标(人、房屋、道路、桥梁等)所承担的风险和潜在损失,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附件1)概要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价方法

1、崩塌稳定性的宏观判断标准
(1)地貌标志
斜坡坡面形态在纵剖面上可分为直线坡、凹形坡和凸 形坡,在总坡度相同的情况下,斜坡稳定性顺序为凹 形坡>直线坡>凸形坡,即上陡下缓的凹形坡最不稳定。 此外陡崖处的岩屋地貌常发育有不稳定崩塌体。
崩塌体斜坡草木丛生,树木高大直立,坡体后缘壁长 满了草木,则该崩塌较稳定,反之崩塌体斜坡草木不 多,坡体后缘壁草木少,则该崩塌不稳定。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及评 价方法
1
一、崩塌的特征 二、崩塌调查方法 三、崩塌评价方法 四、崩塌的防治方法
2
一、崩塌的特征
高陡斜坡(含人工边坡) 上的岩土体完全脱离母 体后,以滚动、跳动、 坠落等为主的移动现象 与过程,称为崩塌。 特点:下落速度快、发 生突然,垂直位移大于 水平位移。
3
•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
10
外界因素
• 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 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 大量崩塌。 • 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 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 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 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 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 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崩塌。
危岩--高陡斜坡产生了拉裂、松动变形并随时 可能发生破坏,向坡下运动的岩体。
27
二、崩塌调查方法
1、基本要求
• 根据调查分级和工作精度,崩塌调查应按调查、 测绘和勘查等3个层次进行。重点对可能产生崩 塌的危岩体和高陡斜坡进行调查。 • 崩塌(危岩体)的调查范围应包括危岩带和相邻 地段,坡顶应到达卸荷带之外一定位置,坡底应 到达危岩崩塌堆积区外一定位置。 • 根据崩塌规模等级和崩塌发生机理,可按附录 B.2的规定对崩塌进行分类。
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

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宜君县地质灾害众多,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原理,对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形成主导因素、行政区相对完整性、综合分析定量化进行分区,并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不同,对宜君县地质灾害做出了详细的分区及评价。
标签: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分区评价1前言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属于黄土高原南缘的黄土残塬区。
境内峰峦叠障,沟壑纵横,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区内降水丰富,降水量位居渭北地区之首;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非常发育,这些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与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因此,2014年宜君县进行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并进行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分区,这将对于制定宜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概况和易发区划分截止2014年9月5日详查野外工作结束,宜君县全县灾害点共计138处,其中滑坡50处,崩塌81处,泥石流3处,地面塌陷4处;随着国家移民搬迁力度的加大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的提高,截止2014年宜君县境内经搬迁治理消除隐患的地质灾害点有98处,确认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40处。
县境内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大特点,灾害以人为诱发居多;而主要诱因为切坡修路挖窑、矿山开采、陡坡耕种。
地质灾害分布范围遍及全县3乡、6镇、1个办事处,尤以城关镇、哭泉乡、彭镇、太安镇、云梦乡及玉华川、山岔河流域两岸阶地最为发育。
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在中部梁峁丘陵区最多、西南中山丘陵区次之,东北部黄土残塬区最少。
宜君县地质灾害自1956年至2014年详查结束,共造成19人死亡,全毁房屋(窑洞)552间,全毁耕地10069亩;目前区内40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303户、1565人、1034间房,威胁耕地81亩、公路1.22km、光缆350m;经济损失预测评估为7074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塌灾害的定量评价
【摘要】通过对崩塌机理的分析,以及大量崩塌实例考察,对崩塌进行了定性分析,总结出判断崩塌发生可能性的定量指标。
对影响崩塌发生的定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回归分析总结出崩塌发生的可能性判别式。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与规范验证对比,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词】崩塌结构面坡角坡高
截止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来衡量某个区域或地点发生崩塌的难易程度。
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崩塌发生的机理研究满足不了工程实际的需要,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加之崩塌的偶然性和实际观测具有较大的难度所致。
经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岩性的岩体斜坡崩塌堆积物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多年调查,人们普遍认为岩体崩塌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斜坡岩体的结构、坡角、缓倾结构面的产状要素和地震烈度等[1]。
其中对地震对崩塌的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可以认为在其它地质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岩体崩塌事件常常发生于地震事件的影响之下。
1 地震对崩塌的影响机制分析
经过已往大量的崩塌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发现,崩塌堆积地段的陡坡岩体,岩体结构特点,不仅是由于构造运动和卸荷作用产生结构面贯通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分离体,而且那些陡倾结构面具备一定的张开度,使侧向和后缘岩体对分离结构体移动的限制力大幅度降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地质特点是缓倾结构面从倾向上无论是倾向坡脚还是倾向山体,都可以出现崩塌现象[2]。
其中倾向坡角的发生崩塌者其倾角以0°至15°居多,倾向山体者以0~30°者居多,这是因为,当倾向坡角的缓倾结构面的倾角大于15°以后,它们的失稳则以滑坡的方式发生了,且难于保持发生崩塌的陡崖地形。
按常规的岩体失稳机制分析,难于解释缓倾结构面倾向山体的地质条件能发生崩塌地质现象,但这种条件下的崩塌堆积现象甚至比缓倾结构面倾向坡角时发生的几率还多。
只能是这时发生崩塌的力学机制是超常的,那就是发生在地震过程中。
说明在地震过程中,当地震烈度达到一定范围以后,缓倾结构面从倾向山体变为倾向坡脚,使崩塌脱离了缓倾角倾向山体与岩块向斜坡坡脚方向运动的反向制约力[3]。
所以现存的已经发生的这类崩塌现象说明,在地震过程中,先传至斜坡岩体的纵波使陡坡分离结构体发生垂直方向的简谐运动,继之而来的是占地震的能量的水平方向的摇动,这种晃动短时间改变了缓倾结构面的倾向,分离结构体所在位置愈高则水平方向运动的振幅愈大,所以现存的已发生崩塌位置,接近陡坡坡脚地段很少,大多在坡高较高的地段。
此外,后至的横坡到达陡坡后,纵波并未停止从震中传来,即是说,分离结构体这时同时受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地震力的复合作用垂直向上的瞬间震荡,使作用于缓倾结构面上的正应力降低,甚至为降为0。
使分离体与缓倾结构面的内摩擦角不起作用,使岩石分离体的缓倾结构面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甚至接近于零。
同时一定高度下分离体在横波作用下的水平方向的晃动将瞬间失去大部分抗滑力的分离结构体抛向坡脚方向,发生了正常静力系统作用下不能发生的崩塌现象
[4]。
2 衡量岩体崩塌的定量指标的确定
基于上述崩塌发生的机理分析,即倾向山体缓倾结构面构成的结构分离体的失稳只能是在地震过程中才发生的力学机制,该条件下,由于缓倾结构面上的正应力大幅度降低或完全失去,故不考虑分离体缓倾结构面内摩擦角的影响。
影响崩塌的因子可分为:(1)陡坡岩体分离结构体的形状因子;(2)分离结构体的空间位置因子;(3)缓倾结构面的产状因子。
2.1 结构体的形状因子
鉴于对缓倾结构面是倾向山体的崩塌地质现象只可能发生于地震过程中的认识,且这种运动过程是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复合运动,抵抗这种运动的力是垂力及与向坡脚方向翻倒的力矩。
如图2所示,如果用h、B和L代表平行六面体的垂直高度、垂直于坡面方向的宽度和在斜坡走向上的长度,h愈大,分离体倾倒力臂越大,B愈大抵抗分离体向临空方向翻滚的力矩愈大,所以可以表征几何尺寸对分离体发生翻倒难易和制约机制。
2.2 分离结构体的空间位置因子
由于结构体所处的位置离坡脚愈高,同一地震烈度及地震力下水平位移愈大,水平运动的动量愈大,相反,抵抗这种水平运动的是岩体的质量m,m=LBh。
若分离体所在的坡高为n,则n/LBh表示了分离结构体空间因子的一个侧面。
实际上,此问题可近似为平面应力问题。
设L=1,把崩塌体简化为平面问题,单位体积的质量m=Bh。
有时,陡坡岩体分离结构体处于悬空状态,如果分离体悬空部分的宽度为b,则悬空对崩塌产生的影响为。
综合上述两种空间位置影响因素,则崩塌分离体的空间位置因子应为:
一般情况下常常无悬空条件。
当b=0时,则空间位置因子:
2.3 缓倾结构面倾角因子
前以述及,斜坡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受缓倾结构面控制,尽管陡坡缓倾结构面倾向山体在倾角较小时,当地震力较大时阻止不了崩塌的发生,但确是发生崩塌的不利因素。
因此,根据野外观察所发生这类地质条件下,坡角是发生崩塌的有利因素,缓倾反倾角为不利因素,故。
2.4 地震烈度因子
对于缓倾结构面倾向坡体的地质结构,如果没有地震力的作用,岩体的崩塌
地质现象无法发生。
地震是任何地质条件下岩体失稳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地震对崩塌发生的主要影响是对分离体产生附加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即其它影响因素都对崩塌体产生作用的同时,还增加了水平地震力的作用。
故地震烈度因子应为:
综合以上3个影响因子对崩塌的作用,衡量地质环境条件的综合指标Kb应表示为。
当分离结构体无悬空问题时b=0,这是最普遍的地质边界条件。
发生崩塌综合因子为:
上式中为水平地震系数,可查表获得其它参量,崩塌点的坡高n,崩塌体宽度B,高度h可从现场获得,可通过试验或类比查表获得。
为使用该因子的概念明确,可称该综合因子为崩塌发生可能性指数。
从式中可知,长度L对崩塌的发生无影响,这与实际相符,因为在宽度方向上地质条件是相同的,简化成平面问题。
而分离体的宽长和高度愈大,具有增加分离体的稳定和抗倾覆的双重作用,这种多因子简化结果与实际发生崩塌的难易,从对地质条件的代表性分析,具有广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