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之性格蜕变
哈姆雷特

浅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正文:《哈姆雷特》是莎翁四大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该剧取材于中世纪传说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装疯复仇的故事,经过精心改造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艺术生命。
一、《哈姆雷特》情节梗概悲剧叙述丹麦国王突然去世,王子哈姆雷特回国服丧,被告知国王系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
国王的弟弟克劳狄斯登上王位,不久就与哈姆雷特的母后结婚。
哈姆雷特对此深感悲愤。
一天晚上,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所谋害,要他为自己报仇。
哈姆雷特想要报仇,但又犹豫不决,反复思考着种种问题,如害怕鬼魂不是真正的父亲,考虑到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担心在克劳狄斯祈祷时杀死他会让他的灵魂上天堂,思索生与死的抉择等。
为了不让叔叔怀疑,哈姆雷特开始装疯卖傻。
一方面,克劳狄斯也怀疑哈姆雷特已经知道了真相,派人监视他,并利用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亚打探他的虚实。
而哈姆雷特误以为奥菲利亚背叛了自己,心情极度苦闷,感到女人不能再相信,同时装疯卖傻地更加逼真。
为了查明事实,哈姆雷特趁新国王看戏的时候,自己编了一出描写杀兄篡位的戏剧,让戏班子演给克劳狄斯看,以观察他的反应。
克劳狄斯看戏后大惊失色,戏未演完他就仓促退席。
哈姆雷特据此确信鬼魂说的是真话。
不过哈姆雷特也因此被请到母后房中问话,期间发现帷幕后躲着人,以为是克劳狄斯,便拔剑将那人刺死,结果却发现是国王的大臣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以此为借口,将哈姆雷特送去英国,并让与他同行的人带信给英国国王,要英王见信后立即处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察觉到奸计,半路将密信调换,反让英王将同行的两人杀死,自己则偷偷返回丹麦。
哈姆雷特离开时,奥菲利亚因父亲波洛涅斯的死而发疯,落水淹死。
奥菲利亚之兄雷欧提斯听信克劳狄斯的谣言,要与哈姆雷特决斗报仇。
克劳狄斯给雷欧提斯的剑上涂上剧毒,又准备了毒酒想要毒死哈姆雷特。
在决斗中,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激烈拼斗,互相夺取对方的剑,两人都被毒剑刺中。
往后则误饮了毒酒而死。
雷欧提斯中剑后悔恨地说出了国王下毒的真相,哈姆雷特用毒剑刺中了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冰与火的对擂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的素材来源于古老的北欧传说。
该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也是众所周知的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向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有的认为哈姆雷特是因为恋母而延宕;有的认为哈姆雷特是因为寻求更好的复仇机会而延宕等等。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延宕是因为他身上的集体无意识与当时丹麦的时代精神发生了冲突。
丹麦人的特征要了解哈姆雷特身上所具有的集体无意识,就必须了解丹麦这个国家。
丹麦是一个临海的北欧国家,它的一部分领土已经进入到北极圈之内。
其气候之恶劣,物质之贫乏是可想而知的。
远古时代的丹麦人想要在这样一块不毛之地上生存下来,就必须同暴风雪抗争,以寻求一块栖身之所;还必须在惊涛骇浪中冒险,以捕获仅能果腹的事物。
根据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存活下来的丹麦人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勇于冒险的精神、果断的抉择以及坚强的意志。
也就是说,在冰天雪地中讨生活的丹麦人,自身就得像冰山一样坚硬。
然而剧中的哈姆雷特似乎并不具备以上这些丹麦人必须具备的特征。
他性格内向、忧郁、时常犹豫不决,而且有一些理想主义——这是与当时丹麦的时代精神分不开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积累的增加,丹麦人不再需要拼死拼活的劳作便能达到温饱。
并且交通也一天天便利起来;南欧一些国家崇尚享乐的风气便传到丹麦。
正像火融化冰一样,丹麦人强健的体魄、勇于冒险的精神、果断的抉择以及坚强的意志都在这股风气下渐渐融化了。
冰山一样的丹麦人在享乐中变得像水一样的软弱——哈姆雷特也不能幸免。
与时代的冲突在剧本的第一幕第四场中,哈姆雷特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是一种酗酒纵乐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谈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罪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
”这段话不仅证实了丹麦受到了享乐风气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哈姆雷特已经认识到这种享乐的风气正将丹麦带上一条不归路。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莎士比亚的杰作之一。
在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备受赞誉的角色,其性格与命运均备受人们的关注。
哈姆雷特是一个富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角色,他的性格特点对整部戏剧的情节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进行解读,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悲剧命运及其原因,并对其性格给我们的启示进行探讨。
我们来分析一下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
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同时具有勇敢和犹豫、激进和犹豫的两面性。
在戏剧的开头,哈姆雷特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果断。
他对父亲的死感到极度悲痛,但当鬼魂出现告诉他父亲是被毒杀而不是自然死亡时,他立即决定要为父亲报仇。
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但很快又陷入了犹豫和迟疑之中。
他开始怀疑鬼魂的真实性,对自己的行动不确定,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和内心挣扎之中。
这种犹豫和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行为变得不可预测和复杂,也正是这一特点给整部戏剧的情节发展带来了许多曲折和转折。
我们来探讨一下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从他的性格特点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
他的犹豫和矛盾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他周围的人。
他无法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复仇计划,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性结果。
他对奥菲利娅的感情与行为模式也是充满矛盾的,他既深爱着奥菲利亚,又采取了冷漠和冷淡的态度,使得奥菲利亚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在与拉谢尔的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克劳狄斯,但也因误食了被毒的杯子水而丧生。
这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均源于他性格中的犹豫不决和矛盾状态。
我们来思考一下哈姆雷特的性格给我们的启示。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同时具有了勇敢和犹豫、激进和犹豫的两面性。
他的悲剧命运也告诉我们,在做出决定时不要犹豫不决、变化无常,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
哈姆雷特也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影响到他人的命运。
哈姆雷特性格转变

《哈姆雷特》的主要内容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有魄力、好思索、对人 类抱有美好的希望。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 国内传来父王突然惨死的噩耗,叔叔克劳斯迪篡 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 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 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 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 责备。哈姆雷特证实了叔父的罪行,决定复仇。 他装疯卖傻,但还是被叔父识破,几次险遭暗算。 最后,在和他的情人奥菲利亚的哥哥的决斗中, 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是哈姆雷特用最后 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 也毒发自亡。
哈姆雷特人本主义的觉醒 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作为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
1.1 人文主义简介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也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 体系,即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位。“人文主义” 一词源自“人文学” (Studiahumanitatis),在文艺复兴时期 指古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 19世纪以后,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 义”来称呼这种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基本 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 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 纪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残余,因此也称为人 道主义。
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

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作品,其主人公具有复杂的性格特点,本文试对其延宕性格进行分析,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性格转变延宕性格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问世以来,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专家就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仍有一些普遍性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可:认为作品是一个性格悲剧,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他的形象几乎和懦弱、犹豫、不幸、怀疑和恋母画上等号。
延宕是他最大的性格特点,优柔寡断,忧郁沉闷,拖延迟疑,他的存在就是一个悲剧,虽然他前期是一个充满热情,积极向上的王子,后来的宫廷政变却毁了他的理想生活,以至于要通过装疯卖傻来保全性命。
一、悲剧前后性格的蜕变1.宫廷政变对王子的影响。
虽然剧本开始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但我们还是能够通过奥菲利亚的感触和描述中认识悲剧发生前的王子:“啊,何等高贵的天才竟这般的毁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逗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三幕一场)从这里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是能文能武的一世英才。
这样的他也可以正大光明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奥菲利亚),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的滋养(在威登堡求学).并真挚地交换自己的友情(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前期的哈姆雷特是幸福快乐的,这也是他的理想的生活模式。
但幸福的生活并不长久,我们是在哈姆雷特被恶势力毁灭、包围时认识他的。
父王暴死、尚在丧期的母后积极地改嫁、原本属于他的王位被有篡弑嫌疑的叔父霸占,这一切都使他受到猛烈地冲击,从幸福的天堂到黑暗的地狱的差别也不过如此。
他的理想和人生被从此毁去。
2.“众叛亲离”的绝望境地。
宫廷政变只是悲剧的开始,后来的哈姆雷特几乎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完全被恶势力所包围。
朝臣也都致力于对荒淫无度的新君的取悦,以典型的官僚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告密、偷听、献计、为了卑鄙的勾当甚至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
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运命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
”“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好,朋友们,我以满怀的热情,信任着你们两位;若是在哈姆莱特的微弱的能力之内,能够有能够向你们表示他的友谊的地方,上帝在上,我必然可不能有负你们。
让咱们一同进去,请你们记着不管在何时都要缄舌闭口。
这是一个倒置混乱的时期,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成天地的责任!来,咱们一块儿去。
”宣誓,哈姆雷特用这种毅然绝然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复仇的坚决信念。
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明白得的疑虑情结,他本来有好几回杀死仇人的绝佳机遇,但在这种情结的作怪下,复仇打算一次次功亏一篑。
当他偶碰到仇人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方式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机会价值的试探:“此刻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祈祷。
我此刻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仇了。
这需要算一算。
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的父亲,我那个独生子把那个恶汉却送上天堂。
”于是,哈姆雷特复仇第一变成了一场思想斗争。
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面是对生命价值严肃试探,与生俱来的忧郁天性。
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的彷徨。
“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的那个从未发觉的国土,怕那里还不知会如何,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肯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如此子,顾虑使咱们都成了懦夫,也就如此子,定夺决行的本色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本能够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的名分。
”一个复仇就如此演绎成了一次痛楚的思想突围。
在那个突围的进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仇敌一样的手腕来对付仇敌;可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抗击。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
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优美丰富的语言、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其主人翁哈姆莱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
或许正如别林斯基所惊叹的那样,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年轻朝气的形象,冲动犹豫的性格,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等等。
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二重结合。
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1]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
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
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
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
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
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
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也成为文学界和戏剧界长期关注的焦点。
哈姆雷特的性格复杂而多面,他充满着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是聪明机智、深思熟虑,另一方面却是情绪化、犹豫不决。
这个矛盾的性格成为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本文将从《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入手,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并探讨他的悲剧命运是如何由其性格所引发的。
哈姆雷特是一个极具思考和矛盾的人物。
在我们第一次见到哈姆雷特时,他就已经表现出了他的深思熟虑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他对尼刺父亲的死亡产生疑问和对母亲的再婚表示不满的情节中,透露出了他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道德的关注。
正是这种深思熟虑,让哈姆雷特难以做出决断。
在接受了父亲的鬼魂指示后,哈姆雷特陷入了犹豫和痛苦之中,他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鬼魂的指示,也不知道是否应该报仇。
这种矛盾和犹豫成为了哈姆雷特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成为了导致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哈姆雷特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
在整个剧情中,哈姆雷特的情感更替剧烈,时而愤怒,时而忧伤,时而兴奋,时而痛苦。
这种丰富的情感使得他的性格更加矛盾和复杂。
尤其是在他对待奥菲莉娅和其母亲的关系中,哈姆雷特表现出了极端的情感波动。
他对奥菲莉娅表现出的爱恨交织,以及对母亲重新婚姻的愤怒,体现了他的情感丰富和复杂。
这些情感的波动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痛苦,也对他的周围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哈姆雷特对友谊和忠诚也有着极其强烈的情感体验,他对好友霍瑞西的信任和对其死亡的痛苦都展现了他的情感丰富。
这种丰富的情感使得他在行动时常常受到情感的驱使,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这也加剧了他的矛盾和悲剧性格。
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犹豫和矛盾的人物。
在整个剧情中,哈姆雷特时而表现出果断和勇敢,时而又表现出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
尤其是在他执行父亲的报仇计划时,哈姆雷特的犹豫和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自己的犹豫感到羞愧和痛苦,但又无法摆脱这种犹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剧情:
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当时在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 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 特回国后,通过父亲的鬼魂,叙说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 决定为父报仇,这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 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 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 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在宫廷演戏的机会,准备杀死国王。 结果他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 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计用 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该剧的结尾,哈姆莱特、国王、王妃、雷欧提斯 同归于尽。
哈姆莱特对人生的思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 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 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 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 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 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 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 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 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 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 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 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 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 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 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 意义。”(第三幕,第一场)
(四)思考、犹豫的王子
哈姆莱特更多地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
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 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 劳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 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在哈姆雷特眼里,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罪恶,克劳狄斯的罪恶只不过之其中的一桩。他的 责任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如他自己说的“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哈姆莱特的怀疑
哈姆莱特不仅不相信鬼魂,同时他也怀疑其他的一
切,他怀疑爱戴他的人民,他的情人奥菲利亚。他 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对待生活。 “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 一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 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 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 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 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 不懂事的风骚。算了吧,我再也不敢领教了;它已 经使我发了狂。我说,我们以后再不要结什么婚了; 已经结过婚的,除了一个人以外,都可以让他们活 下去;没有结婚的不准再结婚,进尼姑庵去吧, 去。”
在哈姆雷特眼里,爱情不会坚贞,友谊不会 可靠。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孝鞋还没 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 衾被。这对哈姆雷特来说是巨大的打击。而 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做奸王的暗探 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 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理想的破灭,亲友的背叛使哈姆雷特承受不 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 忧郁。
阴暗喜剧:又称 “悲喜剧”。它既不 像悲剧,又不像戏剧;长期以来,人 们根据其氛围的阴暗和结尾的戏剧性, 而定名“阴暗喜剧”。
哈姆莱特对人类的赞扬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
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 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 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第二幕,第二场) 这时他是一个富有理想、热情充沛、目光敏 锐、机智勇敢、胸襟开阔、嫉恶如仇的快乐 王子形象,他有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社会构 想。
莎士比亚的作品简介
历史剧:《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
《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 (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和《亨利五世》 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 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 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 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 十二夜》
实的幻想家,同时也是道德高尚的疯子。
他们的人物性格是较单一和缺少变化的,他们的形象 是显而易见和容易理解的。
二、成长的王子 ——人物性格的变化
在《哈姆莱特》中,哈
姆莱特作为剧的主人公, 他在复仇的推动下和剧 情的发展中,他的人物 性格则是发生的重大的 变化。从他身上可以看 见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 的过程,同时他的性格 变化又推动着故事的发 展,并设下了新的戏剧 冲突。
在听见鬼魂知的自诉后
他变得激动,愤慨。他 知道了自己的责任: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 时代,唉,倒楣的我却 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 任!”他必须为父报仇, 但他敌人的强大和对鬼 魂的的怀疑使他变得犹 豫,延宕。
哈姆莱特的怀疑
他怀疑鬼魂,便借到宫中来演出的戏班导演
了一出新国王谋杀老国王的好戏。通过对叔 父表情的变化的观察,哈姆莱特肯定了克劳 狄斯谋杀自己父亲的罪孽。
小结
《哈姆莱特》这一戏剧中,正是由于哈姆莱
特的思想性格变化推动故事的发展。正如恩 格斯赞扬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情节的生动性 和丰富性的完善的融合”。 莎士比亚给西方文学中带来了一种变化的人 物性格,为文学中的“圆形人物”奠定了基 础。同时给西方文学带来了一种动态的人物 性格。这是他在人物塑造上的突出特点与成 就。
(二)忧郁的王子
王后 好哈姆莱特,抛开你阴郁的神气吧,对丹麦王
应该和颜悦色一点;不要老是垂下了眼皮,在泥土 之中找寻你的高贵的父亲。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 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活踏进永久的 宁静。 哈姆莱特 嗯,母亲,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王后 既然是很普通的,那么你为什么瞧上去好像 老是这样郁郁于心呢?(第一幕,第二场)
(五)复仇的王子
克劳狄斯了解到哈姆莱特知晓了自己的罪行
后,他将哈姆莱特打发去英国, 并派人暗杀他 哈姆莱特中途发现了阴谋, 铲除奸王帮凶后返 回丹麦。现实(叔父的迫害,情人奥菲利亚的死 亡)逼着他走向战斗死。到最后, 在毒酒、毒 剑暗害下, 自己受伤已无生存希望之际, 哈姆 雷特成为不仅用 思想战斗、用舌战斗,而且 用剑战斗的“巨人”。在激烈的搏斗中消灭 了代表罪恶的反动国王, 自己也同归于尽。
莎士比亚简介
W.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 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 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 23日)病逝。每年4月23日 是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199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 织定为“世界读书日”。英 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 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 剧《哈姆雷特》,《奥赛 罗》,《李尔王》,《麦克 白》,喜剧《威尼斯商人》 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 三或四首长诗。他是“英国 戏剧之父”,
莎士比亚之前的人物形象
在莎士比亚的之前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性
格是比较固定和简单,人物的性格从故事的开始直 到故事的结束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
阿基琉斯是武艺高强的英雄,勇敢,友谊高于生命。 赫克托耳则是责任,荣誉,宽厚的代表。
奥德修斯代表着智慧与勇气。
堂吉诃德则是沉寂在骑士小说中不可自拔而脱离现
(三)怀疑的王子
夜间城楼上出现的神似
老国王的鬼魂更打破的 哈姆莱特的忧郁。 鬼魂向他讲诉了老国王 的死其实是新国王克劳 狄斯的谋杀与篡位。哈 姆莱特必须肩负起报仇 的责任。
鬼魂的自诉
“当我按照每天午后的惯例,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个盛着毒草汁的小瓶, 把一种使人麻痹的药水注入我的耳腔之内,那药性发作起来, 会像水银一样很快地流过全身的大小血管,像酸液滴进牛乳 一般把淡薄而健全的血液凝结起来;它一进入我的身体,我 全身光滑的皮肤上便立刻发生无数疱疹,像害着癞病似的满 布着可憎的鳞片。这样,我在睡梦之中,被一个兄弟同时夺 去了我的生命、我的王冠和我的王后;甚至于不给我一个忏 罪的机会,使我在没有领到圣餐也没有受过临终涂膏礼以前, 就一无准备地负着我的全部罪恶去对簿阴曹。可怕啊,可怕! 要是你有天性之情,不要默尔而息,不要让丹麦的御寝变成 了藏奸养逆的卧榻‥‥‥”(第一幕,第四场)
众人眼中的莎士比亚
时代的灵魂 ——本· 琼斯 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马克思 莎士比亚就是无限;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歌德 如果说,有一个人使我心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庄严场 面:高高地坐在一块岩石顶上!他脚下风暴雷雨交 加,海在咆哮;但他的头部却被明朗的天空照耀着! 那么,莎士比亚就是这样!--只是当然还得补充 这一点,他的岩石宝座的最下面,有一大堆人在喃 喃细语,他们在解释他,拯救他,判他的罪名,为 他辩护,崇拜他,诬蔑他,翻译他,诽谤他,而他 对他们的话却一点儿也听不见! ——赫尔德 他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莎士比亚对人的深究
莎士比亚赋予了哈姆莱特一个成长的历程:哈姆莱特从最开
始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王子,最后成长为一个担负起复仇使命 的复仇王子。他的性格经历了伤心、忧郁,犹豫、思考等多 个过程。哈姆莱特的成长正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的一个侧 面描绘,这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自身的深刻分析、解 剖与反思。 莎士比亚首次在戏剧中大量采用人物独白的形式,展示人的 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他第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揭示人 的心灵世界的广度与深度的作家,他被人们称为“体悟人类 心灵的天才”。所以说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这个“人”被 发现得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人文主义的内涵发展到了 一个较完整的阶段。 “从来没有比他(莎士比亚)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人的 状态了。”——阿伦· 布洛克